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嘉兴论文,基层论文,社会阶层论文,农村论文,民主政治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81(2006)01—0041—04
嘉兴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是长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一直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著称。嘉兴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嘉兴农村社会阶层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这种变化对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产生重要作用。但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多人仍把制定制度甚至创立民主看作是政府的事情。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民主是公民自己创造和自己努力的结果。目前,嘉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尚存在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乏力,政府控制过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农村社区分化不成熟,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不到位,以及群体性和组织性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正确认识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规律,不断增强它的群体性和组织程度,对促进农村政治发展的民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嘉兴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及其政治态度
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开始,农户取代生产队成为农业经济的细胞。相应地,承包农民取代公社社员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解体。家庭承包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有了自由流动的可能,农村劳动力大大解放,长久隐匿于集体劳动之中的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日益显化。于是,随着限制农民流动的政策及城乡关系的逐步放开和松动,以及市场机制被引入农村,农民的社会流动在不同经济单位之间、产业之间和城乡之间全面展开,从目前学术界对社会分层的研究①,结合2004—2005年我们的问卷调查和部分走访看②,嘉兴原来的农民阶级逐渐分化为五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进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乡村管理者阶层以及农民雇工阶层。
从问卷调查和走访的结果看,农村社会各阶层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方面参差不齐。
(一)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业劳动者主要指以承包集体耕地、以农业劳动和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村劳动者组成的群体。1985年,这一群体占嘉兴农业劳动力人口66.9%,2002年下降至36.5%③,虽然比例下降,但仍是目前嘉兴农村社会中较大的一个人口群体。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群体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他们渴望得到基层政府更多的指导和扶助。另一方面,高度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强化了农民传统的散漫性,加之其眼界、见识和综合心理素质的限制,以及政治知识的缺乏,他们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无论在参与程度和认知方面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层面。
(二)进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阶层
随着嘉兴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大步前进,这部分群体人数越来越多,2002年占嘉兴农业劳动力55%④。他们主要从事工商业、建筑业劳动。进城农民工由于受户口的限制,尽管他们在城镇打工多年,可他们依然是农民身份。正因为这样,他们成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边缘人”。他们一边对集体生产资料仍具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一般还经营一小块土地;一边接受了工业文明的训练和熏陶,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生产技能与专业知识。因此兼有工人和农民的职业特点。从调查显示,这一群体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较高认识,也积极参与村民委员会自治,并努力用自己所学得的先进的观念影响基层管理者,为农村的社会、政治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三)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阶层
以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为基础的个体劳动者,一般具有专门的技艺或经营能力,从事某项专业劳动或自主经营小型的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等业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营企业主,拥有企业人、财、物的支配权、生产经营决策权、指挥权及企业内部的分配权。这两部分群体人数不多,仅占嘉兴农业劳动人口0.7%,但在发展嘉兴农村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政治态度上看,这两部分群体是党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受益者,因而拥护改革开放,但又时时担心政策多变或者倒退,因而对于政策动向和基层政府的行为高度敏感。他们的大多数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讲求实惠,因而对一般的政治问题不关心。他们当中也有一些文化水平较高、年轻有为者,已有相当清晰和迫切的政治要求。近年来,一些私营企业主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有少数人通过竞选当上了乡镇及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长等职务。不少私营企业主在为乡村社区公共事业办实事时,自身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四)乡村管理者阶层
乡村管理者包括村民委员会成员、村党支部成员以及村民小组成员。他们是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是集体财产所有权的主要代表者,是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地位与收入在不同地区之间因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有很大差别。他们中的大部分经济境遇与农民的经济地位相差不多,其政治意愿和要求更接近于一般农民。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是农村发展的领导力量,对嘉兴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着关键作用。
(五)农民雇工阶层
农民雇工阶层指由那些受雇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家庭以提供劳动力获取报酬的农村劳动者所组成的阶层。这一阶层有嘉兴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构成相当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受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家庭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直接所有权,很少参与其决策和管理。他们的收入一般比农民工人高,但社会地位一般比农民工人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权阶层。这一群体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但积极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二、嘉兴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对基层民主建设的影响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质就是农民的现代化,即农民的非农化过程。它是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化的中介。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变革。从嘉兴农村阶层分化现状和政治参与的现实来看,阶层分化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必须正视阶层分化的现实,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政治。
