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克与中东和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巴拉论文,和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色列第十五届议会和新一届总理选举于5月18日结束。 工党领袖巴拉克以56%的得票率战胜了利库德集团主席、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成为以色列新一届的总理。他领导的工党和桥党等组成的“只有一个以色列”在议会120个席位中获得了33席。至此, 世人关注的以色列大选尘埃落定。巴拉克的胜选赢得了全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欢迎,使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看到了一丝和平的希望。然而,中东地区能否实现真正的和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色列新一届政府的构成及其政策的走向。
极端的败落和平的胜利
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右翼一直认为,马德里和会和《奥斯陆协议》毁坏了以色列国的建国基础,有悖于以色列的“大以色列主义”。1998年内塔尼亚胡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下与巴勒斯坦签署了《怀伊协议》,然而,内塔尼亚胡依然我行我素,致使《奥斯陆协议》规定的早该启动的以巴最后阶段谈判迟迟未见动静。利库德集团这一有违民意的反潮流、反和平的立场,引起了国际社会和阿拉伯国家的强烈不满,也招来愈来愈多的以色列选民的不满。内塔尼亚胡的失败可以被看作是大以色列主义的失败。
内塔尼亚胡在执政的三年中顽固推行“安全换和平”的强硬政策,致使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以阿关系全面倒退。但以色列人并没有在“安全换和平”的政策中得到安全,相反,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反而更为险恶,以色列人的安全也无从谈起。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定,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业已启动的中东北非经济合作首脑会议在和平进程受挫的背景下,连连降级。第五届因没有国家承办而告吹。以色列经济在内塔尼亚胡执政期间连年滑坡,经济增长率由工党执政时期的6 %,下降至不足1.5%,失业率由3年前的7%上升到接近10%。 (注: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1998年6月5日。)目前,高收入与低收入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约有23万人失业,72万人处于贫困线下。(注:约旦《言论报》1999年5月18日、5月20日、6月4日。)因此,以色列人对内塔尼亚胡的内外政策极为不满,就连利库德集团的重量级人物如“太子党”核心人物之一科学部长小贝京,前国防部部长莫迪凯等都抱怨内塔尼亚胡独断专行,并与其分道扬镳,退出利库德集团另建新党。内塔尼亚胡执政的三年是“不负责任、蛊惑人心、制造不和”的三年,在这一点上,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看法一致。
巴拉克在大选中向全体以色列选民承诺,他将继承前总理、前工党领袖拉宾的遗志,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作出努力;与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建立持久的和平。他希望能成为“每一位以色列人的总理”。为此,他愿意承担消除以色列宗教与世俗之间的隔阂与仇恨,并使以色列国内各阶层团结起来的重任。
巴拉克是一位军人,一位将军。军人坚定不移地执行命令,一往无前冲锋陷阵的作风大大地加重了他胜选的筹码。巴拉克认为,以色列的安全是至上的。然而,中东和平进程同样体现了以色列的利益,走向与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的全面和平是以色列根本利益所在。这倒不是对来自外国、阿拉伯压力的回应。
