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棉花、化肥、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情况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品油论文,体制改革论文,化肥论文,棉花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我国到湖北、四川、北京等地,对棉花、化肥和成品油流通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当前棉花、化肥、成品油流通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棉花
努力发展生产 完善收购政策
去年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以后,湖北、四川两省遵循“三统一”的原则,加大市场管理力度,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加强计划管理调拨,初步改变了前一阶段棉花流通中曾经出现的经营渠道混乱、抬价抢购、市场管理松弛等不正常状况。但由于思想认识、利益分配、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则,收购进度不如上年。其主要原因:
一是信心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两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宏观管理不完善,政策上一度摇摆,致使在棉花生产任务落实上,在组织收购的行政措施上,出现等待观望和放任自流的局面,影响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遭灾减产。1994年湖北省棉花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30多万亩,但由于虫害严重和后期连阴雨的影响单产下降,致使总产没有相应增加。四川省棉花播种面积与上年持平,但由于灾害,预计产量有所下降。
三是部分棉农存在惜售心理。由于去年在较短时间内,调价次数过多,部分棉农存在着等待再次提价和期待市场管理前紧后松的心理,影响了卖棉的积极性。
四是非法收购渠道依然存在。虽然各级政府加强了市场管理,但由于思想认识的不统一和既得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驱动,仍存在着一些乡镇企业、个体轧花厂和个别小棉纺厂暗中高价收购棉花的现象。
在农民自主性强、政府约束力小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棉花流通中的问题?通过对湖北、四川两省的调查,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棉花工作的领导。
首先,要认识到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内棉花生产还不具备有较多增加的条件,棉花进口又受到外汇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制约,短期内棉花供求紧张的状况不会有根本的改变。鉴于此,棉花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相当一段时期里,不能完全满足棉纺行业的要求,应采取限产压锭,同时按照“三统一”的原则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其次,要强化完成棉花收购任务的观念,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确保中央提出的棉花政策贯彻落实。三是加强对棉花工作的领导。要继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部门齐抓共管,坚持去年好的工作做法和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要严肃棉花计划调拨纪律,真正落实国家调拨计划。
(二)努力增加棉花资源,搞好棉花总量平衡。
棉花最根本的问题是总量不足,供需缺口大。因此努力发展生产,开源节流,增加资源总量,是解决棉花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提高棉农生产的积极性,切实增加棉花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和主产省区与销区的利益关系。如主产省区要求调减定购基数,按一定比例适当给以留成;销区给予产区一定数额的价格补偿;在配棉计划上适当照顾主产区已经发展起来的棉纺工业。这样做可以调动地方政府和主产区抓棉花生产、收购、调拨的积极性。三是重视科技投入,加强优良棉种的研究工作,增加优质化肥和农药的生产供应,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四是要严格限制棉花出口,适当增加进口,并减少坯布等初级棉纺织品的出口,减轻需求压力。
(三)完善棉花收购政策,提高棉农收益。
从总体上看,当前种棉的比较利益低、风险大。要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必须制定有利于棉花发展的优惠政策,提高种棉的比较利益。稳定粮食与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尽量减少棉农生产成本支出。还考虑恢复部分奖售政策。例如拿出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化肥,以棉农可以接受的比较合理的价格奖售给棉农,或者根据当时粮食与化肥等农资价格的上涨情况,给以适当的价外补贴,以稳定棉农生产。
