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智波[1]2007年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文中指出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它的服务功能和价值具有特殊性。本研究在整理、分析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稻田养鸭”技术而形成的“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首次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对于进一步完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和丰富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生态系统的研究都具有意义。本文基于有关生态服务功能的概念及其评价体系,参阅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有关方法,运用直接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和假设评价法等方法对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货币化定量评价。其主要评价结果表明:1.免耕抛秧稻—鸭生态种养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免耕抛秧不养鸭种植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翻耕抛秧不养鸭种植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其中免耕抛秧稻—鸭生态种养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免耕抛秧不养鸭种植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54.83%,而免耕抛秧稻—鸭生态种养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则比翻耕抛秧不养鸭种植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73.92%。2.免耕抛秧养鸭的物质生产功能大于调节大气功能,其他两种种植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调节大气功能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物质生产功能;随着物质生产功能的减弱,调节大气功能的贡献越大,其中免耕抛秧养鸭调节大气功能的价值占总价值的43.12%,物质生产功能的价值占总价值的46.19%;免耕抛秧不养鸭调节大气功能的价值占总价值的54.1%,物质生产功能的价值占总价值的31.87%;翻耕抛秧不养鸭调节大气功能的价值占总价值的73.08%,物质生产功能的价值占总价值的20.59%。3.由于免耕抛秧稻—鸭生态种养稻田能够提供生态米、生态鸭、生态蛋,能够减排甲烷,因此免耕抛秧稻—鸭生态种养模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同类生态系统高。
黄梅[2]2003年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并在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园和湖南宁乡迥龙铺两地同时对免耕的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环境、植株性状、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全面系统地评价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为免耕稻-鸭生态种养这一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试验研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构建了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种养模式;(2)研究该体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3)研究该体系对植株性状的影响;(4)研究该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与常规翻耕相比,0~5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了2%,非毛管孔隙度增加了3.28%;5~15cm土层土壤容重变化不大,非毛管孔隙度增加了1.1%,说明免耕养鸭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库数量在0~5cm土层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有机质两地平均增加了8.8g/kg,全氮增加了0.53g/kg,碱解氮增加了77.0mg/kg,增加幅度分别达17.9%、23.76%、44.41%,说明免耕养鸭有利于这些养分的增加,对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的分析表明养鸭有利于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的增加,而免耕则对两者影响不大;5~15cm土壤的肥力变化缺乏明显的规律性,说明免耕养鸭能提高土壤表层肥力水平,而对中下层土壤肥力影响不明显。免耕养鸭与常规翻耕相比,氧化还原电位提高了18.4mV,还原物质总量减少83%,有利于土壤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善。以上结果说明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全面提高了土壤环境质量。 2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稻植株的影响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有利于提高水稻生长前中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重以及水稻根系的活力,后期由于免耕不动土,影响了根系下扎,根系有早衰现象,叶面积指数也受到影响,但后期这叁项指标与常规翻耕比仍然处于优势。