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民健身的思想基础_体育论文

论全民健身的思想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民健身论文,思想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当代各国的教育家和科学家,对体育的基本原理研究均十分关注,分别从哲学和科学的不同领域,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为我国体育理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在这方面还处于惊人的落后状态,科学的体育观由于体育原理研究的滞后而远未建立。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为我们在体育理论方面的正本清源打下了思想基础,开辟了认识体育概念及其本质的一条全新思路。本文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全民健身 体育本质 思想基础

体育属于教育。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体育的根本目的,“身体的教育”是体育的真义,更是体育最本质的特征。体育是人以身体的运动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培育、锻炼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的首要目标;体育通过健身,进而健心,最终使人社会化,健身是体育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基础阶段。体育作为教育实践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健身形式表现人对自身所作的自觉建构、自主改造和自我完善的内容。只有坚持体育的健身性原则,才能发现并掌握体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在人和运动这一对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中,人是目的,运动只是手段。运动是为了强化人体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体质的增强才是体育的基本功能和必然结果。所以,体育从根本上说,是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培养人。体育目标与手段在体育过程中,必须保持一致。体育以体质的强健促进精神的强健,同时,又以身体活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来进一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在体育过程中贯彻健身性原则,是因为在这一培育和完善人体的系统工程中,人体的生物学质量是极其重要的条件。正因为体育是谋求“在身体方面人类化”的教育过程,所以必须以健身性来确定其基本目标,以及为达成目标所采用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手段。

健身又是体育过程中最根本的矛盾运动,它决定了人与运动的体育过程中最本质的地位和作用。人是现代社会生产力中最首要最活跃的因素,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体育过程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体育以运动为基本手段,通过“内化”这一特殊活动过程不断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加以强化,产生了增强体质这一客观功能和必然结果。因此,健身是人的自主行为,是超越知识、技能和意识形态的客观实在,是人的自然力量的体现。

健身不但使人的自然属性得以完善,更使人的社会属性得以加强。生物学家林奈在创立生物学分类法时,就指出了地球上有被野兽抚育长大的小孩存在。在本世纪50年代,全世界一共发现了20多个兽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人类社会而与野兽共同生活,因而失去了作为人类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相反,在他们身上却发展了适应野兽生活的能力和行为。据资料载,1929年被“领回”人类社会的印度狼孩卡玛拉,“狼”的习性始终难以改变。她昼伏夜出,不会直立,只会爬行。语言思维能力和用手劳动的技能极度低下,16岁临死时,只学会几十个单词,仅相当于一个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究其原因,在于脱离人类社会生活,一直接受动物世界的刺激,也就无法形成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兽孩只有人的躯体,却不具备人的身体,要在身体方面人类化,就必须接受身体的教育。所以说,健身,增强体质,绝不是“单纯的生物学观点”,而是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继承的至关重要的大事。而文化的继承必然包括健身文化的继承,这也是健身性原则在体育过程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体形态机能不断优化,寿命不断增长,但文明病也随之而来,这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所谓“心身”疾患,即由分工精细,体力劳动减少,人际关系疏远冷淡而致。身体运动可谓医治现代文明病的有效药方,但是,如果不以健身为主,不以增强体质为主,体育运动就会偏离既定的方向。因此,健身意识和行为,是科学的,进步的,代表了劳动者根本利益和需求,也体现了人们对身心健康和发达的不懈追求。

“健康是体质状况的反映和表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包括了身心两方面的因素,“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壮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是健康者”。强健的身体,是生命活动的有效的物质保证,对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强身健体,是每个现代人的愿望和追求,而获取它的主要途径,就是参加以健身锻炼为基本内容的体育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有学者将体育定义为“体质教育”,认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的基本属性;身体锻炼是体育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内容。他们还提出,为了完善人体,应在现场实验的基础上,选用最佳的生理负荷标准,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科学的锻炼计划——健身运动处方,并对现有的运动文化和身体娱乐手段要进行加工改造,“引进”到体育领域中来,这就是所谓“运动文化体育手段化”,它是体育观念更新和体育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但是,这种观点现在还遭到猛烈抨击,被斥之为“单纯生物学观点”。批评者认为,体育除了增强体质之外,还有多重目标和多种功能,他们尤其不能容许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主的观点来怀疑和动摇原有的以运动竞技为主的旧的体育观念和体制。体育界由此分化出“体质派”与“竞技派”,健身到底是不是体育的基本属性和原则,这一问题正面临理论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

