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社区老年服务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刚[1](2021)在《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人口结构老化、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等特点,一方面,家庭人口结构的老化,使家庭养老能力趋于弱化,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趋于多元化,普通家庭老年人养老困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分析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现状,从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老年人服务需求入手,探索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策略。本文首先分析了老龄化加剧、养老需求多样化、传统养老方式弱化等时代发展背景,解析了老年人口、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设施等相关概念,明确了本文研究目的为探索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策略,为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策略支撑;其次、分析了北京、上海、日本和英国等国内外先进地区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了北京、日本等以居家养老为主导的社区嵌入式服务模式,为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第三、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数据分析、访谈等方式,分析了西安市老年人口特征和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并按照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现状养老服务设施类型深入研究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现状,总结出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在体系搭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与管理运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通过分析养老服务设施对不同人群、不同生理阶段和西安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三方面的支撑度分析,梳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主要短板,为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策略提供导向。第五、针对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养老服务发展趋势,从养老服务设施层级设置、功能定位、医养结合等方面,提出“市级、区级、镇街级、社区级”四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优化方案,并从养老设施布局优化、医养设施融合、刚弹结合的设施管控措施、基于“互联网+”的“嵌入式”养老延伸服务模式、产业化带动等方面,研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面的发展策略,从资源统筹、基层助老制度建设等方面,研究养老服务设施管理运营方面的提升策略。
赵艳[2](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老龄化”逐步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老龄化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涵义进入了强调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满意度及老年尊严阶段。中国老龄化存在着城乡倒置问题,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本文首先界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等相关概念。运用需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做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归纳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和规律。接着,本文构建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使用CHARLS数据,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及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分析,将城乡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对比,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变迁、非正式照料、“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家庭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政府责任不到位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法制权威性不足、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是社会组织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为此,本研究从福利多元主义四个维度入手,从社会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出发,基于多元主体合作意愿和利益博弈,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在养老服务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核心任务是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供给,培育其他供给主体力量,主导市场化的方式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与家庭、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支持,为家庭赋权增能,家庭从责任取向转为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满足农村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依据上述模式,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筹资机制,包括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以流动式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对乡村养老价值予以再认识,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了探索式推进。现代社会下,福利多元主义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困境。本文尝试对政府、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家庭主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厘清,不只强调责任分配和分散化,而是注重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合作关系,探索构建政府“一核”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模式。研究为福利多元主义本身困境的克服提供了新机制。(2)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着重探究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之路,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使得农民健康养老,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之地,从而稳定农村、繁荣农业。研究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孙昊宇[3](2021)在《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造路径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18.7%,十年之间中国老龄化比例上升近5.5%,养老问题严峻。在十四五规划时期,我国提出了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者协调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鼓励利用社区存量资源发展嵌入式养老,旨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城市既有社区中老年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养老问题。西安市目前在利用存量资源改造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方面尚处于早期摸索阶段,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改造实践案例类型繁杂,改造方式多元,设施的功能标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均不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系统调研,全面收集并整理目前西安市各类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基础资料,充分了解西安市该类设施的整体现状,对其改造路径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为西安市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进行了框架搭建和基础研究的工作。本文筛选了西安市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62个样本案例,对其改造路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进行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改造方式类型、改造后设施类型三方面类型化的研究,总结出4种建筑原功能类型,2种改造方式类型以及6种改造后设施类型,并对各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特性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初步研究。之后分别对6种不同类型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进行研究,包括了设施所处行政区域、在社区和建筑中的位置、改造前建筑类型、改造方式、功能配置、空间布局、设施规模等多方面特征,总结出各类型设施的现有改造路径。最后结合运营使用中的现存问题,提出西安市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改造原则,并针对各类型设施理想条件下更适宜的改造路径提出了初步的策略,为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未来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曹璞[4](2021)在《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1世纪初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开始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在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加速引起“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背景下,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向影响并加重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的客观现实不可逆转,如何正确看待不断增长的庞大老年人口群体,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由于我国家庭中的代际关系比西方国家更为紧密,老年人口退出正式劳动力市场回归家庭后,大多数中低龄老年人会通过家庭劳动支持的方式继续对家庭做出贡献,家庭内部也会将更多经济资源向老年人倾斜以保障其晚年消费。当微观家庭内部自发的经济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时,这些经济活动便可能以微观家庭为基础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因此我国老年人口通过家庭对经济增长发挥出的积极作用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更强,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以往研究未将关注点聚焦到家庭老年人口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上,导致在科学认识老年人口具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方面存在一定遗漏,因此以我国家庭老年人口经济行为为切入点,从现实特征、理论机制、实证验证、政策建议等方面规范、系统的研究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向效应,即有利于正确、客观认识老年人口做出的贡献和具有的价值,又有利于转变将老年人口看作纯粹消耗性群体的传统观念,还有利于更好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论文在对相关基础理论回顾和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评述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经济行为的特征性事实。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分析并总结了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行为和消费行为发生的现实背景、特征及影响。(2)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和数理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老年人口两种家庭经济行为从不同路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向效应,一个是家庭老年人口以“隔代抚育”为主的家庭劳动支持从供给侧对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产生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归纳出劳动力供给增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保障效应、家庭储蓄增强效应三种正向效应,并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经典模型进行了数理分析;另一个是家庭老年人口消费从需求侧对影响经济增长的总消费产生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归纳出需求扩张拉动效应、消费增长点催生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三种正向效应,并借鉴马克思消费与生产关系思想进行了数理分析。