水稻植株茎叶氮、磷、钾含量在齐穗期以前也表现出免耕养鸭处理的优势,齐穗期后,则翻耕略高于免耕。穗粒性状考查表明,免耕稻-鸭复合系统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都得到了提高,理论产量每公顷增加了197kg,实际产量每公顷增加了141k8,增产幅度分别达2.5%、2.3%,产量增加显着。 3 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的综合效益研究 免耕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免耕的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利用鸭子除虫、除病、除草,不施农药和除草剂也能获得明显的防治病虫草害的效果,而且保护了天敌,防治效果稳定,大大减少了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免耕养鸭处理降低了晚稻甲烷排放高峰--分蘖盛期排放通量的40.4%,整个生育期排放总量降低了28.8%,这对于改善全球的温室气体效应具有重大意义;免耕稻一鸭复合生态系统在早稻生长后期不断水,不晒田,发挥了稻田生态系统集雨蓄水的作用,每公顷可节约灌溉用水1300 ms。经济效益方面,免耕养鸭增产显着,每公顷增加纯收入4390元,节约农药、除草剂以及机耕费用920元,产投比比对照增加了将近60地免耕抛秧养鸭极大地缓和了农忙时期机耕、畜力和劳力紧张强度,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很大现实意义,同时生产了无公害农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免耕稻一鸭复合生态系统将兔耕与养鸭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了土壤环境质量,改善了水稻植株性状,增加产量、提高稻田的产出和效率、降低成本,还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米、生态鸭、生态蛋,同时能降低农田污染、减少甲烷排放,节约灌溉用水,生态效益显着。实验证明兔耕稻一鸭复合生态系统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将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农业模式。
黄清云[3]2007年在《稻鸭生态种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稻田养鸭生态种养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并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对免耕抛秧养鸭、免耕抛秧不养鸭和翻耕抛秧不养鸭3种种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充分发挥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克服免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发展前景。
沈建凯[4]2010年在《稻田养鸭对土壤及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稻鸭生态种养系统杂草的生物多样性,有助了解适度保护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潜在的巨大价值,为水稻病虫草害的综合生态防治提供依据;研究稻鸭生态系统的土壤营养特性,有助于了解稻鸭生态种养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为稻鸭种养的快速推广提供环境学依据,同时也可为水稻的高产生态栽培提供新的思路。2008年3月-2009年11月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机械直播条件下的稻鸭生态种养系统土壤营养特性和规模化稻鸭生态种养稻田杂草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病虫害发生特点。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完全稻鸭生态系统土壤营养特性(1)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特征。与水稻单一种植比较,完全稻鸭生态种养系统土壤2-1 mm团聚体增加5.29%,<0.25mm团聚体减少5.17%,>2 mm团聚体减少0.28%。全氮、全磷、全钾和全有机碳在2-1mm团聚体的含量显着增加,<0.25mm团聚体含量减少。与间歇稻鸭生态种养处理比较,完全稻鸭生态种养处理<0.25mm团聚体含量减少2.14%及其全钾含量下降。稻田养鸭有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养分在大团聚体的贮存量。(2)耕层养分特征。完全稻鸭生态种养和水稻单一种植的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含量均随着耕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完全稻鸭生态种养0-5 cm土壤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钾和不同活性的有机碳含量增加显着,全氮含量明显下降;5-10 cm全磷、全钾含量减少,而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10-15 cm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略有增加,15-20 cm全钾含量显着增加。说明鸭子的活动和粪便的输入对耕作表层养分影响效果较明显,且不同养分种类不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3)水稻根区营养。