中国古代的养生理论和西方古代的体操思想都是以健身为目标,但前者重视身心的养护,后者热衷肉体的锻炼;前者蕴于内心,靠的是“领悟”;后者显于外表,其手段为大肌肉运动。中国养生术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共处及身心关系的统一,而西方体操术则更为崇尚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以身心的矛盾冲突即锻炼的形式获取身体和意志的强健。欧州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家认识到身心分离的危害,提出了以人体的培养为中心的体育思想。但由于科学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所限,上述三者都没能脱离以道德评价为核心的旧的体育观。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才为我们深入认识体育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武器,使体育的真义得以显现。以人为目的,以人体的完善为核心的体育观从此得以确立。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思想,则更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完美阐述和集中体现。

健身是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国家民族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表现,象征着文明发达。健身还反映了人对自身利益的意识和追求,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体育作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教育,珍惜自然,爱护生命是人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在体育过程中,人只有成为具有健身意识的自觉个体,才能在身心方面无止境地发展和提高自己。因此,体育过程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体育实践者健身理想的自我实现和身心潜能与价值的高度发掘。任何对主体利益的压抑,最终会窒息其健身动机,导致其社会活力的丧失。然而,从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心智与体质由结合走向分离,又由分离走向结合的历史演变过程的某一点上,社会的职业分工不得不继续强化,绝大多数人不得不在事实上牺牲心智或牺牲体力的某些方面换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社会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没有最后消失之前,人的身心分离不可能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和最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体育应该在协调身心发展和完善人的自然素质方面作出贡献,而决不能把人引向片面和畸形发展的道路。

日本川村英男教授在《体育原理》一书中特别论述了这一现象,指出:“体育运动本来是与物质利益无关的,也不是为了谋生而进行的活动,但是,有些人 却把它当成追求利益的手段和为了谋求生活而进行的活动。体育运动本来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活动,但是,有些人却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进行活动;也有一些人自己不参加运动,专从别人的运动中谋求利益。另外,还有一些人专门以看别人运动或以听、说有关消息而从中感到快乐。”

体育这一培养和完善人的教育过程一但被异化为社会文化活动,就会使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关注大大超过对人的身体乃至整个身心发展的关注;对金钱、名誉的追求远远甚于对自身健康的利益方面的追求。这样,人实际上就由体育的目的降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得到很多人认可的“大体育观”,把所谓“竞技体育”放在“金字塔”的顶端,强调“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为竞技锦标服务,并称其为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样一来,把本不属于体育本质的功能强加在体育上,必然导致竞技主义风行。有的学者提出,用金牌意识代替健身意识,这样的“体育”可能培养出少数尖子,但却会产生众多的牺牲品;它不可能展示人的身体和精神的风采,而只有畸形和片面发达的肢体和高不可攀的技艺。以所谓献身精神代替体育的健身意识和主体精神,必然束缚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对体育的本质的彻底否定。

体育本质的异化,还表现为把体育当成一种专业教育,把运动训练和比赛当成健身的过程。运动竞技是一部分人谋生的职业和大部分人娱乐的方式,但在一些人看来,运动员就是身体好的人,增强体质必须经过高水平的运动训练,掌握高难度的运动技巧。这其实是对体育本质的又一大误解。事实上,运动是身体教育、娱乐教育和竞技教育的共同手段。在体育过程中,运动技术的掌握是为增强体质服务的,必须受身心条件的制约。体育运动是为了造就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以便能从事各种类型工作和学习。所以说体育是一种基础教育,与娱乐教育和竞技教育不同,体育为的是掌握健身的手段,培养健身的能力,并取得健身的实效。

以运动文化为中心的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和以狭隘的团体利益为宗旨的唯心主义体育观是体育本质异化的思想根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间工厂肯花钱买运动员、养运动队,就可以评为体育先进单位,尽管大多数工人身体状况并不好,也很少有锻炼身体的机会和条件;一所学校输送了高水平的运动员,就能获得体育荣誉奖章,但其普通学生健康水平却很低,活动场地和时间极其有限。为了拿金牌,层层搞选拔,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造成了少数人超负荷运动和大多数人的运动不足。这种把健身的效果寄托在运动成绩的提高上的做法,只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增强体质的口号只能成为一个“天真的指令”,而无法付诸实施。即使身体机能能力有所改善,也只是这种本质异化了的“体育”的“副产品”。

