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人”,郭沫若的研究(书面语)3.郭沫若的人物简介_郭沫若论文

作为一个“人”,郭沫若的研究(书面语)3.郭沫若的人物简介_郭沫若论文

作为“人”的郭沫若研究(笔谈)——3.郭沫若的性格侧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郭沫若论文,笔谈论文,侧面论文,性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郭沫若离开人世30年了,但对郭沫若的评价非但未能盖棺论定,反而是分歧越来越大。近年来,互联网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民间声音的渠道。从网上看,对郭沫若的议论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这些帖子有时候像是辩论赛:“正方”称郭沫若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反方”说他是“卑鄙无耻的小人”;“正方”说他“学识渊博”,“反方”说他“不学无术”;“正方”说他“名副其实”,“反方”说他“徒有虚名”;“正方”说他是“盖世奇才”,“反方”说他是“投机分子”;拥护者骂对方无知、愚蠢,根本没资格对郭沫若说三道四,反对者则骂对方“为无耻之徒辩护”。

对一个人的评价,反差如此之大,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在郭沫若身上出现这种情况却是不奇怪的。

首先是由于郭沫若作为“球形天才”的丰富性。郭沫若是具有多种身份、多重角色、多种价值构成的多侧面人物。在网络的争辩中,不同意见的对立往往看到的是郭沫若的不同侧面,而每个人心目中的郭沫若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认为郭沫若是诗人,有的恰恰认为他的诗作不成功,认为历史研究是郭沫若的本行;有的认为他主要是政治家,有的认为他主要是书法家,还有的认为郭沫若主要是科学家,等等。

此外,在不同的话语系统中,对郭沫若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在大陆官方话语系统里,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1]。在民间话语系统里,郭沫若则是“流氓+才子”的形象。在精英话语系统里,由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大陆学者偏于肯定,台湾学者偏于否定[2]。表面来看,只要不带偏见,这只是不同的人对郭沫若见仁见智的分歧。仔细考察,则是因为对具有多种身份、多重角色、几多变化的郭沫若形象,人们只能看到其有限的某个或某几个侧面。

其次是由于郭沫若“时而是巨人、时而是庸人”的矛盾性。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体,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3](P27)贤如世界级大文豪歌德,也不能避免“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4](P256)。郭沫若也是这样,有时很伟大,有时也很平庸。他既有许多非凡的成功业绩,也确有一些不成功之处。比如,他写过很多很好的诗篇,也写过很多很不好的顺口溜。赞美郭沫若的人说他的诗如何好,贬低他的人举出他的顺口溜说如何不好。总之,争辩双方一边抓住了郭沫若的伟大,另一边抓住了他的渺小。其实,对郭沫若来说,只看到他成功与不成功的任何一面都是不够的。

在此,笔者希望向人们展示郭沫若身上具有的一些前人或忽略、或误读、或曲解、或当成无关紧要的东西,或许正是这些东西,才使郭沫若成为具有典型性的“这一个”。

一、冒险家的子孙

1934年12月6日,鲁迅在写给孟十还的信中说:“《战争与和平》我看是不会译完的,我对于郭沫若先生的翻译,不大放心,他太聪明,又太大胆。”[5](P276)鲁迅料事、看人极准。果然,郭沫若没有把《战争与和平》译完。而鲁迅对他“太聪明,又太大胆”的评价被很多人认为是一语中的,或有同感[6](P56)。无论把郭沫若的“聪明”和“大胆”理解成优点还是缺点,这委实是郭沫若的突出特点。郭沫若事业的轰轰烈烈,从主观因素来看还真与他的聪明和大胆分不开。

郭沫若的聪明是众所周知的,连他的仇敌都称他为才子,主要是说他罕见的敏捷才思。“太聪明”是天赋,可能是没法研究的。郭沫若的“太大胆”,应是能够把握的。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或许能够揭示郭沫若为人和为文的诸多秘密,而这恰恰是前人忽略了的地方。

50岁以前的郭沫若,胆子大得出奇。他的成功与失败大多与他的大胆有关,他的名气更是与他的大胆密不可分。例如,在学术研究上,他敢于大胆假设,还敢于大胆求证。他不畏权威,甚至专爱挑战各界名流。郭沫若本人也把“勇气”看做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东西。他曾为李门题词:“勇气和专精,是成功的最大要素。”

郭沫若为什么这么大胆?究竟是他先天如此,还是后天造就的?抑或是先天秉性加后天影响的结果?前人研究郭沫若从来没有忽视郭沫若对自己家庭的回忆,涉及郭沫若的早期经历无不引用郭沫若自传的《我的童年》。需要说明的是,就目前国内出版的郭沫若传记及相关成果来看,这些成果所关注的东西与郭沫若所关注的东西并不吻合。前人关注的目光主要聚焦在郭沫若童年的两个方面:一是母亲对郭沫若的文学启蒙,二是家塾学习给郭沫若打下的文化功底。这种“聚焦点”的相似,无非是预设了相似的研究结论或研究目的,说明这两个方面如何是郭沫若日后成为文化巨匠的重要铺垫。

