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三重向度
项久雨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契机与挑战并存、困境与策略同在。从战略与机遇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也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一带一路”契机。从现实与困境看,“一带一路”成为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竞争的“博弈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面临着地缘政治的阻隔、国际舆情的左右、沿线国家的抵斥、新媒体的冲击,这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挑战。从反思与出路看,传播中国价值观可在打造多元化主体、创新内容与形式、关照多样化受众、拓展形象化载体上谋思路,这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一带一路”策略。
[关键词] 中国价值观 国际传播 “一带一路”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一带一路”)的倡议。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在复兴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更是推进中国经济腾飞与中华文化传播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1]对世界而言,这是崛起的中国为人类共同发展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既是中国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桥梁”,也是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纽带”。“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正是新时代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战略抉择,是一项迫切且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
一、 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一带一路”契机
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拥有十分难得的“一带一路”契机。对于“一带一路”而言,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具有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心意相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互鉴共荣、提升中国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大意义;对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而言,“一带一路”则为其创造了诸如主体、历史、政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重要机遇。
(一)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之于“一带一路”的价值意蕴
首先,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有助于增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2]的战略要求。其中,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的互通系统工程中,民心相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只有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才能顺利推进。民心相通的内容与形式是多方面的,有人民相亲、情感相融,也包括理念相通、文化包容,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是文化、价值观相通,“也就是文化上的认同和价值观的相互理解与尊重”。[3]“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4]只有各个民族、国家对彼此的价值观深度理解,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深层交流合作,扫除在其他领域开展广泛交流合作的障碍。可见,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相互了解,增进民心相通。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有效的提问,组织有效的合作,开展有效的练习。下面,笔者将分别对这几项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其次,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互鉴共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的地缘环境和人文环境会孕育催生出不同的文明形态。“一带一路”沿线复杂多样的地缘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包括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花剌子模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和两河文明等文明系统。这些文明系统有相似、共通点,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构成了文明互鉴共荣的基础和前提。“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5]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6]中国价值观延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统,在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产生,既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与体现,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传播中国价值观将为“一带一路”沿线文明交流互鉴奠定文化、心理基础,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互鉴共荣,形成“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文明交流新乐章。
再次,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力量。软力量,或者说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制度等对内、对外所具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化软实力是最重要的国家软力量。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并要求“加强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7]这意味着,提升国家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一带一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带一路”建设才能真正获得各方支持、参与,取得长远实效。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8]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说到底就在于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加强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成为提升国家软力量的重要内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软力量,就是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9]
(二)“一带一路”之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重要机遇
“一带一路”既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之路,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重要机遇。这表现在:
首先对齿面的接触强度进行校核,齿轮分度圆上的切向力Ft=131 995.4 N,接触应力σH和允许范围内接触应力[σH]的计算公式如式(11)所示:
