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市招商城建设的时代_考古论文

再论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偃师论文,年代论文,商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偃师商城是1983年春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发现的,至今已16年。笔者曾参加1983年秋至1989年末的发掘工作,又于1993年冬和1994年夏整理这批资料。1994年秋考古队要编写偃师商城文化分期的论文,参加1995年在偃师市举行的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笔者遂把整理资料全部交给考古队,由刘忠伏、徐殿魁写成《偃师商城的发掘和文化分期》一文(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以下称刘文),把偃师商城文化分为二期五段。笔者根据个人对偃师商城的理解,利用已经发表的资料,在北京写成《论偃师商城始建年代的问题》一文(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以下称赵文),提交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当时深感资料不足,特别是一期一段只有宫城灰土沟为数不多的资料,很希望今后再多一些。1998年偃师商城考古队用报道形式公布1996—1997年工作的丰硕成果,故有必要再次讨论偃师商城始建年代及相关的问题。

笔者编写《论偃师商城始建年代的问题》,所用资料是偃师商城的四号宫殿、五号宫殿、西二城门、西城墙T1和宫城灰土沟等。

1.四号宫殿(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 位于宫城东部的中间部位,基址平面呈长方形, 东西长51米, 南北宽32米。北有正殿,东、西、南三面有庑址,南有门道,中为庭院,内有水井H31。基址上面覆盖着商代文化层(第4层),文化层之上有灰坑H3、H12、H38等,年代属于二里岗上层晚段,其下有灰坑H11、H24、H25、H36、H37和H41等,年代属于二里岗上层早段。 这些灰坑多分布在基址的边缘处,坑小体浅,出土遗物不多。另在西庑址外侧底部有加固土层(第6 层),出土一些陶片,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的相同,四号宫殿的建造年代与其相近。

2.五号宫殿(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基址发掘简报》,《考古》 1988年第2期。) 位于宫城之东南隅,北距四号宫殿不远,分上下两层基址。上层基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80余米, 形制与四号宫殿相同,惟面积较大,结构复杂,形制宏伟,东部和南部超出宫城城墙。其上有灰坑H1、H3、H24等,年代属于二里岗上层晚段。 下层基址被压在上层基址中部,面积较小,平面是呈“口”字形,中部有水井两口(H25、H26)。在上下层基址之间有很厚的文化层,包括灰坑H7、H9、 H11、H12、H19、H21、H22等,年代属于二里岗下层晚段。下层基址的北、东、西三面宽7-8米,惟有南面宽仅4米余,南边依附一段宫城南墙,墙宽约3米,二者合之为7米余,同宽于其他三面基址。(图一)五号宫殿基址包括5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3.灰土沟 宫城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灰土沟,灰土沟南面有一条与之相平行的夯土墙,把宫城分为南北两部分,中间有通道。ⅦT23 探方(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位于灰土沟中部,里面堆满灰土,最底层是9A、9B层,为早商文化层,内有相当数量的二里头第四期的残陶器,成为早商文化与二里头第四期文化的共存层,定为偃师商城第一期早段文化。(图二)这里的早商文化同于豫北冀南的下七垣文化,早于郑州二里岗下层早段。其上是8B、8C层和灰坑H51、H53、H54、H56、H57、H58等,为早商文化层,与二里岗H9相似, 定为偃师商城一期晚段。再上是8A层、7层、H50、H52、H55等,年代相当于二里岗下层早段。 再上是6层、H45、H46、H48、H49等,年代相当于二里岗下层晚段。ⅦT23 包括4个阶段的文化层。

4.西二城门(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0期。) 位于西城墙北部,新发现的始建城北墙外侧。此城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封堵不用,在城门内侧路土层之上形成商代土层(4B层),在4B层上面埋有三层小型墓葬,间有土层相隔。上层墓葬M12、M13、M14、M17等,年代当属于二里岗上层晚段;中层墓葬M4、M5、M15、M16等,年代当属于二里岗上层早段;下层墓葬M3、M6、M7、M8、M9、M11、M18、M20等,年代属于二里岗下层晚段。西二城门包括5个阶段的文化遗存。