(3)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实证分析。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部分结合宏观经济数据,实证验证了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能够显着提高家庭中成年子女的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参与时间,显着降低家庭在孙辈教育方面的支出,显着提高家庭储蓄率;实证验证了家庭老年人口消费总规模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断增强,家庭老龄化显着提高了家庭在医疗、保健、家庭服务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并有望围绕这几类消费需求催生老年服务业这一新消费增长点,家庭老龄化引起的家庭消费结构变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4)政策建议。围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家庭老年人口积极效应,从尊重家庭老年人口的社会价值、合理开发老年人口资源、保障并激发老年人口消费、发展老年服务业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在研究视角方面重点关注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正向效应。以往研究忽视了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及其具有的中国特征,选择这一方向研究是一次积极尝试。(2)在理论分析方面构建了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归纳了相关的正向效应。以我国家庭老年人口经济行为的特征性事实为依据,将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行为和消费行为纳入到影响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分析框架中,归纳出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六种正向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进行了数理分析。(3)在实证方面对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进行了实证验证。运用CFPS微观数据、部分结合宏观经济数据,根据我国家庭特征和家庭老年人口经济行为特征对控制变量、工具变量和中介变量等进行了选择,并运用工具变量法、倾向性得分匹配、中介变量法、异质性分析等多种计量方法、估计模型和分析方式对归纳出的六种正向效应进行了实证验证,使研究结论更加充实、更有说服力、更符合我国家庭特征。
韩雯[5](2019)在《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例》文中认为我国老龄化目前显示出快速且高龄化的趋势,伴随着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量的急速增加,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问题都将对现阶段我国养老和医疗服务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地位凸显。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作为近几年出现的养老新形式之一,其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却受到重重阻碍,研究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和应对策略不仅是医养结合学术领域的重要议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利于减轻我国广大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选择衡水市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调研地点,运用文献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农村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形式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概括了医养结合政策的相关历程和目标,并指出了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定位;之后通过观察参与农村医养结合类型老年服务中心开展养老服务的现状,并且对政府工作人员、机构管理者、医护人员、入住老人及家属、附近村民进行访谈,分析和发现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后又分别从医养结合政策、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的供需状况、农村养老机构的生存本位三个角度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最后针对困境产生的原因,从医养结合政策、农村养老机构的医养资源、农村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与医养衔接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目前农村养老机构实施“医养结合”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医养结合”流于形式、服务梯度与转介不畅、养老机构难以运行等多个方面。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医养结合政策的内生矛盾、政策与农村现实的脱节、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医养需求、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生存本位等均是农村养老机构实施“医养结合”效果弱化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最后本文提出了医养结合政策需要完善落实、合理配置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加强对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资金扶持和规范其医养衔接流程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赵戎蓉[6](2019)在《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虽然与发达世界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现象出现时间不长,但中国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是增速快、规模大、未富先老,因此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老龄化趋势下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处于中下水平。居家养老目前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也是政府倡导占主体地位的养老模式。然而,现阶段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独生子女、空巢老人居多,传统的完全由家人(主要是子女)承担照顾所需人力物力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目前的养老需求,因此,急需探索一种社会力量大力支持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使社会化的服务和帮助跟进到老年人家庭,以适应高龄、失能、空巢家庭老人不断增长的现状,满足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目的:本研究拟在对国内外居家养老照护模式分析和研究基础上,调查城市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探讨重庆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解决途径,结合重庆市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学特征、养老政策等现实条件,从照护服务供给主体、提供的照护内容、供给方式、配套保障等多方面探讨构建具有操作性的重庆市居家养老照护模式,为重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高效、经济、均等的供给提供政策性建议,为养老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内容与方法:1.国内外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现状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各国各地区居家养老起源、发展及现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了解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梳理我国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构建重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提供参考。2.重庆市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主要用于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提供者对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和利用情况的认识,影响居家养老照护的相关因素,收集访谈对象对现行政策和体制的看法,以及对建立重庆市城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议,确定重庆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解决途径。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区县每个区县抽取卫计委、民政局、财政局业务相关的工作人员各1人,社区主任、社区医院领导、公立及私立的养老机构负责人各1-2人进行焦点团体小组访谈,每组由6-10人组成,共访谈了8组。3.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照护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根据重庆市各地区经济水平进行分层,每层选择23个区县(城市)老年人口进行现场调查,调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与需求情况。采用自设问卷,遵循自愿原则,共有1635名65岁以上老人参与了本次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情况和养老服务需求。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4.构建城市城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基础上,结合重庆市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养老政策,以新人本主义需要(Existence,Relatedness,Growth,ERG)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社区照顾理论等理论为指导,从照护服务供给主体、照护内容、供给方式、配套保障等多方面构建城市居家养老照护服务模式。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以日本、北欧三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居家养老模式具有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内容丰富多样而专业,非营利组织作用突显等特点。由对国内青岛市、浙江省、香港等地区的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分析发现,仍然存在服务利用率较低,社会参与度较低,服务种类少、水平低等问题。2.焦点小组访谈的结果为:(1)目前国家提倡的“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适应现实需求,但还没有一种适合于重庆的成熟的居家养老模式。(2)居家养老照护需求的内容包括医疗护理、健康管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和死亡丧葬。(3)重庆市居家养老照护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居家养老照护还未找到合适的运行模式;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医养护康分离;社会知晓率低;对老年人吸引不够,对社会资源缺乏吸引。(4)影响居家养老照护质量的因素有:尊老爱老氛围不浓;制度法规不健全;宣传力度不足;配套资源不足;养老观念陈旧。(5)对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构建的建议:完善制度建设与法规保障;整合资源;培养吸引专业人才;培育养老市场;引导观念转变。3.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553份,有效回收率94.98%,调查发现:55.96%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29.49%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老人最能接受的养老方式还是居家养老,性别、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子女数量、与子女居住距离及月收入对老年人口选择养老方式有影响。有一半(50.80%)的老人享受过社区提供的老年服务,另一半老人(49.20%)未享受过社区提供的老年服务。63.22%的老人对社区目前提供的老年服务很满意或基本满意。42.37%的老人希望得到长期照顾服务,41.08%的老人希望得到应急情况呼叫服务,16.55%的老人希望得到短期托付服务。老人希望得到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内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健康咨询和指导(63.43%)、生活护理(53.77%)、营养膳食指导(40.37%)。仅33.29%的老人表示愿意购买有偿居家服务,医疗付费方式、收入和健康状况都是是否愿意购买有偿居家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4.模式构建的内涵与要素:从照护服务供给主体、照护内容、供给方式、配套保障等多方面构建了城市居家养老照护模式。政府、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家庭是基本的供给方。居家养老照护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护理、健康管理、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与死亡丧葬。以“互联网+”作为照护供给方式,运用互联网等技术为居家养老提供全面快捷、灵活机动、低成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从建立健全居家养老照护配套法律法规制度,整合供给侧资源,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等处着手进行配套保障。结论:1.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居家养老模式,但受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直接复制这些区域的模式和经验。2.可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与法规保障,整合医养各方面资源,培养吸引专业人才,引导社会转变养老观念,积极培育养老市场来解决目前重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中存在的问题。3.老年人口的照护服务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呈现多层次多元化态势,完善的健康支持是目前居家养老照护中最急迫的需求,应加强对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宣传引导,优化重庆市居家养老照护内容需要,改革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吸引更多的护理人才。4.构建了包含供给主体、照护内容、供给方式、配套保障等多方面的重庆市城市居家养老照护模式,为重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提供了政策性建议,为探索更适合重庆市市情的养老模式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运行框架。
