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的现实基础、内涵与实践要求论文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的现实基础、 内涵与实践要求

周 琪, 杨 露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摘 要: 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主题,也是其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属性,科技人才是人才创新的重中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才创新的文化根基等内涵。因此,需加强人才创新教育培养,搭建人才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人才创新引进激励机制,以提升人才创新开发的有效性。

关键词: 习近平;人才创新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由此人才和创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相结合,形成新时代人才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和观点。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的现实基础、历史之维、主要内容和实践,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的现实基础

思想生发于时代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立足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人才创新力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为人才创新开发提供方法论指导。

只有肯在泥泞的小路上摸爬滚打,才有机会踏上铺满鲜花的大道。今年33岁的王振东,现任哈佳项目部总工程师。对于一个80后青年来说,这已经是值得称傲的成就了,但是踏遍工程现场的艰辛脚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成功当之无愧。

(一)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创新、技术革命之间相互驱动,共同推动社会生产力飞跃。以瓦特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把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的劳动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以西门子的发电机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把社会生产方式由蒸汽动力推进到电气动力,轻纺工业转向重工业;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自动化。纵观人类技术革命史,人才创新引发了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技术革命,进而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而变革的社会生产方式呼唤与之相匹配的人的素质和能力变革,进而成为社会生产力跃升的双轮驱动。以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标志人工智能为例,通过人工智能转变工作方式以及开拓新的价值和增长源,预计到2035年,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40%,对中国经济年增长的贡献率从6.3%提高到7.9%。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人的劳动方式、劳动素质和劳动能力从简单重复劳动向复杂创新劳动转型,以适应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过程中对人的创新能力的需求和供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2]122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国面临着以创新为核心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和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导向的产业调整需要产业高端人才、高水平技术专家、高熟练度专业技能人才与之相匹配;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等新一轮科学技术浪潮和第四次技术革命催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劳动方式变革,这种以创新为引领的技术变革将引发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升级换挡”,需要一大批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而我国人才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足,无法为中国制造、中国建造和中国创造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持。

正是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创新需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创新开发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形成了关于人才创新的本质、人才创新重点队伍等论述。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领域和支撑,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旨在培养能够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流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在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能力。一流学科的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精神激励、制度环境、高水平师资和国际化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应当打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间壁垒,设置适应学生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衔接互动的专业,建设通识课程、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间协同,本科、硕士和博士间贯通的课程体系,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例如,清华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构建包括“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复旦大学在《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构建“2+X”本科培养体系,加强基础融通,促进多元发展,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融合育人系统,培养“高精尖缺”人才。2019年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更是着眼于通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在2019—2021年建设10 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 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尤其是提出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图 1 2017年世界主要国家人才竞争力比较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不仅根植于创新性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之现实,而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以德为先”“尚贤任能”等人才思想,《礼记·大学》开篇把“德”置于首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墨子·尚贤上》),强调举贤才和任人唯贤。司马光强调“才与德”之间的辩证关系,按照“才”与“德”标准把人才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和小人四个层次:“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12]2他还进一步提出“圣人”为首、“君子”次之、再者“愚人”的人才选拔序列:“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12]2在司马光看来,“才”胜于“德”的“小人”危害最大:“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12]2-3北宋王安石提出选人“看其德,取其长”,明朝的刘斌把“一曰德,二曰量,三曰才”[13]作为人才选拔标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把人才之“德”置于人才素质首位,并统帅人才创新能力。人才的“德”规范创新的方向和性质,否则将导致人才价值的负效应,其产生的社会价值不是推动社会发展,反而将人才创新效应引向误区,如黑客和高科技犯罪等。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把“德”“贤”放在才与能的首位,强调德从一开始就要培育好,而这个“德”,包括大德、公德和私德:“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4]对于领导干部,他要求官员严守官德,反省自我,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于时代新人,他强调“我们要培养的是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是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15]对于社会成员,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以慎修身”,鼓励人们坚持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德”能够用价值观引导和精神聚合,形成人才的协同创新和集体攻关。例如,黄大年团队的首席专家黄大年教授是我国首批“千人计划”项目入选者之一,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和办好回国手续,带领团队进行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被中宣部、教育部授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黄大年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为人才团队建设产生榜样示范效应。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的内涵