早日实现中东地区持久和平一直是大多数以色列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许多选民在投票时公开承认,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和平,为了以色列的未来才选择巴拉克的。投巴拉克的票,是因为以色列人相信他能够打破中东和平进程的瓶颈,为以色列和中东地区带来和平。绝大多数的以色列人民愿意与阿拉伯人沟通,希望和平。大选的结果充分地反映了这一愿望。现在的问题是当选总理能否忠实地实现这个愿望。从当前情况看,工党领袖巴拉克的胜选是选择和平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是和平进程的胜利,是极端激进的右翼分子的失败,是顽固阻碍和平者的失败。
巴拉克的胜选使阿拉伯世界和全球的政治家们松了一口气,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也有一种摆脱困境的感觉。巴拉克如果“不是一个期望中的真正的和平人士的话,他也将有幸成为中东和平进程当事人和所有担保人的救星”(注:约旦《言论报》1999年5月18日、5月20日、6月4日。)。巴拉克胜选后的几个小时,正在美国访问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就与巴拉克通了电话,祝贺他当选以色列新一届总理,并期待着尽早与他会晤,共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发表讲话说:“我完全尊重这一民主选举的选择”,并希望巴拉克的当选和内塔尼亚胡的下台能推动陷于停顿的和平谈判。叙利亚对工党领袖巴氏的当选表示了谨慎的欢迎。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和人民对以大选的结果表示庆幸,这种庆幸更多的是对内塔尼亚胡下台的庆幸。(注:约旦《言论报》1999年5月18日、5月20日、6月4日。)法国总统希拉克说,他将巴拉克在大选中获得绝对优势看作是中东和平进程取得“决定性进展”的一个机遇。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声明说:“以色列人民给了新总理一个有力的任命。”英国外交部也发表声明,欢迎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并呼吁他尽早采取行动,重新启动陷入停滞的中东和平进程。
中国对以色列工党领袖巴拉克在大选中获胜表示热烈祝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中国希望巴拉克的当选有助于推动中东和谈取得全面进展,执行有关各方已达成的协议和谅解,早日实现中东地区全面、公正、持久的和平,造福于中东地区各国人民。”
巴将军其人组阁的选择
以色列当选总理巴拉克现年57岁,是一个“性情温顺、人品高尚、仪容神秘、孩儿脸膛、笑容纯洁”的人。(注:约旦《言论报》1999年5月18日、5月20日、6月4日。)以色列人认为他是一个“不善言语、沉默寡言的神秘人”。(注:约旦《言论报》1999年5月18日、5月20日、6月4日。)他出生于英国委任统治时期的巴勒斯坦,在出生地接受了教育。而后,他加入了以色列特种部队,曾因出色完成任务而多次获得勋章。1983~1986年他出任军队情报机构的领导工作。1990年11月~1994年12月先后出任拉宾、佩雷斯政府的内政部长、武装部队总参谋长、代理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和内阁核心小组成员。1995年加入工党,1997年6月3日当选工党领袖。世界舆论普遍认为,巴拉克是一位“制定政策的后台人物”。(注:约旦《言论报》1999年5月18日、5月20日、6月4日。)
巴拉克在“胜选演说”中提出了一个类似于内塔尼亚胡“三不政策”(即不允许巴勒斯坦建国;不谈耶路撒冷最终地位;不放弃戈兰高地)的“四不政策”。巴拉克的“四不政策”集中体现了以色列的根本利益。
1.不退回到1967年的边界;
2.不分隔作为以色列永久性首都的耶路撒冷;
3.不允许在约旦河西岸存在外国军队;
4.不拆除定居点,不放弃以色列对其拥有的主权。
工党和利库德两党对和平的认识虽有不同,但决不会违背以色列的立国纲领,不会忽视与建立以色列国家周围所需的自然、政治、军事的环境。特拉维夫没有人能够改变犹太人的立国原则。在政策上,无论利库德、工党和沙斯党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阿拉伯报界将巴拉克与内塔尼亚胡两人直接比作是一枚钱币的两面,称阿拉伯人是不能期待哪一面的价值超过另一面的。外界评论说,巴拉克比内塔尼亚胡“更严厉、更平静、更会玩弄外交手腕”。内塔尼亚胡和巴拉克在打击阿拉伯方面的差异仅仅是,“一个戴铁手套,另一个戴丝手套”(注:约旦《言论报》1999年5月18日、5月20日、6月4日。)。
