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动机心理研究概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观论文,动机论文,心理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中后起的研究领域,并且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本世纪以来,动机研究出现了理论观点纷呈的局面,本能论、驱动论、诱因论、需要论及各种各样的认知论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西方百年来动机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来把握动机问题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和脉络,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动机问题研究的内容和特点。
一 本世纪上半叶的动机观
(一)概述
本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必然有助于人类行为的解释,他们开始尝试用动物不学而能的行为方式来说明人的行为,并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这促使了本能论的形成。这个时期,本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麦独孤,他们都对本能进行了分类并列出了本能的细目单,把人类复杂的行为归结为几种或几十种本能行为。弗洛伊德也是一位本能论者,但他和上述的本能论者不同,他注重于人的心理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动力关系。他不仅区分了人类的几种基本本能形式,而且还对本能如何起作用,以及本能的能量作用等一系列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此外,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主要来自于医疗实践中对人类自身行为的观察,而不是像麦独孤那样,来自于对动物的研究。所以说,弗洛伊德是对现代动机问题研究作出真正贡献的人,他的有关理论成为本能论的代表。
在本能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心理学家们对动机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动机问题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本世纪30至50年代成为动机问题研究的第一个黄金时期。驱力论是这个时期备受关注和引起心理学家们极大兴趣的理论。驱力概念比本能概念前进了一步,它不像本能概念一样把人的行为看作是由遗传先天决定,它强调驱力在行为激起中的作用,认为需要引起有机体的内部紧张和个体力图降低内部紧张状态的行为。赫尔是驱力论的集大成者,他们的驱力论引起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和大量研究。在赫尔的影响下,动机问题在这一时期一度成为心理学的核心论题和重要研究领域。许多心理学家都对动机问题展开了研究,赫尔的驱力论也成为动机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理论。
在这一时期和驱力论几乎同时存在的还有诱因论,诱因论关注外界诱因(目标、奖惩)在行为激起中的作用。与驱力论相对应,诱因论关注外在刺激、强化作用如何引导行为的发生。诱因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行为主义者的有关研究,特别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马斯洛需要论对这一时期的动机问题研究形成了必要的补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内在需要问题进行了区分,并先后提出了由低到高7个层次的需要理论,阐明了人类需要的满足,人类需要的类本能性质,以及自我实现的途径等等。需要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动机理论。
(二)内容
纵观本世纪上半叶动机问题的有关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动物行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动因方面,试图从有机体自身或者外部寻求行为的诱因。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本能、驱力、需要、诱因几个大的方面。动机心理学家杨(Young,P.P.,1941、1950)和马科斯(Marx,M.,1960)的有关历史研究(他们分别于1941、1950、1960年为教育研究百科全书撰写动机章节)具体阐明了这一时期动机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注:Weiner,B.,1990,History of Motivatio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i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82,No.4,P616-617.)
这些主要内容包括:需要和活动水平、食欲和厌恶、平衡和体内平衡、化学控制、神经结构、诱因、防御机制、动机的激起程度、驱力和挫折、驱力和动机的激活、奖赏、结果的认识、害怕和焦虑、唤醒等。
(三)特点
通过有关资料的分析,我们将本世纪上半叶动机问题研究的主要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一种机械观。这些研究主要从有机体的内外部刺激来寻求行为的动因,认为刺激会自动地引起一定的反应。如本能论和诱因论,它们分别关注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内外部刺激作用。本能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由先天具有的本能引起,有机体的一切行为动因都可以归结为本能反射,这时的诱因论则认为外部的奖赏会自动地增强反应的概率和强度。这些理论观点忽视人所具有的中介调节作用,从而抹杀了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可统称为机械观。
韦纳曾将这种机械观的特点总结为以下8点:(注:Weiner,B.,1992,Human Motivation Metaphors,Theories and Research,SAGE Pubulication,P13.)
