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莱西市第四中学 赵松梅 266600
摘要:一切的学习源于兴趣,兴趣是激发人们学习最好的老师。生物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学习,生物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同时还可以利用不同的标本进行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它可以让学生们头脑形成一个直观的概念,让学生们迫切的需要去了解,去掌握,因此,生物的教学较其它学科更有教学优势,而且也更容易让同学们接受,变要你学,成为我要学,大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教学的时效性,达到了我要传授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趣味性教学、标本、直观教学、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粮食的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与生物科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学好生物,对于我们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与延期的和谐相处,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生物教学又往往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教师要依据生物科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活动特征,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趣味性的原则,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预期收到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些努力的探讨,以就教于同行。具体做法是: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课本,新增了大量插图故事,有的还配有插图说明,有的以图代文,图文并茂,将知识性与故事性结合在一起,可读性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抓住这一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生物结论课时,我抓住了课本中玉莲的叶子与大厅的层顶这一幅插图,进行合理解说;为什么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坐在玉莲叶子上面不会下沉呢?原来玉莲叶子的背面有许多粗大的叶脉,粗大的叶脉之间又连着镰刀状的较细叶脉。正是这种结构,具有很大的承受力。现代体态馆的大历屋顶,也利用了这里边一原理,既避免了过多的梁柱,又具有足够的坚固性,教师对照插图讲述,加深了学生对仿生学的认识,增加了学生学习一物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生物标本的直观教学作用
生物标本,是进行直观教学、调动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标本可以采用,更多的可以自制,初中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许多动植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教师只要留心观察,勤于采集,就可以得到它。将它们自制成标本,上课时再适时展示给学生,可收到意外效果。如在教学昆虫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自制的几十只珍贵的蝴蝶标本,这些标本颜色各异,花纹不同,形态万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看了以后,惊叹大自然造物的杰作,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也弥补了某些不足,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拓宽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合理使用乡土教材
乡土生物教材是生物教材的重要补充,在教学中合理加以使用是必要的。我县地处沿海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气候宜人,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批特殊的生物群落,为生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材料。如讲到爬行动物时,我启发学生:在首批国务院命名的特色县市中,你知道汉寿被誉为什么吗?学生回答:汉寿被命名为“中国甲鱼之乡”。甲鱼是什么,它有哪些生活习性和特征呢?学生反应十分活跃,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进行讲解,介绍爬行行动。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记忆,而且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适当增强一些趣味性资料
现行生物教材,插图多,文字凝练,可谈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适当选取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趣味性史料,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到蕃茄科植物时,我就介绍了西红柿的有关趣史,它原产于美洲,人们见到它颜色鲜艳,与某些毒果极为相似,给它取了一个望而生畏的名字——“狼果”,不敢轻易碰它,只把它当成一种观赏植物,直到16世纪中期,才有一个英国人勇敢地去品尝它,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结果他发现西红柿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极高。这样,西红柿才走上们的餐桌,成为一种佳肴。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增加趣味性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五、20世纪,生物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人类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适当介绍生物科技新成就,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到遗传时,我介绍了1998年,英国科学家率先利用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克隆绵羊“多利”,它标志着生物遗传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成就,也意味着人类利用细胞克隆自身已成为可能,教师这一介绍,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六、重视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
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观察细胞、采集标本、解剖动物,这一切都会常常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方法不胜枚举,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兴趣,使生物教学跃上一个新台阶。
论文作者:赵松梅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8
标签:生物论文; 学生论文; 标本论文; 趣味性论文; 这一论文; 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