一是现实机遇。“一带一路”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利的主体条件。一方面,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实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扮演着主导角色,如成立“亚投行”、成立“丝路基金”等,这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实的话语基础。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促进沿线国家经贸上的交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0]这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从而能够增进各国文化上的进一步交流合作,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便利条件。自“一带一路”实施以来,我国对外投资不断扩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9个国家直接投资143.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并购62起,投资额达8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2.5%。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继续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将不断加深,届时“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促进作用也将愈发凸显。
二是历史机遇。“一带一路”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创造了深厚的历史条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人文基础。从历史传统来看,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早已实现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今天“一带一路”传承古代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传统,将进一步延续和深化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历史交往中,古代丝绸之路留下的丰富遗产——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为今天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话语基础。从文化传统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追求的价值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理念不谋而合、对接相通,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等对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平等、和平发展的价值追求,而这些价值理念又具有跨文化的高度,从而使得中国价值观在对外传播中能被“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明背景的人所接受。
“一带一路”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大好机遇。但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提供了国际社会开展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博弈场”,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加强虚拟空间的新一轮意识形态、价值观争夺战,这些给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国际竹藤中心和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多次承办商务部主办的在华援外竹业培训班,均有埃塞学员参加。国际竹藤组织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在埃塞举办了竹业培训班,协助国际竹藤中心分别在2017年(在埃塞)和2018年(在中国)举办了专门针对埃塞的竹业培训班。
二、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一带一路”挑战
三是政策机遇。“一带一路”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创造了有力的保障条件。适时适势的政策支持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华文化、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比如,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标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也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1]“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12]等等。这些文件和政策的制定与出台,表明了国家对中华文化、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受到地缘政治的阻隔
第三,重视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指通过文化交流、信息传播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影响国际受众,以提升国家形象和提高国际影响力,与政治外交共同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借助其在教育、科技、媒体等方面的优势,向世界广泛渗透其价值观。对我们而言,“一带一路”不是单一的经贸合作、区域传播,更为重要的,它也是国家外交策略和对外传播的重要构成。因此,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也应树立“公共外交”的理念,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自己的传播对象,通过政府、社会、媒体、公众等多主体形式,借助教育、科技、贸易、文化交流等多渠道,构建大传播格局。
(二)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受到国际舆情的左右
第一,整合多元主体。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主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既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应充分发挥各自在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中的不同作用。官方主体是主导力量,要发挥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阐述政策、表达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回应舆论热点或公共议题、宣扬法律合理性和道德正义性、建构国家形象”[20]等重要作用。民间主体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不可或缺的力量,应广泛依托社会组织、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以及其他一切从事对外交往和对话的机构、个人,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多元的方式开展民间交流传播活动。[21]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国价值观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华侨华人具有淡化“国家色彩”、熟悉所在国语言文化的独特优势,能够减少或规避政治性、文化性障碍,有助于中国价值观走进沿线各国。
(三)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面临沿线国家的抵斥
“一带一路”沿线涵盖了60多个国家、约44亿人口,但是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少数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愿望十分迫切。它们在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需求与发展愿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付诸实践,沿线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中获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更大的期待。但是,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或者受到美国等大国的牵制,或者受国际舆情对“一带一路”倡议负面评判的影响,也有部分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缺乏理性、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与中国交流合作上表现出疑虑、冷漠甚至抵触的态度,担忧自身经济被“控制”、资源被“掠夺”。比如,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执行主任格雷普特-库拉纳认为,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会形成一个以中国为轴心的势力范围,届时印度将被逐步边缘化;[17]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印度也表示忧虑,认为中巴两国的经济走廊是对其实施的“软包围”战略;[18]等等。显而易见,这些消极甚至负面的态度对于中国价值观的传播是极为不利的,不利于各国人民对中国价值观的主动认识和了解,甚至还会消解人们对中国价值观已有的正确认知和评价。