5.西城墙 T1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队:《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与发掘》,《考古》1984年第10期。) 位于西二城门的北面。此段城墙建成之后,城墙外侧底部有加固土层,其上有路土层(L2),出土一些陶片,复原陶鬲和豆盘各1件, 年代属于二里岗下层早段。路土层之上为商代文化层(5层), 年代属于二里岗下层晚段, 再上仍为商代层(4层),包括灰坑H1、H2,年代属于二里岗上层。此段城墙与西二城门的文化层堆积相同,城墙和城门的建造年代可能为偃师商城文化一期之末或二期之初,然后是偃师商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根据以上宫殿、宫城城墙、城门的建造使用、废弃封堵、重建叠压,墓葬重叠和文化层堆积的关系,结合陶器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等,笔者把偃师商城文化分为三期六段。其一期一段是早商文化包含大量二里头第四期文化;一期二段是早商文化,与郑州二里岗H9相似;二期三、四段约相当于二里岗下层早、晚段;三期五、六段约相当于二里岗上层早、晚段。详见表一。

1996年-1997年先后发掘偃师商城宫城一、二、 三号宫殿基址和灰土沟、偃师商城东北隅,并在南部城墙下面又发现一座商代城墙,获得一大批考古资料,1998年发表《河南偃师商城东北隅发掘简报》(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东北隅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6期。)和其他一些资料, 现摘录数条说明如下。

1.1996-1997年发掘宫城西部一、二、三号宫殿基址(注: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考古新成果与夏商年代学研究》, 《光明日报 》1998年5月15日。),“发现这里宫城城墙至少经过两次扩建”, “三座宫殿之间存在着叠压打破关系,其中至少有两座宫殿曾经改、扩建。宫殿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分成三、四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其中有的宫殿建造使用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三期,有的宫殿基址可能属于一期”。

表一 偃师商城1983-1989年发掘主要遗址及文化分期表

单位 四号宫殿基址五号宫殿基址灰土沟ⅦT23

期段Ⅵ段H3、12、38 H1、3、24

三 Ⅴ段H11、24、25、36上层基址

期 H37、41、42 H7、9、11、12(6)

第 Ⅳ段 H19、21、22 H45、46、48

二H49

期 Ⅲ段

H25、26(井) (7)(8A)

第 下层基址

H50、52、53

一 Ⅱ段 (8B)(8C)

期 Ⅰ段(6)H31(井)

H51、H53、H54

H56、H57、H58

基址宫城南墙 (9A)

(9B)

(10)

单位

西二城门基址西城墙T1

期段Ⅵ段 M12、13、14

(4)

第M17H1、2

三 Ⅴ段 M4、5、15

期M16

第 Ⅳ段 M3、6、7、8、9

二 M11、18、19、20 (5)

期 Ⅲ段 (4B)

第 建造城门 路土层(L2)

一 Ⅱ段 建造城墙

期 Ⅰ段

2.1996-1997年在宫城灰土沟处开了探方(注:杜金鹏、 王学荣:《偃师商城考古新成果与夏商年代学研究》,《光明日报》1998年5 月15日。),发现“沟内全是商代前期的灰土堆积,探方的第9、10 层堆积所包含的陶片多数是呈现出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少量属于典型早商文化特征”,年代“属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偏早阶段;第8 层出土陶片有些变化,特点与1996年在偃师商城东北隅城墙附属堆积之下的H8等灰坑中出土的陶片相仿,属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偏晚阶段;第7、8层分别属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的早、晚阶段”,这里包括四个阶段的文化遗存。

3.1997年在偃师商城南部城墙下面又发现一座商代城墙(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考古再获新突破》,《中国文物报》1998年1月11日。),是偃师商城的始建城墙, “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100米,东南宽740米”,“城墙宽约6-7米,其基槽较浅,深度一般不足半米”,“城墙保留在原地面以上部分为0.2-0.6米”,“它的南、西及东墙的南段与偃师商城城墙重合”。 (图三)这种情况与汉魏洛阳城墙内叠压着西周的城墙一样(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队:《汉魏洛阳城城垣试掘》,《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以前发现的宫城位于始建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宫城周围分布大量夯土基址有可能是贵族高官的居住址。

