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科技社团科技评价的功能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论文,社团论文,评价论文,功能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评价一直以来都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科技评价对于提升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学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政府科技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发展和转变,科技评价的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以科技社团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不再作为科技评价单一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随之有了新的内涵,评价方法不断创新,科技评价也被赋予更多的功能。
目前,对于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科技评价的研究,现有研究多是将其视作科技管理部门用于提升效率的管理工具[1],在评价主体上,也主要针对提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资助机构[2]和科研机构的效率[3],对于科学共同体,尤其是对在科技评价实践中开展大量评价活动的科技社团的科技评价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此外,在科技社团科技评价研究方面,现有研究多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科技社团科技评价的现实问题[4],缺乏从理论的角度对于新形势下科技社团科技评价功能和定位的深入思考。
在科技评价方法方面,目前主流的科技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定性评价方法,包括同行评议、专家调查等;第二类为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单指标评价与多属性评价两大类。单指标评价包括科学计量、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多属性评价指用运筹学、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系统工程等领域的方法进行评价[5]。综合现有的科技评价方法,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理论方法研究同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问题。目前,科技评价理论方法研究同实际应用之间衔接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有必要探索理论方法同实际应用之间的衔接问题[6];二是科技评价的主观性和群评价问题。在科技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因此有效地将客观评价同主观评价有机地结合将非常重要。此外,科技评价活动往往是在单一评价专家群体中进行的,如何综合群的评价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理论研究方面从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研究视角,构建了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科技社团科技评价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我国科技社团的评价活动进行了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采用定性评价(专家调查法)和定量评价(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不同群体专家的主观意见和我国不同类型科技社团的实际情况,探讨在科学知识生产方式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科技社团开展科技评价的功能定位,并提出相关建议。
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的科技评价
历史地讲,在科学研究主要以科学家个人或科学家之间的松散联合为主的阶段,科学评价已成为科学共同体的重要活动,为科学共同体的良性运行提供了制度基础和保障。这一阶段的科技评价活动,从目标指向来看,主要是为了提高科研质量,为学术界的奖励提供基本依据;从评价内容来看,其主要指向的是特定研究活动之后的成果评判;从评价主体来看,这时的评价活动还主要局限于专业或学科内部。
1、知识生产新模式对传统科技评价的影响
随着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科学日益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建制,科学研究调动的社会资源和起到的社会作用逐步加大。Ziman已经指出,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的“悄然的革命”[7],Funtowicz将之称为向“后常规科学”的转变[8]。或者按照Gibbons等学者的看法,整个知识的生产系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由科学家在各自学科领域内以自由地追求知识、探求真理为目标的研究模式(模式1),正逐步向知识生产的“模式2”转变。在“模式2”中,研究问题的选择和解决围绕着特定的应用背景展开,科学知识生产的目的不仅要生产知识,更要解决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的科学问题[9]。在此背景下,科技评价也已超越了原有学术评价的范畴,进入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与传统方式相比,科技评价呈现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变化:目标指向从维护科学的内在价值向提升科研活动社会价值的向度延伸;评价内容从科研活动后的成果评判向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向度延伸;评价主体从科学共同体向非科学共同体的向度延伸。
“模式2”背景下,科技评价目标的多向性、标准的多重性和主体的多元性,意味着一个评价网络的形成,科技评价的功能上也超越传统学术评价的功能,拓展应用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表现在具体的评价领域和组织形式上,当前的科技评价主要涉及三种主要类型:(1)学术评价:这是承袭科技评价的传统功能,以科学内在价值为目标的科学共同体内部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资金的分配(研究领域或科学家)、个人的科学生涯(职业资格和应享有的声誉)、项目/课题(价值和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和在哪发表)、承认和奖励(激励和质量控制);(2)科技政策中的评价:这类科技评价已经被作为科研组织管理与科技决策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内容上,其不仅包括发展科技事业的政策,还涉及利用科学发展的成果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政策;(3)科学的社会价值评价:将科研活动及其成果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或促进作用,以及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化及其后果纳入评价的范畴,是这类科技评价最为明显的特征。其评价内容涉及技术安全及风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信念与创造力,以及对各种文化冲突的控制等[10]。