(四)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来自新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开启了现代传播新篇章,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体地域时空的限制,而且使传播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大大提高了传播效力。但同时,新媒体也开辟了“各种意识形态相互博弈、交锋的新战场,各个民族国家构筑自身国家形象、追逐软实力的新领域”。[19]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加强新媒体传播,在虚拟空间开展新一轮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争夺战。对“一带一路”而言,部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媒体建设起步晚、发展滞后,在“西强东弱”的传播格局下,就成为西方新媒体渗透的主要对象。一是新媒体助力西方国家抢占价值观传播阵地。西方国家通过向沿线国家出口暗含其价值观的电影、图书、电视节目,通过资本进入方式诱导和控制电影电视节目制作、图书出版、报刊发行,借助其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移动传播技术优势,既与我们争夺价值观传播的传统媒体阵地,也抢占新媒体阵地。二是新媒体强化西方话语垄断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借助新媒体,通过广泛传播西方话语如“普世价值”观,“代替”我们发声,以西方的观念、标准、立场和逻辑描绘中国的国家形象,对我国事件广泛设置国际议题等方式,扩大其话语影响范围,挤压我们的话语空间,进一步强化其话语垄断地位。三是新媒体便于西方培植价值观“代言人”。借助新媒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运用权利默许、金钱诱惑等手段,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媒体传播领域,更多样、更广泛地培植传播西方价值观的“代言人”,与我们争抢价值观国际传播队伍。因此,想要增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我们也必须抓好新媒体建设,构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新媒体体系。
三、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一带一路”策略
扩大中国价值观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是要以创新内容生产为核心竞争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2]凝练概念表达,转变话语方式,以吸引对中国价值观的关注、增进对中国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一)在打造多元化主体上谋思路,形成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新格局
显然,来人看出我不是个普通饲养员,离开猪场时,即向陪同人员了解我的情况。那时,我还以为他是省里来检查畜牧工作的领导,做梦都没想到他就是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始终抱持着很大的偏见,肆意夸大和扭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将其置于民族矛盾、国家分裂、暴力恐怖等冲突框架模式中进行报道和解读,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对于中国价值观,西方国家站在维护其资产阶级利益与资本主义统治的立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评判,将中国价值观归为“异类”,甚至在国际上宣扬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乃“意识形态输出”、“意识形态渗透”。一定的言论舆情总是反映着一定的价值观。西方国家这些言论的“别有用心”是显而易见的:反映了西方国家的固有意识形态偏见和意识形态敌对,昭示着其“西化”、“分化”进而“称霸世界”的政治图谋。而这种政治图谋和意识形态偏见,也见诸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判之中。比如,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Yun Sun认为,将非洲纳入“一带一路”非但不能解决甚至还会凸显中非两国经济合作中的社会、环境、资源觊觎、政局稳定等问题。这是在肆意夸大中非投资合作中的问题,散播中非合作缺乏可操作措施的谣言。[14]日本认为,“一带一路”旨在扩大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力,以经济合作为由建立“亲中国阵营”,实施“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建立中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这明显是在抹黑中国国家形象。[15]韩国社会认为,“一带一路”可能对韩国的“欧亚倡议”产生负面影响。[16]这些负面的言论舆情对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极为不利的,不仅误导沿线各国对中国价值观的正确认识,而且左右着沿线各国对中国价值观的评价与理解。
第二,着力队伍培养。西方国家在价值观国际传播中十分重视队伍的培养,既注重本土队伍的造就,也重视在他国培植“代言人”。面向“一带一路”传播中国价值观,我们也要加快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储备、加大人才引进,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一是抓好本土队伍培养。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化、国际化传播队伍,重点抓好专业能力、国际视野、思想素质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增强队伍传播中国价值观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抓好来华留学生教育。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通过宣传展示自身办学优势与特色、提升办学质量,吸引更多来华留学生;配合国家来华留学教育规划,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学科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为“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不同受众配备针对性人才。三是加强人才互通。既要鼓励国内学者走出国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者互动交流,也要争取更多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融入我国高等教育,为增进对中国价值观的理解培养人才。
地缘政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缘政治学者豪斯浩弗提出,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学者哈尔福德·麦金德提出的“心脏地带”理论(亦称“世界岛”理论)和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理论。“心脏地带”理论认为,世界由几个大岛组成,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而欧亚大陆则是“心脏地带”,因此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边缘地带”理论认为,处于“心脏地带”和海权的边缘地区是“边缘地带”,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进而掌控世界命运。在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框架下,一直以来欧亚大陆就是地缘政治、大国争夺的“角斗场”,成为大国地缘政治权力的必争之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曾说过:“就地缘政治而言,美国只是欧亚大陆海岸外的一个岛屿而已;欧亚大陆的资源和人口都远远超过美国。不论冷战存在与否,单一一个大国主宰欧亚大陆两大范围之一(欧洲或亚洲),都会对美国构成战略意义上的危险。”[13]所以,无论冷战时期的“边缘地带”争夺,还是后冷战时期的“心脏地带”争抢,在欧亚大陆随处可以看到美国的身影。中亚的颜色革命、美国重返亚太、乌克兰危机等,都是美国围绕欧亚大陆争夺世界霸权的缩影与写照。近现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受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的影响,欧亚大陆上的地缘政治冲突与风险不仅屡见不鲜,而且更趋复杂多样,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而“一带一路”的实施,必然会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欧亚大陆的既得利益发生碰撞,因此,今天中国价值观的传播,无疑将会受到这些国家的阻碍甚至反对,面临着地缘政治的挑战。