王珍[7](2019)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本世纪的世界性难题。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近年间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老龄化已是我国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必将对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相对应的养老模式,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以无偿、补贴和有偿的方式,向居住在家庭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养老服务形式。它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长,同时也是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的有力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居家养老作为当前一种主要养老服务模式,政府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并推进它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探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不仅对于完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积极参考。本研究从分析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多元化发展态势的角度出发,依据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公私属性、福利性、公益性及私人性特征,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划分成基本、中间和高级三个层次,进一步分析政府在不同层次供需情景中的行为表现。本研究指出,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只能由政府以直接生产和提供的方式向老年人供给,通过收入再分配的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中间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属于混合物品范畴,应由政府间接生产和提供,即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或企业合作,委托代理或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向城市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生活照料、医疗救助服务以及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具备较高的私人产品属性,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直接组织生产和提供。政府应从宏观上不断完善对涉老企业的扶持政策,搭建优质服务平台,对企业提供的老年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水平进行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运行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行为错位、缺位、越位等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1)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投入与建设不足,服务管理不到位,以及对民间力量的培育和扶持不到位;(2)中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权责不明确,进而造成政府职能越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制约、政府行为的“路径依赖”、政府的“经济人”动机、政府“有限性”和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所导致。本研究借鉴国外城市老人社会照顾的先进经验,在善治理论及元治理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共治,但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一样,治理同样可能存在失灵。善治理论是治理理论的衍生,源于治理理论又高于治理理论。善治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体现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情境中,就是政府、企业组织、非政府组织、社区以及老年家庭的协作共治。元治理则是指在承认协作共治模式下,对权力下放的治理过程进行一定引导和控制,即它既承认授权和分权,同时又意识到更强大政府控制的必要性(1),强调国家或政府应在治理的监管、驾驭和协调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2)因此,政府元治理是实现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情境下政府行为优化的战略选择。通过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法律体系,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政策等制度保障;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经济保障;通过整合全社会养老资源,实现老年养老服务的资源共享;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现代技术保障。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靶区,运用潜在类别分析(LCA)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将其划分为“医疗保健需求型”、“全面需求型”、和“无需求型”三大类,并依据老年人的人口学、经济环境、家庭环境、自评健康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乌鲁木齐市政府及民政部门探索推进“9073”养老模式,但总体而言,占养老服务体系90%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过程较为缓慢。因此,乌鲁木齐市政府应明晰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领导权责,从加强重视意识、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构建监管与评估制度等方面共同发展居家养老。
张登利[8](2019)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是完善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需完善当前的支持性政策,要真正实现“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目标,在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同时需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体系,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服务设施。本研究基于供需关系的研究视角,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政年鉴、社会服务发展和统计公报、经济普查公报、人口普查公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等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福利多元理论”、“政策工具理论”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以“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缺失——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构建”的分析框架展开研究。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梳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历程发现,新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表现出政策客体逐渐扩大、养老服务项目内容日益丰富、居家养老方式地位日益凸显、市场型和动员型政策工具成为主流、政策效果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等显着特点。同时,在老龄化、城镇化、空巢化等新形势下,也表现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地位亟需政策巩固,“社区为依托”的制度化政策机制缺失,“机构为补充”的弱自主性和强依附性。通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定量计算和需求预测分析,对比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及供给预测定量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认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大,供给水平有限,关键原因在于居家养老服务缺失有效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经费与实际需求不对等;专业人员与服务需求差距大;社会组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不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财税政策、人力资源、社会组织、老龄产业四大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财税政策是发展养老服务中政府财政责任的重要工具,是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核心,是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的实现路径;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如何提供足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人力需求是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其居家养老政策支持体系构建中的核心意涵;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与递送,在面对老年人多元需求时能够弥补国家、市场和家庭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不足;老龄产业发展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向广度、深度和规范化迈进的保障。支持性政策体系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善支持性政策体系应遵循以下理念原则:坚持老年人主体需求是政策支持体系的基本原则;人与财是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组织、资本市场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主体和相关政策支持主体之间应通力合作、互补联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完善,应强化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形成财税支持体系,从而多层面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政策应通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家人三方面的支持来保证居家养老的服务供给;应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在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时,应通过广泛的汲取、挖掘、开拓社会资源,发展多元供给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应积极探索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支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投资的撬动作用,探索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多种合作方式,完善优惠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培育居家养老老龄产业发展。
