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税收调节手段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税收论文,对策论文,个体私营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手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温州为例,近十年来,温州个私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地方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至2000年底,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20.80万户,各类私营企业达13077户;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业总产值达230.9亿元,销售额50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2%、12.2%、6.8%;国、地税系统共征收个体私营经济税收达15.42亿元,同比增长35.62%,占全市税收收入的20.88%。
在全球经济进一步一体化和中国即将加入WTO的今天,个体私营经济尽管有着较强的发展势头,但在大的经济环境下,其个体私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正逐渐显露出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此相对应的税源状况也将发生变化,税收征管难度更大,需要进一步加强税收调控与管理力度。
一、个体私营经济及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个私经济的发展具有内在局限性
1、中小个私企业在股份制改造中,产权障碍较为突出,市场竞争的风险更大。分散经营的中小个私企业难以通过联合、重组、兼并、合并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得以迅速扩张,而过去“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已难再体现。
2、单一的营销模式趋于落后,专业市场日趋衰微。个体私营经济依靠购销员独闯天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许多专业市场不断萎缩,温州曾闻名全国的十大市场也不例外,造成大量税源流失。
3、经营方式明显落后,以产品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挑战。个体私营经济多数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以仿制为主,其调整能力低,自主开发的能力弱,因而在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处于弱势。
4、家族管理制度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以血缘、姻缘为基础的家族管理制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其弊端愈加明显,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引进、配置和培养方面已成了严重的障碍。
5、经营观念较为落后,传统小农意识仍将在相当大的范围和一定时期内中存在。
(二)个私经济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1、对个私经济经营收入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个体私营经济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大量现金交易和众多收入渠道,而且多数业户基本上不建账建证,税务部门对个体私营业户经营收入尚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2、“费挤税”问题较为严重,税收流失不容忽视。当前,个体、私营经济的非税负担日益加重,税收工作受到非常大的排斥力。以温州市娱乐业、餐饮业为例,其税收名义综合负担率分别为19.25%、9.25%,而非税负担(文化管理费、教育基金、治安联防费等)为税收负担的两倍,造成实际负担率接近50%。如此重的税外负担客观上造成逃避注册,申报不实,偷税漏税现象屡禁不止。
3、现行《税收征管法》对个私经济税收执法工作的制约。①对那些无税务登记证、无申报的漏征漏管户没有单独举例为偷税;对于未申报的行为也只是处以单独罚款和收取滞纳金,打击力度不够。②纳税人无故拒绝税务检查的,只是由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19条规定处理,处罚明显偏轻,不利于抑制个别纳税人的不良习气。③没有明确部门协助的法律责任。④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只有上限而没有下限。
二、对策分析
根据温州个私经济发展的状况,针对现阶段个私经济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运用税收政策手段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
1、恰当地运用投资税收抵免政策。当前支持个私经济大发展,广泛地运用投资抵免政策是合理和有效的选择。这将更好地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和技术改造,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和合理配置资源。从1999年7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技术改造固定资产设备投资低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起到了一定的鼓励导向作用,但仍是局部性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鼓励投资的法规制度。如:①将企业对贫困和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投资、重要科技项目的引入和个人发明创造的投资,给予投资抵免,鼓励个私企业向西部或贫困地区开拓市场,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引导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方向发展,由传统大众型向智能化、电子化、模块化方向发展。②对建立国际品牌形象的投资抵免,促进企业改造营销模式,使“品牌营销”、“网络营销”和“虚拟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产品营销模式,开拓国际市场。③用股息收入投资的,减免应纳税额,以鼓励私人投资,为个私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投资政策环境。
2、正确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①适应“科技兴国”战略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三新”研究开发、资助科研发展、支持软件企业及产品发展等税收优惠规定;加强税收政策调研,解决现行制度下不利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征税问题,如在同等增值税税率下,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企业的税负高于低附加值的非高科技企业的问题,从而引导个私企业发展高科技项目,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②结合个私经济的特点,加强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扩大就业、再就业工程的政策调研,解决当前个体业户与私营企业发展不平衡、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济的实际问题;加强税收政策宣传,便于“小散”个私业户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动向,更好从事符合区域消费倾向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第三产业,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浪费。
3、消除税收歧视,引导个私企业向股份制的民营企业转变。①要把个私经济作为重点税源来管理,象抓好国有企业一样,引导中小个私企业克服产权、观念的障碍,以大中型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股份化、集团化企业;从而使分散式的个私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②通过对个私企业的战略改组,完善其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创新,逐步摆脱家族管理制度的困扰,基本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其管理运行效率。③急需制订一套切合个私经济股份化、引导其向更高层组织结构形式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国有民营或混合民营经济发展。
(二)适应个私经济发展 不断强化税收征管机制
1、深化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改革。加强个私经济税收征管,同培植其税源发展应处于同一突出的地位。①在个私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专业管理个体私营税收的征管分局。在申报、信息、税法宣传、监督保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管理,解决征管监控弱化的问题。②建立市级个私税源监控体系,并使它在个私税收征管环节中处于中心位置。选择税源较大的大中型个私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作为固定对象,建立企业、行业、地区的税源、税负资料信息库,进行定向、持续的监控。③强化税务登记管理,提高登记的全面性和强制性。应加强税务与工商部门的横向协作关系,建立相关信息的定期传递制度,实行网络管理和信息共享,缩小两部门之间登记户的差异,逐步消灭漏征漏管户。④提高和规范中介机构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
2、完善定期定额的征收方式。①实行查帐征收与定期定额相结合作为过渡方式。继续鼓励、引导个体、私营业户建帐建制,对已具备条件但拒绝建帐的个私企业,加强稽查力度,以查促建。②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第23条的规定,明确界定定额管理范围。③进行典型户的资料调查,了解税源情况。按照不同行业不同的测算方法,经常调整定额,增强定额的公平性。③健全定期定额监督考核制度。设立定额咨询、投诉电话,把定额的调查测算、民主评议、核定公布等各项程序置于纳税人的监督之下,使定额工作更加公开、合理、公正。
(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综合治理
1、适应规范政府收入要求,清费正税,减轻个私企业总体负担。随着国家一系列费改税政策的出台,费多税少、以费挤税的问题和矛盾将逐步得到合理解决。关键是尽快建立起以税收为主的规范化的政府收入分配形式,并附之以严格的制度和相应的法律作保证,真正减轻纳税人的非税负担,促进公平竞争,提高其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积极性。
2、完善税收法规,建立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增强税收执法刚性。在修订《税收征管法》的同时,应适时制订《税务代理法》、《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条例》等法规,避免立法的空白和执法的随意性。与此同时还应适时建立税收司法保障体系,赋予税务机关必要的独立司法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务警察机构和税务法院,这对于保障分散性较强的个私经济的税收征管、创造良好的税收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围绕以查促管,强化稽查力度。稽查是税收征收监控的最后一个关口,应强化选案机制,科学地选择稽查的广度和密集度,对不同性质、规模及纳税记录的个私业户进行分类稽查,提高稽查效率。
4、加强宣传教育,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有实效地开展税法宣传,引导个私业户普遍树立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和理性管理、发展创新的观念,逐步形成一支具有经营才能与理性思考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税务干部队伍教育和建设,提高税务干部依法行政、公正执法、专业服务的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转变管理职能,使税收工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纳税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