湖南浏阳的雨季出现在5月下旬,为避免降雨高峰时段出现在施肥后前期,故水样的采集时间为施基肥后的第1、2、3、5、7 天,追肥后的第1、2、3、5天的8:30—9:30,以50 mL医用注射器采集田面水(李瀚等,2015),在不扰动土层的前提下,按S型5点取样,混合后注入250 mL集水瓶,每个处理分取3份,将其pH调为1~2后于-20 ℃冷冻保存,待测(HJ 636—2012)。
(二)在创新内容与形式上谋思路,增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吸引力
立足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契机,直面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挑战,必须总结反思、寻找出路,探索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一带一路”策略,在打造多元化主体、创新内容与形式、关照多样化受众、拓展具象形象载体上谋思路、下功夫,提高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总结西方国家的传播经验,不难发现,西方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随处可见并处于强势地位,与其多样丰富的传播主体分不开。对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而言,我们需要打造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既要整合多元主体、形成传播合力,也要抓好传播队伍培养、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更不能忽视公共外交的作用,要构建大传播格局。
第一,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讲好中国过去的故事,讲清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价值观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是涵养中国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价值观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在,是我们应该讲好的“过去”故事。二是讲好中国现在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中国价值观的深刻实践特性。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出中国价值观引领实践、指导实践的力量,是我们应该讲好的“现在”故事。三是讲好中国未来的故事,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彰显中国价值观的显著文明特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始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正是中国价值观在处理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上的集中体现,充分彰显了中国价值观促和谐、增进步、谋发展的文明特质,是我们应该讲好的“未来”故事。
第二,凝练概念表达。能否凝练和阐发“中国价值”的丰富内涵与故事,关系着沿线国家能否对中国价值观产生共鸣、形成共识。为此,必须并且善于凝练和打造出既能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精粹、展现中国发展成就、融通世界文明成果,又“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3]作为中国价值观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有益成分,正是对“中国价值”丰富内涵与故事的凝练、表达。又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承载着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与价值追求,又与世界梦相融相通,也是体现“中国价值”的概念表达。再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等,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而提出的,也是“中国价值”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些概念表达都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生动载体。
土壤消解动态单独设置在未种植马铃薯小区,施药时期同植株动态试验,施药后并以0天计(2 h)、1 d、3 d、5 d、7 d、14 d、21 d、28 d、42 d、56 d、80 d,随机采集土壤样品,每次采集样本1~2 kg。
第三,转变话语方式。“说什么”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话语表达的问题。是讲抽象晦涩的故事,还是讲具体简洁的故事?是讲“中国自己”的话,还是讲“别人讲过”的话或者“人云亦云”的话?话语方式不同,人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认同也就有出入。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营造其所谓的共识,除了其强势、垄断的话语霸权外,也与其“国际化叙事”、“正义”修辞的话语方式分不开。为了在“一带一路”乃至国际社会上不仅“有话说”,而且“说了有人听”、“说了能听懂”,我们必须转变话语方式,采用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一方面,必须对对外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进行变革,由“宏大叙事”的话语体系向更务实的、更贴近的文化话语体系转变;另一方面,还需要打造属于中国的话语体系,运用新的“叙述逻辑和修辞方式”,打造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创新文化沟通思维。
(三)在关照多样化受众上谋思路,提升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精准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对“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关照多样化的受众,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传播策略,以提高中国价值观传播的精准性。
建筑采光最好的是中庭空间,但上下两层的中庭大小不一,入口层的中庭大小仅为一层中庭的1/4。几乎所有的家庭活动都发生在中庭,包括做手工活、做饭、孩子们玩耍和学习等,中庭是建筑中唯一充满光线和温度的地方。中庭的开口位于建筑中间的天花板上,一般情况下呈方形,开口的大小取决于采光的需求,但光线的均匀度受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响较大。此外,中庭受太阳直射产生热压通风,将室内产生的废气废物通过天窗的侧口排往室外。
第一,关照受众文化环境。从民心相通的角度看,民心相通包括文化、价值观的相互理解、交融互鉴,文化、价值观相通是民心相通的关键和基础。民心是否相通,很大程度上就要看文化、价值观是否互相理解、认同。因此,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环境,特别是地缘政治、文化传统、宗教习俗、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把握沿线各国的精神文化内涵,寻找中华文化、中国价值观与各国文化、价值观的契合点、共通点、融汇点,引发情感共鸣,奠定提升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精准性的心理、文化基础。古代,印度佛教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并迅速本土化,就在于其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心理相契合。今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价值观吸收借鉴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特别是西方优秀价值理念,这就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文化、价值观互通提供了契合点,使其能够与沿线各国产生共鸣,从而增进理解。
《北语字表》字频累计总字形数为71,632,779个,单字5499个。频度最高100字依次是:“的、一、他、我、是、了、不、在、这、人、她、有、个、们、来、你、到、上、说、那、着、地、子、里、就、时、得、么、为、要、可、也、过、去、和、大、会、出、下、道、以、看、对、没、自、样、想、把、好、起、生、后、而、然、能、中、都、心、斯、还、事、什、天、小、尔、只、面、开、家、些、从、头、情、儿、手、种、发、意、于、多、但、话、很、现、己、当、如、前、又、所、走、身、之、回、知、特、用、无、经、已”。
第二,关照受众发展需要。价值与需要密不可分,价值是已经满足了的需要,需要是尚未实现的价值,而需要最根本的是利益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观与利益观是统一的。因此,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说到底就是要满足人民的利益需要。为此,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寻找中国与各国利益的交汇点、共同点,以此为切入点,奠定提升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精准性的现实基础。从“一带一路”倡议来看,这一倡议强调互利共赢,维护沿线国家、地区的利益,符合大多数国家、地区和人民谋求共同发展的期盼;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来看,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是中国引领的一种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24]的人类共同价值的利益取向,满足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期待。这就决定了中国价值观在满足受众发展需要基础上,能够被接受和认同。