王思[9](2019)在《社工本科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昆明市W社区老年服务项目为例》文中认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加入服务队伍。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社区养老需求,很多政府部门以购买服务或公益创投的方式为社会工作本科生参与老年社区服务提供了机会。在老年服务过程中社工本科生虽然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但也存在服务质量差和服务能力弱等问题。因此,由于社工本科生专业能力不足引起老年服务效果不佳的问题值得关注。本研究以参与老年社区服务项目的社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笔者把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操作化为专业价值、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维度并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工本科生存在老年服务专业价值认同感较弱、老年服务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老年服务专业技能存在缺口的问题。笔者从学生自身、服务组织方、老年群体、社会、高校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和解释。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社会学习理论和增能理论为指导进行了社会工作实务介入。首先,通过访谈法开展需求评估和进行方案设计;其次,通过社会工作督导的方法,发挥行政性督导、教育性督导、支持性督导的作用,辅以成长小组,增强本科生在老年服务中专业价值、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维度的能力;最后,通过前测后对比和满意度评估的方法完成评估工作,结果表明本次介入效果明显。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本文发现老年服务专业能力的提升增强了学生为老人服务的信心,同时社工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社工多重角色的发挥有利于其老年服务专业能力的提升。其次,本研究对影响学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的自身内部因素关注不足,同时督导关系带给被督导者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介入效果,研究中还存在其他因素对评估结果的不良影响,且低年级的社工学生参与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存在一定局限。最后,笔者认为应关注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对其老年服务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厘清社工机构在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中的定位问题,同时从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层面建立社工本科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的联动机制。
吕阳[10](2019)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个人等都是老龄化时代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主体间的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点,它们共同支撑着养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福利多元主体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各有侧重点,为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了持久保障。养老服务业不仅是一项核心的民生事业,一种未来的潜力行业,而且是诸多经济现象的纽带,是决定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器。所以,明确政府引导职责功能,充分运用及保证财政政策工具效率尤为关键。当前的实体养老服务业困局已成:一是生育率、死亡率低。需要直面底部顶部老龄化双重压力;二是养老金贮备严重不足。若不投资会导致亏损,投资又会面临潜在风险,养老金的收缴、发放、投资正面临选择性难题;三是代际养老压力大。中年人工作、住房、培养子女的难度陡增,无暇顾及老年人赡养,寿命延长将会面临60岁以上低龄、中龄老年人赡养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四是服务稍好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落后。养老机构普遍收费高、服务类型单一,精神赡养服务严重缺失,占比90%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远未形成发展体系;五是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移民等综合配套措施乏力,财政政策缺失、缺乏、滞后。为什么要研究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显而易见,主要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上行发展,可以说,人口问题影响了一切问题,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竟预见了未来百年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必然绕不过保障民生,人口主线和财税主线就可以充分阐释。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演变。1982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十分合乎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无力承担人口指数化增长,于是长达36年的国策间接成了抑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为了健康、有序增加人口,倘若调控不及时,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这不光会影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老龄化本身还是个速度问题,当计划生育进行到2007年的时候,并未有任何放开生育的政策动静,使得一代人过后的“底部老龄化”变得异常复杂,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低生育文化养成,阻碍后期政策调控的可行性,也加快了“人口红利”消逝的速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埋下的是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城市群、都市圈疯狂抢人,房价突破“天花板”,这背后却是城乡、区域老龄化的倒挂,劳动增值空间的压缩,资本增值空间的扩张,间接引发收入分配失灵,阶层相对固化,道德观滑坡。但老龄化问题从科技医疗上看,却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必经过程,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均寿命提高就是最好例证,这又是“顶部老龄化”的现实表现,于是“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不期而遇,所以,当前更有必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服务体系初级阶段不断推向中高级阶段。二是财税体制的政策演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1994年分税制为了扭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及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过低的状况,通过分税制实现了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倒逼”地方财政发展“土地财政”,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新预算法》形成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四本预算”安排,“营改增”、国地税合并、“新个税”改革等历史阶段过后,2008年有选择的结构性减税正不断转向2018年后大面积地减税减费减基金的实质性减税,税收形成“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制安排,结构性减税为扭转不合理税收结构,提升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减税降费,实现“降成本”和“补短板”,与拉弗曲线相呼应,社会保障深刻影响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税收优惠和财政支出,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更是引起企业新成本和政策吸收的激烈讨论,学界普遍认为社保降费可从当前的39%左右降至20%-25%,进度还需测算,细节还需深思。同时,社保全额征收又能有效弥补养老、医疗保险资金缺口,避免养老金等支付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使税收管理员转向税收信息员,此外,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福利彩票为非法彩票,会保证福利彩票公益金安全流入老年人福利。所以,财政政策与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内外皆有衔接的互动关系,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和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政策的积极与否事关养老服务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随后护理保险逐步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得到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成效显然,这对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应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PPP模式充分应对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具体需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也需要不断丰富及完善,养老服务业本就是财政政策所必须强化针对的具体落脚点,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又是未来诸多关联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化的契机,唯有颠覆劳动力人口下滑的倒退思维,才能够从容把握潜在的发展机遇。除了关注眼前发展现状、问题之外,可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及地区养老服务财政政策对现今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在生产力发达、综合国力强盛的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近现代的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总结过去、学习先进是时代发展的政策需要。老龄化程度越高,挑战就会越大,但任何事业、行业都会有机遇,对待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也应当迎难而上,单纯从经济角度上看,劳动力比例减少、生产要素调整及资金投入变化都应趁势而为,根据社会现实来解决养老服务发展过程当中的难题是首选之策。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毕竟发展的矛盾总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消除与化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养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倒逼养老服务业民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将消极影响遏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伴随家庭养老能力缺失及不足,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养老应运而生,家庭结构、代际关系转移及空巢家庭增加,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业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各国调节、补充和完善养老服务时限也越来越紧,这无疑会促使政府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提前出台,进而实现家庭单元、社会、市场等主体的协助发展。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日益增加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实质上是社会资源不断倾向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始终以老年人口增多为依归,由此带来经济发展形式、社会治理方式、老年收入保障和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的深刻影响,横梗在逐步崛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构建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拟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浩瀚研究文献的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探讨设计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本文的框架及内容。第一章为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详细讨论相关的理论依据及不足。第二章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环境变化、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养老服务政策蜕变、统计数据变化、养老服务成就与形势、“全面二孩”及延迟退休等方面,紧密联系财政视角的目标与定位,综合阐述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通过分析财政关联体及财政政策作用,及时发现养老服务业当中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进而为对策输出提供依据。第四章为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筛选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攫取中央民政部层面31个省份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特点,采取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并测算各地的养老机构财政性资金缺口,来简要分析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通过对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英国社区照顾、德国“多代居”、日本护理供给体系和香港安老服务等不同发展类型经济体的养老服务业及财政政策经验进行借鉴,并准确评价,从中获得启发。第六章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该部分从准确定位、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有效执行、发展规范、配套措施等方面来论述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试图为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思路。希冀能够对推进积极、健康、和谐的中国建设有所裨益。
二、强化社区老年服务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社区老年服务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加剧 |
1.1.2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
1.1.3 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
1.1.4 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1.3.1 老年人口 |