齐穗灌浆期水稻根表速效氮、速效钾、活性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和pH值比水稻单一种植处理分别高30.80 mg/kg、17.93 mg、2.17 g/kg、0.56g/kg和0.23个单位,全氮、速效磷和全有机碳分别降低了0.11 g/kg、8.66 mg/kg和0.99g/kg;水稻根际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全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含量比水稻单一种植处理分别低0.11g/kg、15.13 mg/kg、7.61 mg/kg、2.39 g/kg、2.64 g/kg和0.72 g/kg,速效磷含量升高9.66 mg/kg。表明鸭子在稻田的行走中耕作用改变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活性有机碳和高活性有机碳在水稻根际和根表的相对集中趋势。(4)有机碳与土壤理化的相关性分析。完全稻鸭生态种养系统土壤全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全磷和速效氮含量的变化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5、0.96,回归方程分别为Y=-11.3033+18.61137X,Y=1.454846+26.23002X,Y=-2.83889+0.181469X,经F检验均达到极显着水平。活性有机碳与全钾回归方程Y=39.21046-2.02799X,经F检验达到显着水平;高活性有机碳与速效磷回归方程为Y=17.62807-0.20748X,但F检验不显着。土壤全有机碳与土壤pH、容重呈极显着负线性相关,与总孔隙度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77、0.77,线性回归方程为Y=59.51093-7.15519X,Y=24.12376-4.27418X,Y=12.79717+0.113266X,经F检验回归均达到显着水平。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分别与土壤容重呈显着负线性相关,与总孔隙度表现显着正相关。活性有机碳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线性回归方程为Y=26.334110.8307X,Y=-2.36728+0.287014X,F检验均也达到显着水平。说明稻鸭生态种养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是土壤理化性状的综合作用结果。2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杂草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病虫害变化规律(1)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规模稻鸭生态种养杂草密度明显降低,水稻分蘖到孕穗期稻田杂草主要是看麦娘、稗草、水花生、狗牙根、鸭舌草和水竹叶组成;抽穗期到成熟期是水竹叶、稗草、狗牙根和水花生组成。水稻分蘖期物种丰富度、Simp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略高于水稻单一种植,Pielou指数低于水稻单一种植;孕穗期到成熟期物种丰富度、Simp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低于水稻单一种植,Pielou指数显着高于水稻单一种植。规模稻鸭生态种养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比较稻田杂草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但杂草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提高。(2)病虫害发生与发展特点。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平均虫量较水稻单一种植分别下降54.4%、48.8%、73.6%、96.1%,纹枯病和稻瘟病病株率分别降低78.9%和48.5%;较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叶蝉量分别下降18.2%、9.5%、7.0%、0.82%,纹枯病病株率降低35.5%,稻瘟病病株率升高8.0%。稻飞虱和二化螟对水稻危害株率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分别降低52.9%和6.9%。同时规模稻鸭生态种养系统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虫峰迟现,持续危害时间等特点;纹枯病蔓延危害期缩短10-14天。
黄兴国[5]2008年在《稻鸭生态种养对稻、鸭生长与营养品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浪费与不足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和探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已成为当前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稻鸭生态种养是一种水稻生产与养鸭相结合的环保、生态、高效、综合的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对降低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缓解农业资源的不足、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稻鸭生态种养对稻、鸭的生长、稻米和鸭肉品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以进一步优化稻鸭生态种养系统结构,完善稻鸭生态种养理论和模式,为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稻鸭生态种养对稻、鸭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对稻鸭生态种养对稻、鸭生长和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4个处理组,即1个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对照组为传统农作方式,不养鸭,打农药。