1.人才核心竞争力匮乏。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需求相比,中国人才核心竞争力匮乏,导致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过程中缺乏人才创新力支撑。在整体竞争力上,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2017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人才竞争力全球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瑞士、新加坡和美国,而中国排名在第43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图1)[3]。另一方面,我国高技能人才和全职科研人员的基数较低,无法为科技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提供高层次技能人才支持。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1.65亿人,占就业人员的21%;高技能人才总量450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的27%,掌握“高、精、尖”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数量更少。[4]35-36这种总量不足使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需求倍率达到2以上水平。而我国全职科研人员基数也缺乏比较优势,2015年中国共有全职科研人员162万人,美国138万人,日本66万人,德国38万人,韩国36万人,但中国每千人劳动力中研究人员比重仅2.09。从2000年到2015年,科技人员比重增长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5]

(一)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这是我们必须引以为豪的。但是,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10]我国科技人才的短板体现在高技能人才供给、各领域科技人才分布不均以及区域分布之间的矛盾。一是科技产业创新人才分布不均,表现为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供需失衡。《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预计到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达40万,而该产业规模到2030年将扩大5倍以上。在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需求中,中国人工智能人才供求比例仅为1∶10,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供需严重失衡,且与其他国家的人工智能人才开发相比,缺乏比较优势。二是科技人才区域分布差异大。《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在不断增加,但R&D人员仍主要集中在四大经济区域的东部地区。2015年,东部地区R&D人员总量为246.8万人,占全国R&D人员总量的65.6%,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R&D人员总量分别为632万人、468万人和19.1万人,占全国R&D人员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6.8%、12.4%和5.1%。[3]23

(二)科技人才是人才创新的重点队伍

与一般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相比,创新是区分人才与非人才、人才层次差异度的主要指标,并表现在创新意识、素质、能力和成果等各个维度。一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发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洞察社会或个体发展之需,并引发创新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创新意识的动力作用,他强调:“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广大知识分子要增强创新意识,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抢占国内国际创新制高点。”[9]可见,创新意识是人才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内在驱动力。二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性劳动成果。与非人才的模仿性劳动和重复性劳动方式相比,人才的创新在于通过创造性劳动和成果提升人类的认识水平、实践活动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以科技创新的产业贡献率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例,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2.7万亿元,其中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增速分别为10.8%和13.10%。中国高铁、国产大飞机、天宫二号、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等都是旨在通过创新性自主研发实现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升级和高产业贡献率,由此从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转向附加值高的研发环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才创新的文化根基

2.人才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人才研发创新能力缺乏,主要表现为:一是创新研发强度不足。2016年全球发达国家研发强度(R&D支出)平均在3%左右,其中以色列、韩国、日本、德国、美国分别为4.3%、4.24%、3.14%、2.94%、2.74%,而我国2016年研发强度仅为2.12%[6]。二是创新研发低效。从中国与发达国家研发成果转化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研发成果转化在成果转化经费、产业规模化经费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7]。在科技成果产出率上,2015年,我国科技成果登记数、应用技术成果、专利申请受理总量分别是55 284件、27 985件、1 718 192件,但与2014年相比,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数量均降低,除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外,在物理学与化学领域尚未实现突破。三是创新性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支撑是基础研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而我国创新性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创新性基础研究成果欠缺。以R&D经费的基础研究经费、应用研究经费及试验发展经费比例为例,2016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216.16亿美元,占R&D经费的5.2%,而美国、韩国、俄国、日本分别占16.9%、16%、14%、12.6%[8]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需要在创新人才开发实践中推进,通过人才创新教育、搭建人才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形成人才开发合力。

店主懒洋洋按了播放,迪斯科和说唱又想起。警察一直耐心得听到了“送到派出所”,琢磨了半天,转身对左小龙道:“没问题啊,没反党啊。”

(一)提升人才创新教育水平

现阶段,企业的网络营销是适应新时期的消费趋势变化的一种必然要求,要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下企业的营销管理风险,企业必要做好网络营销效果分析,借助相关的技术分析模型为网络营销效果分析系统设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完善系统设计的功能性、目的性,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网络营销效果分析数据和结论,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精品酒店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不断创新也是其能够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精品酒店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都体现出创新的元素:首先在酒店投资建设方面,精品酒店不同于传统酒店对酒店地段区位的重视,而是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酒店装修设计方面,其次,在经营管理方面,精品酒店采取外包策略,将主要酒店资源和精力放在其特色产品的经营上。第三,精品酒店通过产品服务赢得宾客的较高的满意度,贵族管家式的酒店服务为每位入住的客人营造家庭般的舒适和温暖,在关注宾客感受的同时,以宾客喜欢的方式提供服务,并总能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搭建人才协同创新平台