(1)机械行为是不自觉的、不随意的或不需要意志的,因而也是反射性的;
(2)机械行为的执行是不需要意识的;
(3)机械反应是必要的,或使一系列环境或激活的刺激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4)机械行为是固定的或惯常的;
(5)机械由部分组成,它们具有结构;
(6)整个机械是相互作用的各部分的一个单元;
(7)机械传导力量和能量,这种力量可能是平衡的,或不平衡的。平衡时不具有改变的倾向,而不平衡时则具有改变的倾向;
(8)机械被事先设计去获得某种需求的结果,它们具有特殊的机能;
这些机械的特点可以说是本世纪上半叶动机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的具体反映。
2、这一时期的动机研究多以动物为被试,大量研究通过对动物的行为观察或实验展开。如本能论的有关观点大多来自于对动物的自觉观察,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人与动物具有共同本质,动物的行为特点可以用于解释人的行为。再如驱力论者也大都认为人类行为太复杂,难以控制和操作,不宜直接研究。因此,为了研究的客观性,他们大都选择白鼠等低等动物作为被试,采用食物、水等剥夺或限制环境刺激来源的办法进行研究,然后再通过这些研究来推断人的行为动机。
3、这一时期的动机心理学家主要关心有机体的行为如何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这时的动机实验研究多与本能、驱力、唤醒、需要以及能量转化系统相联系,如实验者剥夺饥饿的小白鼠的食物,或将好奇的猴子置于没有视觉刺激的房间中。通过这些动物的理想状态(最终)与不理想状态(开始状态,如需要存在状态)之间的偏差的测定,来说明这些偏差的动机作用,以及这些偏差如何使动物行动,获取食物,满足需要,并进而使不平衡降低为零。
4、心理学家们多借用来自物理学的能量系统概念来解释有机体的复杂的动机现象,如心理学家们对于体内平衡以及激活、唤醒等方面的研究都涉及能量的转化问题。他们试图用这些物理学中的机械概念(如能量过剩等)来为动机这个不确定的领域嬴得所谓的科学尊严。
二、本世纪60、70年代的动机观
(一)概述
60、70年代是动机问题研究的转折时期,主要表现为由前期的机械观向认知观的转化,心理学家们由过去动机的内在起因(本能、驱力、需要等)和外在诱因(目标刺激、奖惩等)逐步转向对人的中介认知调节因素的研究。一些认知动机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阿特金森等人的成就动机理论也逐步完善,引起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兴趣。韦纳对动机问题研究的这种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现引述如下:(注:Weiner,B.,1992,Human Motivation Metaphors,Theories and Research,SAGE Pubulication,P153-154.)
(1)机械观消退的一个明显原因是心理学家反对人是机器的比喻。因为这种比喻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存在着矛盾。如人具有情感、语言形式,以及高级符号系统的运用等;
(2)机械观转向认知观是时代精神使然。心理学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开始进入认知阶段。如统觉测验的发展,人们对思维过程的兴趣,以及语言、人际知觉、信息加工理论的出现等,这些主题都十分重视人的心理过程的研究,这与机械的比喻显然不同;
(3)机械观受到冷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其所重视的心理能量找不到其出处。生理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却没能证明一个纯粹的无方向性的驱力的脑定位;
(4)心理学家的机械观主要基于摩尔根的吝啬律,即“一个动作若可被解释为一种较低级的心理历程的结果,便不得解释为一种较高级的心理能力的产物”。而早期认知论者则反对这个原理。如在对蛾子向火飞这种行为进行解释时,机械论者认为这种行为是内在地决定了的,并且蛾子不能控制其作为。但认知论者则认为蛾子飞向火焰是因为它好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现象,机械论者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而认知论者却能够很好地加以说明。
(二)内容
60、70年代动机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有:连接论、驱力论、认知论、精神分析、归因论以及成就动机论。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好奇(探索行为)、交往、不平衡(失调)、挫折、攻击、焦虑、志向水平、生物化学关联作用、强化理论等。
从这些研究内容可以看出,这里边既包括一些50年代以前的有关研究的延续,也包括一些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认知方面的有关研究。
(三)特点
1、由机械观向认知观转化。60、70年代和心理学整个大趋势一样,动机研究也由早期的机械观逐步转向认知观。这种转化的原因前面已作过论述。在这一时期连接论、驱力论、精神分析论对动机的解释作用已明显削弱。研究的热点此时已逐步转向认知,特别是成就动机、归因研究。心理学家们开始关注认知因素的动机作用,通过认知研究来揭示动机的心理机制。就拿奖赏对行为的作用来说,早期的机械论者桑代克、赫尔等都认为奖赏会自动增加先前即刻反应的可能性,并提高同样环境中随后的行为动机。然而,这一时期的认知研究则认为奖赏对行为的动机作用是复杂的,有时甚至会降低内在动机水平。例如,有些研究表明,如果奖赏被视为控制,那么它将降低将来的努力,然而,奖赏被视为正的反馈时将起动机作用(Deci,1975)。另外,对成功地完成一项较容易的工作进行奖赏则是接受者能力低的一种信号,这种信号将阻止以后的活动。然而,对成功地完成一项困难任务的奖赏,则表明行为者具有较高能力,这种信念增强动机。再者,竞争情境中的奖赏基于社会比较信息,表明行为者能力高,并且好于他人。然而,在合作情境中的奖赏则表明其努力程度较高。总之,人们逐步认识到奖赏具有多种意义,并且各种内涵可能具有不同的动机意义。
在动机领域中,赫尔和托尔曼之争的最后胜者是托尔曼这位认知主义者,而不是赫尔这位机械论者。托尔曼的认知阵营包括后来的勒温、阿特金森、罗特等。