试验组稻田种稻养鸭,不打农药,分养鸭9只/667m~2、12只/667m~2、15只/667m~2叁个处理组。试验各组3次重复,每个重复1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667m~2。试验结果表明:稻鸭生态种养降低了稻田土壤容重。随着养鸭数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养鸭9只/667m~2、12只/667m~2和15只/667m~2叁种养鸭模式以放鸭15只/667m~2效果最好。稻鸭生态种养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叁种养鸭模式尤以放鸭12只/667m~2效果最好。稻鸭生态种养对稻田土壤pH值影响不大,可以减轻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下降幅度。叁种养鸭模式以放鸭15只/667m~2效果最好。稻鸭生态种养适宜放鸭密度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叁种养鸭模式以放鸭12只/667m~2效果最好,水稻产量增产率为4.3%。稻鸭生态种养提高了稻谷中的N、P、K的含量,但差异不显着(P>0.05);提高了植株中的N、P、K的含量,N、K含量差异达到显着(P<0.05)。叁种养鸭模式以放鸭15只/667m~2效果最好。稻鸭生态种养对稻田虫害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养鸭9只/667m~2、12只/667m~2和15只/667m~2各组与不养鸭对照组比较,稻飞虱数分别下降54.4%、65.2%和72.5%;稻纵卷叶螟幼虫分别下降34.0%、56.7%和64.9%;二化螟危害枯心率分别下降34.6%、59.6%和65.4%。并且随养鸭数量增多对虫害的控制效果越好,以放鸭15只/667m~2模式的控制虫害效果最好。稻鸭生态种养对稻田杂草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试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杂草发生率分别降低了85.06%、86.2%和91.95%,以放鸭15只/667m~2模式的控制杂草效果最好。稻鸭生态种养组鸭的日增重存在差异。随着放鸭数量的增加,日增重降低,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料重比随放鸭数量的增加而升高,但未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稻鸭生态种养组鸭的屠宰性能存在差异。随着放鸭数量的增加,屠宰率、胸肌率和腿肌率降低,屠宰率、腿肌率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不同处理组之间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差异不显着(P>0.05)。稻鸭生态种养提高了经济效益,养鸭9只/667m~2、12只/667m~2、15只/667m~2组与不养鸭的对照组比较分别增加纯收益3148.9 yuan/hm~2、3935 yuan/hm~2、2964.8yuan/hm~2,以养鸭12只/667m~2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稻鸭生态种养能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叁种放鸭模式,从稻田生态效应来看,以放鸭15只/667m~2模式最好;从生产经济效益考察,以放鸭12只/667m~2模式最优。2.稻鸭生态种养对水稻产量和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对稻鸭生态种养对水稻产量和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置2个处理组,即1个对照组和1个试验组,每组3次重复,每个重复1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667m~2。对照组为传统农作方式,不养鸭,打农药。试验组每小区分别养鸭12只/667m~2,不打农药。试验结果表明:稻鸭生态种养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各因素高峰苗、穗数、成穗率、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的数值分别提高为1.43%、3.8096、2.27%、6.82%、1.57%、1.15%;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提高了12.48%和13.02%,但差异不显着(P>0.05)。稻鸭生态种养对稻米加工、营养、蒸煮及外观品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提高了2.7%、1.54%和2.67%;蛋白质提高12.40%;直链淀粉含量降低6.62%;碱消值降低7.0%;胶稠度提高11.46%;垩白率降低7.6%。但没有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稻鸭生态种养对稻米中氨基酸总量和组分的组成有影响。稻米中氨基酸总量T-AA和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分别增加了1.57%和0.98%,但差异不显着(P>0.05)。人体必需的七种氨基酸中,苏氨酸Thr、缬氨酸Val、蛋氨酸Met、异亮氨酸Ile和亮氨酸Leu分别增加了4.26%、0.90%、2.80%、3.21%和0.47%,但差异不显着(P>0.05):苯丙氨酸Phe和赖氨酸Lys稍有下降,分别下降了0.58%和O.43%,差异不显着(P>0.05)。稻鸭生态种养降低了稻米中Cd含量18.78%,但差异不显着(P>0.05);对稻米中Pb的含量没有影响。3.稻鸭生态种养对鸭生长发育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对稻鸭生态种养对鸭生长发育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用健康无病、体况相近的21日龄金定公鸭168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3个重复,对照组为地上平养组,每重复20只鸭,饲喂配合日粮;试验1,2,3组为稻鸭生态种养组,以667m~2稻田为一个重复,按12只/667m~2投放,试验1组饲喂配合日粮,饲喂量为对照组的80%;试验2组饲喂配合日粮,饲喂量为第1组的60%;第3组饲喂稻谷,饲喂量为第1组的60%。