郭沫若则不同。他最想告诉读者的非但不是他从小与“善”的联系,而且是他与“恶”的渊源。郭沫若的自传一上来就告诉我们,他的故乡和家庭与“黑道”的密切关系。其中暗含着一个他与众不同的重要信息:郭沫若的血管里流淌着冒险家的血液。

从已有资料来看,郭沫若曾祖父就开始经营私盐[7]。自古经营私盐违法,敢为者,必是胆大之人。郭沫若的祖父曾经掌管当地的哥老会,在江湖上人称“金脸大王”,名震铜、雅、府三河(即大渡河、青衣江、岷江)[8](P23)。郭沫若的父亲做生意,主要经营鸦片烟和卖酒[8](P26)。郭沫若回忆自己家庭的第一件事就是,其父亲倒卖的鸦片烟如何被土匪劫走,后来土匪又如何乖乖地把人送了回来[8](P17)。这一方面说明土匪对郭家如何敬畏,另一方面说明郭沫若的父亲在从事暴力和极具风险的行当。

总之,郭沫若的血管里原本流淌着冒险家的血液,使得郭沫若具有超出常人的勇气、胆识和开拓精神。别人不敢想的念头,他敢想;别人不敢说的言词,他敢说;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敢做。郭沫若的一些成功的业绩,确乎来自他的这种品格,成就了他非凡的想象力,推动了他观念上的领先,也帮助他不断开拓新的创造领域。同时,这种品格也带来了郭沫若好走极端、说话做事不谨严等缺点。

二、“五十岁的小孩”

1941年11月,为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二十五年和五十寿辰,大后方文化界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为此,老舍发表了《我所认识的沫若先生》。他说:

沫若先生是个五十岁的小孩,因为他永远是那么天真、热烈,使人看到他的笑容,他的怒色,他的温柔和蔼,而看不见,仿佛是,他的岁数。他永远真诚,等到他因真诚而受了骗的时候,他也会发怒——他的怒色是永不藏起去的。[9](P269)

与破落户子弟相反,暴发户子弟往往乐观自负,现实在他们眼里就是另一番样子了,请看郭沫若的回忆:

作为地主阶级的儿子,在这儿我没有吃过苦。农夫耕耘时常唱秧歌,我觉得好听。撑船的人和拉纤的人发出欸乃的声音,我佩服他们有力气,冬天不怕冷。牧牛童子横骑在水牛背上吹芦笛,我觉得他们好玩儿而水牛可怕。[10](P407)

这是郭沫若看取生活的乐观的眼光。郭沫若的乐观,包括理想的精神、潇洒的生活、浪漫的艺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郭沫若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凡事往好处想,对人缺乏防备。郭沫若的散文《孤山的梅花》[11](P353-366)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1925年的正月里,郭沫若接到一封信,他的一个女性崇拜者约他在杭州相会。按常理,一般人接到这封信是不会轻信的,十之八九都会往恶作剧上想。但郭沫若硬是往好事上想。他不但信了,而且征得安娜的同意后只身去了杭州。结果当然是被人耍弄了。更稀奇的是,被人涮了以后,郭沫若非但没有恼火,反而把这几天的想象写成一组诗歌出版,还把这段经历写成文章发表,真名实姓,好像唯恐别人不知道他被捉弄似的。

郭沫若的热情和天真还表现为他特别爱张扬。由于他的张扬,得罪了很多人。但别人得罪他,他好像并不记仇。郭沫若和鲁迅从来没有见过面,有过四次笔墨相讥,彼此伤害得都比较深。鲁迅一死,郭沫若便深深地忏悔自己,表示要恭维鲁迅一辈子。的确,此后的郭沫若一直尊重鲁迅,歌颂鲁迅。这不是他的多变,而是一贯对自己心灵的态度,只要自己错了,“不惜以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战”。童心是创造之本。郭沫若没有了单纯,也许就没有那样的创造。他的张扬,常常来自孩子似的好胜心,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多方面的自我实现,从而取得了辽阔的人生舞台。

总的来看,对于郭沫若的个性很难简单地去说长论短。他的优点和缺点常常是混为一体。比如,他过于张扬自己的所长,不免也暴露出自己的所短,他在忏悔自己的所短时往往又体现了他的所长。他的某些“创造”不无幼稚的色彩,但在当时的中国,究竟是多了创造?还是多了因袭?他的有些行为很天真,但在当时的中国,究竟是多了天真?还是多了虚伪呢?

