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永生古代韵律元部阴阳分布及其古代韵律理论_江永论文

论江永上古韵元部阴阳入之分配及其古韵学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韵论文,江永论文,学说论文,阴阳论文,分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1)02-0101-08

清江永(1681-1763)著《古韵标准》,“实欲弥缝顾氏(炎武)之书。”[1](P4下)“弥缝”之道,用文献考证经验归纳法,辅之以古典语言学等韵学为研究方法,“细区今韵,归之字母音等。”[2](P3上)之所以能这样做,作者踵明代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音不能无流变之见,而《诗》三百篇入韵之字“凡千九百有奇”,江认为同今音者占70%,异今音者占30%。正是把握今音和古音的同和异,“试用治丝之法,分析其绪,比合其类,综以部居,纬以今韵,古音犁然”。[1](P3上)以今音音理审古音,可获审音结论与《诗经》用韵的一致。如有不一致处,“案之部分间有出入之篇章”,仍然是“可指数”的,那就是“以《诗》为主,经、传、骚、子为证,《诗》未用而古今韵异者,采它书附益之。”[1](P3上)可见江永是以审音和考古并重,审音时时贯穿其中来分立古韵部的。江永撰而由“戴震参定”的《古韵标准》,方法上考古综合,等韵析理,比类合谊,求同存异,从而初步形成阴阳入三分相配(江入声韵尚未真正独立)的古韵体系。戴震概括江永古韵十三部说:“江以屋、质、月、药、锡、职、缉、盍隶东、真、元、阳、耕、蒸、侵、谈,又以屋隶侯,质、月、锡、职隶支,药隶鱼,缉、盍隶侵、谈。”最后一句话“缉、盍隶侵、谈”是重复的,上句已有。戴震的概括,显然是按江永《四声切韵表》作出的。何九盈师把戴震的这段话制成表以见江氏分部和内部的“阴阳入三声相配”[2](P303)(韵部前的序号是江永分部的次序,见表1)。针对表内缺失的江永六萧、七歌,试与戴震二十五部和王力二十九部对照,则有调整和改进,如表2、表3。

由表可知,戴震是在分出祭部和铎部,特置歌部,别置萧部后作出改进的,王力是在分出铎部,成立沃部和宵部,合并戴震的祭部进月部,改置歌部和阳部而作出改进的。作为审音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江永、戴震、王力都在元部和阳部上下了功夫,戴震和王力又都在元部和阳部的阴声韵和入声韵的相配上作出改进。如追本逐源,江永元部和阳部的相配问题到底有何成就和缺失?戴震和王力的调整有何理据和基础?

表1 江永古韵分部表

阳入

 阴

一东

 一屋

十一侯

四真

 二质

二支

五元

 三月

二支

八阳

 四药

三鱼

九耕

 五锡

二支

十蒸

 六职

二支

十二侵

七辑

十三谈

八盍

表2 戴震古韵分部表(部分)

 入

 阴

 月

 祭

 铎

 鱼

 歌

 萧

表3 王力古韵分部表(部分)

 入

 阴

 月

 歌

 铎

 鱼

沃(药)

 宵

一、从上古阳声韵元部看阳入分配

江永平声第五部元部由韵目“二十二元(举例字18个)、二十五寒(例字11个)、二十六桓(例字7个)、二十七删(例字5个)、二十八山(例字4个)、部分一先(例字1个)、二仙(例字18个)、去声二十五愿(例字1个)”组成,共8韵目65例字。65例字前虽标“诗韵”二字,《古韵标准》也有《诗韵举例》一文,尽举《诗经》押韵体式,但65字首先采自《广韵》,它们实际上是《广韵》该韵目的字,连顺序也大体相同。试举《试经》元部字以证江永第五部例字:

《鄘风·君子偕老》:“瑳兮,瑳兮,其之展(上古元部/中古獮上江永未收)也。蒙彼绉絺,是绁绊(元/换去永收进平去)也。子之清扬,扬且颜(元/删平永收)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元/元平永收)也。”

《大雅·文王有声》:“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元/元平永收)。四方攸同,王后维翰(元/翰去永收进去)。”