试验期42d。试验结果表明:稻鸭生态种养组与地上平养组比较,鸭的日增重显着下降(P<0.01),但料重比降低(P<0.05),以补充60%配合饲料试验2组最好,料重比降低降低了26.6996。稻鸭生态种养组与地上平养组比较,屠宰率变化不大,胸肌率分别下降了18.15%,27.4%,33.56%(P<0.05),半净膛率、全净膛率下降(P>0.05),腿肌率有提高的趋势,分别提高了6.12%,6.83%,1.12%。稻鸭生态种养组肌肉中水分、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是肌肉粗脂肪含量下降(P<0.05);胸肌的熟肉率提高,失水率降低(P>0.05;腿肌的熟肉率、失水率没有显着变化;胸肌的肉色评分提高,腿肌的肉色评分差异并不显着。胸肌纤维直径变细,纤维密度变大(P<0.01);腿肌纤维直径变粗(,纤维密度变小(P<0.01)。稻鸭生态种养有提高胸肌中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的趋势(P>0.05)。但对腿肌中的氨基酸没有影响。稻鸭生态种养对血清中的尿素氮(BUN)、总蛋白(T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叁酯(TG)含量有一定的提高,稻鸭生态种养加快了鸭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代谢。稻鸭生态种养对鸭胫骨性状有一定的影响,胫骨长度降低(P<0.05),胫骨中的灰分、钙、磷含量提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稻鸭生态种养对鸭免疫器官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总免疫器官指数、脾脏红髓面积、胸腺小叶个数、小叶髓质厚度、胸腺小体短径显着降低(P<0.05)。稻鸭生态种养模式下减少了饲料的投入,延缓了其免疫器官发育。稻鸭生态种养组显着提高了鸭肌胃指数和空肠指数(p<0.05),总消化指数明显提高,有增加小肠长度的趋势(P>0.05)。稻鸭生态种养提高鸭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有降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的趋势。稻鸭生态种养使鸭肠道微生态平衡向着其所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态平衡趋近。稻鸭生态种养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产投比分别提高了16.67%、27.08%和17.19%,以饲喂60%的配合饲料的试验2组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稻鸭生态种养可以节约农业资源,减少水稻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促进水稻和鸭的生长,提高稻米和鸭产品的品质,保证食品安全,具有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稻鸭生态种养以放鸭12只/667m~2,补充60%配合饲料模式为最佳。
甘德欣[6]2003年在《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利用稻鸭互利共生的关系的基础上,将免耕技术引入稻田生态系统,形成稻田免耕养鸭技术新体系。本研究从稻田甲烷排放、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和水稻植株生长性状等方面对稻田免耕复合系统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评价该系统的生态学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为该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 1 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1.1免耕稻-鸭复合系统中甲烷的排放规律 1.1.1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稻田甲烷排放日变化规律:免耕稻-鸭复合系统中的甲烷排放通量早晨气温较低,甲烷的排放维持很低的水平,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烷排放量逐渐增大,到12:00~14:00左右出现一个排放高峰,然后再降低,直至凌晨降至最低。NCD(免耕养鸭处理,No-tillage Cast-transplanted with Duck treatment缩写为NCD)处理中田面水溶解氧大大提高,比NCND(免耕不养鸭处理,No-tillage Cast-transplanted without Duck treatment缩写为NCND)和CCND(翻耕不养鸭处理,Conventional-tillage Cast-transplanted without Duck treatment缩写为CCND)提高了38.4%~44.7%,有助于甲烷的氧化。 1.1.2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稻田甲烷排放季节变化规律:湿地生态系统晚稻生长期间甲烷排放通量在分蘖始期较小,分蘖盛期出现一明显的排放高峰,往后随水稻的进一步生长发育而逐渐降低,尤其在水稻孕穗以后,甲烷的排放通量一直维持较低的水平。 NCD与NCND和CCND的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差异极显着,但NCND和CCND之间差异不显着。在稻田平均甲烷排放通量上表现的趋势为:NCD<NCND<CCND。放鸭后水稻分蘖盛期NCD和NCND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23.6mg/m~2·h和30.5mg/m~2·h,养鸭降低了免耕处理中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22.5%。分蘖盛期以后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实行稻田养鸭主要是减少了甲烷排放高峰水稻分蘖盛期的排放通量。 