1.3.2 养老服务体系 |
1.3.3 养老服务设施 |
1.3.4 养老服务设施用地 |
1.3.5 基层助老制度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框架 |
2 研究综述与相关案例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养老服务体系方面 |
2.1.2 养老服务设施方面 |
2.2 相关政策文件 |
2.3 国内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案例分析 |
2.3.1 北京市以居家养老为主导的社区嵌入式服务 |
2.3.2 上海市养老十五分钟服务圈和长者照护之家 |
2.4 国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案例分析 |
2.4.1 日本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体系 |
2.4.2 英国以社区照顾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老年人口特征与需求分析 |
3.1 西安市总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
3.1.1 西安市概况 |
3.1.2 西安市总人口发展趋势 |
3.2 老年人口现状特征 |
3.2.1 老龄化进程分析 |
3.2.2 老年人口空间分布 |
3.2.3 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
3.2.4 老年人口自理能力分析 |
3.2.5 现状老年人口特征 |
3.3 养老需求调查 |
3.3.1 调查方法 |
3.3.2 老年人问卷调查分析 |
3.3.3 老年人口访谈 |
3.3.4 老年人生理特征与设施需求分析 |
3.3.5 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
4.1 西安市养老设施体系现状 |
4.1.1 养老服务设施分类 |
4.1.2 养老服务设施层级设置 |
4.1.3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存在的问题 |
4.2 机构养老设施现状 |
4.2.1 机构养老设施概况 |
4.2.2 机构养老设施入住率分析 |
4.2.3 机构养老设施入住人群分析 |
4.2.4 机构养老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
4.2.5 机构养老典型设施分析 |
4.2.6 机构养老设施存在问题分析 |
4.3 社区养老设施 |
4.3.1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
4.3.2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
4.3.3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情况分析 |
4.3.4 典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分析 |
4.3.5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存在问题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能力分析 |
5.1 养老服务设施对不同人群的服务能力分析 |
5.1.1 弱势群体老人的托底养老 |
5.1.2 城镇普通家庭的基本养老 |
5.1.3 农村普通家庭的基本养老 |
5.1.4 高端需求老人养老 |
5.2 养老服务设施对不同生理阶段老年人需求支撑分析 |
5.2.1 健康活跃期设施支撑度分析 |
5.2.2 辅助生活期设施支撑度分析 |
5.2.3 行动不便期设施支撑度分析 |
5.2.4 安宁疗护期设施支撑度分析 |
5.3 养老服务设施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撑分析 |
5.3.1 养老服务设施对“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支撑分析 |
5.3.2 养老服务设施对“机构为补充”的支撑分析 |
5.3.3 养老服务设施对“医养相结合”的支撑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策略 |
6.1 养老支持力分析 |
6.1.1 政府支持力 |
6.1.2 社会支持力 |
6.1.3 家庭支持力 |
6.2 养老服务社会环境分析 |
6.2.1 孝道文化与传统习俗分析 |
6.2.2 代际交换式的家庭关系分析 |
6.2.3 敬老、助老的社会基础分析 |
6.2.4 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分析 |
6.2.5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环境分析 |
6.3 以居家养老为核心总体发展思路 |
6.3.1 构建居家养老为核心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
6.3.2 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的设施布局模式和社会氛围 |
6.4 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优化提升策略 |
6.4.1 养老服务设施相关法规梳理 |
6.4.2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优化 |
6.4.3 养老服务设施功能优化 |
6.4.4 设施建设标准 |
6.5 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策略 |
6.5.1 差异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
6.5.2 单元式基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模式 |
6.5.3 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管理与调整机制 |
6.5.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调整机制 |
6.6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策略 |
6.6.1 推行基于“互联网+”的“嵌入式”养老延伸服务模式 |
6.6.2 构建医养结合的老年人绿色就医模式 |
6.6.3 以产业化养老促进公共养老服务发展 |
6.7 养老服务设施管理运营提升策略 |
6.7.1 探索基于资源统筹的管理运营模式 |
6.7.2 推行基于邻里互助的基层助老制度建设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成果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表 |
调查问卷 |
相关文件 |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 |
1.1.2 我国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养老 |
2.1.2 养老服务 |
2.1.3 养老服务供给 |
2.1.4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需要理论 |
2.2.2 社会公平理论 |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对养老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
2.3.2 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研究 |
2.3.3 对养老服务照护模式的研究 |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
3.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四个发展阶段 |
3.1.1 第一阶段:1949--1979年,集体和家庭承担主要责任阶段 |
3.1.2 第二阶段,1980--2000 年前,家庭和个人独担养老服务阶段 |
3.1.3 第三阶段,2000 年--2012 年,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阶段 |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多方力量创新提质阶段 |
3.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
3.2.1 养老服务的对象在逐步扩大 |
3.2.2 养老服务项目逐步丰富 |
3.2.3 运用市场化政策管理工具增多 |
3.2.4 注重养老服务质量意识增强 |
3.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规律 |
3.3.1 家庭是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
3.3.2 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
3.3.3 市场化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
3.3.4 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充方式 |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
4.1.1 数据来源说明 |
4.1.2 样本选择描述 |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选取 |
4.3 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
4.3.1 农村样本描述性统计 |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3.3 主要结论 |
4.4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影响因素 |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4.4.2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
4.4.3 主要结论 |
4.5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城乡对比分析 |
4.5.1 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城乡对比研究 |
4.5.2 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对比研究 |
4.5.3 主要结论 |
5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5.1 农村家庭(非正式部门)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 |
5.1.1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减少 |
5.1.2 非正式照料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
5.1.3“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窘迫 |
5.2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责任不到位 |
5.2.1 公平理念欠缺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 |
5.2.2 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 |
5.2.3 养老服务政策的法制权威性不足 |
5.2.4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
5.3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
5.3.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
5.3.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 |
5.3.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阻碍养老服务市场供给 |
5.4 社会组织(社区)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 |
5.4.1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 |
5.4.2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 |
5.4.3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
6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
6.1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意愿 |
6.1.1 政府的合作意愿 |
6.1.2 家庭的合作意愿 |
6.1.3 市场的合作意愿 |
6.1.4 社会组织的合作意愿 |
6.2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利益博弈 |
6.2.1 政府和家庭(农民)之间的博弈 |
6.2.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
6.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
6.3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边界 |
6.3.1 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 |
6.3.2 家庭: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 |
6.3.3 市场:产业化供给差异性养老服务 |
6.3.4 社会:社会化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 |
7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合作筹资机制 |
7.1.1 国家筹资支柱的建立 |
7.1.2 社会筹资支柱的建立 |
7.1.3 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 |
7.2 以共享合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
7.2.1 增加医疗服务的流动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
7.2.2 通过流动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
7.3 提升乡村养老价值,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
7.3.1 乡村养老价值的再认识 |
7.3.2 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
7.3.3 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
7.4 融合科技力量,促进乡村养老的现代化 |
7.4.1 科技创新会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
7.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 |
7.5 合作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
7.5.1 政策上要对养老服务人才建设进行规范 |
7.5.2 发挥城市到乡村的人才辐射效应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造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西安人口老龄化背景 |
1.1.2 我国养老方式及社会现状 |
1.1.3 西安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与实践 |
1.3.2 国内研究与实践 |
1.3.3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既有建筑 |
