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央理论的新发展与未来定位_中心地理论论文

略论中央理论的新发展与未来定位_中心地理论论文

简评中心地理论新进展与未来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评论文,心地论文,导向论文,新进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行中学地理教材对中心地理论的讲解很薄弱,教师教学中很难将中心地理论的内涵和脉络讲清楚,而中心地理论恰恰是地理学最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之一。因此,作为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了解该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未来演变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教材中的中心地理论

湘教版教材从商品和服务的空间范围引入中心地理论,指出“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该理论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而人教版教材则是直接从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职能规律导入中心地理论,从该理论的提出、主要内容和应用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中心地理论。两版教材对于理论的阐述基本上来源于周一星先生的两版《城市地理学》教材,内容已较为陈旧。

二、国内外中心地理论研究新进展

1.国外中心地理论研究导向

国外中心地研究有两个导向,一是对其理论缺陷的修补,出现了动态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等级与规模理论、一般中心地体系和周期性市场体系等。另一个是对其应用领域的开拓。

进入21世纪以来,鉴于中心地理论在研究现实城市体系中存在种种限制,而对分析市场区和商业零售业区位存在较大优势的情况,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安排和空间布置。如Dennis等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了一系列修正,并用于对英国的商业和服务业中心等级及其服务腹地的划定;Margaret J.Daniels利用中心地理论进行了体育运动旅游的影响要素和合适区位分析。

2.国内中心地理论研究简评

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起步较晚,中心地理论被学术界熟知并对学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大发展下,中心地理论作为基础理论被充分重视。尤其是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城镇体系理论和区域“点—轴系统”理论模型将中心地理论推向了广泛的应用领域。但多数是结合城镇体系空间分布、区域发展以及城市化等进行,专门的理论探讨薄弱且缺乏对模型的反馈。

总体来看,国内研究虽有长足的进展,但尚存在不足之处:(1)应用多而理论探讨少。事实上,国内对于中心地理论在新时代的理论价值和学科意义认识不足,而是将中心地研究作为城市体系研究、空间布局研究等的附属成果;(2)认识到了中心地理论存在的诸多缺陷,但未能进行有效的理论探讨,多数研究为寻找与传统中心地六边形网络相印证的实证区域,而未能进行多尺度、多条件区域综合对比研究。

三、中心地理论未来研究重点

1.中心地理论研究必须综合考虑多要素耦合作用下的人地系统研究

传统和现代中心地理论作为区位论的理论延伸,更多的考虑是基于经济要素的空间分配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布置,而忽略了中心地系统作为人—地系统是一个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综合体,因此,在其理论模型中缺乏对气候条件(如降水,事实上对东北地区的研究表明,降水条件直接影响城市分布形态和城市规模)、地形条件(如山脉的影响)的考虑。另外,行为地理学研究表明,城市作为人的行为选择的结果,必须考虑人的行为因素,如居住迁移在改变家庭消费和居住历程(housing careers)的同时,也是城市空间重构的基础动力之一,居住选择和城市重构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尤其是当前户籍制度变革的背景下,人口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出现了大范围的移动。因此,从统一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应当综合考虑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对中心地结构以及各级中心地功能扩散范围的影响机制。作为自然—人文要素综合体的中心地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开放性表现在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社会环境的交流前者表现为城市从自然系统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向自然系统排除废物,后者表现为现代社会的劳动地域分工,城市不断从外部区域系统中输入资金、人才、设备、信息、能源和技术等,也即从外界不断地吸收负熵流,才能生存和发展。传统中心地理论所形成的六边形网络系统是在理想条件下单因素封闭系统中形成的基准区位单元,今后的研究需要考虑经济和人口、自然要素作为“改变要素力”来同这种基准区位网络竞争,最终形成不同要素主导下相应的符合现实的中心地结构。

2.城市发展环境和中心地结构形态发生巨大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中心地理论

随着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根本性转变,特别是现代交通技术、工程技术、全球化浪潮和信息革命所导致的城市存在与发展方式出现的根本性变革,使得理论模型与实际的差别进一步拉大。传统中心地理论形成时的交通方式是以简单交通为主,交通要素以物质和人员转移为核心,而现代交通方式以全方位的立体交通为主,尤其是大运力、快速、长距交通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使得聚落分布和社会经济活动继续向横广方向扩大,一方面加速了经济活动和人口向有利区位的中心地进一步集聚,同时也使得技术手段克服自然阻力的能力和可能性加大,这将体现为新的中心地体系的形成。而且,现代中心地职能体现中非物质要素传递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些新兴的信息化中心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地带。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变化和城市重构的必然结果。

另外,由于全球化的产业分工和要素流动带来了城市集聚,导致城市群、城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以及制度要素导致的边界城市集聚、门户城市集聚等新现象,这些带来了新的理论命题,例如,怎么看待城市群的等级和职能划分,如何确定城市群的整体空间影响范围等,如何考察这些新要素对中心地结构的空间重构?因此,选择典型地域对中心地理论体系开展新研究尤为必要。

3.中心地理论研究将由静态研究转变为动态开放体系的研究

对于中心地理论的修正和实证研究虽不鲜见,但多数是选取某一时空剖面所进行的静态研究,缺乏时空延展的动态研究。现阶段,完善的长时间序列的统计资料、3S技术、计算机及相关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复合地理数据和统计数据获取、地理计算以及大空间尺度和大时间跨度复杂条件下的系统模拟中心地结构创造了可能条件。因此,未来中心地的理论研究将注重中心地的发展变迁研究,深入探讨目标区域中心地框架变化脉络和机制,透视较长时空代际的中心地结构,有利于获得其变化机理及本质的、规律性的特征。

标签:;  ;  

略论中央理论的新发展与未来定位_中心地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