1.2免耕稻-鸭复合系统水稻全生育期甲烷的排放总量:养鸭对稻田甲烷排放高峰 期的控制效果最为明显,在分菜始期-分蕴盛期,NCD比CCND每平方米稻田减 少了4.7239,降低 了40.50,匕N侧D减少的量和降低 的百分比为2.333 g和 25二%。 从晚稻大田生育期甲烷排放量来看,CCND高于NCND和NCD。 1.3兔耕稻-鸭复合系统中土壤氧化还原特性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1.3川免耕稻-鸭复合系统中土壤氧化还原特性:NCD的氧化还原电位比NCND高 11.6mV。比 CCND高 18.4mV。就还原性物质总量而言,CCND的还原物质总量是 NCD和 NCND的 4.11~12.34倍和 3.26~7.02倍,而且 CCND处理中的亚铁离子 含量明显高于肌D和 NCND。CCND处理的物质还原程度明显比肌D和 NCND的都强。 1.3.2免耕稻-鸭复合系统中土壤氧化还原特性与稻田甲烷排放的关系:免耕养 鸭处理中氧化还原电位与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数量和亚铁离子含量呈极 显着负相关,也和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刁.5232人但没达到 显着水平。 2免耕稻-鸭复合系统中土壤理化性状研究 2.l免耕稻-鸭复合系统中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 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一季免耕养鸭,稻田 0~son土层的容重降低了 0.0139/。m’;土壤非毛管孔隙在免耕处理中有所增加,相对 CCND而言,NCD在 0~ scm土层增力 3.13%,在 5~15c。处增力 1.05%。这说明兔耕保护了土壤结构, 有利于土壤中“气”相条件的改善,增加土壤中空气的比例。 2.2兔耕稻-鸭复合系统中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化 对兔耕养鸭复合系统土壤的化学性质分析表明,兔耕养鸭能有利于土壤中有 机碳、全氮、碱解氮的提高,但对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不明显。 3免耕稻-鸭复合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的研究: 3*各处理土壤微生物区系分布:叁大类微生物数量在剖面中有明显的上高下低 的分布趋势:特别是0-scm土层,**D处理中各类微生物数量高于同层次的 NCND和 CCND。NCD的剖面分布尽管也是呈现上高下低的格局,但 5-15cm土 层中各微生物数量和总数均大于NCND和CCND处理中同层次的微生物数。叁 大类微生物的数量以及微生物总数的大小顺序为:NCD>NCND>CCND。 3.2不同处理对产甲烷细菌数量的影响 n 、.r*3.2*基质的选择:甲醇和乙酸钠为基质的培养管中,产CH4量均高于
向平安, 黄璜, 黄梅, 甘德欣, 周燕[7]2006年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甲烷的研究及经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研究其减排CH4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及经济学方法研究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CH4的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稻田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基本一致。稻田CH4排放通量的高峰值出现在晚稻分蘖盛期,免耕养鸭稻田、免耕不养鸭稻田和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通量分别为24.1、32.2和40.5mg·m-2·h-1。在晚稻分蘖始—分蘖盛期,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田CH4排放的控制效果明显,分别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量减少2.333、4.723g·m-2。晚稻整个生育期间,免耕养鸭稻田CH4排放量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分别减少3.373和5.590g·m-2。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农户的财务净效益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农户分别增加2166、4207yuan/ha。减去CH4排放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为5000yuan/ha,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的农户分别增加2206和4274yuan/ha。结论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增加农户的财务收入,又能减少稻田CH4排放量,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
向平安, 黄璜, 甘德欣, 黄梅[8]2005年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田间试验及环境经济学方法研究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生态、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农户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显着;在晚稻分蘖盛期和孕穗期,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二化螟防效达100%,稻纵卷叶螟发生率分别比免耕抛秧不养鸭的稻田低48.05%、93.55%,免耕抛秧养鸭稻田中水稻纹枯病的病株率比免耕抛秧不养鸭的稻田分别低48.15%、38.21%;在稻田甲烷排放高峰期(晚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免耕抛秧养鸭对甲烷排放的控制效果明显,分别比翻耕抛秧不养鸭稻田、免耕抛秧不养鸭稻田的甲烷排放量减少4.723g/m2、2.333g/m2,晚稻整个生育期间,免耕抛秧养鸭稻田甲烷排放量比免耕抛秧不养鸭稻田减少3.37g/m2,比翻耕抛秧不养鸭稻田减少5.59g/m2;免耕可节约灌溉用水1300m3/hm2。环境经济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农户比采用免耕抛秧不养鸭技术或采用翻耕抛秧不养鸭技术的农户分别增加财务净收益2166yuan/hm2、4207yuan/hm2;免耕抛秧养鸭获得的经济净效益为4062yuan/hm2,而免耕抛秧不养鸭、翻耕抛秧不养鸭的经济净效益分别为1592yuan/hm2、-997yuan/hm2。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充分发挥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克服免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发展前景。
