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的问题及根源论文_刘卉

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的问题及根源论文_刘卉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课题:2018年度河北农业大学党建理论研究项目(SK201608-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研究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的问题: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产生问题的根源:社会、高校和教师自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培育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的主体。只有大力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才能从根本保证高校育人的正确政治方向,从而更有效地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总体方向明确、扎实有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的问题

(一)思想建设:

作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只有既懂政治,又能凭借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有条有理地对中国社会发展、世界发展大势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才能以出色的教学能力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为此,首要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知识,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和灵魂所在。因此,从这两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既是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政教师党员队伍的建设首要问题和灵魂所在。

第一,政治立场有待坚定。当前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立场总体上是明确且坚定的,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和路线方针政策表示认可与拥护,但极少数思政课教师还存在一些政治立场模糊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少数思政课青年教师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信心有所不足,这种情况在一些有海外学习或者工作背景的教师群体中更为明显。

第二,政治意识略有淡薄。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鉴别能力和敏锐性整体比较强,多数教师非常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也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政治参与度,会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等渠道关心国家政治事务,并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不过,思政课教师群体中也存在政治情感淡漠、政治认识模糊、政治行为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组织建设:

思政课教师党组织是发挥思政课导向作用的坚定堡垒和在思政教育领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的先锋队。因此,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其作用的发挥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组织建设扎实有效,越来越受到重视,组织活动内容比以前丰富多样,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决绝的问题。

第一,组织生活不足和质量不高。在一些党员思政课教师中,自觉参加组织生活意识不足、组织生活参与质量不高、行使政治权利意识不够等现象时有存在,导致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大大降低,进一步加剧了政治意识淡漠的情况。

第二,组织理论学习有所忽视。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学习有所欠缺,领会深度有待加强,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政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加强。有些思政课教师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关注度参与度有所欠缺。一些青年思政课教师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不足,甚至存在一些排斥心理,片面地认为自己只要做好业务工作就够了。

(三)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思想作风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学风是基础,领导作风是核心,工作作风是落脚点,生活作风是重要内容。高校是教化人的地方,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思维方式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正人必先正己,特别是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更要端正作风,严明政治纪律和要求。

现实中个别教师生活作风涣散,不严于律己,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有偏颇,还有教师发表理性分析不足甚至有些偏激的言论,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产生问题的根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第一,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冲击不断。思想活跃、知识密集、信息灵通的高校处于意识形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西方国家将我国高校作为价值输出的重点目标,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手段对师生进行思想改造,这对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带来消极冲击。

第二,社会转型带来价值多元多变。在当前体制转轨、经济改革和利益分化的关键时期,高校也成为社会文化思潮的晴雨表,象牙塔内各类价值观念不断交流融合、博弈互动,使得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政治观念产生困惑,甚至个别教师价值混乱和行为失范现象也偶有发生。

第三,网络新媒体双刃剑作用凸显。新媒体传播以其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时效性强、互动性高的特点,迅速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非常青睐的信息传播媒介,而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维观念、技术手段和人员配备落后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上流传的不健康的内容信息对一些马克思主义信念不坚定的思政课教师更容易产生思想侵蚀,导致他们出现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认识上的偏差。

(二)高校小环境作用

第一,思想认识有不足。一些干部要么认为教师思政工作是“务虚”,将其当作“软任务”消极应付;要么认为思政工作政治性太强,驾驭起来不易,将其当作“老大难”敬而远之,与其勉为其难做思政工作,不如集中精力抓教学科研。

第二,工作机制不健全。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目前存在缺统筹、少队伍的情况。既欠缺专门从事教师思政工作的垂直体系,也缺乏运行机制和工作机构,没能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网络。部分二级党组织书记配备较弱,一些高校学院要么未设党务工作人员岗位,要么学院党务秘书身兼数职,从事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力量保证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第三,工作方式少创新。一些高校二级党组织书记自身素质和党务经验不足,把握不准思政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缺乏工作抓手;载体、手段创新不够,教育方式内容相对单一,对新媒体新平台主动作为引领不够。

(三)高校思政教师自身的问题

随着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西方自由主义等价值观蔓延,思政课教师思想面临新的严峻考验,有的思政课教师政治信念不坚定,动摇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诸多危害。

第一,理想信念动摇。当前高校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有极少数茫然失措,无法准确的分辨是非,一针见血的辨识西方意识形态的弊端。

第二,政治价值观淡薄。当前高校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政治立场坚定,政治认同度高,但有极少数受功利主义思潮影响,政治价值观淡薄,从个人利益出发,强调政治的实用性与个人利己主义。

第三,职业道德沦丧。功利主义思想导致不能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有的教师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获利,导致其在教书育人的的过程中急功近利,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晓蓉.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四川:西南科技大学,2015.

[2]逄锦聚.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学研究的一些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3]王宜奋,黄伟萍.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J]. 教育与职业, 2013, (29).

[4]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17)

作者简介:刘卉(1978—),女,河北保定人,讲师,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学,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逻辑学。

论文作者:刘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建工作的问题及根源论文_刘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