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基本原理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学科发展概况
一、学科发展历史与成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05年2月7日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05年12月23日发出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文件提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五个二级学科。
为贯彻中央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批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于2006年8月被正式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作为立院之本,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十分重视该学科建设,学科发展较快。学科现拥有研究人员18名,其中,正研3名,副研2名,博士11名。学科研究队伍既有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学术骨干,又有能够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专家。该学科研究人员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并能够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变化趋势,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继续扩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研究领域的学术优势,保持并提升了该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该学科研究人员勤于钻研,勇于创新,取得的成果产生了极大的学术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思想史》5卷本专著,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内涵为主线,突出与时俱进和开放性的研究特征,全面、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济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苏联与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给予该丛书较高的评价,认为该丛书“全面梳理了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经典作家理论思想以及主要代表流派演化变迁的脉络,对于研究和创新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改革,推动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推出的“一批规模宏大、学术性强、有历史厚重感的研究成果”之一。有学者发表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一文,突破了基本原理不能创新的囿见,先后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二、学科发展设想
为进一步提升本学科的学术影响力,该学科将从科研队伍建设、课题立项与管理、学术活动以及经费使用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初步设想主要有:
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争取培养出一批《资本论》《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手稿》等重要著作的研究专家。
二是努力探索建立引导性的课题资助制度,大力支持该学科的科研人员申报既立足新的时代条件,又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进行系统研究和梳理,以及既旗帜鲜明又学理有据地反对和批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课题。
三是努力推出一批坚持正确导向,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真正有助于正确引导和鉴别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教材,努力加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适时翻译和评介。
2学科前沿动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受到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拥护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研究在许多领域都十分活跃,并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研究
学者们在已取得的研讨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定位、学科领域、概念体系、学科建设思路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献研究、体系研究等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设立以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科进行定位。学科定位是关系到学科属性、发展方向和建设规范的重要问题,学者们对此十分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经验和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学者们认为,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伯恩斯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的划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一些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最普遍原理、普遍原理和应用理论的划分,一些学者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划分等,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特征。
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依据,从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实际问题出发,贯彻整体性原则,抓好教材建设、研究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出版,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自身的不完整性和编排整理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一著作引起诸多纷争,尤其是各种版本的编排顺序。问题研究范围则辐射到该文本所涉及的市民社会、自然、意识形态、交往等概念。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研究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此外,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经典文本也有深入的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穆勒评注》部分得到学者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有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意义,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同时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一种新路向。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以下领域十分活跃: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研究,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研究等。该领域的研究紧紧抓住中国现代化为中心论题,十分强调对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在于对当代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研究,包括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与当代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发展观念的批判与超越、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发展病症的诊断、现代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等。该领域的研究十分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强调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三是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球化的基本观点,全球化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社会演进理论等。此外,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关于“以人为本”方面的研究,著述较多。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前沿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热点纷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理分析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引入数理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用数理分析的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用数理分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现实运用研究等。该领域研究者认为,必须恢复马克思经济学重视数理分析的优良理论传统,批判地借鉴西方数理经济学的方法,用数理分析方法重新整理政治经济学,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数理经济学,研究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创新、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应用经济学创新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人本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创新之间的理论渊源和相互关系研究等。该领域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一门为其他部门经济学或应用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基础学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整个学科体系既包括作为基础学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包括以前者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学科群,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应用经济学创新研究。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包括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和发展史等问题的研究。该领域研究者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我们繁荣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思想来源。四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假设、劳动价值论创新、公平与效率关系、公有制经济定位等问题研究。该领域有研究者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具备四大理论假设或前提条件理论假设,即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公平与效率互促同向变动假设。
五、科学社会主义前沿研究
2007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内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呈现出异常活跃的景象,主要热点有:一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包括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如何正确评价十月革命和斯大林、如何科学看待“非斯大林化”与苏联解体的关系,以及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二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重新萌动及其批判。针对各种西方色彩浓厚的理论观点和思潮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重新萌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其历史、理论进行了严肃的分析和批判,以雄辩的事实和严肃的思考告诉人们: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不是“民主社会主义者”;苏联解体是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可行模式,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行不通。三是关于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先后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贯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问题作出决策部署。围绕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取得的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学术理论界在2007年再次掀起了学习和研究的高潮,开展了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
3重大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界以及该学科研究人员在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领域的深入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以下重大问题。