2、动机认知研究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不是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来推断人的行为动机,认知研究更能反映人类动机的特点。认知论者所关注的问题与机械论者不同,他们不是用托尔曼的认知地图代替赫尔的习惯势力,而是研究者开始关注人而非低等动物的行为动机,他们对富有社会意义的人类社会需求,特别是志向水平、成就动机等展开一系列研究。正像韦纳所指出的,“如果说赫尔是从白鼠的研究来推测人的动机,那么勒温则是通过人的研究来推断动物的行为”。(注:Weiner,B.,1990,History of Motivatio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in Journal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82,No.4,P618.)
3、这一时期动机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成就动机。在这个时期成就动机研究几乎成了动机研究的代名词,认知心理学家对成就动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一般来说,认知论者多关注于较高级的社会动机,其研究动机内容比机械论者广泛。
4、动机的个别差异研究受到重视。随着机械论、机体论以及对低等动物的研究的消退,随着认知研究的兴起,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趋向,那就是开始关注于动机的个别差异研究。如个人成就需要的高低,焦虑水平的高低,以及内在控制能力的高低差异等成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5、这一时期的动机研究还没有完全摆脱机械观,某些研究中还表现出早期机械观的残余。
三、本世纪80年代至今的动机观
(一)概述
80年代认知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认知动机理论,如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以及新近的自我决定论、预言论、归因论等。这些理论都从某个角度为揭示人类复杂的社会动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认知论和前期的机械观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理论假定人是“理性的”,人的动机行为受个体的调节控制,而不是被动地受内外部刺激的摆布。认知论关注于动机过程中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也就是人的认知因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如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揭示了行为结果因素如何转化为影响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的内在机制。另外,还有德西对自我决定行为的研究,弗里德曼在预言论中关于人对自身和环境控制需求的研究,韦纳的结果归因通过情感反应以及期望改变影响后继行为动机的研究等。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关注于人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作用,反映了动机研究的新成果。认知动机研究成为当今动机研究的主流,使动机问题研究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
(二)内容
80年代至今的动机问题研究的内容反映在韦纳1990年为《教育研究百科全书》所写的动机章节,以及新近的有关研究中,其内容包括:因果归因、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成就需要、对失败的焦虑、控制部位、归因方式、合作与竞争、目标结构、内部与外部奖赏、表扬以及情绪、情感、自我控制、自我决定等。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认知观进一步确立,认知研究真正成为当前动机研究的主流,与人的中介自我调节作用有关的因素受到重视,如自我效能、控制部位、自我控制等等。
(三)特点
1、认知观得以确立。60年代以前的几大动机理论研究大多数都趋于消失,如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性动机、冲突以及赫尔的驱力和驱力降低等在当前动机研究中几乎消退,留下的是各种各样的认知动机探索。如当前的主要研究课题是因果归因、自我效能和控制信念、无助,以及人们所追求的与目标的认识等相联系的认知研究。
韦纳还指出,当前的认知动机研究建立在人是理性的假设之上。认为人像上帝一样,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测定来能动地调节自己的动机行为。他还把人的这种特性概括为以下几点:(1)、人是全知、全智的;(2)、人是最终的公正的决断者;(3)、人是非肉体的;(4)、人是具有爱心和仁慈心的;(5)、人是强有力的。
这种把人看作是上帝的比喻,实际上向我们表明了一点:人是积极、能动的,人能主宰自身的一切,其中包括动机行为。
2、成就追求仍然是动机研究的中心。像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说是对成就追求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它关注于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对后继的成就追求的影响。近年来,人们虽然对权力动机、交往、探索行为、好奇、利他、攻击等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在这些特定范围中的研究者多关注于范围内的特殊内容探索,而不注重一般理论的发展。这种狭隘性成为这些动机研究领域的主要缺陷,它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动机理论的普遍性和发现新的规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类对课堂成就的单一兴趣,缺乏理论的普遍性的研究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
3、新的认知研究方向是把自我包括在内,将各种认知变量结合到一起进行研究。如心理学家们将原因认知、效能信念以及无助三者结合为一体,归因训练研究将归因与自我效能结合到一起,以利于判断其对后继行为动机的影响。另外,当前的几种主要动机理论大都涉及自我概念,如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德西的自我决定论、弗里德曼的预言论等。这些理论突出了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并把自我概念不断扩大,自我几乎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因素。
