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 江苏南京 211800
【摘 要】目的:探讨胃癌合并糖尿病术后经鼻空肠置管早期肠内营养(EEN)对病人血糖等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分析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45例,今年行早期肠内营养组(EEN,15例)和去年行肠外营养组(PN,30例)。详细观察治疗期间的血糖波动、营养指标、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EEN组血糖水平波动较PN组平稳(P<0.05),营养指标明显优于PN组(P<0.05)。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血糖波动不大,利于早期恢复肠道功能,优于肠外营养。
【关键词】胃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近年来认为上消化道手术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有助于胃肠功能和营养指标的恢复[1]。本研究以45例胃癌手术患者为对象,比较经鼻空肠置管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效果,旨在评估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接受胃癌根治手术病人45例,分为EEN组(n=15)和PN组(n=30)。两组病人术前空腹血糖、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方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2 营养支持方法
PN组术后第1天术始按机体正常需要量(热卡125.5kJ/kg/d及氮0.2g/kg/d)供给,氮源为氨基酸注射液,非蛋白质热卡的20%~30%由20%脂肪乳剂(均为华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供给,其余70%~80%由10%葡萄糖液供给,各营养制剂均配成全合一营养液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输入,恢复半流质后停用。EEN组术前经鼻插入营养管及胃管,术中在消化道重建并吻合时,将营养管放置于距屈氏韧带或肠肠吻合口以远20-30cm远端空肠处。术后第1天经营养管输液泵匀速缓慢滴入生理盐水250ml,患者若无腹胀、恶心等不适,则开始应用肠内营养。营养液选用安素(华瑞公司生产,专供糖尿病患者使用,按说明书要求配制),营养液泵速开始较慢,以后逐渐加快,以不引起患者腹部不适为宜。EN组每日所需营养供给能量和TPN组相同,早期EEN供给不足则由PN外周静脉补充。肛门排气后,逐渐减少肠内营养液体量的输入量,恢复半流质后停用。两组研究期间均用监测血糖每日一次,合并糖尿病者每4h测定血糖1次,并使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3、9d测定体重(Wt)、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前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数(L)等营养指标和肝功能等变化,记录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营养指标变化
EEN组术后第3天体重(Wt)、血红蛋白(HGB)、总蛋白(TP)、前蛋白(Prealbumin,PA)、外周血淋巴细胞数(PBL)、肝功能指标明显好于PN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P<0.01),术后第9天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的变化
2.2 术后平均住院日和费用
EEN组在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上较PN组明显缩短,差别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4。
3讨论
胃癌好发于中老年病人,而中老年病人多合并其他系统的慢性疾病。胃癌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因长期控制饮食,术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手术后更易并发感染、电解质紊乱、吻合口漏和心脑血管疾病,术后早期合理应用营养支持,对改善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2]。
营养支持的途径有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近年来研究发现,长期肠外营养致使绒毛萎缩并通透性增加,失去应有的机械性屏障机能,使得肠道细菌通过肠粘膜入肠淋巴结成进入血液循环,可造成肠细菌移位及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3]。而肠内营养既改善了肠粘膜自身的营养状况,同时也纠正了肠内环境的紊乱,保证了肠粘膜的机械及化学屏障,从而预防了肠细菌及毒素的移位。近年来研究发现,腹部手术后数小时即可发现肠道蠕动,术后12 h内小肠即可恢复吸收、消化等功能。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研究已多见报道,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模式[4]。
通过本组比例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总结如下:(1)为减少早期肠内营养本身所至的恶心呕吐,先经鼻肠管内滴入250ml的生理盐水,如有不适,再开始滴入营养液,并遵循从少到多,由慢到快,由稀到浓的原则,使肠道能逐渐适应进食过程。结果显示EEN组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2例,腹泻1例,通过调整输注速度后均得到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营养指标和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但术后第4天EEN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水平显著好于PN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保护肝脏功能方面较肠外营养有一定的优越性,能够加快患者术后肝功能和全身状况的恢复。比较EEN组和PN组一周内每日血糖波动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EN组血糖波动较小,其原因主要与EEN组肠内营养24h匀速滴入经肠内吸收,胰岛素泵均匀供给胰岛素有关,而PN组中营养液直接进入血液导致血糖难于控制,这与某些学者报道一致。因此对于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只要胃肠道功能基本正常即属于肠内营养的适应症。此外,EEN组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日和治疗费用也明显少于PN组。这表明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有利于患者术后体能恢复,是可靠、安全、经济、有效的营养支持手段,与其他一些学者报道一致。但术后远期的影响具体不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有利于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肝功能和机体康复,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易行的营养支持方法,是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案。
参考文献:
[1]Kehlet H.Fast-track surgery-an update on physiological care principles to enhance recovery.Langenbecks Arch Surg,2011,396(5):585-590.
[2]Morończyk DA,Krasnodbski IW.Fast track surgery particularly in case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ic resection.Pol Przegl Chir,2011,83(1):55-61.
[3]Darido EF,Farrell TM.Fast-track concepts in major open upper abdominal and thoracoabdominal surgery:a review.World J Surg,2002,35(12):2594-2595.
[4] 黎介寿.肠内营养-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7
论文作者:孙旭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
标签:营养论文; 术后论文; 胃癌论文; 患者论文; 血糖论文; 统计学论文; 指标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