《齐风·还》:“子之还(元/删平永未收)兮,遭我乎峱之间(元/山平永收)兮,并驱从两肩(元/先平永收)兮,揖我谓我儇(元/仙平永收)兮。”

由上例可知,《古韵标准》并不完全包括《诗经》押元部的韵脚字,但应该说,大部分《诗经》韵字还能找到,例平声(应赅上去)二十二元18字:“原(见《陈风·东门之枌》二章)。园(见《郑风·将仲子》三章)、垣(见《小雅·小弁》八章)、援(见《大雅·皇矣》五章)、媛(见《鄘风·君子偕老》三章)、燔(见《小雅·瓠叶》二章)、樊(见《小雅·青蝇》首章)、繁(见《大雅·公刘》二章)、袢(见《鄘风·君子偕老》三章)、番(见于《小雅·十月之交》四章,但未作韵字用)、蕃(见《大雅·崧高》首章)、幡(见《小雅·宾之初筵》三章)、藩(见于《大雅·坂》七章)、翻(未见于《诗经》)、谖(见《卫风·淇奥》首章)、貆(见《魏风·伐檀》首章)、方(见《邶风·泉水》三章)、轩(见《小雅·六月》三章)。”有《诗》用例共16例,占89%。

韵脚字作为一种语料,在《诗经》中的出现当然是无序的。《广韵》韵目下的小韵代表字,和代表字以下各字,都很难讲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排序,也只能说是无序的。例上平声一东小韵代表字:东(端合口一等)同(定合一)中(知合三)虫(澄合三)终(章合三)忡(彻合三)崇(崇合三)嵩(心合三)戎(日合三)弓(见合三)融(余合三)雄(云合三)瞢(明合三)穹(溪合三)穷(群合三)冯(併合三)风(帮合三)丰(滂合三)充(昌合三)隆(来合三)空(溪合一)公(见合一)蒙(明合一)笼(来合一)洪(匣合一)翁(影合一)怱(清合一)通(透合一)葼(精合一)蓬(併合一)烘(晓合一)(疑合一)檧(心合一)。代表字“同”字下各字:童僮铜桐筒瞳筒潼洞侗穜衕……等韵图就是按一定的语音顺序规则对韵书小韵字重新排序。但那天夜里“夜永酒阑,论及音韵”,小韵字一旦抑或参照六朝旧韵书排序后,就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约定俗成的契约性规则,后代多依从,但也不排除有变化,例如《集韵》不仅韵目用字有变化,连韵目次序也有改变,小韵字次序当然随着字数猛增也会有若干变化。江永《古韵标准》正是采用无序的《诗经》韵脚字和人为设定的“有序”《广韵》小韵字为基本语料,用考古和审音的方法归纳出江氏古韵十三部,以二书特别是以《诗经》韵字求古韵部,一般认为只能用考古归纳法,但江永以审音的眼光视之。《古韵标准》一书各韵目下韵字明举《诗经》用例甚少,所列韵字,是作者用审音法有选择地过录于《广韵》而得。全书除“总论”外,随韵字阐说音理亦不少见,例“闲”字下:“已上五韵(按:指元寒桓删山)本与仙通,口呼微有侈弇,相去非远,陆德明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者,此类是也。旧叶音反切下,一字多取仙韵,欲合叶音之似,恐失古音之真,今切音各随本韵。经传用韵,与仙韵相叶者,亦不必一一引证。”[1](P29下)这里是说五韵元相通,即主元音相近,仅开口度有点区别,从元音舌位图上看,江的分析很对。李方桂曾认为,上古只要主元音相同,就可通押。[3](P27)可证江说。围绕上古元部主元音[a]的开口度作不太悬殊的改变,正是对陆德明“古人韵缓(宽),不烦改字”的可容度(a capacity of tolerance)的最好注释。而叶韵说将以上五韵的相关字的反切下字都改成仙韵字,“欲合叶音之似”,江永反对以上古主元音[a]相同而损害中古元寒桓删山仙各自主元音之异,认为那样做“恐失古音之真”,一失上古元部对象本体分析之真,二失语音演变历史之真。从思想方法上说,江永不以一般的共性取代具体的差异和多样,这是正确的。古韵分部是求其同质,部内立目是求其异质,是同中见异。连江永古韵十三部的命名也基于此。在利用上古文献求韵部时,要求做到“各随本韵经传用韵”,即从经传用韵实际情况出发,而毫不顾及后代的叶音,“与仙韵相叶者亦不必一一引证”。