总体上看,在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科技评价在不断地扩展其“疆土”过程中,也使得科技评价变得更加复杂。无论我们把科技评价作为一种方法、一种组织形式、还是作为一种制度来看,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迁对传统科技评价的挑战都是多方面的。科学评价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一种活动,而且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内被体系化和制度化。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与日俱增,甚至可以说,科技评价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2、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科技社团的科技评价
在知识生产新模式下,作为科学共同体主要组成部分的科技社团,其原有的评价功能和评价机制,由此也面临着新的使命和要求。基于科技社团自身的组织特性(学术性、专业性、独立性等),其科技评价对象及范围不断扩展,评价活动的类型与功能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其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是主动(或自主)评价;此类评价以科技社团为主体,表现为自组织的特征;科技社团的主动评价可以是受科学共同体内部管理需要的驱动,其功能为传统的学术功能,如激励卓越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是受科学共同体担当的社会责任的驱动,其功能为社会功能,如促进科技与社会的融合。二是委托评价。主要是由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委托科技社团进行的科技评价,采用“联盟”方式或“委托-代理”方式,其功能为科技管理的功能,如提高政府公共科技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科技社团科技评价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科技社团科技评价的理论模型
我国科技社团科技评价的实证研究
结合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科技社团科技评价的理论模型,本文开展针对我国科技社团开展科技评价活动的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科技社团是指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及其相关科学的学科组建或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为宗旨的学术性社会团体,主要包括中国科协所属的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等。
本文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利用中国科协学术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学会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问卷调查范围面向全国106个学会,约占全国学会总数的60%。被调查人员是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包括副理事长、秘书长,他们对学会开展的科技评价活动情况较为熟悉。此项调研共投放问卷数量330份,回收来自106个学会的159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48.2%。按照学会所属学科类型,理科、工科、医科、农科学会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73%、53%、77%、38%。此次调查基本反映了全国学会开展科技评价的总体状况,以及学会负责人对学会开展科技评价的认识及态度。
2、实证方法
(1)描述性统计
本文通过描述性统计对我国学会开展科技评价活动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涵盖:理科、工科、医科、农科学会开展科技评价活动的总体情况(包括总体比例、平均数量、评价类型等);学会负责人对于学会开展科技评价活动的态度(包括学会应当开展科技评价的类型、学会开展科技评价的制约因素等)。
(2)聚类分析
由于学会开展的科技评价活动涉及的范围较广,种类较多,加之不同类型学会开展科技评价的重点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用变量聚类的方法,对学会开展的科技评价活动进行分类,找出其中独立且具有代表性的变量。上文对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的科技评价,从内涵的角度区分出三种类型:科学的社会评价、学术评价、科技管理。这一归类能够作为学会开展科技评价活动聚类类数的参考。本文以学会开展的科技评价活动为变量,根据学会负责人对应当开展的科技评价的认识,对变量进行赋值。因为对每种类型的学会分别聚类,样本量不够大,本文选择了层次聚类法,将变量得分分布的相似性作为标准,即各学会负责人对应当开展的科技评价活动认识比较接近时,相应变量得分分布情况也较为一致。最后对比群间距和群内距平均值的大小对聚类结果进行有效性判断。
具体变量赋值、聚类步骤如下:首先,确定变量并赋值。结合学会开展科技评价活动的实践,选取了27类科技评价活动作为二值变量(见表1),根据被调查人对科技评价的认识对变量赋值,认为应当开展此类科技评价活动的赋值为“1”,反之为“0”;其次,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层次聚类,变量距离采用欧式距离,群内聚类应用Wald离差平方和法,将相似度高的变量归为一类,形成最终聚类谱系图;最后,通过Matlab计算并对比聚类后的类间距和类内距平均值的大小,做出聚类是否有效的判断,即聚类后各子类的类间距应该尽可能大,而同类中各变量与该类重心之间的距离要尽可能小。
3、实证结果及分析
(1)学会开展科技评价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是全国学会的科技评价活动日趋活跃。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全国学会中,自2004年以来开展过科技评价的约占81.13%。二是全国学会开展的科技评价类型呈现多样化,且评价项目涉及广泛。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学会平均每年开展科技评价的次数明显偏少。数据显示,在开展过科技评价活动的学会中,2004年以来,平均每个学会开展3.67项。该数据反映了每个学会平均每年开展的科技评价还不足1项。二是学会开展的学术评价多,社会评价少。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开展过学术评价的学会约有40%,但是其余各类科技评价均比例较低,如开展过公共科技管理评价的学会不超过30%,开展过与社会相关的科技评价的学会甚至低于14%(见图2)。关于学会负责人对于科技评价的态度概括为:一是学会负责人认为我国学会的评价功能应当进一步拓展,比例达到了69.14%,特别是在公共科技管理领域和与社会相关的科技评价方面(见图3)。二是学会负责人认为制约我国学会开展科技评价的内部主要因素是“没有足够的财力开展科技评价”和“学会评价工作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比例分别是54.32%和40.74%(见图4)。