(四)在拓展形象化载体上谋思路,提高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有效性
传播价值观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而借助丰富多样的载体传播中国价值观,必须着眼于既要使中国价值观具象化,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更要使中国价值观潜移默化,让人们“感受得到”,在抓好媒体建设、打造文化精品、扩大人文交流上下功夫,提高中国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
第一,抓好媒体建设。媒体在“一带一路”中担负着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目前,我国的媒体建设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新媒体建设较过去虽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我国综合国力和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相比,还远远不相称,与西方国家的媒体建设相比,也还有一定距离。这样的媒体状况,无疑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传播需要。因此,必须在媒体格局、媒体平台、媒介内容等方面抓好建设。要健全传播媒体,进一步完善覆盖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与新媒体等领域的媒体传播格局。目前我们已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成绩,如出版了《中亚侨报》《友邻》《丝绸之路》等报刊,制作了《中国之声》《今日中国》等广播电视节目。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媒体平台,建设好电视台、网页、WAP、APP客户端等媒体,创立“新媒体+中国价值观传播”新模式,做好数字新媒体建设,用好微博、微信等方式。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出有影响力的媒介内容,制作合作新闻报道、影视作品。要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广泛持久深度合作,覆盖报刊、广播电台、网络、新媒体等领域,形成长效常态的合作机制,加强内容生产、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合作。
第二,打造文化精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在价值观国际传播上独具优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喜闻乐见、丰富精致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据调查,“中国文化产品在海外的传播中,艺术品和工艺品、演出、电影、电视节目等娱乐性文化产品,成为外国民众选择的主要产品类型”。[25]因此,要创作涵盖新闻出版、舞蹈音乐、影视戏剧、文学作品、动漫游戏、网络文艺等领域的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增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出率,满足沿线国家人民的广泛需要。要聚焦特色与创新,对特色建筑、手工艺品、特色美食、节日庆典以及古迹遗址等进行合理的品牌塑造,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增强文化产品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加在“一带一路”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要发展文化旅游,通过长城、孔府、孔庙、故宫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使沿线各国人民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与精髓。
第三,扩大人文交流。人文交流对传播中国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声音是通过人文交流来讲述和传播的。“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面向沿线国家广泛开展了诸如艺术节、影视桥、文化年、旅游年、智库对话、媒体合作、学术研讨会等人文交流活动,这些人文交流活动在传播中国价值观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要继续扩大人文交流规模,拓展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载体。内容上,要丰富人文交流形式与内涵,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规模建设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文化年”、“文化节”、“欢乐春节”等文化项目,举办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交易会等文化盛会,把中华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播出去。尤其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作用。未来,要继续优化学院发展布局,提高学院办学水平,拓展学院服务功能,使孔子学院成为“一带一路”中国价值观传播的“名片”。主体上,要扩大人文交流参与度,积极鼓励和倡导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民间力量主动在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加强相互交流合作,并促进政府角色转变,使其成为人文交流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参考文献:
[1]张英魁.“一带一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融合机制研究[J].长白学刊,2017(6).
[2][11][12][2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28.
[3][20]陈伟军.“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路径[J].学术界,2018(5).
[4][8][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163,161.
[5]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6]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
[7]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强调: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N].人民日报,2016-12-06.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9.
[13][美]基辛格.大外交[M].译者:顾淑馨等.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53-754.
[14][15][16][17]曹卫东.外国人眼中的“一带一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13,43,68,164.
[18]王灵桂.外国智库看“一带一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6.
[19]路璐.中国梦视阈下的我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J].学海,2014(5).
[21]胡昊等.推动中国民间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公共外交季刊,2014(7).
[2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4]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25]藤依舒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与中国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10).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9)07-0035-08
[作者简介] 项久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大学特聘教授,喀什大学天山学者。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A04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与跨文化传播”(项目批准号:16JJD860004)。
本栏责任编辑 朱国栋
标签:中国价值观论文; 国际传播论文; “一带一路”论文;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