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

王大磊[1]2011年在《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的教师政策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建国以来的中小学教师政策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并努力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当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内容的若干建议。本论文除导言外,共分五章,叁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通过对近现代及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政策主要实现了叁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实现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进修的一体化;二是由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叁是由中专、大专、本科构成的传统叁级师范教育体制向由大专、本科、研究生构成的新叁级师范教育体制转变。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教师教育国际化、教师教育公平等将是其发展的趋势,最终目的是建立与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师和教育的需求。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叁、四章,把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分为教师准入政策、教师任用政策和教师待遇政策叁部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分析和反思。第二章,重点阐述了要把好中小学教师的“入口”关,从政策上规范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第叁章的教师任用政策,从教师培训政策、教师评价政策、教师评聘政策、教师激励政策4个方面阐述了建国以来我国教师任用政策的制定、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其中在教师激励方面的政策制定很不完善,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等国家在激励教师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从而切实调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四章的教师待遇政策从教师地位、教师职业权利、教师工资、教师福利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强调了教师待遇政策在整个教师政策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第叁部分是第五章,以W区为个案具体探讨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农村教师编制改革政策、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新教师统一招聘政策、严禁聘用代课教师、大规模农村教师培训、城乡教师交流等政策。这些政策在W区得到很好的执行,然而仍有不足之处。文章最后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在建国后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本人在实践中的广泛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明确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目标和方向,促进政策执行者及相关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尽快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政策制定需要考虑政策之间的兼容性。同时要重新定位政府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切实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在政府教育中的地位从边缘到教育政策中心的转变。

李晓[2]2007年在《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对于优化教育过程,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尤其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深远意义。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界定、意义、特征及内容。第叁部分从硬件设施、教学资源、应用现状、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师结构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对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现状分析,对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存在问题有:教育方式仍然比较传统保守;硬件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适合于当前教学改革的优质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没有达到日常化和合理化;教育信息化成果未得到推广普及;教师信息素养需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第五部分,结合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推动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主要包括:转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素质;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开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采取措施,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

蒋萍[3]2003年在《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教师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教学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职称职务晋升、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教学评价的公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当前,我国中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课程改革必然使教师教学评价在观念、价值取向、内容、标准、评价方法和方式上发生一系列的改革。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是影响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效或取得多大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教学评价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备受人们关注。论文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内涵和构成教师教学评价的目标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强调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应根据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有效教学的标准及有效教学的策略,作为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本研究通过对现行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审视及教师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寻找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与现代教师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之间的差距,分析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教学评价缺乏正确的导向;目标分类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评价指标缺乏科学依据;形式主义泛滥,过分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发展及教师在教学中整体目标的追求与实现,缺乏监督机制不利于广大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从而探讨教师教学评价与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教师成长及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工作提出改进设想。