人才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旨在形成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四者为关联的优势资源合力,以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效能。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以国家科技研发项目为创新载体,释放人才创新能力。通过国家重大科技公关项目,将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2]26既实现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融合发展,又激发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如浙江省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自建院以来,依托清华大学,参与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33项,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571项,获得国家及省、市各类科技奖励100余项,为地方培训各类高层次人才 5万余名,拉动社会总投资100多亿元。[16]另一方面,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凝聚人才创新合力。通过科技创新中心,广泛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创新力量,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凝聚人才创新合力。如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入选的14个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创新,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涵盖了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现代农业以及司法文明、海洋科学等各个领域,如此,形成人才协同创新的合力。

(三)完善人才创新引进激励机制

人才创新力开发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和政策作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10]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目标引进全球高层次人才,既能解决我国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技术短板,又能带动创新人才团队培育,形成人才的集群效应。目前已形成包括国家“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及“万人计划”等为中心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体系。截至2015年年底,国家“千人计划”分12批引进6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的72%是“海归”,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也是“海归”。在全国创办的60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留学人员创办企业5000多家,年产值逾100亿元。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科技人员创新的内驱力。提高激励制度多元化发展程度,坚持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原则,建立体现价值导向的人才激励制度。一方面,根据引进人才背景、科研项目的贡献度及科研成果的质量,建立阶梯性的物质激励制度。另一方面,综合考量引进人才的实践活动对国家、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贡献程度,发挥终身荣誉称号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作用,在保障高层次人才个体物质层面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个体精神层面的需求,借助于人才激励制度的改善增强国家政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服务机制。通过解决人才创业扶持、科研补贴、医疗保健、住房安居、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在“引得进”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以实现“留得住”这一重要目标。如北京市为“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海聚工程”“高创计划”“高聚工程”等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重要科技奖项获奖人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直接办理引进,最快5个工作日办理完成引进手续。同时,“三城一区”引进人才,打破原则上不超过45岁的条件,可放宽至50周岁。深圳市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80~150万元的奖励补贴,及时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工作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INSEAD.2017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Focuses on Talent and Technology [EB/OL].(2017-01-16)[2019-02-24].https://www.insead.edu/news/2017-global-talent-competitiveness-index-davos.

[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6[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

[5]周琪,张淑林.创新型国家建设视域下科技人才开发[J].中国科技人才,2019(2):79-85.

[6]OEC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D expenditure by sector of performance and type of R-D [EB/OL].(2017-10)[2019-02-24].https://www.oecd-ilibrary.org/science-and-technology/data/research-and-development-statistics_rd-stats-data-en.

[7]周琪,路娅容,贠婷婷.创新型国家建设视域下中国人才创新力开发[J].中国科技人才,2018(2):74-80.

[8]OECD.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EB/OL].(2017-02)[2019-02-24].http://www.oecd.org/sti/msti.htm.

[9]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10]习近平.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N].光明日报,2014-06-10(01).

[1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27.

[12]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13]复仇疏[M]//李则之.中国古代人才观.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71.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15]习近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01).

[16]楼鲜丽,徐超.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深化体制改革 搭建创新平台 引人才促发展[J].今日科技,2018(12):36-40.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Xi Jinping ’s Talent Innovation Thought in the New Era

ZHOU Qi, YANG Lu

(Research Center of Marxism Theor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

Abstract :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great-power stratagem through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theme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is also the realistic basis of his talent innovative thought 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s thought of talent innovation thought in the new era includes that innovation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al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alent innovation,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alent innov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for talents, build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for talent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alent innovation and introduc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 Xi Jinping; talent innovation though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中图分类号: C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28X( 2019) 02-0064-06

收稿日期: 2019-03-19

作者简介: 周 琪(1978—),女,重庆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人才战略与人才开发实践研究,E-mail:whzq2003@tom.com;杨 露(1994—),女,四川宜宾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DOI :10.16398/j.cnki.jbjieissn1008-228x.2019.02.010

(责任编辑:何 艳)

标签:;  ;  ;  ;  

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的现实基础、内涵与实践要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