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XI总线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房芳,郑辉,汪玉,邱雷[1](2021)在《机械结构健康监测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高速列车、核电风电及舰船深潜等机械装备技术的发展,机械结构的高效快速运维对保障机械装备的高性能、高可靠性运转至关重要。机械结构健康监测能够在结构试验和服役全过程中对结构状态进行监控,实现精细化视情维护,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并降低运维费用,故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备受重视。围绕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梳理其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风力发电、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现状,并对实现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涉及的先进传感技术、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最后对机械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向向[2](2021)在《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文中指出大型设备的研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分布式机电系统的发展,但大型分布式机电设备为生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多地域分布设备状态监测、设备管理、数据储存与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大型工业生产中的分布式机电设备存在分散性、监测节点多元化、设备管理复杂化等特点,在分布式网络化智能监控中,每个独立运行的机电设备即是一个边缘节点,位于边缘节点的设备数据信息是对分布式机电设备进行高效监测与管理的重点所在。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嵌入式边缘节点开发的融合虚拟仪器技术的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方案,开发了网络化的远程分布式机电设备监测及边缘节点管理平台,该系统可对处于不同地域的机电设备进行远程监测与设备信息的管理。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分布式机电系统的信号特点,设计数据采集系统,结合虚拟仪器技术,并采用嵌入式FPGA开发和数据传输技术完成边缘节点信号的可靠、高速采集及传输等功能。(2)为提高边缘节点数据分析的效率,利用一阶差分法有效剔除原始采样信号的奇异点,随之对信号进行最优变分模态分解(OVMD),然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判定各模态与原始信号的相关程度,从而准确获取真实运行信号与噪声源信号,实现机电系统边缘节点的信号预处理功能,以提高分布式机电系统边缘节点对本地数据的过滤、分析的效率及其准确性。(3)结合System Link技术实现信号的远程传输,完成在远程终端的信号监测,设计远程监测方案,在远程系统终端实现对边缘节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与高效管理,采用远程软件驱动等部署技术实现对远程设备的统一管理与升级。为分布式系统海量运行数据的存储、挖掘、云端计算与应用奠定基础,为故障诊断等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4)为了验证所设计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采用实验室三台机电设备作为平台监测与管理对象,使用本文技术验证设计结果。实验表明,本文所设计实现的监测平台能够可靠地采集到设备运行数据,经所开发的边缘节点预处理技术实现边缘节点信号的提取与重构,通过终端服务器能够良好地监测远程设备运行状态,实现高效的分布式设备软硬件管理。该实验平台的设计具有可靠性及可扩展性,为分布式系统海量运行数据的存储、挖掘、云端计算与应用奠定基础,为故障诊断等技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为之后课题组平台设计的开发及健康监测、故障诊断奠定坚实的基础。
张逸龙[3](2021)在《基于PXI总线的某飞行器多通道信号模拟器研制》文中认为与某型飞行器配套的发射控制测试系统、校靶测试系统、综合测试系统以及角速度传感器与放大器测试系统能够完成对该型飞行器各关键部件的复杂测试任务,是评判飞行器质量合格与否的关键设备。但由于飞行器本身系统结构精密复杂,频繁的上电测试、供制冷气会对其使用寿命产生影响,因此实际情况并不允许测试设备在研期间长时间占用飞行器及其相关辅助测试设备;同时由于飞行器无法提供故障测试数据,因而无法对测试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XI总线的某飞行器多通道信号模拟器研制方法,该模拟器能够有效代替飞行器及相关辅助设备,支持测试系统开发调试工作,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制成本。通过对上述4套测试系统的硬件结构以及测试接口与信号类型的详细分析,总结整理了信号模拟器系统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提出了设计研制的关键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工控机为控制核心,外接集成远程控制器的PXI机箱的系统总体框架。