唐松林[4]2004年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农村现代化及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为背景,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和目标,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法论为指导,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企图通过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农村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作贡献。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背景是什么?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沉重的话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瓶颈在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瓶颈在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建设一支以解决农村教育症结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为宗旨的农村教师队伍,不仅是一个教师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当前我国农村教师发展虽然取得了伟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一直难以克服的难题:包括“超编与缺人”、“人才溢流”、“人力资本贬值”、“素质提高难”、“劳动效益低:产品无出路”及“发展投入不足”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了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从历史原因来看,一是退出规则缺失。如“民转公”教师事实是一种“民教民”型教师形态的变种,他们基础差、人数多、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已经成为农村教师发展“问题”的症结;二是投入方式失误。以县、乡为主的“投入方式”,实质是农民的投入,由于我国农民负担太重,“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所难免;叁是价值定位错位。农村教师虽然地处农村却远离农村,他们既不能使大多数学生升学、又不能使回乡学生“有用”,他们成了社会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其社会地位因此难以提升,所以“劳动效益低”与“发展投入不足”因果关联;四是“提高规则”的痼疾。如“民教民”教师形态及其观念使农村教师远离专业化,师范教育长期薄弱难以满足农村教师匮乏之需等成为目前的“超编与缺人”、“人才溢流”、“人力资本贬值”、“素质提高难”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从现实原因来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诸要素如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市场及教师个体没有承担起自身责任。如与农村教师发展有关的教师教育机构,包括坐落在市(地)师范学院或大学(含教育学院)、中等师范专业学校和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所(室)、电教仪器站与电大辅导站等机构。但这些机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们或因目标模糊或因各自的局限性难以承担教师教育重任,并且它们彼此隔离,各自为政,互不信任,争抢有限的教师发展资源(经费)。随着教师教育下移,校本培训虽然得到承认,但现代科学知识与信息资源难以进入农村学校,同时农村环境知识资源被忽视,大学专家与农村教师互不理解,农村教师特殊价值难以彰显。另外,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具有许多边缘特征,如农村教师“土生土长”、“工作方式半教半农”、“生活乡土化”及“教育对象回乡性”、“婚姻家庭两半户”、“学习进修走不出大山”与“环境艰苦性”等特征使农村教师发展受到种种局限。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笔者探讨了如下理论问题:一是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价值是什么?二是农村教师发展要达到什么目标?叁是农村教师是如何发展的?四是如何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发展?那么,对于如何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笔者提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论思想,作为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方法论。 该理论认为:教师发展是一个无逻辑起点也无逻辑终点的不断发展连续体。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伴随或贯穿于该连续体的连续性教育与管理活动。它通过协调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与教师个体等诸要素的关系,运用一定的规则,达到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实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该理论在方法论上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由哪些人或组织对农村教师发展进行维护?他们应该在教师发展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二是建立什么样的规则,以保证农村教师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或水平?该理论认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赖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要素的共同参与,并通过退出规则、吸入规则、价值规则和提高规则等四个基本规则维持其运转,达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农村教师队伍“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就“退出规则—使不合格教师‘出得去’”、“吸入规则—使优秀人才‘进得来’、‘愿意来”,、“价值规则—使农村教师对农村‘有用”,、“提高规则—使在职教师‘提得高”,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的具体措施。如在价值规则中,我们利用农村教师“土生土长”、“工作方式半教半农”、“生活乡土化”及“教育对象回乡性”、“婚姻家庭两半户”、“学习进修走不出大山”等特征,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这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视角。 在“提高规则”中,专门论述了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与相应的课程改革。如

辉进宇[5]2006年在《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职业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直接的教育教学研究者,成为学者型、科研型的新型教师。本文以大理州为例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学校层面(主要包括:学校对教师教育科研的要求,学校对教育科研组织与指导的形式,学校教育科研的氛围等方面)和教师自身的层面(主要包括: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知,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与局限等方面)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在文中还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低下的原因,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价值,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问题和局限性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和优势等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和富有新意的研究,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几点对策和措施。

王会亭[6]2017年在《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端于新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也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而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是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同时,教师培训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培训的质量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关乎学生的整全发展,还关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推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鉴于此,近年来,教师及其培训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已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列入我国基础教育当前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的一个重点,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了国家级层面的教师培训工作(简称“国培计划”)。与此同时,省级教师培训、县区级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尽管教师培训备受关注与重视,但其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培训即教师学习的过程,其效果深受教师培训相关行为主体的认识论的影响。当前教师培训效果不彰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源则在于对人类认知与学习本质的误解。因此,当前教师培训走出困境的重要出路就在于重新认识人类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而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对于人类的认知与学习有全新的认识与把握。它认为,认知、思维、记忆、学习、情感和态度等是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塑造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心智是一种身体经验,身体的物理体验制约了心智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心智基于身体、源于身体。具身认知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知与学习发生的条件和内在机理,这正好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哲理上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以具身认知为理论视域,以复杂性思维、关系思维为导引,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改善为基点,以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为主线,以“不同的认知范式会对教师培训造成不同的影响为核心观点”,以问题解决为旨归,对教师培训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阐释与反思。具体而言,本论文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界定了研究中出现的核心概念,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为了廓清教师培训的逻辑起点,首先阐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实质及其发展阶段,接着勾画了何为教师的理想形象,最后分析了教师的应然素质。第二章介绍了离身认知的思想渊源、主要流派、核心观点及主要困厄,使我们对离身认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第叁章选取S大学承办的两个“国培计划”项目为研究个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四个维度剖析离身认知对教师培训造成的危害。第四章首先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实质意涵及具身效应,接着介绍了具身认知产生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最后分析了具身认知的优势、局限及未来路向,使我们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具知认知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为具身认知理论在教师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奠定基础。第五章在分析具身认知用于指导教师培训适切性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具身培训应遵循悬置与还原、体验、反思等原则,进而从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与方法论等四个层面阐述了具身认知对于提升教师培训质量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教师具身培训的理想范型。结语部分主要阐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都有其价值与限度,强调要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两种理论,并指出在运用具身认知理论观照教师培训时,要避免落入“技术至上”的窠臼。