可是,利用上古文献元典求韵部则可,要发现各部部间的连结,例阴阳入三分相配可转甚难。《诗经》真正能说明元月通韵的仅一例。(注:另一些例证,如《邶风·泉水》三章:干(元/寒平)、言(元/元平),(月/鎋入)、迈(月/夬去)、卫(月/祭去)、害(月/泰去)。可看作两个单独的互不相干的元部和月部。)

《周颂·访落》:“於乎悠哉!朕未有艾(上古月/中古泰去)。将予就之,继犹判涣(元/换去)。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元/翰去)。”

严格讲,此条也不能成为江永发现元月通韵的例证。江永将中古去声十三祭、十四泰、十七夬归进上古去声第二部,[1](P61下)如以平赅上去,则在第二部脂部,不在入声韵月部。江永阴阳同入问题,必须在更系统的审音书《四声切韵表》中解决。

二、从上古入声韵月部看阴、阳共入相配

前面是从阳声韵元部看与之相配的入声韵,下面再从入声韵月部入手看相配之韵。如光从《诗经》元部月部看,这几乎是同语反复,但旁及其他韵部或其他文献,则意义就不同了。江永入声第三部由月、曷、末、黠、鎋、部分屑韵字、薛组成。

《大雅·荡》:“文王曰咨(脂/脂)!咨女殷商(阳/阳)。人亦有言(元/元),颠沛之揭(月/薛)。枝叶未有害(月/泰),本实先拨(月/末)。殷鉴不远(元/阮),在夏后之世(月/祭)。”按此韵式为上古脂部(江永为二支),阳部、元部、月部字押韵,能说明入声月部与阴声韵脂部,阳声韵阳部通押。(注:此例王力先生仅以“商揭害拨世”月部为韵,参见《王力文集》第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95页。故本文第一节讲元部月部相配时未作为例证列入。上古脂部字,月部字通转可举以下例证:黹(脂/旨)、絺(微,江永上古脂部/脂);黻、绂(均为月/物)。《书·益稷》:“藻火粉米,黼(鱼/麌)黻(月/物)絺(微/脂,或脂/脂)绣(幽/物)。”江永以二支与月部相配。)

《易·讼》:“《象》曰:不克讼,归逋窜(元/换)也;自下讼上,患至掇(月/末)也。”按:江永举出的此例[1](P75上),最显确地说明上古元部和月部形成阳声韵和入声韵通韵,亦即江永五元和三月阳、入相配可转例。

宋玉《风赋》:“中心惨怛(月/曷),生病造热(月/薛),中唇为眕(文/轸),得目为(月/屑)”。按:江永真、文不分,同为第四部真部。真、月旁对转例,王力举出“引:曳”,[4](P16)文月旁对转,今可举“吻:喙”为例。吻:上古明纽文部。喙:上古晓纽月部。《周礼·考工记·梓人》:“锐喙,決吻。”《说文·口部》:“喙,口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兽虫之口曰喙。”《说文·口部》:“吻,口边也。”郑玄《周礼注》:“吻,口腃也。”凡动物口器突出部分都可叫“吻”。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八十一云:“谓口锐利而唇开张也。”[5](P3381)原句是一句韵文,不仅“喙、吻”通韵,且“锐,決”二字皆为月部字,原文最后二字亦为月、文旁对转字。此例可证,江永举出此例,[1](P75下)是为了说明入声韵月部和阳声韵文部(江氏真部)有相配音转关系。