系统硬件设计方面,针对目前自动测试设备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几种仪器总线标准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对比,最终选择了基于PXI总线标准的系统硬件架构,并根据模拟器的功能需求和设计指标,选择了符合要求的的PXI功能模块和其他相关硬件设备。系统软件设计方面,选择了基于C#的Winform作为模拟器系统软件用户层框架,在Visual Studio 2017开发平台下完成了软件开发。依据软件模块化设计思想并结合多线程与数据库技术,同时充分发挥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优势,完成了系统登录管理模块、自检模块、配置管理模块、通信模块、信号模拟输出模块以及任务执行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最后,分别针对信号模拟器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设计了详尽的调试验证方案,并与各测试系统进行了联调。结果表明,信号模拟器系统工作稳定可靠,系统硬件设计符合标准,软件各项功能满足调试需求,能够有效辅助测试系统研制。
高扬[4](2021)在《水力发电机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玉皓[5](2021)在《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故障分析及在线监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轮发电机组是电力生产的主要设备,作为能量转换和输出的中间环节,其轴系在蒸汽和电磁力矩的作用下产生弹性角变形和扭转振动,可能诱发轴系疲劳损伤。本文以轴系弯扭振动模型为基础,通过在线工作变形分析评估轴系安全性,提出了更加准确的扭振测量方法,开发了扭振监测和安全性分析系统,研究成果有助于避免扭转振动故障造成机组严重损伤、提高机组运行安全性。首先,分析并建立叶盘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固有特性分析,利用动能等效方法,给出了长叶片轴段在扭振建模中的刚性盘等效条件。推导了Timoshenko弯扭梁轴单元模型,系统模型考虑了弹性支承、刚性支承的影响,以及陀螺力矩的作用,建立了轴-盘-支承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轴系的弯扭振动固有特性。利用矢量叠加原理构建轴截面同步旋转向量,用于分析旋转轴系扭振或弯扭振动的调制特征。其次,通过轴系危险截面与典型结构应力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轴系的安全性分析。利用惯性单元和弹性单元建立的轴系扭振模型,进行轴系截面安全性分析;对于轴系典型结构,利用内嵌有限元工具组件的方式,建立典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导入实测扭转载荷数据,对典型轴系部件进行在线应力分析。实现轴系危险截面与典型部件结构的安全性分析。再次,考虑到旋转运动和扭转振动具有相同的物理量纲,可实现转角和扭角的同源测量,提出了广义增量编码器模型的扭振测量方法。利用编码盘半周期角序重构,不改变整周期分度角的特点,提出了双周期的瞬时角速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在硬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一倍扭振信号采样率,避免带宽闲置现象。并从信号采样的角度解释了扭振信号的非对称失真和非对称采样的现象。分析了位移测量型的增量编码器的输出调频-调幅信号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等周期高差测距型编码器模型用以实现弯扭振动的测量方法。通过仿真和实验的方式对上述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最后,结合核电汽轮机组的扭振监测与分析的工程应用需求和已有的工程经验,整合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工程技术的转化。研发了汽轮发电机组的轴系扭振在线监测与分析的成套装置。为了适应不同类型的扭振监测需求,引入数据中台和组态页面的开发模式,并采用时序数据库重新构建了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平台,通过功能与数据灵活组合配置,实现扭振监测装置的功能扩展。
蒋云钟,冶运涛,赵红莉,梁犁丽,曹引,顾晶晶[6](2020)在《水利大数据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管理对象数量大、类型多、空间分布广、运行环境复杂、交织作用因素众多,对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控极其困难。将以关联分析为特点的水利大数据技术和以因果关系为特点的水利专业机理模型相结合,对海量多源的水利数据加以集成融合、高效处理和智能分析,并将有价值的结果以高度可视化方式主动推送给管理决策者,是解决水利对象精细化管控难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主要对水利大数据的概念认知、技术体系及其应用于水利规律解析、水利态势研判、水利趋势预测和水利决策优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水利大数据发展趋势为需求场景化、管理集成化、分析智能化、服务平台化、保障体系化。在水利大数据应用中,数据是根本,分析是核心,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水治理效率是最终目的,应深度挖掘水利业务管理需求,整合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工程等领域全息数据,全面布局水利大数据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大数据技术与水利的深度融合,支撑我国水治理彻底转型升级。
