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我国民族工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商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民族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事业发展迅速。步入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由中小企业分散、单个项目的投资逐渐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华大规模、系统化的巨额投资,自1993年以来连续四年稳居世界各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第二位。目前已有数百家跨国公司来华举办各类企业,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许多大公司还对对华投资作出了中长期的规划。随着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数量逐渐增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凭借其强大优势给我国民族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特别在当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处在改革艰难时刻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如何在开放与保护的矛盾运动中发展民族工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迫切的问题。
喜忧参半,不容乐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
引进外商投资与发展民族工业并不矛盾,一国民族工业的定位,离不开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个总格局和大环境,一国民族工业的壮大,离不开同国际大企业全球化投资的有机结合。外商的直接投资,特别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投资,给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推动作用。
1.弥补资金缺口,分散投资风险
外商的直接投资,为我国引进大规模的资金。到199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共25.8万个,投资总额达46000多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达1300多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外商的参与,分散了投资风险,使一批我国急需的项目能够上马,按时竣工,项目尽快投产,并发挥效益,为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效应”和资金支持。
2.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民族工业带来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工艺或设备。据对6家著名跨国公司33家企业的调查,有17 家企业产品填补了我国空白的技术。再者,通过合资、外商直接投资提供的技术使我国一批产品上了档次,促成了我国产业升级,给许多行业带来新的活力,也使有些产业短时间内走过许多年的历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德国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就是一个典范。在不到10年时间里,它已成为年产达30万辆的现代轿车工业基地,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开发实力,并带动了一大批行业。
3.引进现代管理经验,培育一带新人
随着外资的引入,也带来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企业的组织模式,对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并进行大规模的人才培训,使一批新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产业工人迅速成长起来。
4.增强我国企业实力,推动企业走出国门
成立于1979年的华强电子公司,最初只是一个原料加工工厂,通过与三洋公司的合作,吸收先进技术,注重产品的开发,集团已成为全国500强最大企业中排名第81位的大公司,许多产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彩电每年30万台销往日本,激光拾音头100%出口。 可见合理的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促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融合,使我国在生产技术、企业管理、贸易方式、经济运作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引发问题
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也给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1.市场问题
9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由过去的中小企业为主转变为国际大财团为主全面进入的格局。这些西方国家大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时间不长,却不同程度占领了我国通讯器材、电子、计算机、日用家化、汽车等市场,并已形成垄断之势。1994年,全国销售照相胶卷1.5亿卷, 日本富士占1亿卷以上,美国柯达占1500万卷,德国爱克发占750万卷,还有从瑞士等国进入的胶卷,而我国的胶卷厂则处于半停工状态。
2.品牌问题
名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民族工业是否有竞争力的表现。然而,许多外商为了获得垄断利润,或通过控制经营权将国有企业品牌打入冷宫,或依靠强大的财力,不惜起初亏本数年以实现其独家占领市场之目的。如全国公认的八大名牌饮料,除青岛汽水厂生产的“崂山”牌饮料之外,全部与外商合资。这些合资企业中只有上海正广和广州亚洲汽水厂没有放弃自己的品牌,其它几家同时生产外资品牌和原品牌,而结果是老品牌逐渐萎缩,最终退出市场。
3.控股问题
如果说抢市场、挤品牌是外商给民族工业带来的摆在面前的危胁和挑战,那么控股问题则是中国企业失去市场,失去原有品牌,甚至面临更多隐患的实质所在。在我国国有企业吸收外商投资的过程中,外商普遍要求控股,而且其投资对象又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精华。发端于1992年5月的“中策现象”,在橡胶行业和啤酒行业分别收购多家国内厂家, 然后以51%的控股权在百慕大量发行股票。在全过程中,中方企业既未获得新技术,又无任何经验可吸取,反而失去了对企业的支配权,令我们深思。
4.产业安全问题
外商投资的战略目标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有不小的差距,追求经济利益是外商在华的动力,寻求投资条件好,投资效益高的地区和项目成为必然。这样,外商投资必然与我国引进外资的产业和地区发生某种偏离,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不利于我国形成合理的民族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外商利用其资本、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控制国内企业,进而控制某些重要产业,这都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威胁。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效利用外资,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之对策
当前,我们的对策应是合理引资,促使外商直接投资和提高民族工业竞争力,进入相互促进,互成机遇,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第一,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国家应加强监督管理和政策引导
应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加强立法,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加强对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查,对其经济实力、技术优势、投资项目可能给我国同行业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作出科学的评诂,提高引进的质量。严格贯彻国家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引导外商重点投向我国经济迫切需要发展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科技产业、农业及城市菜蓝子工程等行业,使民族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加强对外资的导向和分流,统一外商投资政策,针对实际情况缩小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的实施范围,最终取消各种优惠政策与国内企业一致,改变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的现状,实现真正的“国民待遇”,使民族工业在又合作又竞争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控制外商企业股权比例,强化对外商经营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限制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商股比例,提高中方的持股份额。对于规模较大、在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不能轻易由外资控股。纵观世界各发展中国家,为了控制外商的活动,都采取了限制外资对合资企业的股权控制的措施。我们再也不能贪图一时一地的局部利益和“地方政绩”,轻易对外商“让市场,让股权,让利益”,给外资以可乘之机。对外资收购兼并我国企业应该加强监督管理,根据经济发展目标作出决策,绝不能放任不管。
第三,合理保护民族工业,加快培育国有企业
建立强大的民族工业,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经济基础。我国的一些行业处于发展的初期,国内企业的技术与效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尤其一些行业应作为“幼稚产业”行业加以保护,但是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整体有多方面的影响,国内国际市场潜力巨大,如计算机、汽车、电子等。如果这些产业受国外投资者的控制,本国企业就会失去发展机会,甚至夭折,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会有明显损害。另外,商品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始终是我们在合资过程中不能使其“模糊化”的关键。在与外商合资过程中,我们的品牌,特别是高知名度以及市场看好的名牌应给予保护,决不能轻易放弃,有些需要放弃的必须经过评诂,收回其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合理保护的同时,应加快对低竞争力产业中国有企业的调整步伐,使改组、改制与改造相结合,形成强有力的企业集团,培育国内名牌和名牌企业,振兴民族工业。
第四,国有企业应更聪明地利用外资,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作为市场竞争的参与者,振兴民族工业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自身应振作起来,走出困境,恢复活力,加强民族工业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应树立危机意识,清楚的认识自身优势的不足,不断自我革新;另一方面,应该迎接挑战,更聪明地利用外资,在吸收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的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坚持技术的自主开发,有勇气、有实力地维护民族品牌,发展新的品牌,以更好的产品,营销策略,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使民族工业在开放的国际竞争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