以色列是个多党制国家。70年代,工党、利库德两大党轮流执政,众多小党派参与的政治格局形成,后随着以色列国内外政治斗争的白热化,两大党在议会的席位日渐减少。不少政治观察家认为,以色列即将步入多党执政的时代。此次大选工党仅获27席,比上届议会少7席, 利库德集团也只获得19席,比沙斯党(17席)仅多两席。以新闻界人士尤素夫领导的改革集团在最后一刻参加竞选,一举获得了6个席位。 虽然工党领导的“只有一个以色列”在大选中取得33个席位,但还远未达到单独组阁的足够席位,只有联合其他政党和派别才能组成超过60个席位的稳定的联合政府,从而保证获得议会的信任投票。因此,小党小派在组阁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在45天的组阁期中,当选总理巴拉克将面临三种可作选择的组阁方案:
1.组成以工党为首,联合左翼、世俗和阿拉伯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这样巴拉克就可以顺利地实施他的“巴拉克计划”,然而,当“半个以色列总理”有悖于他当“整个以色列总理”的口号,也有悖于他加强以色列团结的愿望。
2.联合沙斯党和其他宗教政党组成联合政府。拥有17个席位的沙斯党是以色列举足轻重的第三大党,沙斯党是任何一届以色列总理理想的政治伙伴。沙斯党等宗教政党的最大注意力集中在国家与宗教的关系上,一般较少顾及对外事务和与宗教关系不密切的问题。在历届以色列政府中,内政部、社会福利部、宗教事务部几乎都由宗教政党垄断。
3.组成包括利库德在内的联合政府,这是真正统一的国家政府。内塔尼亚胡下台后,曾一直主张建立两党统一政府的沙龙临时接任利库德集团主席一职。沙龙本人的入阁,仅仅是要求保留其部长位子。然而,对其他利库德集团成员来说,为了几个部长位子,就放弃利库德集团的基本原则,放弃利库德集团在政府中的基本作用是难以接受的。
为了当“整个以色列的总理”,巴拉克确立了自己组阁的基本点。
首先,新政府须获得左派和中间派的支持,而后,再向利库德、沙斯党敞开入阁大门。日前,工党负责组阁谈判的官员透露说,巴拉克能够组成一个将利库德、沙斯党排斥在外的联合政府,议会席位为66席,其中“只有一个以色列”26席、梅雷茨(左派)10席、操俄语党6席、 中心党6席、改革集团6席、宗教民族党(右派)5席、 统一犹太人党(宗教)5席、“一个人民”党2席。按照这样的组阁方案,占以色列总人口20%的阿拉伯政治力量被排除在新政府的大门之外。对此,以色列议会阿拉伯联盟议员在会见总统魏茨曼时,向他表示了他们对当选总理巴拉克的强烈不满,抱怨他忘记了大选中25万张阿拉伯选票的作用。(注:巴勒斯坦《圣城报》1999年6月1日。)
美利坚战略阿拉伯立场
冷战之后,尤其是海湾战争之后,美国确立了独霸中东的地位。为了在新世纪中继续“领导世界”、“独霸中东”,美国正在构筑由其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北约战略新概念”是全球安全体系的北翼,“新防卫合作指针”是全球安全体系的东翼,而“东遏两伊”、“西促和谈”则是美国安全体系在中东地区的体现。以色列作为美国中东地区最忠实的盟友,是美国实现其安全体系不可忽视的中东国家。
美国为了保持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在阿以争端中一直奉行“双重政策”,竭力袒护以色列,打击阿拉伯国家的民族势力和伊斯兰力量。联合国安理会曾经通过多项解决阿以争端的决议(如242号、 338 号和425号决议等),然而在美国的怂恿下, 以色列公开抵制和拒不执行这些决议。相反,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国家只要违背了美国和西方的意愿,就会遭到长期的政治、经济制裁。例如,在既没有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也得不到国际法认可的情况,美国照样我行我素,一会儿为伊拉克设置“禁飞区”,一会儿为利比亚和伊朗制定了“达马托法”。再如,美国一方面支持以色列拥有巨大的核武器,支持以色列不参加《核不扩散条约》,另一方面又严格限制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国家出售高新技术,提供民用核反应堆技术,并强迫这些国家承诺不扩散核武器。中东地区军事的长期失衡使美国得以实现独霸中东的战略。海湾战争后,美国期望在中东获取更大的利益,从1991年起单独主持了中东和平进程。由于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1996年上台执政后,打出了“有安全保障的和平”的旗帜,否定了1993年《奥斯陆协议》确定的“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致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局。内塔尼亚胡没有按美国的旨意行事,他没有意识到,中东和平进程不仅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符合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也符合美国的中东利益。