郭成成[7](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辅机设备状态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汽轮机组设备状态监测与评估方面,机组辅机设备在监测手段和监测系统上都有所欠缺。同时,面对辅机设备数量多、种类多、分布广,设备监测周期长、监测数据量大等特点,传统的监测评估系统在辅机监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设计以汽轮机组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将云平台技术与传统的设备监测评估技术相对接,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辅机设备状态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设计。为电厂辅机设备的状态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设计研究:1.分析了机组辅机设备常见的故障类型、故障机理及故障特征。从理论上阐述了振动信号的时域、频域、时频分析方法,探讨研究了这些方法在设备振动信号分析中的应用原理、应用场景和应用特点等。2.对基于云平台的辅机设备状态监测与评估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架构以及具体的实现方案,并分析了云平台的搭建部署。3.采用ARM架构,设计了以AM3354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嵌入式数据采集器的整体结构。设计并实现了数据采集器的硬件平台,并对相关模块硬件电路、接口进行了设计说明。对监测数据的采集、发送传输以及接收的实现进行了设计,对数据库的实现进行了研究设计。4.对状态监测评估应用进行了设计,实现了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样本分析功能。同时,设计研究了基于模糊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模型,以及两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辅机设备状态运行评估模型。
吴浩宇[8](2020)在《振动环境下的引信控制时序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导弹飞行振动环境中引信处于“激活”状态,引信的控制时序一但出现问题将导致导弹失控,无法完成预定的任务甚至伤及我方人员。为了进一步实现引信振动环境可靠性测试,本论文以设计搭建了一套基于虚拟仪器的试验测试系统,为引信在弹道飞行振动环境下控制时序精度测试提供技术参考,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价值和战略意义。本论文采用3个独立的正交轴模拟引信产品在弹道飞行环境下X、Y、Z三个方向受到的振动,搭建了一套人与实验环境相分离的试验方案。基于奈奎斯特采样理论设计数据采集系统,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操作系统编程,建立了一套操作简便、易于扩展的测试系统。首先,对国内外引信测试技术研究现状做了总结,依照现有的引信测试技术和环境试验方案,提出了采用苏试DC-5000-50电动振动台模拟引信弹道飞行时的振动环境,通过延长信号线实现远距离信号传输,将实验员与测试环境相分离保证测试方案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其次,通过对待测信号和测试要求的分析,制定了以STM32F103C8T6主控芯片来模拟引信控制时序信号的发生,采用阿尔泰公司的USB-2881进行硬件系统采集控制的硬件平台方案。以美国NI公司的LabVIEW虚拟仪器开发平台进行上位机软件的设计编写,使用ODBC数据库开发技术实现对Access数据库的管理;使用ActiveX自动化调用技术实现对报表的生成和打印;使用动态函数库技术实现对采集硬件的控制和调用;采用模块化思路设计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最后,对模拟产品外形和专用夹具进行了设计,确保对振动环境模拟的可靠性。经过软、硬件联合调试和振动环境试验,结果表明引信控制时序测试系统能够良好的模拟引信弹道飞行振动环境,可以进行稳定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结果判定工作,系统完全满足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并且稳定、可靠、安全。
卢鹏宇[9](2020)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分布式电源电能质量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规模集中式电源的缺点日益显现,分布式电源凭借其经济、灵活、环保的优势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会产生大量电能质量问题;与此同时,对电能质量敏感的精密设备也在不断投入,对电能质量进行准确、全面、及时的监测与分析显得愈发不可忽视,故急需开发出更为强大的监测方法和装置来应对。本文首先介绍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现状,对电能质量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各项电能质量指标的判别计算方法和国标要求,接着讨论分布式电源及其对电能质量的影响,为后文监测装置中各电能质量指标检测模块的构建打下基础。