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国土资源局 山东省德州市 253200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 土地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在土地开发整理以及利用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使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化的平衡, 保证农业安全以及自然环境,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 实现持续化的进步。但是在目前的土地开发整理中还是有一系列问题的, 需要科学分析采取对策, 本次研究主要就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策略
前言
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进步非常显著, 城市也在不断的扩建, 城市与村庄的建立使耕地被大面积占用, 人均耕地的数量逐渐减少, 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土地资源开发整理的法律法规, 对土地进行管理, 实现集约化用地, 这些都表明我国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注重质与量的结合, 实现双向管理, 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等实现协调统一的发展。
1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作物单一影响生态平衡
随着土地平整工作的大规模开展, 耕地面积增加, 垦殖率提升, 但是却导致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与减少。农作物比较单一, 使原有的生态平衡被破坏, 如果出现了大面积的病虫害, 受灾的范围将会急剧扩大, 并且农作物单一还会使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
1.2 水资源流失严重
耕地大量开垦需要建立新的农田水利工程, 尽管能够使粮食产出增加, 但是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 使得地表水系结构发生变化, 这对于水环境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而且需要修建大量的水渠以及道路, 虽然能够使渠道维护以及除草工作减少, 但是涵养水源会受到影响[1], 容易出现洪水宣泄。有些地区的梯田建设效果不佳, 土壤侵蚀严重, 使得流域水源补给受到限制。这种情况下, 原本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就面临更加严重的影响。
1.3土地开发整理对山体植被的影响。
土地开发整理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对未开垦的土地区域进行开发, 以增加耕地面积的占有率。这一过程中, 对山体的开发与整改, 使山体植被受到破坏, 减少森林面积, 大部分开发的山体植被区迅速被单一的农作物取代。另外, 土地的不当开发以及开发后善后措施的不完善, 一些山体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 在大雨过后易发生山洪与泥石流等灾害, 给居民带来财产以及生命上的威胁。
1.4 研究论证不到位
在对土地整理规划以及设计时, 是需要对土地整理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论证与分析, 但是我国缺少完善可行的生态绩效评价体系, 导致土地生态环境评估工作的落实有难度。还有些工作人员为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化平衡, 注重土地整理的数量, 忽视土地整理的质量, 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
1.5 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在修建农田灌溉、排水渠道时, 为减少工程投资, 使设备更加耐用, 常将沟渠设计成直线状, 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 为实现土地整理的结构与效果, 会大量的对混凝土沟渠以及路面进行铺设, 不仅不能对水源进行涵养, 还会使地表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水中生物无法寄养[2], 水生物的自净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此外, 非灌溉期间水渠无积水, 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更容易受到破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2.1 对土地开发进行立项管理, 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完善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系统, 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完善评价制度, 使其成为行业标准, 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可行性研究时, 需要保证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相统一, 对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避免生态脆弱、敏感地区土地的开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申报时, 提倡农用地整理与复垦, 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整理, 尽量不开发土地, 尤其是湿地开发、围湖造地等。
2.2 协调土地质、量关系, 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使土地能够得到高效利用, 优化土地结构,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人与地之间的矛盾进行协调处理, 使土地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土地作为自然地产物, 其质量的提升需要满足一定规律, 对生态因素间的平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土地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虑[3], 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生物工程技术。
2.3 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态环境平衡
在实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非目标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实现养分循环, 能够避免土壤流失, 使土地产出率得到提升, 减少环境污染, 使土壤中的有益生物得到充分保护。由于人们需要在农业区域进行生产劳作, 因此不能像自然保护区一样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所以在实际的生产中, 需要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力的情况下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
2.4 科学规划景观生态
地表景观是由地球上土壤、生物、气候以及地貌构成的, 在对土地进行整理开发时, 不能只看到土地整理、改造, 还需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与开发。比如在池塘、小溪边因地制宜的种植树木, 既美观还可以降低水温, 改善气候环境。
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 一些工程化的设施设备、道路的化曲为直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较多的未开发土地, 影响了生物生活栖息的环境, 使得大量物种在某一个地方逐渐灭绝。土地开发整理总是着重考虑如何增加耕地面积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量、如何使农村的交通和居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便利。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 生态环境问题被弱化了, 森林植被的开发与破坏, 使地区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弱。另一方面, 土地开发整理以人工美的方式强势代替了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美, 没有意识到这种自然美的景观是经过大自然上亿年的时间而积淀下来的财富, 对整个国家甚至说整个地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经破坏, 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之前的样貌, 可以说土地开发整理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是一种永久性、单程性、不可修复性的。
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不仅城市规模在逐渐扩大与革新, 农村的开发与发展也被提上日程, 进入21世纪以来, 城镇化进程更是加快, 国家在对土地的开发与整理上制订了许多严密的制度与措施, 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 还是存在着许多的弊端, 使得建设工程的开展对周遭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总的来说, 生态系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环境, 无论国家经济与技术如何发达与先进, 我们始终要认识到一点, 在对土地开发与整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秉承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不要抱着等生态系统破坏了, 再来采取补救措施的侥幸心理。因此, 建设必须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开发整理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重新构建的过程, 会对开发整理区域的地貌、水文、生态系统等产生影响。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对土地开发整理中, 需要科学的进行立项分析与规划, 明确土地生态系统中的相关特点, 实现生态因素间的平衡,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不能影响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顺利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怀安, 冯思忠, 赫长清, 等.关于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 2018 (3) :151-153.
[2]何依硕, 宋建军.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8 (07) :3837-3839+3842.
[3]良忠臣.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低碳世界,2018(08).
[4]刘国利.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综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1).
[5]高会.付春强.李维国,房必佳,刘忠.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证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11).
论文作者:滕淑青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4
标签:土地论文; 土地开发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论文; 耕地论文; 山体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