1.4.2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
1.4.3 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
1.4.4 改造路径 |
1.5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框架 |
2 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整体现状调研与分析 |
2.1 调研计划 |
2.1.1 调研对象和内容 |
2.1.2 调研方法 |
2.2 调研数据采集 |
2.2.1 改造前既有建筑相关信息 |
2.2.2 改造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相关信息 |
2.3 调研样本概况 |
2.3.1 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
2.3.2 调研样本概况 |
2.4 样本特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2.4.1 样本所处区域空间分布 |
2.4.2 样本的运营性质空间分布 |
2.4.3 样本在社区中位置空间分布 |
2.4.4 样本在既有建筑中位置空间分布 |
2.4.5 改造前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空间分布 |
2.4.6 改造前既有建筑原结构体系空间分布 |
2.4.7 样本所在社区建成年代空间分布 |
2.5 本章小结 |
3 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化研究 |
3.1 改造前——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 |
3.1.1 住宅类建筑 |
3.1.2 办公服务类建筑 |
3.1.3 商业类建筑 |
3.1.4 医疗类建筑 |
3.2 改造后——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类型 |
3.2.1 界定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行相关参考标准 |
3.2.2 西安市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六种基本类型 |
3.2.3 西安市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模式特征——居家访问型与照料托养型 |
3.2.4 西安市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时间特征——日间服务型与全日服务型 |
3.3 改造方式——既有建筑改造方式 |
3.3.1 功能重置 |
3.3.2 空间重组 |
3.4 各类型养老服务设施特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3.4.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
3.4.2 设施选址关系研究——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
3.4.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空间分布 |
3.4.4 改造方式空间分布 |
3.4.5 设施规模研究——设施床位数、总建筑面积 |
3.5 本章小结 |
4 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有改造路径研究 |
4.1 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类设施现状 |
4.1.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
4.1.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
4.1.3 设施改造原功能类型 |
4.1.4 设施的改造方式 |
4.1.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
4.1.6 设施功能构成与空间布局关系 |
4.1.7 设施现有改造路径 |
4.1.8 典型案例——纸坊南村社区居家养老示范站 |
4.1.9 现存问题 |
4.2 改造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类设施现状 |
4.2.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
4.2.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
4.2.3 设施的改造原功能类型 |
4.2.4 设施的改造方式 |
4.2.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
4.2.6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关系 |
4.2.7 改造路径 |
4.2.8 现存问题 |
4.3 改造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类设施现状 |
4.3.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
4.3.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
4.3.3 设施的改造原功能类型 |
4.3.4 设施的改造方式 |
4.3.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
4.3.6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关系 |
4.3.7 改造路径 |
4.3.8 典型案例——汉城北路居家养老服务站 |
4.3.9 现存问题 |
4.4 改造型社区全日照料中心类设施现状 |
4.4.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
4.4.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
4.4.3 设施的改造原功能类型 |
4.4.4 设施的改造方式 |
4.4.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
4.4.6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关系 |
4.4.7 改造路径 |
4.4.8 典型案例——康源和意全日照料中心 |
4.4.9 现存问题 |
4.5 改造型社区家庭式养老院类设施现状 |
4.5.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
4.5.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
4.5.3 设施的改造原功能类型 |
4.5.4 设施的改造方式 |
4.5.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
4.5.6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关系 |
4.5.7 改造路径 |
4.5.8 典型案例——宫园壹号社区家庭式养老院 |
4.5.9 现存问题 |
4.6 改造型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类设施现状 |
4.6.1 设施的行政区域空间分布 |
4.6.2 设施选址关系——在社区、建筑中的分布 |
4.6.3 设施的改造原功能类型 |
4.6.4 设施的改造方式 |
4.6.5 设施规模与功能配置、面积配比关系 |
4.6.6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关系 |
4.6.7 改造路径 |
4.6.8 现存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5 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适宜改造路径 |
5.1 改造原则 |
5.1.1 适宜的选址 |
5.1.2 适宜的既有建筑 |
5.1.3 合理的空间改造 |
5.1.4 合理的功能和规模 |
5.2 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
5.2.1 设施运营性质——公办民营 |
5.2.2 在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内部、建筑首层 |
5.2.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办公类建筑功能重置 |
5.2.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生活服务功能为主 |
5.2.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走廊空间串联组织 |
5.2.6 设施规模——面积在200-300㎡的小型设施 |
5.3 改造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
5.3.1 设施运营性质——公办 |
5.3.2 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外围、建筑首层 |
5.3.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办公类建筑功能重置 |
5.3.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文化娱乐功能为主 |
5.3.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走廊空间串联组织 |
5.3.6 设施面积及床位数——50-150㎡的小型设施 |
5.4 改造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
5.4.1 设施运营性质——公办民营 |
5.4.2 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内部、建筑首层 |
5.4.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住宅类建筑功能重置 |
5.4.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日间照料服务为主 |
5.4.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公共空间串联组织 |
5.4.6 设施面积及床位数——100-200㎡的小型设施 |
5.5 改造型社区全日照料中心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
5.5.1 设施运营性质——民营 |
5.5.2 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裙房、建筑首层 |
5.5.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商业类建筑空间重组 |
5.5.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全日照料服务为主 |
5.5.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公共空间串联组织 |
5.5.6 设施面积及床位数——500-1000㎡的中型设施 |
5.6 改造型社区家庭式养老院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
5.6.1 设施运营性质——民营 |
5.6.2 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内部、建筑非首层 |
5.6.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住宅类建筑功能重置 |
5.6.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全日照料服务为主 |
5.6.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公共空间串联组织 |
5.6.6 设施面积及床位数——100-200㎡的小型设施 |
5.7 改造型社区老年康复中心类设施的适宜改造路径 |
5.7.1 设施运营性质——民营 |
5.7.2 社区、建筑中的选址——社区外围、建筑首层 |
5.7.3 既有建筑原功能类型及改造方式——医疗类建筑功能重置 |
5.7.4 功能配置与面积配比——以全日照料服务为主 |
5.7.5 设施功能与空间布局——公共空间串联组织 |
5.7.6 设施面积及床位数——1000-2000㎡的中型设施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 调研样本数据采集表 |
附录二 62 家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样本概况表 |
附录三 社区建成年代相关案例 |
附录四(A) 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施概况 |
附录四(B) 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
附录五(A) 改造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设施概况 |
附录五(B) 改造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
附录六(A) 改造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概况 |
附录六(B) 改造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
附录七(A) 改造型社区全日照料中心设施概况 |
附录七(B) 改造型社区全日照料中心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
附录八(A) 改造型社区家庭式养老院设施概况 |
附录八(B) 改造型社区家庭式养老院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
附录九(A) 改造型社区老年康复中心设施概况 |
附录九(B) 改造型社区老年康复中心典型案例平面图及实景照片 |
致谢 |
(4)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人口转变理论 |
2.1.2 经济增长理论 |
2.1.3 家庭经济学理论 |
2.2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 |
2.2.1 通过劳动力供给路径影响经济增长及效应 |
2.2.2 通过物质资本积累路径影响经济增长及效应 |
2.2.3 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路径影响经济增长及效应 |
2.2.4 通过产业结构路径影响经济增长及效应 |
2.3 家庭老年人口对家庭经济活动影响的相关文献 |
2.3.1 家庭老年人口对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 |
2.3.2 家庭老年人口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
2.4 相关文献评述 |
第三章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经济行为的特征性事实 |
3.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及特征 |
3.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
3.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
3.2 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特征性事实 |
3.2.1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现实背景 |
3.2.2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特征 |
3.2.3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影响 |
3.3 我国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特征性事实 |
3.3.1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现实背景 |