然后针对电能质量检测和噪声污染现象,结合自适应噪声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排列熵(PE)、基于非抽样小波变换(UWT)的小波阈值降噪和希尔伯特黄变换(HHT),提出了基于CEEMDAN-UWT降噪的电能质量时频检测方法。CEEMDAN将扰动信号分解成具有单分量特征的固有模态函数组,用UWT阈值降噪处理PE筛选出的含噪分量,重构后获得最终的降噪信号,接着通过HHT获得扰动的时频特征信息。在Lab VIEW环境下独立实现了此方法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使得扰动信号的信噪比较初始值平均提升了41.9%,方法具备较好的降噪效果并能够较为准确地检测到各项扰动的瞬时频率、希尔伯特谱等时频信息,方法的有效性得以验证。最后依据前面的研究内容,构建了基于虚拟仪器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扩展性与可维护性上较传统系统有较大的优势。将电能质量监测、现代信号处理方法与虚拟仪器技术相结合,以PXI设备搭建硬件平台,软件方面不借助MATLAB混合编程,而是仅以图形化G语言完成整个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程序编写,更加直观方便。采用模块化方式,主要设计了数据采集、信号发生、基础测量、谐波分析、电压波动与闪变、三相不平衡模块以及基于本文所提时频分析方法的时频分析模块和数据储存回放模块等等。经过仿真验证,系统各个模块的测试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误差较小,效果比较理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现代分布式电源电能质量检测仪器和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浩[10](2020)在《基于LabVIEW的分动器控制器可编程自动检测系统开发》文中指出随着汽车四驱技术的发展,分动器控制器作为切换汽车驱动模式的电子控制单元,其质量直接影响这四驱汽车的操控性以及行车安全,它的生产和检验周期影响整车的交付进度,因而对分动器控制器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传统的分动器控制器人工检测仪器存在多种明显的不足,自动化程度较低、检测效率低下,不能满足所有检测需要。如何提高分动器控制器的检测效率,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参与,检测内容更加全面成为了关键。本课题以实现分动器控制器自动检测为目标,开展了分动器控制器自动检测系统的开发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传统分动器控制器手动检测系统的检测过程,发现其不足,提出新型分动器控制器可编程自动检测方法。分析、整理分动器控制器的输入与输出信号,确定分动器控制器的检测内容,并根据检测内容设计系统下位机。搭建分动器换挡结构电机模型与电磁离合器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确定换挡电机与电磁离合器模拟电阻的阻值。(2)分析了自动检测系统上位机与下位机需要交互的信息,设计了可编程自动检测系统上下位机的自动检测指令集。设计了自动检测系统上下位机的CAN通讯协议。(3)基于Lab VIEW开发平台,开发了自动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包括检测模式选择模块、自定义检测命令模块、自动控制信号显示模块、手动控制模块、反馈信息模块、CAN通讯实时显示模块、自动检测结果显示模块和报表打印模块,实现了可编程自动检测、检测结果判定、保存和手动检测。(4)应用虚拟下位机完成了自动检测系统调试,搭建自动检测系统测试平台,对分动器控制器进行实际检测,验证自动检测系统的功能。试验结果表明该自动检测系统实现了对分动器控制器的自动检测,减少了操作人员的手动参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测试工作的影响,检测效率高,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二、PXI总线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XI总线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机械结构健康监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国内外总体研究现状 |
1.1 航空航天领域 |
1.2 能源化工领域 |
1.3 风力发电领域 |
1.4 交通运输领域 |
2 先进传感技术 |
2.1 应变监测传感技术 |
2.2 压电超声传感技术 |
2.3 其他监测传感技术 |
3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
3.1 应变监测系统集成 |
3.2 压电监测系统集成 |
3.2.1 主动压电监测系统集成 |
3.2.2 被动压电监测系统集成 |
3.3 其他监测系统集成 |
4 结构健康监测方法 |
4.1 压电导波监测方法 |
4.1.1 压电导波损伤定位成像方法 |
4.1.2 时变服役环境下压电导波监测方法 |
4.2 振动模态监测方法 |
4.3 机电阻抗监测方法 |
4.4 声发射监测方法 |
4.5 腐蚀监测方法 |
4.6 变形监测方法 |
5 工程应用案例 |
5.1 航空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
5.2 能源化工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
5.3 风力发电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
5.4 交通运输结构健康监测案例 |
6 总结与展望 |
(2)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分布式机电系统概述 |
