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东亚合作与安全”国际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国际研讨会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发起并承办、中国太平洋学会协办的“未来东亚合作与安全”国际研讨会于1997年11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自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1989年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关于东亚问题的国际研讨会。国务委员李铁映、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接见了会议代表并出席招待酒会。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及中国的近60名学者、专家和政府官员参加了会议,并对东亚合作与安全问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关于建立新的安全观念
在开幕式的主旨发言中,李铁映强调,在新的形势下应有一种新的安全观。历史经验证明,安全不能依靠增加军备,也不能依靠军事同盟,只能依靠相互间的信任和共同利益的联系。
霍克先生在发言中批评美国在冷战后出现了“敌人缺乏”综合症,刻意寻找敌人。
与会者普遍认为,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已经超出了军事范围,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安全。综合性的安全观念,首先表现为经济因素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还表现为政治和其他因素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全问题,不仅仅从军事力量,还应从包括贸易、金融等在内的经济力量、科学技术力量及文化、宗教、人权等为对象的广泛方面综合加以把握。综合安全既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外部安全,也意味着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全。东亚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在这一地区维持长久的安全。合作是途径,但不是目的。东亚地区有关国家在安全领域进行合作的真正目的,是实现地区内有关国家的共同安全。
二.关于双边和多边安全机制
于恩光先生谈到,冷战后,东亚地区主要战略力量纷纷依照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安全观,谋求建立利己的安全机制。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除继续维持其传统的双边联盟安全机制外,开始寻求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多边安全机制;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东亚第一经济大国的日本,其安全机制构想以加强和扩大日美安全条约为基础,推动多边安全合作;东盟国家为确保成为东亚独立的一极,致力于建立多边安全机制。尽管各方对安全机制的构想存在差异,但拥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和意愿:各方均不愿看到东亚动荡,高度重视东亚的稳定,许多国家都希望参加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同时,各方出于经济互补性的现实和利益的需要,均希望加强经济合作,从不同角度和程度肯定了多边经济合作机制的重要性。
霍克谈到,对于安全合作问题,通过双边安全合作来解决,中国似乎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双边合作是不必要的,这个时代已经过去。这样看问题未免太过简单。
日本防卫厅茅原郁生认为,多国间结构与现存两国间同盟职能形成互补并存。为促进信任关系必须努力建立和扩充多边结构,同时不排除已经发挥职能的两国间体制,并使二者妥当融合,完善安全职能。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吴白乙指出,某些国家坚持以冷战遗留的军事同盟作为新时期地区安全的基础;对于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则以能否确保自身的主导地位为前提来决定取舍。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安全政策和唯我独尊的心态,与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利益要求和“平等协商,和平共处”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
日本方面几位与会代表将日美双边军事同盟解释为在多边安全体制尚未形成时期维护本地区安全的必要形式。与会的其他国家代表则纷纷表示,双边安全架构不能牺牲或损害第三方利益,不能谋求对未来多边机制的控制和操纵。
与会的东南亚国家代表普遍认为,地区内大国间关系对本地区安全有着决定性影响。他们十分关注中美、中俄、中日及日俄等两国间领导人的互访活动,对中俄间“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及中美间“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表示了关切。
三.关于区域内经济发展与合作
与会代表大都表示了自己对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但系统地论述地区内经济发展与合作的以中国代表为主。
国家计委陈炳才认为,冷战结束后,东亚国家经济正在进行跨世纪的结构调整,孕育着新的经济合作机会与可能。已有的区域和国际合作是在冷战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东亚经济合作应是共生共荣的思维方式。
四.关于建立信任措施
与会代表对建立信任措施的目标都充分认可。他们认为,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看,在亚洲地区建立信任措施,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1.采取适当措施,缓和领土、领海争端。一是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制裁、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二是保持军事平衡,降低争议地区的军事对抗水平;三是开展积极的对话和协商,加强危机的控制与处理机制。2.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创造具有亚洲特色的信任措施模式。所谓“亚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坚持协商一致的基本原则;谋求各方都感到合适的发展速度;在综合安全的框架内协调发展。3.充分发挥东盟地区论坛的作用,逐步扩大建立信任措施的对话场所。4.重视大国间的信任关系,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五.几个具体问题
与会者就台湾问题、朝鲜问题、东南亚金融危机问题以及日美安保条约问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其中关于日美安保条约所引发的辩论成为整个会议过程中最激烈的焦点。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楚树龙指出,日美安保条约将“安全”的实施范围任意延伸至台湾海峡,提出有权保护台湾安全,就象中国提出有权保护冲绳一样,是不能被接受的。日美军事联盟有利于亚洲的安全和发展的讲话则有悖于历史。亚洲20多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这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崛起,不是因为日美结盟,而是因为这个地区的国家与人民自身努力所致。
日本国立政策研究院高木诚一郎认为,日美安保条约规定美国采取行动时,日本要提供支持的做法虽有违国际社会意愿,但不能看作是冷战思维的继续。
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林智聪则认为,日美安保条约是已经结束的菲美条约的补充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