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以来我国通货膨胀成因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成因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
此次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推动了整个市场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而长期的资产和房地产价格膨胀也起着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深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国内外成本推动的因素,也有着一定的输入型通胀的特点,还表现出结构型通胀的明显特征。
1.外汇储备过多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是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不断加剧以及人民币对外升值时内贬值的状态才是当前我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而这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国的汇率政策加之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引起的流动性过剩所致。
从我国货币供应量来看,2004年至今,广义货币M2逐月上升,如图1所示。
我国货币供应量(M2)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1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而且,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与名义GDP的比值逐年增大,再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可比价,上年=100)与M2增长率做一对比,不难发现我国货币发行量超经济增长、远远高于同年GDP增长率。
再从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存款的贷存比、存贷款差额来看,贷存比逐年下降,存贷款差额逐年扩大(见表1)。
我国目前的贷存比与国际公认的75%的贷存比相比,明显偏低,而且存贷款差额每年大幅增加。这说明,我国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速度大于消化资金的速度。大量资金积累在金融机构,造成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大量过剩。
近年我国投资高速增长,追根溯源,与我国的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是以资本积累和出口导向为动力,带来了相当的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问题,就是投资增长过快导致国内消费的不足,尤其对这些增长过快产业的产品的消费不足(林毅夫2008)。因为投资增长过快导致产能过剩,从而外贸出口过大,外汇积累过多,央行继而要发行等量的基础货币冲抵外汇,导致货币供给增加,造成流动性过剩,过多资金又进入投资领域。这个恶性循环如图2所示。
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市场资金非常充裕。2007年11月末M[,2]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年末高1.51个百分点,也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速2.45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21.67%,增幅比上年末高4.19个百分点①(唐震斌2008)。
2.成本推动及输入性因素。
近来国内粮食价格上涨以及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带来国内价格上涨压力。
在国内,由于受疾病及流通环节不畅,以及近年猪肉价格过低以及猪饲料涨价的影响,农民养猪利润小、风险大,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导致生猪存栏锐减,猪肉供不应求。再加上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与非农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养猪的机会成本也大幅增加。一个养猪户一年养猪收入大约为3000元,而如果其进城务工,一个月按1000元算,一年就可以达到12000元。正是这样的结构性的因素使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由此刺激粮价肉价不断上涨,致使食品价格也随之增长。
国际方面,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飙升给中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一度冲至100美元/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虽然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7年11月1日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但仍仅相当于国际油价70美元/桶的水平,存在严重的国内外油价倒挂、国内批零油价倒挂的现象②,国内油价存在明显的上涨压力。
石油价格飙升促使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利用大豆制造生物柴油,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进而带动了我国粮价上升。粮食价格上涨进而波及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粮、油、肉蛋等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推动当前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的主导。以上国内国际两方面的供给短缺使我国物价上涨表现出成本推动型通胀的特点。
此外,人为造成的价格扭曲也是物价上涨的次要原因之一:
为避免受国际上近年来粮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和保证经济增长,前些年有意无意地采取了控制物价的办法,人为地压低了资源要素的价格,国内农产品、原材料价格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所以,现在的通胀一定程度上既是前几年高增长、低通胀的代价,也是资源要素价格长期扭曲后不得不回归本位的结果(张曙光2008)。经验表明,在存在通胀压力的情况下,长期受到压制的价格一旦放松管制,将必定弹得更高。所以,控制压制价格并不理性。
此外,本世纪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是猛涨,2001~2007年上涨了1.3倍,其中金属类上涨了2.3倍,能源类上涨了1.7倍,而国内物价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零售物价只上涨了7%,能源、原材料和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37%(张曙光2008)。而现今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高达70%,一般而言,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先引起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上涨,然后再传导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这种情况下,再想保持低价格是不可能了。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通胀有着输入型的明显特征。
二、针对当前通货膨胀治理措施的对策及可行性分析
(一)财政政策方面。
(1)实行适度紧缩的财政政策。
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经济局部过热与多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投资结构欠合理有很大关系,因此,为降低投资增长速度,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缓解经济结构的失衡,适度调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从当前形势看,采取适度紧缩的财政政策是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其中,特别要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采取经济的、法律的,乃至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限制,缓解对生产资料的过度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但是,有“压”的同时也要有“保”。对农业、交通、科技、环境、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保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支持其发展,这样才能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从根本上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控制物价上涨。
(2)保障低收入群体免受物价上涨的不利影响。