1.3 分布式机电系统的远程监测与管理现状 |
1.3.1 远程监测与管理系统介绍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2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技术及方法 |
2.1 分布式机电系统监测与管理结构 |
2.1.1 分布式机电系统监测功能需求 |
2.1.2 关键技术分析 |
2.2 虚拟仪器应用 |
2.2.1 Lab VIEW开发工具 |
2.2.2 Compact RIO控制器 |
2.2.3 System Link技术 |
2.3 总体框架设计及功能介绍 |
2.3.1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硬件架构 |
2.3.2 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软件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3 边缘节点在线监测功能开发 |
3.1 数据采集系统技术研究 |
3.1.1 基于c RIO的数据采集平台的实现 |
3.1.2 机电系统信号特点及采集设计 |
3.2 数据采集软件开发架构 |
3.3 系统配置模块 |
3.3.1 登录模块 |
3.3.2 硬件参数配置 |
3.3.3 采集参数设计 |
3.4 边缘节点采集系统功能实现 |
3.4.1 嵌入式FPGA开发 |
3.4.2 RT程序设计 |
3.4.3 传感器标定及数据转换 |
3.4.4 上位机程序设计 |
3.4.5 数据通信 |
3.4.6 数据存储与回放 |
3.5 本章小结 |
4 边缘节点数据预处理方法 |
4.1 基本理论 |
4.1.1 一阶差分法 |
4.1.2 变分模态分解 |
4.1.3 相关性分析 |
4.2 基于最优VMD的预处理方法 |
4.2.1 最优K值确定 |
4.2.2 预处理流程 |
4.2.3 预处理性能指标 |
4.3 预处理方法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 |
5.1 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搭建 |
5.1.1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监测平台的实现 |
5.1.2 远程系统通信 |
5.2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监测设计 |
5.2.1 Lab VIEW程序设计 |
5.2.2 网页化数据显示设计 |
5.3 基于System Link的远程管理设计 |
5.3.1 设备管理 |
5.3.2 软件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实验室机电设备的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1.1 实验环境搭建 |
6.1.2 机电设备概况 |
6.2 数据采集与传输验证 |
6.3 边缘节点信号预处理 |
6.4 远程监测功能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PXI总线的某飞行器多通道信号模拟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自动测试系统发展与调试综述 |
§1.2.2 导弹模拟器研究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测试系统概述与模拟器需求分析 |
§2.1 某飞行器自动测试系统概述 |
§2.1.1 测试系统功能结构 |
§2.1.2 测试接口与信号类型 |
§2.2 信号模拟器功能需求分析与技术指标 |
§2.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2 关键技术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号模拟器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3.1.1 模拟器系统总线标准选择 |
§3.1.2 模拟器系统硬件组成结构 |
§3.2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3.2.1 软件总体框架结构 |
§3.2.2 上层应用软件功能设计 |
§3.2.3 软件开发平台语言及应用程序框架选择 |
§3.2.4 数据库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号模拟器应用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用户登录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1 用户登录验证 |
§4.1.2 用户信息管理 |
§4.2 系统自检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 系统参数配置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系统参数配置 |
§4.3.2 系统参数管理 |
§4.4 系统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数字I/O通信 |
§4.4.2 串口通信 |
§4.5 信号模拟输出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1 信号特征分析与建模 |
§4.5.2 信号输出模式配置 |
§4.6 任务执行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
§4.6.1 发控测试模拟单元 |
§4.6.2 校靶测试模拟单元 |
§4.6.3 综合测试模拟单元 |
§4.6.4 角感测试模拟单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号模拟器系统调试与验证 |