4.1996年在偃师商城东北隅发现“城墙内侧护城墙之上,叠压有几层路土,路土之上分布着十几座墓葬,从墓中随葬的陶器来看,这批墓葬都属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晚段”。“在护城坡下面叠压有三个灰坑,坑内出土陶片皆属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在护城坡下压的H8、护城坡和“城墙夯土中,分别出土一批铜渣、陶范、坩埚、木炭等与青铜冶铸有关的文化遗物。附近护城坡下的地面上还发现有红烧土面、红烧土坑,推测亦当与铸铜有关。据此分析,修筑本段城墙前,此地曾存在着一处商代早期的青铜冶铸作坊,修筑本段城墙时破坏,叠压了该作坊的一部分”(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东北隅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6期。)。 这座青铜冶铸作坊与始建城同属于偃师商城文化第一期,相距约600米, 其间还会有同时期的其他遗址,这一带有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和身份较低者的居住地,与始建城内居住者的身份不同,内外有别,这种情况与郑州商城完全相同。此时偃师商城已初具规模,需要在始建城的基础之上加大增厚,北延东扩,再建新城,加强管理与保护。新建城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1200余米,较始建城扩大一倍多,开始了偃师商城的第二个进程,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此前为第一个阶段,为形成时期。1996年发掘东北隅探方的文化层堆积与西二城门、西城墙T1的情况相同,并在城墙、城门内侧都埋葬有小型墓葬,稍大墓葬的葬地偏里,这应与当时的葬制、葬俗有关。1996-1997年的发掘成果也是分为三期,此列表二说明。

表二 偃师商城1996-1997年发掘遗址及文化分期表

单位 一、二、三号灰土沟探方 宫城城墙基址

期段宫殿基址

Ⅵ段

Ⅴ段三期宫殿

期(6)二次改建

Ⅳ段

Ⅲ段 (7)

首次改建

Ⅱ段二期宫殿 (8)

Ⅰ段一期宫殿 (9)始建城墙

期(10)

单位 偃师商城 东北隅城墙 二号小城

期段 城墙基址基址 排房基址

1990-1995年发掘

Ⅵ段

Ⅴ段 大规模修M19上层基址

期 复城墙 M29

Ⅳ段 建造大建造大

中层基址

Ⅲ段 城城墙城城墙

Ⅱ段 建造小城城

H8、9、10

Ⅰ段 墙(始建城) 铸铜遗址 下层基址

上表不仅摘录了偃师商城1996-1997年工作成果, 同时还摘录了1995年“偃师商城第二号建筑群(赵注:即方形小城)遗址发掘简报”的资料(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第Ⅱ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11期。)。

众所周知,偃师商城南部有三座方形小城,居中者面积最大,内为宫殿基址,即宫城(一号)。西南(二号)与东北(三号)的面积较小,里面布满排房式的建筑。二号小城距离宫城很近,南部被毁。三号小城位于始建城东墙外侧,保存完整,内有基址5排,每排15-16座基址,共70余座,排列整齐,十分壮观,形制与洛阳汉魏城的武库相仿(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考古》1973年第4期。)。1991年秋至1994年春曾先后发掘二号小城4次,清理排房基址15座,保存完整的5座,基址为长条形,一般南北长25-26米,东西宽6.6-7米,排列有序,各基址之间均保持一定距离, 内有通道和排水设施。保存完整的有上、中、下三层基址,位置相同,依次重叠,最上层覆盖着二里岗上层的文化层。根据基址的形制和结构等推测,二号小城是仓储性质的建筑,为府库。