本文以江永元部为视点,可见元部月部间的阳入相配;以江永月部为视点,可见月部与阳声韵元部、阳部、真部、文部,与阴声韵支、脂部间的阴阳入分配。从研究方法上看,以入声枢纽为视点,可作更多的发现。戴震概括的江永以二支、五元、三月同入分配、相配可转,至此已证迄。现在要问:江永是否注意到歌部字与元部、月部间的关系?答案是:江永已注意到少量的歌部字是可以和元部、月部相配的。而王力第二十三部歌部(《广韵》歌戈,又麻半、支半,与江永同),与二十四部月部(《广韵》祭泰夬废月曷末鎋薛,又黠半。除祭泰夬废,江氏有屑半属之外,其余同),与二十五部寒部即元部(《广韵》元寒桓删山仙,又先1/3。与江永同)完全相配可转。江永以《广韵》五支分别属上古韵第二部脂之部和第七部歌部。前已证脂之支部配月部,(注:此例还可举证《周南·苤苢》第二章以“苢(之,江上古二支脂/止)掇(月/未)苢捋(月/末)”为韵,第三章以“苢袺(质/屑)苢襭(质/屑)”为韵,可见戴震举证江永以二支脂之配月部质部是合理的。)至于江永是否以七歌戈支半配月部、元部,要具体讨论。《四声切韵表》已作如此同配。[6](PP18-62)现列表概述如下(见表4);(注:笔者列表时参见了陈新雄《古音学发微》一书中的表,见该书台湾省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第3版第180页。)并举证文献。

 表4江永《四声切韵表》阴阳入相配表(部分)

阳,江永

入,江永阴,江永

五元 三月 七歌,支半

泰开

泰合

鎋  夬

先1/3 屑 齐

《陈风·东门之枌》二章:“谷旦于差(歌/麻),南方之原(元/元),不绩其麻(歌/麻),市也婆娑(歌/歌)。”按:歌元通韵例。十分重要的是,江永已举证此例,云:“本证谷旦于差韵麻、娑。”[1](P33上)

《小雅·桑扈》三章:“之屏之翰(元/翰),百辟为宪(元/愿),不戢不难(元/寒),受福不那(歌/箇)。”按:元歌通韵例,江永已识此,云:“不戢不难韵那。”等于已说此为元歌通韵。

从逻辑上讲,江永既已明元、月相配,此又明元、歌通韵,也就可说江永粗知“歌、月、元”相配之理。歌、月通韵相配,《诗经》、《楚辞》无例证。细检《古韵标准》一书,亦未见江永知歌、月相配实例。可见江永识歌、月相配完全是《四声切韵表》审音之功。(注:如何审音?不排除已知歌元相配,元月相配,故可得出歌月相配的结论而制成《四声切韵表》有关栏目。如直接针对歌、月用等韵审音,则上古歌部代表字:歌,中古见纽歌韵开口一等,主元音为[a];上古月部代表字:月,中古疑纽月部合口三等,主元音为[]。开合口和等呼很难联系而知歌月相配可转,主元音近同,仍是江永审知歌月相配可转的主要依据。)今为补出实证:

《礼记·聘礼》:“廉而不刿(上古月部),义(上古歌部)也。垂之如队(上古物部),礼(上古脂部)也。”按:此为韵文,为上古月歌对转、物脂旁对转例。在江永分部中为月歌相配,质支相配。歌月对转,王力曾举出“施:设”。[4](P15)今还可举出“剞(歌):劂(月)”。《说文·刀部》:“剞,剞,曲刀也。”《广雅·释器》:“剞劂,刀也。”王念孙疏证:“剞之言阿曲,劂之言屈折也。”并引《说文》后说:“与劂同。”故亦作“剞”。行文中“剞劂”为同义连用。《楚辞·严忌〈哀时命〉》:“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规榘而无所施。”王逸注:“剞劂,刻镂刀也。”

不用说,江永经审音(含逻辑推证)而知“歌元月”相配,是一了不起的成就。江永之分配如下表(见表5):