李淑顺[9]2009年在《新型农作措施对稻麦两熟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旱直播、水直播、抛秧、机插秧、麦套稻等水稻轻型栽培、免耕结合秸秆还田以及稻鸭共作等各种新型农作措施,可以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减少或控制杂草的目的。农作措施通过改变农田生态环境影响着杂草群落,相关的影响方式和程度等尚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水稻轻型栽培技术伴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得到较快的发展,稻作模式由传统手插秧向轻型栽培方式的转变将直接影响到稻田潜杂草群落的结构。本文研究了旱直播、水直播、抛秧、机插秧、麦套稻等最流行的5种轻型栽培模式稻田及传统手插秧稻田的种子库所构成的稻田潜杂草群落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轻型栽培稻作模式中,旱直播稻田杂草种子库总密度高达228,416 seeds/m2,显着高于其他模式,麦套稻居于第二,机插秧、抛秧、水直播叁种模式及传统的手插秧稻田种子库密度不足旱直播模式的1/3。纵观各模式间各类杂草种子密度,发现6种稻作模式的杂草种子库中水田杂草种子密度皆高于麦田及秋旱田杂草种子。旱直播田中的莎草科杂草与套种田的阔叶类杂草种子密度显着高于其它模式中的各类杂草种子;除旱直播田外,各稻作模式种子库中的阔叶类杂草密度普遍高于莎草科及禾本科杂草种子密度。研究表明机插秧稻田表层土壤中种子密度显着高于下部土层,而其他模式内各土层中的杂草种子密度差异不显着,同时发现旱直播稻田各土层种子密度显着高于其他模式的对应土层。从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可以看出,具有几十年应用历史的传统手插秧稻田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而抛秧田最低;套种与水直播两模式稻田中物种多样性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群落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旱直播与机插秧等稻作模式,手插秧稻田的物种多样性居于中等水平。同时,对各种杂草种子的相对重要值RI降序排列,揭示了每种轻型栽培稻作模式潜杂草群落中的优势杂草种类。分析得知,水分管理的差异是轻型栽培稻田潜杂草群落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提出了不同轻型稻作模式间轮流实施,进而达到有效控制稻田潜杂草群落的可持续管理目标。轻型栽培稻作模式与传统的手工插秧在田间耕作与水分管理上有着显着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稻田地上杂草群落的结构。利用“七级目测法”结合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对江苏中部的扬州、泰州和南通3个地区6种不同栽培模式稻田的杂草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揭示经多年轻型栽培历史的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及杂草危害特点。结果显示,在轻型栽培稻田中共发现杂草36种,隶属于18个科33个属。其中,杂草种类较多的科依次为禾本科、莎草科、菊科、玄参科、泽泻科、千屈菜科等。在叁个地区皆表现出较高的优势度与发生频率的杂草有4种:稗、水苋菜、鳢肠与千金子,其发生频率都达到或接近100%。但是,地区间草害水平存在差异,扬州地区的杂草危害最重,泰州地区次之,南通地区相对最轻。不同的稻作模式皆对应着不同的优势杂草:机插秧模式中优势度值与发生频率皆较高的杂草为鸭舌草、水苋菜;麦套稻模式中,主要的优势杂草包括:水苋菜、马唐、鸭舌草、半边莲等;抛秧稻田中,优势杂草为稗、鸭舌草、水苋菜等;水直播稻作模式下优势杂草是稗、水苋菜、鸭舌草等;旱直播模式中其优势杂草为稗、水苋菜、千金子等。与传统的手工插秧相比,轻型栽培稻作模式下的杂草群落中,不仅物种丰富度高,而且其优势度也高。6种稻作模式杂草危害由低到高的顺序为:传统手工插秧<机插秧<抛秧<水直播<旱直播<麦套稻。为有效解决轻型栽培稻田的杂草危害难题,本文通过轻型稻作模式间轮流实施的生态控草手段,研究了旱直播稻作模式转变为水直播、麦套稻、机插秧、手插秧等模式后的杂草发生情况,以期为轻型栽培稻作模式的推广应用及稻田杂草的可持续治理提供依据。研究发现,旱直播转变为水直播、麦套稻等稻作模式后,麦套稻田杂草种类最多,共发现14种杂草,旱直播(对照)、水直播等其他4种稻作模式中皆发现12种杂草。转变后的稻作模式中皆有分布的杂草种类共有10种。稻作模式转变后,水直播模式的杂草发生总量最大,达994株/m2,麦套稻、旱直播模式的杂草发生量仅次于水直播,分别为959株/m2,792株/m2,该叁种稻作模式间在杂草发生数量上差异不显着;机插秧与手插秧稻田的杂草密度极显着低于水直播等叁种模式,其密度分别为374株/m2,264株/m2;另外,不同稻作模式的出草动态和优势杂草组合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总之,水稻轻型栽培模式转变后的稻田杂草群落并未完全沿袭上一年度稻作模式的杂草危害,对当季稻田杂草危害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在长江流域农业生态区研究了耕作方式(免耕、旋耕)、秸秆是否覆盖还田对农田杂草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发现,按杂草发生密度大小对试验处理进行排序:麦套稻-稻套麦-不还田>麦套稻-稻套麦-秸秆覆盖还田>旋耕栽稻-稻套麦-不还田>旋耕栽稻-稻套麦-秸秆覆盖还田>麦套稻-旋耕种麦-不还田>麦套稻-旋耕种麦-秸秆覆盖还田>旋耕栽稻-旋耕种麦-不还田>旋耕栽稻-旋耕种麦-秸秆覆盖还田。