一、现代性问题研究
现代性问题毫无疑问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在当代哲学界,西方许多著名思想家们关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也都可以概括为现代性批判。相比之下,人们迄今为止对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关系阐发得不够充分。事实上,现代性问题的兴起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的研究、对现代工业制度的考察,以及关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命运的理解都是对现代性问题的一种思考。因此,探寻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特别是考察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价值判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该学科研究人员所承担的院重大课题《科学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就集中探讨了与此相关的革命问题、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以及政治文明等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化问题研究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备受关注。许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的建构主要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这也是新世纪中国哲学学术流派本土建构的一项重要使命。正如有的学者所评论的: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正越来越成为哲学界的一个共同诉求,这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内部的“问题意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论诉求,同时还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必由之路。可以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当代中国哲学的一种现实形态而存在,它将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新贡献。该学科研究人员所承担的院重大课题《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一直致力于上述重大问题的探讨。
三、经济人假设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建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学说体系大量引入。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作为其进行理论分析和学说建构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条件,不仅在西方经济学内部各流派之间不断地存在争鸣和批判,而且从西方经济学引入我国之时起,在我国学术界也从未间断对其的研究、讨论和争鸣。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虽然是片面的,却是合理的,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抽象。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看成是不可更改的、永恒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把资产阶级的特殊人性看成是一般人性,是非科学的;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不应作为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出发点。有学者认为,应该批判和超越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并提出了“利己与利他经济人假设”。该假设的方法论是整体主义、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包含三个基本命题:其一,经济活动中的人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倾向或性质;其二,经济活动中的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状态:其三,良好的制度会使经济活动中的人在增进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四、劳动价值论问题研究
在马克思创建劳动价值论一个多世纪后的当今时代,劳动手段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已经超越了马克思时代的机械化,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和知识等生产要素相对于体力劳动和简单劳动更加凸显,满足人类需求的服务提供和精神文化生产已经改变了物质生产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也与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相区别。时代的发展召唤劳动价值理论的拓展。我国学术界对需要拓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达成共识,不过对于如何拓展劳动价值论却分歧渐远。有学者提出和阐述了“新四说”:各种生产性活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活劳动价值说:全生产要素或经济要素创造社会财富或商品使用价值——全要素财富说;多种产权关系决定按资和按劳等多种分配方式——多产权分配说;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形式是要素所有者创造价值和财富并据此参与分配,而实质是按生产要素产权分配——按要素贡献的分配形式与实质说。在“新四说”的基础上,较完整地阐述了“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五、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研究
经济公平与效率既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经济学研究和论争的永恒性主题。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争鸣从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方面缘于具有客观性的经济公平同时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以及经济效率也具有多样性、具体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缘于我国经济实践和政策的演变。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为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导致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优先强调了“效率”。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度拉大,分配不公加剧进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及时地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公平”。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有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具有替代关系,公平必然带来低效率,高效率必然导致不公平,公平与效率不可同时兼得。也有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具有并重关系。还有学者则提出了“公平与效率交互同向论”,认为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具有正反同向变动的交促互补关系,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越是公平,效率就越高;相反,越不公平,效率就越低。
六、公有制经济定位问题研究
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公有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增进公有制经济的效益,强化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增进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夯实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学术界针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应该占有的比重、公有制经济布局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和争鸣。有学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体制的重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塑造独立经济利益的公有制经济微观主体,在理论上必须突破现代西方经济学把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在弥补“市场缺陷”的认识局限。为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利用股份制应具备四个内在基本制度要素。
七、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在当代中国,劳动关系同样是整个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关系,深刻影响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与演变。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决定着社会各种关系的稳定与和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在新型劳动关系体制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状况却趋向恶化,劳动关系日趋紧张。因此,如何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该学科所承担的国情调研课题《关于我国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状况的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各类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的状况,探析企业职工权益侵害的原因,寻求职工权益保护的渠道,提出企业职工权益保护的机制和策略,以便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八、全球化问题研究
全球化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关于全球化的涵义、成因与特点、全球化的正负效应和利弊关系、反全球化运动的进步性以及全球化的未来命运,学者们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该学科研究人员从马克思恩格斯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中,比较深入、系统地挖掘整理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全球化的起源、特征、动力和历史走向、西方全球化的功过,以及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等重要问题的思想观点,最终形成了专著《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研究》。该专著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唯物辩证方法,对西方全球化理论的若干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澄清,并用大量新的翔实材料,驳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西方全球化进程“一路凯歌”背景下盛行的关于社会主义失败、破产的种种论调。
九、“民主社会主义”问题研究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针对各种西方色彩浓厚的理论观点和思潮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重新萌动,肩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神圣职责的研究人员,对国内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保持了必要的警惕,通过参与学术研讨会或撰写理论文章,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理论进行了学理的分析和批判。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召开的三场“民主社会主义评析”学术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专门举办的“国家兴衰与马克思主义”大型学术研讨会及其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摄制的8期大型演播室谈话类节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纵横谈》,该学科研究人员都积极参与其中,有力地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十、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如何正确评价十月革命和斯大林,如何科学看待“非斯大林化”与苏联解体的关系,以及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等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该学科研究人员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及当代启示》、院重点课题《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分院重点课题《列宁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思想》等研究,就集中探讨该领域的焦点问题。该学科研究人员的专著《理想与现实——列宁的两制关系思想及当代启示》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列宁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思想与实践,为全面理解而不是以实用主义的方式解读列宁的思想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探索。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民主社会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斯大林论文; 全球化论文; 人文社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