§5.1 系统调试意义及内容安排 |
§5.2 系统调试验证方案设计 |
§5.2.1 硬件调试方案 |
§5.2.2 软件调试方案 |
§5.2.3 系统联调方案 |
§5.3 系统调试验证结果与分析 |
§5.3.1 系统硬件调试 |
§5.3.2 系统软件调试 |
§5.3.3 系统联调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5)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故障分析及在线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轴系扭振系统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2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响应分析及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3 振动测量原理及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4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在线监测装置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轴系振动系统建模及固有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叶盘振动系统固有特性分析 |
2.2.1 叶盘振动系统模型 |
2.2.2 叶盘振动系统固有特性分析 |
2.2.3 叶盘结构的刚性盘等效方法 |
2.3 轴-盘-支承振动系统特性分析 |
2.3.1 轴-盘-支承系统的基本单元模型 |
2.3.2 轴-盘-支承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及固有特性分析 |
2.3.3 基于旋转向量的轴系振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轮机组轴系扭振响应及安全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的扭振响应分析 |
3.2.1 轴系扭振响应分析方法 |
3.2.2 蒸汽和电磁力矩计算 |
3.3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安全性分析 |
3.3.1 危险截面的确定 |
3.3.2 轴系典型结构在扭振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
3.3.3 转轴扭转疲劳损伤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增量编码器在扭振在线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
4.1 引言 |
4.2 广义增量编码器瞬时角速度计算的扭振测量 |
4.2.1 广义增量编码器模型及瞬时角速度计算方法 |
4.2.2 扭振信号提取方法的适用条件 |
4.2.3 扭振信号在线提取流程与仿真分析 |
4.3 等周期高差测距型增量编码器的弯扭振动测量 |
4.3.1 等周期高差测距型增量编码器模型 |
4.3.2 瞬时角速度对弯振频率的调制许用条件 |
4.3.3 弯扭振动提取流程及仿真分析 |
4.4 弯扭振动测量的试验验证 |
4.4.1 增量编码器瞬时角速度计算的扭振测量实验 |
4.4.2 等周期高差测距型增量编码器弯扭振动测量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扭振在线监测装置的开发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扭振在线监测装置的工程设计与开发 |
5.2.1 总体构架设计 |
5.2.2 功能设计与技术开发 |
5.2.3 硬件平台的工程设计 |
5.2.4 软件与数据平台的工程设计 |
5.3 扭振在线监测装置功能测试及应用 |
5.3.1 性能测试与功能验证 |
5.3.2 工程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水利大数据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利大数据的概念认知 |
2 水利大数据的技术体系 |
2.1 水利大数据采集技术 |
2.2 水利大数据存储技术 |
2.3 水利大数据计算技术 |
2.4 水利大数据分析技术 |
2.5 水利大数据可视技术 |
3 水利大数据的规律解析应用 |
3.1 水灾害应用 |
3.2 水资源应用 |
3.3 水环境应用 |
3.4 水生态应用 |
3.5 水工程应用 |
4 水利大数据的态势研判应用 |
4.1 水灾害应用 |
4.2 水资源应用 |
4.3 水环境应用 |
4.4 水生态应用 |
4.5 水工程应用 |
5 水利大数据的趋势预测应用 |
5.1 水灾害应用 |
5.2 水资源应用 |
5.3 水环境应用 |
5.4 水生态应用 |
5.5 水工程安全 |
6 水利大数据的决策优化应用 |
6.1 水灾害应用 |
6.2 水资源应用 |
6.3 水环境应用 |
6.4 水生态应用 |
6.5 水工程应用 |
7 水利大数据的研究展望 |
7.1 水利大数据需求场景化 |
7.2 水利大数据管理集成化 |
7.3 水利大数据分析智能化 |
7.4 水利大数据服务平台化 |
7.5 水利大数据保障体系化 |
(7)基于云平台的辅机设备状态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设备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
1.2.2 云平台及其在设备监测中的研究与发展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辅机设备典型故障与振动分析方法研究 |
2.1 辅机设备常见典型故障 |
2.2 设备振动评估方法研究分析 |