因此,他没能到期就下台了。外界报道说,美国总统战胜了以色列总理,奥斯陆协议比内塔尼亚胡强大,因为奥斯陆协议是在美国白宫南草坪上签署的,而不是在其他地方签署的。巴拉克在大选时明确表示,要继承拉宾遗志,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他深深地认识到,华盛顿有能力对以色列政府施加压力,内塔尼亚胡的下台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长期的美以关系中,华盛顿没有压迫以色列执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各项决议,也没有压迫以色列屈服于美国的意志,反而不时地向它抛去一束束玫瑰花,用每年14亿美元的援助维系着牢固的美以同盟关系。巴拉克若要在任期中恢复和发展美以正常关系,不在美国的游戏规则内行事,保证美国实现其中东战略,那么,内塔尼亚胡就是一面镜子。
随着以色列大选的结束,停滞了三年的中东和平进程又将重新启动,中东地区即将迎来和平的曙光。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以色列当选总理巴拉克拿出勇气跨越中东和平进程中最困难的时刻,恢复与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合作精神,立刻实施《怀伊协议》,执行《奥斯陆协议》尚未实施的部分。在联合国安理会242号、338号决议和其他有关国际决议的基础上,以马德里和会为起点,进入巴以最后阶段谈判,最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阿以领土争端问题。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秘书长塔伊卜·阿卜杜·拉希姆5月19 日在加沙宣布,不管付出多大代价,巴勒斯坦都将于今年年底前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巴勒斯坦原定今年5月4日建国,由于以色列临近大选,在多方的劝说和强大的压力下,巴勒斯坦作出了推迟建国的决定。为此,美国总统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承诺,在适当的时候访问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以表明美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存在的现实。在此之前,巴勒斯坦国已经得到了包括法国在内的123 个国家的正式承认。(注:巴勒斯坦《圣城报》1999年6月11日。 )塔伊卜·阿卜杜·拉希姆还要求以色列严格执行有关协议,继续从巴勒斯坦领土撤军,停止扩建定居点。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总书记阿布·马赞日前再次否认巴勒斯坦将放弃在耶路撒冷建都的说法,并告诫巴拉克,要认真执行《怀伊协议》,不要做第二个内塔尼亚胡。为了向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提供在起草宪法过程中的建议和咨询意见。 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马吉德6月6 日在会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计划和国际合作部长沙阿斯后表示,阿盟已成立了一个由他本人任主席的法律专家委员会,准备与巴民族权力机构建立的类似的委员会进行合作。种种迹象表明:巴勒斯坦建国已经得到各方的认同。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也曾大声疾呼:“巴勒斯坦建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然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边界划分与水资源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将使巴以的最后阶段谈判困难依旧。
在黎以关系上,黎巴嫩政府要求以色列执行联合国安理会425 号决议,尽快撤离自1985年起占领的黎巴嫩南部。在叙以关系上,叙利亚总统阿萨德重申,叙以谈判应该从叙利亚与前工党谈判中止的地方重新继续。以色列大选后,为了协调阿拉伯国家的对以政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对阿拉伯前线国家进行了穿梭访问,提议尽快召开阿拉伯前线五国首脑会议,加强阿拉伯前线国家的团结,协调各自与以色列谈判的立场,最大限度地维护阿拉伯民族的利益和阿拉伯国家的团结。