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上茬作物的耕作方式对本茬作物田杂草密度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旋耕田杂草发生密度为932株/m2,而免耕田的杂草密度则高达1149株/m2;本茬作物的耕作方式中,旋耕田杂草密度为848株/m2,免耕田杂草密度分别为1233株/m2,二者存在极显着差异;实施秸秆还田可使田间杂草发生数量有所减轻,密度为982株/m2,秸秆不还田时杂草发生密度为1099株/m2,分析表明,尽管秸秆还田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杂草发生数量,但并未产生显着影响;本研究涉及的在叁个因素中,不存在显着的互作关系。比较不同试验处理中各种杂草的相对重要值RI,可获知各自相对应的优势杂草种类。从各处理的相似性可知,本茬次麦田杂草的群落受上、下两茬耕作方式及是否覆盖还田的影响,其中本茬的耕作方式是决定杂草危害情况的首要因素,上一茬的耕作方式居于次要位置,是否实施覆盖还田,对田间杂草的影响比耕作方式的影响要小。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连续9年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杂草种子库的动态变化及对地上杂草控制效果,结果发现种子库总密度累计下降了90.73%;其中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种子的下降幅度皆在95%左右,然而禾草类则仅下降了76%;稻田杂草的种子密度下降幅度大于麦田杂草;稻鸭共作使得杂草种子的垂直分布趋于均匀。通过各项生态指标可以发现,连续9年稻鸭共作后,种子库已逐渐向种类减少、密度降低、多样性下降的方向演替,种子库的构成已从陌上菜+通泉草+碎米荠+看麦娘变成了看麦娘+节节菜+通泉草+异型莎草。调查稻鸭共作条件下的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发现其密度逐年降低,下降趋势符合阻滞模型y=k+a·ebx,参数6反映了杂草种群的下降速率,连年稻鸭共作有效控制了稻田杂草的危害。分析表明,稻鸭共作条件零灌溉水流可能会携带无法预料的杂草种子进入稻田,进而引起种子库密度的波动,因此应对水源及水渠予以重视以减少杂草种子的输入。研究结果证实连年稻鸭共作能够有效控制杂草,并使杂草种子库密度大大降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态控草措施。
周江伟, 刘贵斌, 陈灿, 黄璜[10]2017年在《免耕“稻鳖鱼”共生模式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采用田间试验及环境经济学方法研究免耕"稻鳖鱼"共生模式的环境经济效益并提出相关对策。试验共设免耕稻鳖鱼(RTF),免耕稻鳖(RT)、免耕稻鱼(RF),免耕水稻单作(RM)4个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RTF,RT,RF控草效果明显;孕穗期RTF病蔸率和病株率分别比RM低71.1%和56.3%。RTF固碳量比RM增加8.7%,甲烷(CH4)排放总量减少39.9%。环境经济学分析结果表明,RTF、RT、RF的财务效益,比RM分别增加了52 450、24 500、23 940元/hm~2,RTF、RT、RF和RM环境经济效益分别为53 547、25 385、24 927和559元/hm~2;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稻鳖鱼共生模式生态和经济效益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和推广前景,可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 祖智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2].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D]. 黄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3]. 稻鸭生态种养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析[J]. 黄清云. 作物研究. 2007
[4]. 稻田养鸭对土壤及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沈建凯. 湖南农业大学. 2010
[5]. 稻鸭生态种养对稻、鸭生长与营养品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 黄兴国. 湖南农业大学. 2008
[6]. 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D]. 甘德欣.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7]. 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甲烷的研究及经济评价[J]. 向平安, 黄璜, 黄梅, 甘德欣, 周燕.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8].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环境经济学分析[J]. 向平安, 黄璜, 甘德欣, 黄梅. 生态学报. 2005
[9]. 新型农作措施对稻麦两熟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 李淑顺.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10]. 免耕“稻鳖鱼”共生模式的环境经济学分析[J]. 周江伟, 刘贵斌, 陈灿, 黄璜. 湖南农业科学. 2017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 水稻论文; 种子库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