表5 江永“五元八阳”阴阳入相配表

 二支

五元 三月七歌

八阳 四药三鱼

戴震祭部独立,必须与月部相配(王力则将去声祭部并入入声月部),如在江永共入相配的模式上看,必然挤出歌部。又将江永第六部萧宵肴豪的不确定的分配(注:从《四声切韵表》看,江永实际上还有以下分配:东——屋——侯/豪肴,阳——药——鱼/宵豪;耕——锡——支/萧。可见江永古韵第六部萧宵肴豪的分配是不确定的。)确定为“阳药萧”位置,这又必然挤出江永三鱼的分配。被挤出来的歌部、鱼部怎么办呢?戴震又从药部分出铎部,[7](P81)而江永“药铎”同为入声韵第四部,二挤(歌鱼)一多(铎),形成“歌——铎——鱼”相配格局完全成了逻辑的必然。置阴声韵歌部为阳声的,也是逻辑的必然,这里逻辑的安排违反了对象的本质。王力的分部,如撇开其独立研究过程不说,至少在形式上,继承江永元月歌相配不变,也从药部分出铎部,基本保留江永阳药鱼相配不变,而成阳铎鱼相配。合祭部而进月部。不挤江氏歌鱼位置,取江氏“阳——药——鱼/宵豪”之半壁合理处,承戴震药萧相配之合理,而成王氏“沃(药)宵”相配,王力空出一阳声韵位置使成零形态,从逻辑上讲此零形态与戴震“误置”歌部有不同的耦合关系(coupling relation)。戴震挤江永歌鱼所致,王力承江永歌鱼所致,一挤一承,一反一正,结论不同,逻辑动因和耦合关系不同。逻辑上如此,实际上,从江永到戴震到王力,经历了艰难的古音学史探索过程。而江永,既是逻辑的,也是学史的起点。

三、“数韵共一入”与审音

《诗经》何处出现某阳声、某阴声、某入声,或两两同时出现,或阴阴入三者同时出现,仍然是无序的,但只能有其阳阴、某阳阴入同时出现,又是有定则的,因而是有序的。发现此定则和有序,只能指靠审析音理。江永审音,归结为一句话:“数韵共一入”。其实际含义是说“阴阳入两两或三分相配”。但江永的术语是有入(阳声韵)、无入(阴声韵),还说“后人以平上去入四字状四声之阴阳流转”,[8](P2)“入声与去声最近,《诗》多通为韵,”[1](P73上)云云,故极易被误解为与顾炎武“四声一贯”相表里。又有所谓“入声有转纽”之说,曾被江有诰批评为“不足据”。[9](P262上)其实“入声有转纽”之说,包括“以入声为枢纽”的意思,即以入声来看待有入(阳声)无入(阴声)。

“数韵其一入”的提出,与承认中古阳入相配为法制,承认中古音与上古音有联系是分不开的。江永从入声入手,“细辨等列,细寻脉络,为之折中。”[6](P16)进而认为《广韵》以34个入声韵配34个阳声韵“调之声音而谐,按之等列而协”,是“天下古今之公论”。(注:试分析《广韵》34个入声韵的开合等列,与34个阳声韵开合等列完全一一对应相同,无一例外,例:东合一/屋合一、真开三/质开三、阳开三/药开三、侵开三/缉开三……江永以开合等列审韵之配转,戴震《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则以开合等列审相关韵之同用独用,方法相同。戴震说见《戴震全集》第五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4页。)按中古音上古音的联系,循此理已可推证上古阳入相配。但又何以推及其余?江永注意到,中古用一入声与一韵平上去三声相押,共102韵(含痕/),入声(34韵)加入声相配的阳声韵共有136韵,无入声韵相配的阴声韵仅70韵,局面可知。更重要的是,江永发现一些阴声韵字是又可读入声的多音字,这是上古阴声韵和上声韵配转的遗存。例:质:①上古端纽质部,中古《广韵》之月切,入声质韵章纽。“人质”的“质”,单方面作抵押。《说文·贝部》:“质,以物相赘,”相,代词。②上古端纽质部,中古《广韵》陟利切,去声至韵(阴声韵)知纽。“交质”的“质”,互相作抵押。《左传·隐元》:“故周郑交质。”又例“恶”字:①è上古影纽铎部入声韵,中古同。②wù上古影纽鱼部阴声韵,中古《广韵》乌路切,去声影纽暮韵阴声韵。③wú上古影纽鱼部阴声韵,中古《广韵》哀都切,平声影纽模韵阴声韵。表疑问:何。还有一些谐声偏旁字。例:至:至去阴;窒:志入入。意:志去阴;億:职入入。暮:暮去阴;莫:铎入入。肖:笑去阴;削:药入入。以上可推及,上古造字时代阴声韵和入声韵是相通的,可音转的。面对此阴声和入声相通,顾炎武一反《广韵》阳声配入声,除了顾第十部侵覃以下九韵配入声同《广韵》,第六部歌戈麻无入声韵相配同《广韵》外,其余一律改成与《广韵》相反,有入声韵相配的改无,无入声韵相配的改有,对此“一刀切”的做法,江永批评之为“此又固滞之说也。”[6](P18)江永本人在如何解决上古阳阴入相配问题上,也是走过一段弯路的。江永主张从《广韵》“侵覃九韵之字阳入相配”入手,在《广韵》阳入相配上作逆推文章:侵配缉犹真配质、清配昔、青配锡、蒸配职。等等。[6](P18)江永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纠正顾氏“一刀切”的“直转”之法,但达不到此目的,以致江本人也认为“支脂之微”可“直接”配入,实际上回到了顾氏。