偃师商城的正式发掘先后分为三个阶段:1983-1989年、1990-1995年及1996年到现在,所见文化遗存的层位关系都是相同的。例如1985年开始发掘的五号宫殿,包括上下两层基址和宫城南墙,是三个时期的建筑;1991年开始发掘二号小城的排房基址,分上、中、下三层;1996年开始发掘的一、二、三号宫殿基址,包括一、二、三期的建筑;又如宫城经过两次扩建,偃师商城前有始建城,后有大城,其后大城又经过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十几年的发掘资料再三表明,偃师商城大规模和全面性的建筑和扩建是三次。起初建筑的规模较小,结构较为简单,后来规模扩大,结构愈趋复杂,整体布局也愈趋庞大严谨。因此把偃师商城文化分为三期是有充分根据的,其一期为形成期,二期为发展期,三期为繁盛期。把偃师商城文化分为三期这是框架,是偃师商城考古编年的大纲,至于文化段的增减,个别文化遗存年代的调整浮动,都是可能的,也是允许的。至于笔者两次论述偃师商城文化分期的问题,都是在北京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编写完成,充其量也只是阶段性和不完整的工作,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偃师商城有待于未来的正式发掘报告。此外,尚有两篇研究偃师商城文化分期的论文需要介绍。

一篇是《青果集》1993年载张文军等同志《关于偃师尸乡沟商城的考古学年代及相关问题》(以下简称张文)(注:张文军、张玉石、方燕明:《关于偃师尸乡商城的考古学年代及相关问题》,《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对偃师商城作了深入研究和精辟论述,列出偃师尸乡沟商城层位关系表,偃师尸乡沟商城诸单位陶器组合表,偃师尸乡沟商城分段、分期表,尸乡沟商城与郑州商城关系比较表,偃师商城陶器分期图表等。并论证郑州商城稍晚于偃师商城,偃师商城应该就是文献记载中商汤所都“西亳”。由于1993年以前尚未发表属于一期灰土沟的资料,四篇简报基本属二、三期范围,张文的研究也只能限于二、三期之内,分期的结果与赵文的二、三期基本相同。现摘录张文中偃师商城分段、分期表,以示称赞。(表三)

另一篇是刘忠伏、徐殿魁的《偃师商城的发掘与文化分期》(以下简称刘文),把偃师商城文化分为二期五段,与郑州二里岗的文化分期基本相同。刘文对偃师商城各期的陶器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介绍细致明确,并附有陶器分期图表,可惜没有介绍文化层堆积关系。此文笔者是1995年5月在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收到的。 拙著《论偃师商城始建年的问题》(以下简称赵文)是1995年2 月自北京寄到偃师商城考古队,经核对,刘文陶器发展的序列与赵文的文化分期是相同的,现列表对照,当作刘文的补充。(表四)

表三 张文军等文:偃师尸乡沟商城分段、分期(部分)

单位西城墙西二城门四号宫殿五号宫殿

期段第Ⅵ段 (4)

(4)

第 (4)H24、H25 H1、H2

二 H1、H2 H36、H37、H41H29

期 第Ⅲ段 (5) M1 (5)

M12

H3、11、12、

H38、39、42

第 第Ⅱ段 M7、M8、M21 H19、H27

H25(井上)

一 第Ⅰ段 路土层(L2)

期附属堆积 H31(井) H25(井下)

城墙基H26(井)

表四 刘文、赵文:偃师商城文化分期对照表

刘文陶 期 第一期第二期

器分期 段Ⅰ段 Ⅱ段Ⅲ段 Ⅳ段Ⅴ段

单位 ⅦT23(9) ⅦT8(9) ⅦH19D4H24D5H1

赵文文化 单位 ⅦT23(9) ⅦH51、53 D5H26(井)ⅦH19 D4H24 D5H1

层分期 段Ⅰ段 Ⅱ段 Ⅲ段Ⅳ段Ⅴ段 Ⅵ段

期 第一期 第二期第三期

综上所述,各方对偃师商城的文化分期是基本相同的, 差别仅是个别的形式而已。分期的目的是:确定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结合二里头遗址考察夏商文化的分界;探讨二里头夏文化发展到二里岗商文化的过程;研究商代早期的历史等等。