2.2.1 振动信号的时域分析 |
2.2.1.1 时域参数分析方法 |
2.2.1.2 相关分析 |
2.2.2 振动信号的频域分析 |
2.2.3 振动信号的时频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平台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总体概述 |
3.2 系统的具体结构与总体设计分析 |
3.2.1 系统具体结构 |
3.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分析 |
3.2.2.1 现场监测层 |
3.2.2.2 网络传输层 |
3.2.2.3 云平台服务层 |
3.2.2.4 终端用户层 |
3.3 云平台服务器搭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系统设计 |
4.1 数据采集器的硬件设计与选型 |
4.1.1 传感器的设计与选择 |
4.1.2 状态数据采集器硬件设计 |
4.1.3 操作系统平台与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 |
4.2 数据采集传输与存储设计实现 |
4.2.1 数据采集设计 |
4.2.1.1 数据采集参数配置设计 |
4.2.1.2 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设计实现 |
4.2.2 数据发送端设计 |
4.2.3 数据库设计 |
4.2.4 数据接收端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状态监测评估应用设计 |
5.1 状态监测与分析 |
5.2 数据样本分析 |
5.3 趋势分析 |
5.4 基于模糊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实现 |
5.5 基于大数据的辅机状态运行评估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8)振动环境下的引信控制时序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引信测试技术现状 |
1.2.1 国外引信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引信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3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 |
1.3.1 虚拟仪器发展现状 |
1.3.2 虚拟仪器特点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
2.1 测试内容 |
2.1.1 待测时序信号分析 |
2.1.2 系统要求及测试指标 |
2.2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系统硬件平台方案设计 |
2.3.1 硬件平台系统框架 |
2.3.2 振动台选型 |
2.4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2.4.1 软件总体设计 |
2.4.2 软件技术支持 |
2.5 本章小结 |
3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3.1 时序信号发生电路设计 |
3.1.1 电源供电控制电路 |
3.1.2 KEY按键控制电路 |
3.1.3 SWD调试接口电路 |
3.1.4 信号输出与输入电路 |
3.1.5 时序信号下位机软件编程实现 |
3.2 时序信号采集控制模块设计 |
3.2.1 方案设计 |
3.2.2 板卡主要技术参数 |
3.2.3 设备特性 |
3.2.4 AD模拟量输入 |
3.2.5 DO数字量输出 |
3.3 本章小结 |
4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功能设计 |
4.1.1 软件开发平台 |
4.1.2 软件设计原则 |
4.1.3 软件体系结构 |
4.2 软件功能实现 |
4.2.1 启动界面及设备校准 |
4.2.2 用户界面及数据库 |
4.2.3 采集控制及实时显示 |
4.2.4 数据回放与分析界面 |
4.2.5 测试结果分析 |
4.2.6 报表打印与ActiveX技术 |
4.2.7 标准波形设置与系统信 |
4.3 本章小结 |
5系统测试与实验 |
5.1 模拟产品外形设计 |
5.2 工装夹具设计 |
5.3 振动环境试验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5.5 Setup安装程序创建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汇总 |
致谢 |
(9)基于虚拟仪器的分布式电源电能质量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监测装置的研究现状 |
1.3.2 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能质量问题研究 |
2.1 电能质量问题 |
2.1.1 电能质量概述 |
2.1.2 分类和国家标准 |
2.1.3 主要电能质量指标 |
2.2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电能质量 |
2.2.1 分布式电源概述 |
2.2.2 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能质量时频检测方法研究 |
3.1 传统时频分析方法 |
3.1.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3.1.2 小波变换 |
3.2 希尔伯特黄变换的理论分析与改进 |
3.2.1 HHT的提出 |
3.2.2 EMD的原理与特性分析 |
3.2.3 EMD的改进方法研究 |
3.3 基于CEEMDAN的新型时频检测方法 |
3.3.1 噪声及评价指标 |