三、爱情的宠儿

郭沫若的爱情和婚姻,历来引人关注。作为一个是非缠身、风流才子的爱情在民间更是津津乐道。近年来,仅有关图书就出版了许多种:《郭沫若的婚恋与交游》(赖正和编,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桑逢康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郭沫若与安娜》(谷辅林、张启莲著,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郭沫若和他的日本妻子》(谷辅林、唐燕能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浪漫诗人的情爱写真——郭沫若的女性世界》(黄侯兴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尽管出了那么多书,好多人对其真相并不清楚。在书籍、报刊和网络上,谈论郭沫若的婚姻和爱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回避和略谈。这种情况多是因为对郭沫若的婚姻和爱情不太了解,采取了不说或不多说的方式;有的是因为说不清楚,所以选择了回避或略谈。第二种,渲染和夸大。这类情况多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故意渲染或夸大郭沫若与异性的关系,这在地下出版物上尤为突出。第三种,“欲说还休”。即表面上对郭沫若的爱情和婚姻故事进行“客观”描述,但写到能引发读者想象的地方却故意不说清楚。这种不说,有时比说更能令人想入非非。

值得反思的是,作为现代人,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郭沫若的所谓“风流韵事”?爱情生活是个人的私生活,他人无权干涉。这既是对郭沫若的尊重,也是对爱情另一方的尊重。尊重别人的隐私,这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准则。

那么,郭沫若的情爱世界到底是怎样的?郭沫若情爱世界里的女性到底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理解郭沫若对情爱和婚姻的态度?

郭沫若实在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爱情宠儿。他一生中充满丰富的情与爱,在他生命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女性有多位。这些女性构成了郭沫若的另一个心灵世界。我们说郭沫若是爱情的宠儿,主要不是肯定他婚姻的次数多,更不是肯定他婚姻之外的感情越轨,而是指他为自己爱的人付出过真爱,更从自己爱的女性那里得到了无尽的、甚至是无条件的爱。郭沫若只是不断地在其中体验到爱情的快乐,并没有受到来自被遗弃者的伤害。

当然,郭沫若受到指责的是他一次次的爱情转移。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大家所知道的郭沫若的婚外情感经历都出自他本人笔下。对此,我们从中能读出郭沫若的平凡和非凡。平凡是指郭沫若与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有自己的缺点不足。非凡在于他正视自己平凡的勇气和坦诚,不惜损害到自己的形象和声誉。郭沫若对异性的想法很多人都有,但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坦诚地说出来。他的背叛、他的负疚、他的困惑、他的逃避,全是他自己展示出来的,尽管这些文字使他多受谴责与厌弃。

从郭沫若的坦诚之中,我们还能够读出他情感世界里许多深层的东西。

首先,他的坦诚证明,他对自己每一段情感的付出都是真诚的。他从没有把任何一位让自己产生爱慕的女性只作为一段人生的经历,更没有把她们当做可以利用的工具,有的只是对其充满倾慕和赞美的真情。在他的讲述中,你也许会感到气愤和不平,失望和不解,但绝看不到轻浮和玩笑,因为他的讲述真实而郑重。其次,他让对方从自己的坦诚中确认了自己对她们的感情是真实的,从而也让她们确认了自己在郭沫若心中的价值,感受到了被爱与被尊重。郭沫若的坦诚,不仅让这些女性得到了读者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体现着郭沫若对她们的爱与尊重。最后,郭沫若的坦诚也证明,拥有着那么多女性情爱的郭沫若,也在向世人传达着对自己拥有的幸运与幸福的享受,表达着自己对她们的珍惜与感激。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只有一次”。其实,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有一次真正的爱。但对于郭沫若来说,不仅有多次的爱,而且每一次爱都是真的。郭沫若是多情的,郭沫若对他所爱的人是动了真情的,只是他的感情常常缺乏理性的节制。

性格决定命运。郭沫若的大胆、天真和爱的激情使他总是不满足现实,他总是在追求新的东西,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所以他常常是一个新目标的领跑者。他总是能够在中国新文化发展的关节点上一展身手。郭沫若的无畏、好奇和创造的冲动,使他追求多方面发展自我,对许多事务、许多领域他都充满了尝试的兴趣,这大大增加了他选择、被选择和再选择的众多可能,所以他又是一个“球形”的建设者。当很多苟活的中国人拼命缩小自己的时候,郭沫若却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把自己放大了。

当然,郭沫若的性格在把他优点放大的同时,也把他的缺点放大了。让我们在看到郭沫若博大的同时,也看到了他某些东西并不精深;在看到他屡屡创新的同时,也看到了他的浮躁;在看到他与“大我”越来越融合的同时,也看到了他“小我”创造力的减弱。

从郭沫若的命运来看,他有时很伟大,伟大到令一些很伟大的人对他钦佩之至;他有时又很平凡,平凡得让一些最平凡的人对他也不以为然。在伟大与平凡之间,起调节作用的就是他的性格。他性格中那些偏激、冲动、张扬的看似负面的东西往往成就了他的超出常人的惊人之举。然而,这个分寸并不好把握,再多走一步,就会走向反面。毕竟,伟大与平凡,有时只有一步之遥。

标签:;  ;  ;  ;  

作为一个“人”,郭沫若的研究(书面语)3.郭沫若的人物简介_郭沫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