1998年邢台和安阳分别举行有关商文化的学术研讨会,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各地学者发表不少研究夏商文化的论文,其中包括一些与偃师商城始建年代有关的论文,主要有安全槐、杨育彬的《偃师商城若干问题的再探讨》(注:安金槐、杨育彬:《偃师商城若干问题的再探讨》,《考古》1998年第6期。 ),高炜、杨锡璋、王巍、杜金鹏的《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注:高炜、杨锡璋、王巍、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光明日报》1998年7月24日。),杜金鹏、王学荣、张良仁、 谷飞的《试论偃师商城东北隅考古新收获》(注:杜金鹏、王学荣、张良仁、谷飞:《试论偃师商城东北隅考古新收获》,《考古》1998年第6期。), 及杜金鹏、王学荣的《偃师商城考古新成果与夏商年代学研究》(注: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考古新成果与夏商年代学研究》,《光明日报》1998年5月15日。)等。

以上论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数条。

1.夏代文化起始年代的问题

安金槐、杨育彬的文章说:“我们认为,龙山文化晚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属于夏文化的早期。这是因为根据文献记载夏代为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约500年左右,即使把二里头文化全算为夏文化, 其年代之和也远达不到此数。若把树轮校正也算上,距今最早的年代只不过3900年。而龙山文化晚期之时,已经有了不少城址,有了青铜器的铸造,有了文字的发明,产生了阶级与国家,祭祀和礼制也成为了统治者社会地位和等级特权的象征,应已进入文明社会。其时夏王朝开始建立,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统治的奴隶制王朝。”

笔者在70年代中期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曾到临汝发掘煤山遗址,发现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存,学术界称其为煤山类型。稍后又到密县发掘新砦遗址,获得一批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一期)共存的文化遗存,属于由龙山文化发展到二里头文化的过渡形态,笔者称其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若把上述二者与二里头一期文化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三者有一定联系,因此笔者十分赞同安金槐、杨育彬文的这一观点,其必将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2.夏代文化终止年代的问题

高炜等同志的文章说:二里头文化“按地层和陶器演变可将该文化分为四期,二、三期为其繁荣阶段,这期间的大型宫殿(宗庙)建筑群是二里头曾作为一代王都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及至第四期,宫殿被毁,文化面貌亦呈现衰落迹象。”但又出现一部分早商文化因素。杜金鹏、王学荣文章说:“依此推定,二里头文化的主体是夏文化,惟其末段在时间上进入商代早期,其内涵则以商代初年夏遗民的文化遗存为主。”两文明确表示,夏代文化终止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之末。持此观点最早的学者是孙华(注:孙华:《关于二里头遗址》,《考古》1980 年第6期。),这已成为多方学者的共识。如果结合偃师商城始建年代的资料来考察,就会发现这是事实。

3.偃师商城始建年代的问题

杜金鹏、王学荣文章说:对偃师商城“宫城北部灰沟的发掘,在灰沟的底部发现了目前所知偃师商城最早的商文化遗存,它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商文化特点,另一方面包含有浓厚的二里头文化因素。这类文化遗存的发现,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商文化的上限推定至二里头文化第四期。”高炜等同志认为:“这座商代早期都城出现在原夏王朝都邑附近的事实本身,实际上成为发生于夏商之际的一次重大历史事变。”杜金鹏、王学荣文章又说:“经过若干专家的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偃师商城的出现,应当是商王朝已经建立的标志,那么,偃师商城建造的年代,应该就是夏王朝灭亡、商王朝建立的年代。”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为夏商王朝之分界,为专家们所承认。

4.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孰早孰晚的问题

安金槐、杨育彬的文章说:“郑州商城东城墙和西城墙的下面均叠压有二里岗下层的灰沟,墙夯土内包含时代最晚的陶片属于二里岗下层,因此郑州商城始建年代早不过二里岗下层时期。”“偃师尸乡沟商城北墙东端城墙附属堆积下压有二里头四期的文化层和灰坑;西城墙和北城墙夯土内包含时代最晚的陶片不晚于二里头四期,因此,偃师尸乡沟商城始建年代当在二里头四期,相比之下,早于郑州商城。”张文军等说:“郑州商城稍晚于偃师尸乡沟商城”。安金槐、杨育彬是发掘郑州商城的两位主持人,张文军等是长期研究夏商文化的学者,他们对偃师商城有深刻地了解与研究,并多次到偃师实地考察,几位学者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笔者也认为偃师商城大城早于郑州商城,其小城更早于郑州商城。