3.3.2 排列熵算法 |
3.3.3 小波阈值降噪 |
3.3.4 非降采样小波变换 |
3.3.5 算法过程与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虚拟仪器技术在电能质量监测中的应用 |
4.1 Lab VIEW平台 |
4.2 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方案 |
4.3 系统设备的选型 |
4.4 系统软件设计 |
4.4.1 登录模块 |
4.4.2 数据采集模块 |
4.4.3 信号发生导入模块 |
4.4.4 基础测量模块 |
4.4.5 谐波分析模块 |
4.4.6 三相不平衡模块 |
4.4.7 时频分析模块 |
4.4.8 电压波动闪变模块 |
4.4.9 数据存储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仿真测试 |
5.2 实验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LabVIEW的分动器控制器可编程自动检测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自动检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动检测系统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自动检测系统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虚拟仪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虚拟仪器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虚拟仪器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分动器控制器可编程自动检测方法的提出 |
2.1 分动器控制器简介 |
2.2 分动器控制器可编程自动检测方法的提出 |
2.2.1 分动器控制器传统手动检测方法分析 |
2.2.2 分动器控制器可编程自动检测方法的提出 |
2.3 分动器控制器检测内容分析 |
2.4 分动器控制器自动检测系统下位机设计 |
2.4.1 自动检测系统的下位机设计 |
2.4.2 分动器电动换挡系统建模分析与模拟电阻确定 |
2.4.3 分动器电磁离合器建模分析与模拟电阻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检测系统检测指令和通讯协议设计 |
3.1 可编程检测指令分析和设计 |
3.1.1 可编程检测指令分析 |
3.1.2 点火状态检测阶段指令设计 |
3.1.3 2H-4H换挡控制阶段指令设计 |
3.1.4 4H-4L换挡控制阶段指令设计 |
3.1.5 故障模拟与清除阶段指令设计 |
3.2 通讯协议的设计 |
3.2.1 CAN通讯简介 |
3.2.2 报文组成 |
3.2.3 CAN通讯协议的制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检测系统的软件开发 |
4.1 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
4.2 系统软件的开发 |
4.2.1 系统软件的需求分析 |
4.2.2 系统软件的主流程 |
4.2.3 检测步骤编程模块 |
4.2.4 控制命令发送模块 |
4.2.5 反馈信息接收和判断模块 |
4.2.6 检测结果保存模块 |
4.2.7 报表打印模块 |
4.2.8 手动检测模块 |
4.2.9 人机交互界面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检测系统的调试与试验 |
5.1 自动检测系统的调试与仿真 |
5.2 自动检测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 |
5.3 自动检测系统功能验证 |
5.3.1 可编程自动检测功能验证 |
5.3.2 对带有故障的分动器控制器检测功能验证 |
5.3.3 手动检测功能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PXI总线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械结构健康监测综述[J]. 房芳,郑辉,汪玉,邱雷. 机械工程学报, 2021(16)
- [2]分布式机电系统远程监测与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D]. 张向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PXI总线的某飞行器多通道信号模拟器研制[D]. 张逸龙.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水力发电机振动和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高扬.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汽轮发电机组扭振故障分析及在线监测的研究[D]. 张玉皓.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水利大数据研究现状与展望[J]. 蒋云钟,冶运涛,赵红莉,梁犁丽,曹引,顾晶晶. 水力发电学报, 2020(10)
- [7]基于云平台的辅机设备状态监测与评估系统设计[D]. 郭成成. 东南大学, 2020(01)
- [8]振动环境下的引信控制时序测试技术研究[D]. 吴浩宇. 中北大学, 2020(11)
- [9]基于虚拟仪器的分布式电源电能质量监测方法研究[D]. 卢鹏宇.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10]基于LabVIEW的分动器控制器可编程自动检测系统开发[D]. 王浩. 燕山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