(四)加强棉花市场与质量管理,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要继续清理整顿棉花市场,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经营单位和个体棉贩插手收购经营棉花的行为,坚决查封社会上的小轧花机和土打包机。对各类棉花加工机械和棉花加工打包企业要进行清理整顿,这是杜绝掺杂使假的重要环节。坚持质量标准,做到购棉时既不压级压价,也不抬级抬价。当前要特别注意制止棉花收购中虚抬等级和衣分现象的蔓延,正确维护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法规建设。尽快研究制定《棉花法》或《棉花市场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使棉花市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有法可依,稳定性强。在加强市场与质量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供销社(棉麻公司)的主渠道作用。供销社应积极与棉农建立新型平等的合同关系,合同内容不仅包括棉农交售棉花的义务和数量,还应包括为棉农生产服务的项目,以合同形式指导棉农生产,保护棉农的合法权益,密切国家与棉农的利益关系。
成品油
搞好总量平衡 强化管理力度
北京市、湖北省、四川省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情况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一是成品油资源基本上实行了统一配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在新形势下搞好原油、成品油宏观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有利于今后进一步做好原油、成品油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综合平衡工作。二是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的混乱状况得到初步扭转,供求趋稳,价格得到了一定控制,尤其是基本上堵住了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职权倒买倒卖、贪污受贿等产生腐败现象的漏洞以及初步刹住了违反有关规定乱征地、乱建加油站之风。三是主渠道地位有所加强。统一制定原油、成品油出厂价格及销售价格,清理整顿流通渠道等对逐步提高各地成品油市场的规范化程度,稳定市场,保证供应,发挥主渠道作用等颇有益处。由于减少了流通环节、整顿了市场秩序,与改革前相比,成品油市场零售价格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每吨下降了约200元,这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当前流通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炼厂自销尚难管住。湖北省反映一些炼厂仍有一定数量的油品直接销往省内市场;石油系统外的进货渠道无法控制,社会上的加油站仍可撇开石油公司直接到炼厂进货。
——价格不到位。目前一地多价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对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认识不足;成品油出厂价格、销售价格和汽、柴油比价不合理,实际操作难度大;“源头”单位资源低于规定的价格直接进入市场,系统外销售公司和个体户压价销售,石化销售公司也迫不得已压价竞销。
——资源配置计划兑现率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炼厂、油田、一些用油直供大户和大区公司低价自销的冲击。二是部分石油公司由于利益驱动(从炼厂进油,每吨最少可减免大区公司16元、省公司12元的资源配置费)不愿要配置资源。三是社会库存量较大。
——经营体制仍未完全理顺。有关部门在资源统一配置和发挥主渠道作用等方面,认识和行动上仍有一定偏差,从而导致产供销环节出现脱节现象。炼厂自销、石化系统大区公司从事成品油经营问题依然存在。由于体制依然不够顺畅和其它一些原因,目前主渠道——石油销售系统亏损情况比较突出。一些单位并未严格按有关文件精神办事和有关方面监督、检查不力等,从而给地方整改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
我们认为,对存在的问题应进行通盘研究,提出对策,以继续巩固和完善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加强宏观调控,搞好总量平衡。原油、成品油总量平衡计划、生产计划、资源分配计划和进出口计划要继续严格按国家计委、经贸委联合下发的(94)617号文件,《原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实施细则的通知》的精神办理,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切实落实国家资源配置计划。坚持成品油资源的统一配置,各炼油企业生产的成品油要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的分配轨道;由石化总公司根据国家计委确定的分配计划,制订具体的调拨方案,力争确保正常生产、合理调节进出口、适量储备,使资源供求大体平衡。
2.充分发挥省级计委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省、市、自治区计委要根据国家下达的成品油分配计划做好地方的资源配置和制订出本地区的成品油分配计划,并核定省级石油公司直属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化总公司系统在当地以及地(市、县)石油公司和其他经过整顿合格的成品油经营机构的成品油经销数量。省级及计划单列市石油公司根据石化总公司制订的季度成品油调拨方案和当地计委(计经委)制订的分配计划与核定的各批发经营机构经销量,提出各经营单位的季度资源配置方案,各经营机构据此向炼油厂定货。实行一级批发一级零售,开展公平竞争。