(一)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为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村民自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设施和合理的基本程序,也需要成熟的社会群体。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村民自治建设的社会基础应该是农民群众,而不是政治职业者。但我国是有着二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大国,大多数农民在土地上一辈子安身立命,受教育机会少,知识水平低,封建思想浓厚,小农意识较强,民主法治观念薄弱。建国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农民阶级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农村各阶层的村民群众或多或少都从事着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意识较为充分,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较浓,民主意识增强,对自身的权益较为重视。正是出于维护和扩大自身利益的动机,他们关注自由,希望政府少干预,要求在村治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村民群众广泛参与村社社区公共生活,渴望影响村社公共权力运作。特别是在农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涌现出的一批掌握着经济、知识、技术、政治等优势社会资源的阶层,如:农民工、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乡村管理者等等。从调查显示,这些群体大多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社会阅历丰富、见识广泛,而且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成为农村社区公共参与的主导力量。占一定人口的农村其他阶层,自主意识、民主意识也有了很大增强。应当看到,目前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对村民自治建设带来的制约。极少数富有阶层控制着与合理的社会财富分布原则不相符合的大量公共资源,把维护个人利益作为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或以政治性捐助来寻求政治庇护。这与村民自治建设不高有相当大的关联;而多数底层农民可能有向往民主的强烈政治欲求,但是在促动民主化的过程中又易采取不适当的、非理性的方式,结果适得其反。中间阶层农民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导,但人数不多。因此,促进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增强其群体性和组织程度才能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社会阶层的变化将推进农村村级民主选举制度的法治化
选举是村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参与村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选举权是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我国农民的一项神圣的政治权利。从村治的角度讲,村民的选举权在现阶段直接地行使在村组干部及村民代表的选举上。村级政治竞争的目标是获得对村级自治组织的管理权力。1998年,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级选举的竞争性程序作了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候选人应由村民直接提名,这就在制度程序和实质性内容两方面为村级竞争性选举提供了可能。然而,村民自治如能按照法定内容与法定程序开展,村民自然欢迎,而且由于村级组织每三年换届选举一次,这样,村民的民主选举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转变为一种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力量,影响着村干部的行为,迫使村干部检点自己,努力为村民群众办事。否则,如若引起村民群众的不满,将在下次换届选举中落选。此外,由村民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干部,其权威就自然地获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合法性,由他们主导和推动的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将会在群众的支持下显得更为顺利。然而,从目前嘉兴农村情况看,相当部分村民缺乏对选举的投入和兴趣,表现在:村民对竞选演讲的参与率不高,对竞选者的公开提问相当有限,一些村的弃权票很高,代家人投票的情况也相当普遍,不少村干部还有动员、命令和对付上级检查的行为。这是由于在开放性的竞争中,组织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个体,从而使不同组织的介入成为支配竞争性选举的重要因素,对村干部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目前农民也并非完全是个体的,但各阶层的发育和成熟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开放性的竞争性选举的需要,从而导致了一些不健康、不合法、非制度化的选举方式的存在。选举制度处处受其他制度常规的束缚,因而无法取得公众的信任,因此,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和成熟,是推动农村民主选举走上一条健康、有序、法治化的道路的必要条件。
(三)农村社会阶层的变化将促进农村村级民主决策制度的法治化
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实现决策主体的利益表达。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公共决策是各阶层之间互动的结果,各阶层的依法有序表达,是合理有效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农村阶层分化使村民有了各自的利益要求,各阶层的代表或个人,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执政党、政府和各级组织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这在村级民主决策中有利于促进社区公共决策程序的科学化和合法化。村民参与决策对其自身来说是一种利益表达,而对决策者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则是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决策信息,使社区公共决策建立在更广泛、更全面、更详细的决策信息的基础上,从而有助于社区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同时,在村民广泛参与下作出的社区公共决策,反映了村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这样,一方面提高了社区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村民群众对决策有了较好的认识,了解到决策的关键所在,就会支持决策的贯彻实施,从而可以减少决策执行中的困难。各阶层由于其自身结构和所处社会政治地位的差异,产生了多种利益表达方式。就目前村级民主决策而言,就只有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这样两种主要的利益表达方式。从调查访谈看,许多农村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很不规范,时有时无,讨论的事项也无明确规定,议事规则更是杂乱无章,“两会”形同虚设,农村的民主决策权力往往为村委会或村党支部所左右,广大农民群众很少有参与的机会。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违背了实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初衷,严重侵犯了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必须彻底改变。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起健全的利益表达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这就需要大力增强各阶层的组织程度,增强各阶层集中表达群体利益和实现群体利益的能力,增强各阶层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调动各阶层参与民主决策的积极性。
注释: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②以2004—2005年嘉兴学院02、03级部分本科生社会实践组织的14个调查小组就参与选举的积极程度、投票满意程度、投票动机、对选举出来的村委会满意程度、对村委会的监督力度等问题在嘉兴农村进行了问卷与访谈调查。对嘉善市(杨庙3个村)、海宁市(丁桥2个村、周王庙2个村)、桐乡(洲泉2个村、石门3个村)、秀洲区(油车港2个村),有效的问卷共1427份。本文的主要数据来自于这些问卷。举行了十多个座谈会,同时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
③嘉兴市2003年统计年鉴,嘉兴市统计局。
④嘉兴市2003年统计年鉴,嘉兴市统计局。
标签:农民论文; 农村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时政论文; 村民自治论文; 民主决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