3.3.2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特征 |
3.3.3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理论分析 |
4.1 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分析 |
4.1.1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对要素供给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 |
4.1.2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对总消费正向效应的作用机制 |
4.2 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数理分析 |
4.2.1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对要素供给正向效应的数理分析 |
4.2.2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对总消费正向效应的数理分析 |
4.3 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正向效应的假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对要素供给正向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劳动力供给增强效应实证分析 |
5.1.1 变量选择、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
5.1.2 计量结果分析 |
5.1.3 稳健性检验 |
5.2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人力资本积累保障效应实证分析 |
5.2.1 变量选择、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
5.2.2 计量结果分析 |
5.2.3 稳健性检验 |
5.3 家庭老年人口劳动支持的家庭储蓄增强效应实证分析 |
5.3.1 变量选择、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
5.3.2 计量结果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六章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对总消费正向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需求扩张拉动效应实证分析 |
6.1.1 预测步骤、预测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
6.1.2 预测结果分析 |
6.2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消费增长点催生效应实证分析 |
6.2.1 变量选择、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
6.2.2 计量结果分析 |
6.2.3 稳健性检验 |
6.2.4 我国家庭老年人口老年服务需求与老年服务业发展分析 |
6.3 家庭老年人口消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实证分析 |
6.3.1 家庭老龄化对家庭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2 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及启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本文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发表学术论文 |
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
致谢 |
(5)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医养结合 |
1.3.2 养老机构与机构养老 |
1.3.3 医养服务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医养结合”的理想之境与现实之状 |
2.1 医养结合政策的实施背景与理想状态 |
2.1.1 医养结合政策的出台背景 |
2.1.2 医养结合政策发展历程与目标 |
2.2 W镇老年服务中心概况 |
2.3 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 |
2.3.1 “医养结合”流于形式 |
2.3.2 服务梯度与转介不畅 |
2.3.3 养老机构运行难以为继 |
第3章 医养结合政策的内生矛盾及实践偏差 |
3.1 重医重养定位不清与政策落地难 |
3.1.1 “医”与“养”关系定位不清楚 |
3.1.2 “医”与“养”服务边界缺乏明确规定 |
3.2 政府部门交叉管理与统筹推动不力 |
3.2.1 政府部门“各自为政” |
3.2.2 政府部门“多龙治水” |
3.2.3 政策监管机制不完善 |
3.3 医养结合行业部分标准缺失与支付体系不健全 |
3.3.1 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部分行业标准缺失 |
3.3.2 医保基金支付养老服务困难 |
3.4 政策与农村现实的偏差 |
3.4.1 政策与农村现实不符 |
3.4.2 缺乏针对性指导文件 |
第4章 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的匮乏与制约 |
4.1 农村养老机构日常照护资源短缺阻碍老人需求实现 |
4.1.1 只关注“吃喝”的生存照料 |
4.1.2 紧急呼救依靠“亮嗓” |
4.1.3 缺少“有经验”又愿意“伺候人”的护工 |
4.2 农村养老机构诊疗资源不足难以满足老人需求 |
4.2.1 欠缺“会看病”的医生 |
4.2.2 “诊疗仪器”落后且不齐全 |
4.2.3 “基本药”种类不足与“便宜药”断货 |
4.3 农村养老机构康复保健资源稀缺与“医养结合”难实现 |
4.3.1 “少干活、少运动”的自我康复 |
4.3.2 指导康复训练与“能说心里话”的专业人员匮乏 |
第5章 农村养老机构的生存本位与“医养结合”的效果弱化 |
5.1 农村养老机构的经济理性与偏差 |
5.1.1 “沾政策的光”与管理责任缺位 |
5.1.2 “省钱”与低薪聘用医护人员 |
5.1.3 “赚钱”与老人专属医养资源被挤占 |
5.2 农村养老机构实施“医养结合”的动力制肘与规范缺失 |
5.2.1 微薄利润造成的“被迫慈善” |
5.2.2 老人医护分级管理未曾实施 |
5.2.3 缺乏医养衔接的制度规定 |
5.3 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效果弱化 |
第6章 提升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实施效果的策略 |
6.1 完善医养结合相关政策 |
6.1.1 出台符合农村现实的指导性政策 |
6.1.2 明确“医”“养”定位并制定医养结合行业标准 |
6.1.3 统一管理部门和支付体系 |
6.1.4 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管评估体系 |
6.2 合理配置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资源 |
6.2.1 丰富农村养老机构医养设备与常用药物种类 |
6.2.2 引导城市医护人才向农村间歇性提供服务 |
6.2.3 开展农村地区养老护理员专业技能培训 |
6.3 加强对农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资金扶持 |
6.3.1 增加筹资渠道 |
6.3.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6.4 优化农村养老机构医养服务衔接机制 |
6.4.1 明确农村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 |
6.4.2 明晰医养服务内容,制定老年护理标准 |
6.4.3 规范养老机构医养衔接的标准流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 |
7.3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6)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假设 |
1.6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国内外居家养老照护现状分析 |
2.1 国外居家养老照护现状分析 |
2.2 国内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经典案例分析 |
2.3 重庆市的养老地域特色与居家养老服务经典案例分析 |
第三章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3 研究过程 |
3.4 研究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照护需求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构建 |
5.1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构建原则 |
5.2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初步构建与解读 |
5.3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论证及修订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居家养老照护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7)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2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及其政府行为的理论分析 |
2.1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
2.2 政府行为的内涵及其特征 |
2.3 政府提供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依据 |
2.4 政府提供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行为边界 |
3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多元化 |
3.1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化 |
3.2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化 |
4 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
4.1 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
4.2 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 |
4.3 基本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原因 |
5 中间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
5.1 中间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
5.2 中间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 |
5.3 中间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原因分析 |
6 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
6.1 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 |
6.2 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 |
6.3 高层次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政府行为失范原因分析 |
7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需情景下政府行为优化 |
7.1 政府行为优化方向:善治 |
7.2 政府行为优化路径选择:元治理 |
7.3 元治理视阈下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 |
8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及其优化的实证分析 |
8.1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分类研究 |
8.2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
8.3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评析 |
8.4 优化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行为的对策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及需求评估标准 |
附录2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评估标准 |
附录3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评估指标标准 |
附录4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5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状况调查问卷(政府) |
附录6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状况调查问卷(社区) |
附录7 乌鲁木齐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状况调查问卷(服务机构) |
(8)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
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发展 |
2.1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演进 |
2.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成效与特点 |
2.3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的困境 |
3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测算分析 |
3.1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测算分析 |
3.2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
3.3 结论 |
4 居家养老服务中财税支持性政策的完善 |
4.1 财税政策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作用方式 |
4.2 现行养老服务相关税收政策 |
4.3 居家养老服务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完善 |
5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人力资源支持政策的完善 |
5.1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分类及素质要求 |
5.2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
5.3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
6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社会组织支持政策的完善 |
6.1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定位 |
6.2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 |
6.3 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 |
