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研究论文_沈世林,陈振华,尹志辉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研究论文_沈世林,陈振华,尹志辉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沧州供电分公司 河北沧州 061001)

摘要: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步,自动化的技术在实际生产中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来推动产业的升级,在经历了融合与成熟的过程之后,电力系统运用的优势以及对效能的提高有了质的飞跃,而这其中作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综合防御体系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在不断的加强安全电网的构筑工作,通过建立安全稳定的标准性研究,来更好的促进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研究

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实施目的和方法

1.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实施目的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实施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通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利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主要特征和稳定水平,最终获取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策略,为电网规划、设计、建序曲、使用等提供指导。安全和稳定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实施的两大目的,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要保证电力系统中所有的设备都不超过允许电力、电流、频率及时间限额;另一方面,要保证电力系统连续正常供电,保证电力系统同步稳定的运行,保证电力系统电压、电流和频率的稳定性,避免电力系统发生电压、电流、功率震荡,造成电力系统电压和频率崩溃。

1.2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应用方法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和电力系统安全性分析两个方面,常采用的方法有无功电压分析、短路电流安全校核、静态安全分析、静态稳定分析、暂态稳定分析、动态稳定分析、电压稳定分析、再同步分析等。无功电压分析是分析电力系统无功平衡状态与电压水平,从而发现电力系统电压无功薄弱环节,实现分层分区无功电压平衡,使电压等级电压能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并为合理的电压调节提供依据,寻找电力系统的薄弱环节。短路电流安全校核是对电力系统短路电流水平是否满足断路器开断能力要求进行校核,用以确保电力系统短路电流水平。静态安全分析是分析元件是否存在过负荷和电网电压水平是否符合要求的方法,主要应用于检验电网结构强度的运行方式的安全性。静态稳定性分析是判断电力系统运行点的静态稳定性,确保电力系统静态输送功率极限和静态稳定储备符合要求。暂态稳定分析是针对规定的运行方式和故障形态,分析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为电力系统提供安全稳定控制策略,设置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动态稳定性分析是分析电力系统在小扰动或大扰动情况下的动态稳定状态,确定系统的扰动承受能力。

2完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的基本准则

2.1 完善电力系统安全标准建议

深入探究电压稳定以及动态稳定的理念、特征和影响因素,科学判断对于电网中电压的长期稳定性以及电压的动、静等各种工作状态,对其进行实用性的评价,完善电力系统安全标准建议准则,有效的对电力系统的运转起到参考、指导作用。根据电力系统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在电网运转中不合理规定,对于设计方案中不符合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的措施和配置以及故障划分等多项内容进行合理和修改、调整。让电力系统安全运转准则更加完善、具体化。对于电力设计方案和国家规定准则之间认真分析、研讨,保证每项设计方案符合国家规定,两者互相协调整理,从而保证两者不冲突,规范电力系统安全运转准则,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转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2.2 完善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标准建议

在规定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技术指导之外,首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添加控制设施、配置协调的原则性的指导规定,仔细分析每一项控制措施之后,采取一些成熟的、可靠的、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控制措施,从而渐渐替代影响经济发展的控制措施,将其转移台后暂且备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增添相应条例,对于相对成熟的控制技术的应用给出实质性的指导,从而促进相关系统的发展、扩大其应用范围,进一步实现系统控制水平的高效提升。

3优化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行研究

在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当中,为了确保电力系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生产,建立安全稳定的电力系统,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优化和整改,是优化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根本。

3.1优化管理建立责任制

电力系统的价值作用已经不言而喻,稳固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实现。在加强管理过程当中,明确部门之间的分工和管理,对于重叠的部分,要落实责任,避免出现管理盲区,为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降低风险隐患。通过建立台帐、落实责任制来不断的督促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更加有效的进行相关维护管理工作。建立长期有效的统一管理机制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化作业的关键。

3.2落实电网稳定的措施

针对计算分析发现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问题,对电网结构的要求提出完善电网结构、优化有功无功电源布局和储备、解开电磁环网等措施,实现电网的合理分层分区,减少系统稳定对安全自动装置的依赖,降低电网严重事故的几率。根据安全稳定计算结果和相关设备的能力,提出有关线路断面的控制极限,编制运行控制方案(包括控制条件说明)。确定交流系统控制极限值时,应考虑计算采用的运行方式、模型参数等与实际存在差别而引入的计算误差,在计算极限值基础上扣除5%~8%得出控制极限值。直流系统不考虑计算误差。在计算采用的运行方式、模型参数可能误差较大(如进行中长期计算等)的情况下,应按上述范围的上限取值。在运行方式较为确定(如短期运行方式计算等)的情况下,可按上述范围的下限取值,在电厂送出能力计算中,若相关模型参数较为准确,则可适当降低计算误差取值。在安排联络线送电计划时,还应适当考虑电网可能出现的正常潮流波动,防止正常潮流波动导致电网越控制极限运行。

3.3优化电力系统人员配比

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化研究当中,优化电力系统的人员配比,可以提升电力系统的队伍建设,从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对于相关的电力系统维护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考评,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从而保证电力系统工作人员能够切实有效胜任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维护工作。

3.4 建立仿真类模型标准

由于电力系统特殊的安全稳定标准要求,某种程度上讲,需要建立仿真类模型标准用于对电力系统中的数据格式、判别标准、归类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这类数据采集可主要参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技术规范》、《电力系统分析计算用的电网设备参数和运行数据的规范》以及其他电厂主要设备参数的建模规范等。这样建立起来的仿真类模型标准会在评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可靠性、选择性方面对系统的网架结构、运行方式、安全控制措施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4结语

总之,我国的经济发展呈持续上升趋势,工业产业对电力能力的需求也持续增加,这也是电力系统的重大挑战,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转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会起到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国家电力系统应该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势必把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标准做的更具体、完善,提升国家电网运行的安全系数和稳定性,使我国电力产业更长远、稳固的发展,同时也整体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勇杰,鲍颜红,徐伟,杨君军,阮晶晶,耿天翔.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预防控制在线计算方法的评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03(11):199-207.

[2]刘福锁,李威,方勇杰,马覃峰,薛峰,李兆伟.计及电力安全事故责任的稳定控制系统风险管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02(22):106-110.

论文作者:沈世林,陈振华,尹志辉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  ;  ;  ;  ;  ;  ;  ;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标准研究论文_沈世林,陈振华,尹志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