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居民论文,消费结构论文,特征论文,区域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和数据来源
农民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一直不容乐观,柳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农村消费冷场的局面一直存在[1]。谷风花指出我国农村市场在全国消费品零售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差距不断扩大,城市所占比重日益上升,而农村却在逐年下降,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2]。李明贤、文春晖指出农村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认为农村消费不足不仅抑制了社会总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小,而且对人力资本产生不利影响[3]。黄小葵认为对于许多农民而言,一些耐用消费品存在着采购难、使用难、维修难的现象。农民不愿意花钱买负担,因此在购买时比较理智。另外,与城市相比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十分薄弱,农民面临着过高的医疗费用和子女教育费用,加上养老、住房等各种现实问题,导致农民不敢随意花钱,在消费方面自然也很节俭[4]。这些制约因素都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密切相关。本文选取能够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7项指标(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务)研究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和类型,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
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一种数据简化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本文用因子分析的结果将7个变量进行指标简化,以便于对居民消费结构做定性的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SPSS对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KMO检验及球形检验的结果如表1,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
三、聚类分析
1.聚类分析的理论基础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研究样本或指标分类的一种现代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既可以用来为判别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等做前期准备工作,也可直接用来作经济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系统聚类法(Hierachica Clustering Method)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一种最基本的聚类方法[5]。
2.聚类分析的思路与步骤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选择能够反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其次,以这些指标为基础,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消费结构相似的各类;最后,进一步探讨各区域指标的差异。
3.聚类结果及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系统聚类法对2007年我国各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7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对应的聚类分析如图1。
从图1很容易看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港、澳、台)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得到的分类情况,按照消费结构由低到高把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分为5类:
第一类包括: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海南、山西。.
第二类包括:安徽、河南、河北、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内蒙古、吉林。
第三类包括:贵州、甘肃、陕西、青海、云南、西藏。
第四类包括:天津、江苏、辽宁、山东、福建、广东。
第五类包括:北京、浙江、上海。
图1 我国31个省区农民消费结构聚类分析图
四、消费结构分类
消费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消费结构反映人们日常消费的具体内容,能够间接地反映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也是反映人们消费需要满足程度的重要度量。
1.消费结构的定义
学界对消费结构的确切定义有不同的认识。尹世杰认为:“人们的消费,总要以一定的消费资料(包括服务,下同)为对象,人们要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就要消费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其比例关系就是消费结构。”[6]
2.消费结构的分类
按满足消费需要的不同层次来分类,恩格斯把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一般来说,生存资料是依靠体力劳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们首先要满足的就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按照以上分类,本文把消费结构分为:生存型消费结构、过渡型消费结构、享受型消费结构。
五、差异及成因分析
图2中所显示的第一类、第三类地区的必需品消费的比例最大,奢侈品所占的比例最小,可以称之为生存型消费结构。这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属于我国中西部偏远地区,由于中西部本身的交通闭塞、气候条件恶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国家政策在1995年以前基本倾向于东南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处于较低水平。
第二类和第四类地区差异不是那么明显,情况好于西部地区,基本属于过渡型消费结构。这些地区主要是沿海城市和东北老工业城市,虽然较少接受国家的扶持,但是这些地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越,发展得比西部地区迅速,人民生活自然也较好,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早已饱和,目前正向奢侈品消费过渡。
第五类地区奢侈品的消费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属于发展与享受型消费结构。这类地区只有北京、上海、浙江三个国内最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处于国家的先进行列,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上海是我国金融贸易中心,浙江是我国小商品的集散地,人民生活自然比较富裕,随着手持现金、存款和金融资产的积累,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愿望强烈,时空观念、信息观念、身份意识和健康意识进一步加强,更加重视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热点已向城市居民看齐,高端通讯设施、花钱买健康等。因此,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 各类地区奢侈品与必需品占总消费比例的平均值
系列1:奢侈品的比例;系列2:必需品的比例。
六、结论和建议
首先,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帮扶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生存型消费者的基本生活,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从长远看,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才是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坚实基础。其次,增强过渡型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释放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能。在保证中等收入者持续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改革的透明度,降低居民预期的不确定性;扩展农村消费信贷领域,减少流动性约束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促使更多的居民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再次,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满足享受型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提高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使得有实力、能够适应城市消费的农村居民到城市去发展;还要切实做好农村市场的调研工作,积极调整供给结构;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减少消费的政策性障碍;鼓励发展农村的新型服务行业,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如茶社、旅游度假等,由此才能进一步提升发展、享受型消费者的有效需求,扩大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