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儿科 重庆巫溪 404800)
摘要:目的 探析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的疗效。方法 将70例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5例。常规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和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护理;肢体语言沟通;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Clinical value of 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pediatric nursing
CHEN Xue-lin.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Chongqing Wuxi people's hospital Chongqing Wuxi 404800)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为了解决此问题,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下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1]。但小儿身体的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和抵抗力低的体征易引发各种疾病,不仅影响了小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家庭的幸福指数。因此对小儿的护理显得至关重要[2]。本文将肢体语言沟通对小儿护理中,效果满意,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患儿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入选患儿均满足能在家长的协助下配合护理人员完成调查,具有一定的肢体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按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5例。常规组男患儿19例,女患儿16例;年龄1-3岁,平均(2.1±0.9)岁;病程2-5个月,平均(3.6 ±1.2)个月;其中肺炎15例、腹泻9例、肾病5例、脑炎6例。观察组男患儿20例,女患儿15例;年龄1-4岁,平均(2.5±0.8)岁;病程3-6个月,平均(3.8±1.3)个月;其中肺炎16例、腹泻8例、肾病4例、脑炎7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取得患儿家长的知情同意。
1.2方法
常规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肢体语言沟通,方法如下:①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时刻面带笑容、动作轻柔、手势大方得体、降低身体姿势变化的频率、关注患儿的日常生活、给予所有的患儿准确的照料、尽量让患儿保持愉悦的心情与提高患儿及家属的被重视感,从而为患儿整个护理过程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②护理人员与患儿肢体接触过程中应表情管理得当、动作细致轻柔,若发现患儿有发烧或疼痛等症状时可以采取轻拉患儿小手、用鼓励的眼神凝望患儿、用合宜的音调讲故事等合适的方式,给予鼓励、关心和爱护。③护理过程中仔细观察患儿的症状、表情等,护理人员护理操作应要大方稳妥,在为患儿输液过程中,应先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先找好角度,再行穿刺,穿刺过程中应注意手法和力度的掌控,避免患儿及家属的过度担忧,营造一个专业的氛围。④护理人员应调整好病室内温度、空气湿度和光线,从环境上避免患儿身体负担的增加,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应保持一个安全距离,这样会增加患儿的安全感,给患儿及家长留下良好的印象,营造一个有爱的氛围。⑤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沟通的过程中,尽量选择蹲位以便保持和患儿同样的高度,避免仰视造成的紧张、压力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在肢体沟通中应善于从患儿的眼神、表情和动作中捕捉其心理情绪,同时肢体沟通时应注意适度,避免造成患儿及家长的不适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接受护理的依从性情况,全部患儿能够配合护理为完全接受;部分患儿能够配合护理为部分接受;部分患儿拒绝接受护理为部分抵触;患儿全部不接受护理为完全抵触。依从性=(完全接受+部分接受)/总例数*100%。调查患儿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因身体各器官及系统发育不完全,容易并发各类疾病[3]。小儿患病后,护理人员与之接触最多,所有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影响甚大[4]。常规护理干预已经达不到家长或医院对护理的要求,肢体语言沟通技巧是一种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注意操作动作和与患儿接触时的动作来缓解患儿紧张、焦虑及恐惧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和护理效果的新型方法[5]。本文对观察组患儿实施肢体语言沟通,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这表明对患儿运用抚摸接触、微笑沟通等肢体语言沟通,使患儿及其家长更容易接受护理过程,增加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满足了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的要求,改善了患儿的身心健康。这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6]。
综上,小儿护理中实施肢体语言沟通技巧,提高了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宝菊.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202-203.
[2]黄禄玮.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运用评价[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0):92-93.
[3]吴淑芳.肢体语言沟通对小儿护理的应用价值探究[J].当代医学,2017,23(14):89-90.
[4]刘爱华,徐杰.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J].心理医生,2016,22(21):120-120.
[5]何阿敏.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J].医药前沿,2017,7(32):296-297.
[6]王蕊峰.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1):8010-8011.
论文作者:陈雪林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患儿论文; 肢体论文; 小儿论文; 语言论文; 常规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满意度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