7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中的老龄产业 |
7.1 老龄产业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关联性 |
7.2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的市场环境分析 |
7.3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社工本科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昆明市W社区老年服务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养老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 |
2.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性问题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四)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1. 相关概念界定 |
2. 文献综述 |
(五) 理论视角 |
1. 社会学习理论 |
2. 增能理论 |
(六) 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的政策依据 |
一、W社区社工本科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的评估情况 |
(一) W社区对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强烈 |
(二) 社工本科生的老年服务专业能力评估问卷设计 |
(三) W社区社工本科生的老年服务专业能力评估结果 |
1. 老年服务专业价值认同感较弱 |
2. 老年服务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
3. 老年服务专业技能存在缺口 |
(四) W社区社工本科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社工本科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 |
2. 学生缺乏岗前培训,服务组织方对社工学生角色定位不清 |
3. 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和对社工角色的认知偏差 |
4. 社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对社工本科生能力的不信任现状 |
二、W社区社工本科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的需求评估及介入方法 |
(一) 社工学生的需求评估 |
(二) 介入方法 |
1. 社会工作督导 |
2. 小组工作 |
3. 整合社会工作督导和成长小组共同介入的原因 |
三、W社区社工本科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的实务介入 |
(一) 介入目标 |
(二) 社会工作督导 |
1. 行政性督导——增加社工本科生对老年服务项目运作的认识 |
2. 教育性督导——增加社工本科生的老年服务专业知识储备 |
3. 支持性督导——缓解老年服务压力和为学生增能 |
(三) 成长小组 |
1. 小组介绍 |
2. 各阶段服务完成情况 |
四、介入成效评估实施及结果 |
(一) 社工本科生的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明显提升 |
(二) 老年群体对于社工本科生服务表现的评价明显提高 |
(三) 社工本科生参与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实务的满意度较高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 研究发现 |
1. 老年服务专业能力的提升增强了学生为老人服务的信心 |
2. 社工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老年服务专业能力的提升 |
3. 社工多重角色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的提升 |
(二) 研究反思 |
1. 对影响学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的自身内部因素关注不足 |
2. 督导关系带给被督导者的压力影响了介入效果 |
3. 其他因素对评估结果的不良影响 |
4. 低年级的社工学生参与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的局限性 |
(三) 建议 |
1. 老年服务专业能力的提升应多关注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 |
2. 厘清社工机构在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中的定位问题 |
3. 建立社工本科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的联动机制 |
附录 |
附录一: 社工本科生的老年服务专业能力评估问卷 |
附录二: 老年人对于社工本科生的服务表现评价问卷 |
附录三: 对社工本科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社工本科生的活动满意度问卷 |
附录五: 小组计划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主要内容 |
四、论文研究方法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养老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 |
第二节 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 |
一、养老服务业的公共财政运行逻辑 |
二、养老服务业的福利多元方式 |
三、养老服务业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动因 |
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社会正义 |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一、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二、税收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财政直接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四、财政补贴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
第二章 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
一、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
二、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
三、财政政策实施对养老服务消费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各类投资迅速增长 |
一、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环境 |
二、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概况 |
三、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 |
四、部分地区养老服务的财政差异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造的财政措施 |
一、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衔接 |
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
三、“互联网+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手段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偏移及侧重 |
一、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演变 |
二、城市养老服务业 |
三、农村养老服务业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的现实发展要素 |
一、“全面二孩”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二、延迟退休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
第三章 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执行力不强 |
一、法律法规配套不够齐全 |
二、财政绩效管理监督不力 |
三、财政资金的部门耗损 |
四、基层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能力羸弱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受惠群体较小 |
二、专业医护人员占比很低 |
三、社会组织被动服务 |
四、缺乏法制化考核评价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税收政策的立法难题 |
二、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狭窄 |
三、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差异 |
四、税收政策运用还不够严谨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直接投入乏力 |
一、财政性资金支持结构不太合理 |
二、财政直接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床位面临困境 |
三、养老服务业的土地供给存在问题 |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财政补贴缺乏可操作性 |
一、老年人居家选择的财政补贴分类失准 |
二、财政补贴形式冗杂 |
三、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不均及趋同 |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证模型构建 |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 |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 |
四、Hausman检验及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
第二节 分区域实证分析 |
一、东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二、中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三、西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养老机构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
一、VAR模型结果 |
二、分位数回归 |
三、财政资金缺口测度模型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二节 英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英国社区照顾 |
二、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三节 德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 |
二、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财政政策经验 |
三、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借鉴 |
第四节 日本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
二、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
三、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
第五节 中国香港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
一、香港安老服务 |
二、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经验 |
三、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借鉴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准确定位 |
一、明确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出责任 |
二、优先发展PPP模式 |
第二节 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 |
一、构建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 |
二、“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 |
三、完善“涉老”税收政策 |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
一、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监督机制 |
二、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
二、建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
三、“互联网+养老”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强化社区老年服务 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策略研究[D]. 张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D]. 赵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造路径研究[D]. 孙昊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家庭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研究[D]. 曹璞. 西北大学, 2021(12)
- [5]农村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实施困境及应对策略 ——以W镇老年服务中心为例[D]. 韩雯.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6]重庆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模式的构建研究[D]. 赵戎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行为研究[D]. 王珍.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D]. 张登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 [9]社工本科生老年服务专业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昆明市W社区老年服务项目为例[D]. 王思. 云南大学, 2019(03)
- [10]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吕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居家养老论文; 老年人口论文; 养老论文;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社区养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