和平的信号和平的挑战
以色列大选后,巴拉克公开表示,新政府将把加强以色列的国内团结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其次是兑现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承诺,再就是全面实施“巴氏计划”,领导以色列迈向21世纪。在巴拉克新政府尚未登台亮相前,阿以关系出现了一些顺应历史和民意的和平信号。巴拉克认为,和平进程将有助于以国内的团结和经济建设。
其一,在埃及驻以色列大使的安排下,以色列当选总理巴拉克领导的“只有一个以色列”的重要成员约西·贝林等人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官员举行了秘密会谈,讨论如何推动和平进程事宜。以方人员表示,巴拉克将会兑现大选中许下的有关推动和平进程的诺言,实施巴以之间已经签署的协议。
其二,为兑现当选总理巴拉克年内完成从黎巴嫩南部撤军的承诺,为避免遭受真主党武装的袭击而造成过多的伤亡,拥有3000人的亲以色列的南黎巴嫩军于6月3日撤离了控制14年之久的杰津地区。杰津位于“以色列安全区”以北,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南黎巴嫩军在过去14 年的战争中,死150人,伤400多人。在实现安全目的后,以色列将在一年之内完成从黎巴嫩南部的撤军,这样也就结束了真主党游击队解放黎巴嫩南部的使命。
其三,以色列《国土报》披露,从1997年年中开始,内塔尼亚胡政府曾通过3条不同的渠道与叙利亚进行秘密谈判, 内塔尼亚胡政府已原则同意以色列从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区撤军,而且双方还草拟了几份有关撤军、安全安排等方面的协议。但是由于内塔尼亚胡几次在最后关头变卦,致使谈判失败。
其四,以色列官方日前承认,内塔尼亚胡看守政府已同意居住在埃以边界埃及一侧的几千名巴勒斯坦人返回加沙。 这些巴勒斯坦难民从1970年起就一直居住在加拿大难民营中。根据以色列军队巴勒斯坦领土协调官员谢鲁姆与巴勒斯坦内政部官员穆罕默德达成的协议,在2001年前,每月将有30~50个家庭被安排返回加沙。根据1993年达成的奥斯陆协议,每户返回故土的巴勒斯坦家庭将得到加拿大政府12000 美元的资助。
其五,巴拉克7日表示, 他组成政府后将制止犹太人定居者进行新建和扩建定居点的活动,并将成立专门机构重新审查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定居点政策。巴拉克向以色列电视台发表讲话时说,他领导的政府不会像前任政府那样鼓励犹太定居者在约旦河西岸加紧抢占山头兴建新居点。巴氏富有积极意义的立场受到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热烈欢迎。
其六,巴拉克将组成由军界的多位退休将军参加的“和平委员会”,利用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威信和才能推动与叙、黎、巴的和谈。
在中东地区和平信号频繁出现的时候,挑战和平的事端也时有发生。
其一,在内塔尼亚胡看守政府行将结束使命时,以色列犹太人定居点扩建工程有加速迹象。以加速扩建犹太人定居点,旨在封闭连接霍马山与耶路撒冷的通道。这些定居点扩建工程的完工既使被占领的耶路撒冷与约旦河西岸分离,又将约旦河西岸分隔成了两部分,这显然是为耶路撒冷的犹太化服务的。
其二,在国际社会没有承认以色列对耶路撒冷拥有全部权利的前提下,美国国会不仅同意将美国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还批准了迁馆的专项用款。为此,巴解组织执委会委员费萨尔·侯赛尼警告说,如果美国真的将使馆迁至耶路撒冷,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和在此进程中的公正性将会受到极为严重的挑战。
自以色列大选结束和巴拉克当选总理后,中东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积极的和平迹象,重新启动中东和平进程的时机已日渐成熟。以色列已开始着手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并已原则同意从叙利亚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区撤军。与此同时,巴拉克5月18日公开承诺, 以色列要与巴勒斯坦人一起缔造和平。目前,中东争端各方的认识正趋向一致,都认为中东地区除了和平别无选择,全面和平是走向未来的唯一道路。在此思想基础上,我们似乎可以说,中东地区人民期望已久的和平曙光已经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