4、个别差异变量方面的动机研究迅速减弱。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动机心理学家们所提出的概念缺乏跨情境的普遍性,如梅斯切尔(Mischel,1968)的动机特质概念,这为动机心理学家们的有关研究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例如,某人在运动方面具有高成就追求,但在学术方面却可能不高。如果这个人被看作是高成就追求者,那么有关的预言只能对一种情境(运动方面)合适,却不适合于另一个情境(如学术)。目前,影响个别差异研究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为适当的个别差异变量的识别和成长提供背景的理论框架。
5、对情绪问题的兴趣不断增长。以前的动机心理学家大都忽视情绪的动机作用,如赫尔的驱力理论等。就是阿特金森以及勒温的有关研究也只粗略地提及情感问题,像自豪和挫折等。然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情绪问题的动机作用重新受到重视,如归因和无助知觉与情绪反应的联系。同样,对自我的关注也促进了对自我指向的情绪像自豪、羞愧、内疚等的兴趣。
四、结论
以上我们简要地论述了动机问题研究所走过的道路和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动机问题研究经历了几个大的历史时期:哲学探索阶段,本世纪上半叶机械观占主导的时期,60、70年代的转折时期,以及80年代至今的认知观确立时期。
在动机问题哲学探索阶段,有关的思想观点多与人的本性问题相联系,大都停留于感性的认知水平。本世纪初动机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以本能论开始,本能论成为第一种动机理论。尽管心理学家詹姆士、麦独孤等都对本能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本能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毕竟是十分有限的。从动物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来推断人的行为根源,必然会犯生物决定论的错误。
30、40年代,动机问题研究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广泛重视,本能论之后,动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驱力论、诱因论、需要论逐渐取代了本能论。特别是赫尔的驱力论,对驱力的概念、作用及特性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实验研究,这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并使动机问题研究达到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动机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心理学家们纷纷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对动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巴甫洛夫及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诱因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论成为这一时期动机研究的新成果。
60、70年代是动机问题研究的转折时期,主要表现为由前期的机械观向认知观的转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认知因素的动机作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主要理论包括早期的动力论、平衡论、认知一致论以及后来的成就动机论等。
80年代至今动机的认知观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动机问题研究的主流。认知观和前期的机械观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理论假定人是“理性的”,认为人的动机行为受个体认知因素的调控。认知论者提出了一系列认知动机理论,如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以及新近的自我决定论、预言论、归因论等。这些理论集中反映了人类行为的能动特征。首先,认知动机理论主要关注人的中介自我调节在动机过程中的作用,并试图用认知观点对人类复杂的行为进行解释,如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就是如此。其次,认知动机理论大都基于某一人类基本需要的假设之上,并根据这一基本需要建立一整套理论体系。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论、德西的自我决定论及弗里德曼的预言论分别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成就需要、自我决定需要、控制需要之上。再者,认知动机理论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认知理论家不像早期的动机理论家那样多地关注于人的动物动机,或简单的强化作用,而是关注人的认知中介调节作用,而这种中介调节作用体现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复杂性。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这就造成了多种多样的认知观的出现。这些认知观点大都涉及人的基本心理过程,如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等,使动机问题研究扩展到人类心理现象的方方面面。最后,认知动机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自身的动机行为,而不是通过动物研究来推断人的动机过程。认知动机研究多关注于人的有意义的社会行为动机,如成就动机、寻求控制动机等,其研究结果更为真实,也更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