由于受物价上涨影响最明显的是中低收入人群,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物价的直接措施是缓和物价上涨带来的社会矛盾,包括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贴办法,以便及时而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持续的保障。治理通货膨胀的财政支出中,应划出相当比例的资金,直接用于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基本生活补贴,而且该补贴资金比例应由国务院作出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切实执行。
(二)货币政策方面。
根据弗里德曼观点: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货币问题,所以无论其产生原因是什么,通货膨胀的实质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只有在货币领域控制货币总量,才能真正达到“釜底抽薪”,从根源上抑制通胀。货币政策能够直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或利率来影响社会总供求,从而对经济起到调节经济总量的作用。而且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可以收缩流动性,虽然有一定的时滞,紧缩效果比财政政策更为明显。
(1)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减少可信贷的量,首先被银行放贷排除出去的就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恰恰是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收入分配、缓解通胀压力的主体(林毅夫2008)。所以本文认为虽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于减少货币供给量可行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所以本文不赞成继续提高已经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
(2)调高利率。
提高利率水平,既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也是避免低收入群体因通货膨胀而承受负实际利率而造成资产贬值损失的必要措施。其一,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总资产绝大多数为银行存款,在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的“负利率”状况下,民众储蓄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补贴”给了银行、房地产开发商等高收益业者,导致了扭曲的分配后果。其二,低收入群体为了避免损失不得不被动地加入到风险较大的证券投资活动中去,增加了全社会的风险,尤其是在股票、房地产不断加重泡沫的状况下,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使多数低收入者利益受损、基本生活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加大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但是,由于目前中国企业的利润率普遍较高,对于利率的微小变化并不敏感,其调控作用并不明显。而且我国利率调整也须考虑国际利差。美国受次贷风波影响后美元频频减息,将压缩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利率杠杆调节国内需求的空间,加大宏观调控难度。调高利率会扩大套利空间,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短期资本流入,加大流动性过剩局面。
(3)汇率政策。
从以上两方面来看,在2007年货币政策已经很紧的基础上,如果2008年还要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方面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话,一来其“弊”很明显,二来实施空间也已经很有限了。所以今后的货币政策应向汇率政策倾斜:即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在外汇制度改革方面,今后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过多增发基础货币。如果汇率弹性增加,人民币汇率逐步向均衡水平靠拢,有望适度抑制出口、扩大进口,进而遏制贸易顺差过快增长的势头。这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外汇大量流入,减少央行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从而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防止投资反弹和经济过热。其次,应根据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按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由国家集中储备外汇向民间分散外汇转变。
(三)完善价格监测机制预防通胀。
通货膨胀问题一般都比较棘手,如果是恶性通胀,其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更难根治了。所以,经济主体应将重心放在通胀的预防上,及时对潜在的物价上涨做出反应,争取将通胀扼杀在萌芽状态。具体可以考虑: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工作,建立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
价格监测是价格决策和宏观调控的基础,因此,要突出监测重点,完善有关制度,密切关注国内国际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建立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其中要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首先是要健全和完善各种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监测制度,重点是加强粮食、食用油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和石油、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测工作;其次在价格监测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形势、价格总水平走势和重要商品价格走势和其市场供求变化情况的分析预测。比如,可以考虑建立全国联网猪肉存栏汇报,及时对外公布全国猪肉的销售量、存栏量;健全其他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预警制度,做好市场供应和价格应急预案。
三、长期政策调整的相关建议
1.加快发展直接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收紧银根对本来就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中小企业在吸收城镇失业人口、维护社会安定方面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就要解决其融资难题,为其铲平发展路障。这要求我国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放活贷款市场,引导民间融资;加快发展直接融资,鼓励大公司发行公司债、企业债,大企业直接向市场筹措资金,就可以腾出有限的信贷规模为中小企业融资。
2.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目前我国资源价格可以说是世界的“洼地”,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普遍存在。比如,上面提到的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而我国国内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导致炼油环节出现亏损,炼油企业缺乏积极性。还有国内电价偏低,耗能企业比重过大。劳动力成本也明显低于国外,并且延长劳动工作时间、压缩劳动安全成本等隐性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手段也并不鲜见。另外,环境成本也不容忽视,企业肆意排放污染,而让社会承担,使得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由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两只手”,运用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通过价格调节机制和供求变化使得各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目前不仅产业间发展不平衡,第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内部重工业比重也明显偏高。这不仅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良好有序的发展,也增大了财富分配和收入差距。
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解决通胀,从中长期来讲,根本方式只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这又须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来源于创新,既包括技术上的创新,又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
注释:
①数据来源:唐震斌.2008物价上涨十大动力源[J].消费导刊,2008,(2):14-15.
②数据来源:吴磊,周楚书.我国近来物价上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7,(3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