3.继续强化市场管理力度,逐步理顺经营体制。工作的重点应是供货渠道、销售渠道、执行价格政策等方面。有关方面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切实管住“源头”,禁止油田和炼厂自销;控制批发环节,非规定单位不能随意开展批发业务;零售环节要严格执行国家定价;有关部门要督促落实限期整改单位的清理整顿工作。
4.合理调整汽、柴油比价。为了保持合理的汽、柴油生产比例,鼓励企业多产柴油,减少汽油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建议适时调整汽、柴油比价,按国家标准确定汽、柴油价格水平。
化肥
增加供应 加强管理
国务院45号文件颁布之后,湖北、四川都非常重视,加强了对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组织和领导,成立了由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主抓贯彻落实;按照“一主两辅”的要求对农资经营的渠道进行整顿,将中央调拨的化肥改为二级批发一级零售,省级调拨化肥改为一级批发一级零售,从而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流通费用;湖北省还将过去的购货制改为送货制;建立了省级调控和省县两级分级负责的储备、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农资价格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中准价格和浮动范围确定出厂价格,执行统一的费率,并加强对价格的监督检查工作。通过整顿,农资流通中多头经营、价格混乱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市场流通秩序明显好转。
但是,当前农资流通供应中也存在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优质肥总量不足。1994年,湖北省共销售化肥395万标准吨,比上年同期下降5.5%,主要原因是尿素供应不足。1995年全省供应缺口仍然较大。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近几年全省化肥用量大体在240万吨左右,其中尿素70万吨。1995年满足不了这个需要,缺口较大。
2.化肥售价较高,国家限价难以执行。1994年下半年。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的尿素零售价格都超过1400元/吨的国家限价。农民在市场上购买的尿素大都是1600元/吨。主要原因是出厂价提高、运输成本和经营费用大幅度上涨。仙桃市反映,该市1994年尿素的全程平均运杂费由上年每吨36.53元上涨到68.95元,贷款超基准利息为每吨32.95元,如果按照省规定的作价办法,零售价应为每吨1480.82元。
四川省贫困地区化肥零售价格为1430元/吨,成都周围等川中、川西富裕地区最高价为1550元/吨,个别地区价格一度升至2000元/吨。
3.农资市场多头经营、秩序混乱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市场管理工作跟不上,目前农资经营仍是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加上允许工厂自销、农业“三站”作为辅助渠道,更增加了市场管理的难度。有的地区存在农业三站委托个人承包经营以及工、农、商、学、兵全面经营的现象。个别地区则允许化肥放开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供应和价格上的混乱。
4.农资储备资金少、费用高,企业负担重。
农资储备事关重大,湖北、四川都比较重视,按照国家的要求建立了农资储备制度,并制定了一些配套政策。但是,由于农资储备的资金没有纳入中央银行对专业、地方银行的贷款规模,所以农资储备的资金不是难以落实,就是资金落实了,但利率却高于基准利率,这些都严重影响经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储备制度的贯彻落实。
湖北、四川两省化肥流通中的问题在其它地方也不同程度存在,做好1995年农资流通工作,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1.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化肥等的供应。要加强对农资生产企业的政策倾斜,促进生产增长,扩大市场货源。积极组织进口,协调好品种、结构关系,保证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国家对湖北、四川等农业大省,应适当增加统配资源和地产优质肥的留成比例。
2.加强对市场流通的管理,发挥主渠道作用,控制多头经营。继续对经营农资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对工厂自销加强控制,违反规定者坚决予以处罚。
3.进一步完善储备制度,将农资储备所需的资金纳入政策性银行贷款范围。这一措施有利于减轻农资经营企业的负担,有利于保证和增加农资的储备,使储备制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4.制定合理的化肥控制价格,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由于化肥紧缺,生产、进口的成本又高,要控制或降低化肥的价格,必然要给予一定的补贴。现在中央和地方的财力都比较紧张,各级政府应该从抓好农业这个大局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去年,中央曾强调各地一定要采了措施控制化肥的价格,今年仍应坚持这一政策,国家可对限价作适当调整。要加强对价格的监督检查,动员工商行政执法人员经常开展市场检查,并运用各种社会媒体进行宣传和监督,惩处违反政策的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