江永还提出了四声递转说。流俗提出孤(鱼/模平)古(鱼/姥上)故(鱼/暮去)谷(屋/屋入)为顺转。江永平声十三部以屋配东、侯,故纠正说:“谷(屋/屋)乃公(东/东)钩(侯/侯)所共之入。”并推论说:“平上去入,声之转也。一转为上,再转去,三转为入,几于穷。”[6](P19)以四声说音转,理论上有误,实践上也行不通。江永纠正流俗,以具体的字说“东侯屋”相配,是对的,但进一步作普遍法则的推论则有误,原因就在于缺乏明晰的科学术语来范畴论题的对象,这术语是: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决非“有入、无入”之含混,“平上去入”之误用。由于声调之入声和韵类三分之入声韵实际上是同一的。故江永抓住人声说“声之转”,就会步入正确的路径。江认为用平上去入言“声之转”只能得《广韵》阳声34类有入声,往下乍办?江说:“穷则变,故入声多不直转(按:如顾炎武然),变则通,故入声又可同用,除缉、合以下九部为侵、覃九韵所专,不为他韵借,他韵亦不能借,其余二十五部诸韵,或合二三韵而共一入,无入者间有之,有入者为多。”[6](P19)这里以入声为枢纽言音转,观其前识,似乎又可把“平上去入”言“声之转”看作缺乏术语阴声韵、阳声韵时言“阴阳入三分相配可转”的代名词。江永又到底如何从做《广韵》的递推文章求相配,从平上去入四声言“声之转”回到“阴阳入”三分相配?江永“必审其音呼,别其等第,察其字之音转,偏旁之转,古音之通,而后定其为此韵之入,即同用一入。”决不“强不类者而混合之”[6](P20)即审开合、等列,察字音(犹读若)、偏旁、用韵,然后再定该韵字或一组韵字与何入声韵字“同用”(相配)。此“数韵同一入”的模式,“各有脉络,不容混紊,就之江、汉合流,而《禹贡》犹分为二水也。”这正是“阴阳入三分相配可转”的格局。戴震所述,《四声切韵表》所列,正是这一模式和格局的显现。《古韵标准》将上古“元——月——支”“合流”,元、月,月、支,元、支仍为阳、入,入、阴,阳、阴之“二水”,如以四声说之,元部、支部内的平、上、去声字决不会变成入声,“元——支”合流时,平、上、去声字也不会应对方声调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声调使同之。是说江永持“古有四声”说。正如乾隆年间罗有高先研究《四声切韵表》并为作序那样,江永《古韵标准》言“元——月——支(并含歌)”的关系时,已事先具备《四声切韵表》全书贯串的审音法而莅事于“元——月——支”的成配。果不其然,《古韵标准》全书注出审音辨等列开合处甚多,亦可为证。江永以审音和考古并重,并以审音为贯串,审音派重音理,可见一斑。阴声韵支部、歌部共一入声韵月部,并与元部共配月部之格局,又为戴震、王力同样用审音法作新发现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课题。

标签:;  ;  ;  ;  ;  

论江永生古代韵律元部阴阳分布及其古代韵律理论_江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