5.偃师商城的性质问题

高炜等同志的文章说:“这座城址的规模和建筑格局清楚地表明:它决不仅仅是一座单纯的军事据点,亦并非商代前期某一王的离宫别馆,而是在整个商代前期被延续使用的具有都城性质的城址。”杜金鹏等同志的文章对“尸乡,殷汤所都”的尸乡作了全面论证之后说:“偃师商城的城墙在东周和汉晋时期尚矗立于地面之上,东周时的尸氏、西汉以来的尸乡就在今偃师商城一带。因此,我们认为汉代以来关于偃师尸乡是商汤亳邑之所有记载,并非向壁虚构之辞,实应予充分的重视。”张文军等说:“它应该就是文献中商汤所都的‘西亳’。”安金槐、杨育彬说:“关于偃师尸乡沟商城的性质,从其始建年代、地理方位、规模和形制来看,它是商代早期的一座都城。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我们认为应该是商汤灭夏后所建的新都西亳。”1984年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学者就曾说:“汤都西亳在古文献记载中比安阳殷墟多得多,也很清楚。”另一位学者也说:“偃师商城的发现证实了商汤所都,关于汤都西亳的争论就应当结束了。”1983年夏天偃师商城发现不久,一位老一辈的学者说:“持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的一方得一分,持汤都西亳说的一方得一分,这场学术讨论犹如足球场上的比赛,一比一,平局。”这位老先生是我同辈人的老师,语重心长,极公平地评述了这场长达二十余年夏、商文化的争论。

对上述问题,笔者各以一句话结语:

1.夏代文化起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

2.夏代文化终止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之末;

3.偃师商城始建于偃师商城文化第一期,即二里头文化第四期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之交,是夏商文化的分界;

4.偃师商城大城早于郑州商城,其小城更早于郑州商城;

5.偃师商城即“殷汤所都”。

以上这些一句话的结语,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以后,夏商考古有三大发现:郑州商城、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曾先后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收到许多重要成果。但由于学者们的观点不同,加之各遗址没有表明年代与性质问题的确切资料,难免要产生一些不同的见解和争议。1953年发现郑州商城,曾有是否为商城的争议。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勘察“夏墟”时发现的,必然要讨论二里头文化为夏或为商的问题,起初一方学者主张二里头文化前部为夏、后部为商;一方学者先主张为早商,后改为先商,所持文献根据都是《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下班固注:“尸乡,殷汤所都”。1977年登封会议有的学者提出二里头文化全部属于夏代,商汤所都为郑州商城,否定了上条史料。信从这条史料的学者与之力争,展开了争论,逐渐涉及到夏代文化上下限的问题。关于上限争议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或晚期;一是二里头文化一期。至于下限问题竟有四种意见,即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间,二、三期之间,三、四期之间,二里头第四期文化与二里岗下层文化之间,众说纷纭,讨论热烈,争论的焦点是谁为商汤亳都的问题。1983年发现偃师商城,看来关于商汤亳都的问题是可以解决了,但又产生了新的争议,对于偃师商城性质的问题,主要有商汤亳都、商代早期陪都(或二都论)、商代早期军事重镇、太甲桐宫、太戊新亳、盘庚亳殷等,又是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热点是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孰早孰晚的问题。就是这欲合不得、共识难求的形势之下,国家适时地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科学测年等多学科联合,通过交叉进行、共同讨论、实地考察、多方论证、汇报总结和深入研究等方式,加速各学科向纵深发展,收到许多重要成果,上列诸篇论文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完成的。论文的作者们不仅是研究夏商文化的学者,又多是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组和专题研究方面的负责人或参与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必然要反映到夏商周断代工程之中。笔者预祝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标签:;  ;  ;  ;  ;  

论延市招商城建设的时代_考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