朱坤[7]2014年在《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提高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诉求和趋势,也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关键一环,业界对其关注较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身是一个宏观工程,提高其实效和水平,关键在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师。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笔者以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优化为切入点探讨此话题,展示中学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通过一线调查、问卷等形式,勾勒出我国当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轮廓,对成效与问题客观描述,接着分析造成问题之成因,力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呈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提高其实效性尽微薄之力。

张鹏君[8]2011年在《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文中指出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教育,要发展农村教育,就需要有高质量的农村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要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农村教师是农村的知识精英,其素质的高低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发展理论的需要、个人的经历和兴趣,本文就选定在“新农村建设”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来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这一普通而又长谈常新的话题。这对于丰富和发展农村教育理论、教师素质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还能够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理论指导,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新农村建设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提出的,具有特殊的目标要求和战略意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依托,为其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基础教育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基层落实、从基点抓起的基本途径,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传播和提升的作用;农村教育是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保证,也是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其具有与新农村建设相符合的教育理念、具有兼容的知识结构、要具有综合的教学能力等;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教师的素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影响农村教师素质发展和提高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农村教师素质是影响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围绕着教育观念、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五个方面,通过对所选中小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实然状态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敬业精神有待提高、现代化教学能力欠缺、身心状况不佳等问题。基于现状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所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归纳与总结。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又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外部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和实现。基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以及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尝试提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职业道德、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王玉荣[9]2016年在《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现如今,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基础部分,素质教育逐渐的被引入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不断的创新教育管理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本文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李文卿[10]2001年在《素质教育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文中提出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提出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有效地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来看,这无疑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战略决策。然而,实践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顺利,尤其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更是举步维艰。症结何在?这正是教育界目前所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着书立说,各抒己见,观点有同有异,大有百家争鸣的气势。有人将其归咎于教育观念问题,有人将其归咎于招生考试制度问题,也有人将其归咎于校长和教师的素质问题,以及教育评价等问题。本人认为,最根本的还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影响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真正地、全面地在中小学推广素质教育,必须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突破口。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操作者,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也才能谈得上素质教育。然而现实中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的确是令人担忧的。 本文正是从分析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入手,结合本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及所见所闻,来着重探讨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有关的一些问题的,并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提出一些看法。奢望能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加快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概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就素质教育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素质所提出的要求加以述评。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保证。 第叁,从分析许多地方和学校普遍存在的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入手,着重分析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及其成因。 第四,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D]. 王大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 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晓.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3]. 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蒋萍.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4].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唐松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 中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辉进宇. 云南师范大学. 2006

[6]. 基于具身认知的教师培训研究[D]. 王会亭. 苏州大学. 2017

[7]. 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优化研究[D]. 朱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

[8].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D]. 张鹏君. 河南大学. 2011

[9].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 王玉荣. 中国校外教育. 2016

[10]. 素质教育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D]. 李文卿.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标签:;  ;  ;  ;  ;  ;  ;  ;  

素质教育与当前中小学教师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