图3 学会负责人认为制约学会开展科技评价的外部因素
图4 学会负责人认为制约学会开展科技评价的内部因素
通过对我国学会科技评价活动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发现,我国科技社团开展科技评价活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评价活动总体偏少,尤其是与科技管理和社会相关的科技评价活动所占比例较小,制约因素主要为缺乏规章制度和经费欠缺,这主要体现出目前我国科技社团在开展科技评价活动的时候定位不清,功能设计较为狭窄,因此亟需通过功能设计突破相关的制约因素,解决科技评价活动所面临的问题。
(2)不同类型学会科技评价活动的聚类分析
通过对表1中27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以下结果:一是将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的科技评价活动均分为3类(见图5),并分别计算出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各子类的类间距、类间距平均值和类内距(见表2)。通过对比群间距和群内距平均值的大小,可知聚类后形成的各子类中的距离较近,各类别之间距离较远,聚类效果比较好。二是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发现,4种类型的学会分类结果中的各个子类内部显现出共性的特点,并与学会自身的属性相关。如理科学会,作为传统学会的代表,分析结果中包括成果评定、论文/专著、院士推荐等为一类,体现出传统学术评价的特点;包括科技政策、科技机构、科技项目等,其功能指向公共科技管理为一类;包括工程评审、科技成果市场化、食品安全、医药健康等为另一类,均包含在社会评价的范畴之内。再如工科学会具有专业性强,与生产生活结合紧密的特点,所以第一类科技评价的类型不仅包括论文、成果等活动,还包括科技规划、科技项目、关键技术和技术认证等内容。三是结合频次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我们发现各子类的得分情况呈现高低不同的分布,基于此规律,将各子类排序如下(见表4)。表4中第1类各变量频数整体的得分统计高于第2类和第3类,反映出学会负责人认为应该重点开展第1类科技评价活动。
我国科技社团科技评价的功能设计及建议
基于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科技社团科技评价的理论框架,同时结合实证研究,本文提出我国科技社团科技评价应具备以下两种功能,即促进学科建设的功能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具体分为三个层面——学术层面、公共管理层面和社会层面(见表5)。
1、学术层面
科技社团是专业同行建立的社会组织,具有其他类型的组织所没有的横向联系同行专家网络,使得科技社团的科技评价,特别是学术评价,具有独特优势。其评价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研究进行质量控制。由于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科学共同体内部通过同行评议对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质量控制。二是激励卓越的科学研究。通过同行评议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给予承认,对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和做出科学贡献的科学家给予奖励,可以激励共同体成员追求和产出那些更加卓越和高标准的科研成果,而且也是对专业共同体所共有的技术范式和应当遵从的行为规范的持续阐释和表达。
实证研究表明,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四类学会均认为学术评价是目前我国科技社团开展科技评价活动的主要功能,但是目前,同行评议制度不健全制约了社团科技评价活动的开展。因此,我国科技社团应当通过建立和完善评价的组织体系、规范和健全相应的同行评议制度,并开展论文评审、成果评定、院士推荐、科技奖励等科技评价活动,维护科学的内在价值。
2、公共科技管理层面
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决策范围不断拓展,对我国科技社团参与公共科技管理事务提出了更多需求。在推进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对相关政策议题的讨论,提升科技决策的科学性以及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已然成为他们需要承担的重要功能。科技社团在公共科技管理层面具有以下功能:一是促进我国公共科技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二是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结合实证研究,我国科技社团,特别是工科、农科、医科等三类社团应当围绕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目标,积极拓展科技社团的外部联系,紧密结合本行业、本专业、本领域的特点,突出学科特色,创新评价方法,积极开展科技政策/规划制定、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等科技评价活动,促进公共科技管理科学性以及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科技社团应当利用自身独立性的特点,促进我国科技决策的公正性,成为增进社会理解、拓展政策选择的“诚实代理人”[11]。
3、社会层面
进入大科学时代以来,科学在不断增强着对于社会支持依赖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具有应用价值的结果作为回报来换取社会的支持。鉴于科技社团所特有的“知识资本”的优势,其在研究开发、成果应用、风险管理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决策。因此其在社会层面科技评价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是关注技术风险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证研究,我国科技社团,特别是工科、农科、医科等三类社团应当利用自身与经济建设、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开展成果鉴定、技术标准和鉴定、工程评审等科技评价活动,在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争取更多的活动经费,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此外农科、医科等科技社团应当建立面向社会的交流机制,开展环境影响、食品安全、医药健康等方面的科技评价活动,推动社会对科技的认知和响应,在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同时,提升科技社团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