作为体育的重要手段的竞技运动,必须为身体教育的本质属性服务。增强体质是体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人类从事各种职业的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与提高运动技术,拿冠军,夺金牌的运动竞技过程并不矛盾。佐藤臣彦先生专门论述过“以体育为基础的SPORT”,指出运动竞技是在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的娱乐活动,少数有运动才能的高水平运动员是由层层选拔和比赛所产生的。但是,不能只选体质强健的去开展体育活动,体弱病残者更应该是体育的对象。因此,超出大多数人身心发展水平的竞技运动项目,在用于体育过程时,必须有一个“改制”和“引进”的过程,这就是所谓“运动文化教材化”或称之为“运动文化体育手段化”。同时,在经过“手段化”后的运动项目,还要针对不同对象,实施“运动处方”,即制定锻炼计划,这一过程的工作方式为:

竞技教育则与体育不同,它是一种专业技术和职业教育,属于文化娱乐教育,运动员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以掌握和发展其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教授统计,在包括奥运冠军在内的六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中,其特殊才能的发展都要经过长达14~16年的超量学习和训练,平均每周花费达25~40小时。显然,如此难度和周期的运动技能操练,远远超出了普通人增强体质的需要。科学实验告诉我们,简单而生疏的运动动作,比起高度熟练的复杂技术动作更有健身效果。在花费了大量时间与无数精力和体力来学习运动技术以后再用其来炼身,显然是不合算的。

众所周知,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健身,其核心问题是造就和完善人的身体。然而,就是认识这简单而明了的科学道理的过程中,由于理性思维贫乏,我们走了许多不应走的弯路,在观念和体制方面都给自己设置了重重障碍。尤其是对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针的基本内涵的认识方面,长期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只将其作为一个动听的口号,而没有作为亿万人民健身实践的指南。在这方面从没有过够份量的论著出版,对体育概念的任意解释,更是造成了体育政策和体制的不确定。由于体育与人的培养和健身意识的建立相脱离,不恰当地过多容纳了超出它自身内涵的内容,承担了不应由它承担的政治、文化和历史使命,导致了体育自身价值的消失和体育学术思想的贫困,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体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最近,有人在《体育文史》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体育概念”,提出国际上有用运动竞技(Sport)代替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的趋势,不同意体育的真义是增强体质的教育,指出现代体育是多功能、多目标的,“真义体育派”在片面排斥竞技运动;该文作者认为,体育的对象不是所有的人,而只是那些追求愉快,对竞技游戏有兴趣和爱好的人;主张无选择,无条件地参加竞技运动,而不要参加“枯燥无味”的跑、跳、体操和“中国传统体育”等非竞技性和竞赛性少的活动……。在此,我们不想过多地与该文作者的错误观点进行辩论,只想强调一点:研究体育概念,不但要有发展的眼光,更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讲歪理。翻开某些权威编撰的体育教科书,几乎全是运动竞技的描述,哪有运动健身的影子,在运动竞技超前发展的形势下,由谁来片面排斥竞技运动?中国某些体育机构徒有其名,只抓少数人的金牌,而丢弃亿万人民的健身大业,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理论上再来围剿一番“真义体育”,完全是在逆世界体育科学化的潮流而动,是在与我国全民健身的基本国策唱反调,决不会有人再为其喝采。

体育思想的贫困,必定导致体育实践的盲目。因此,把握体育本质、明确体育真义,对我国体育理论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我们正面临人口、环境、教育和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新的科技革命又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国民体质和健康意识的双重低下,四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半文盲,全民教育的平均年限不足五年,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严酷现实,体育工作者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的教育方针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重要内容,体育必须为贯彻这一方针服务。必须明确,偏离了体育的本质,脱离了我国社会实际需要的所谓“强国战略”不是科学的概念。竞技至上主义的体育观,更是中国体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严重障碍。当务之急,是要以科学的态度重新探究体育的本质和体育过程的内部规律,以唤起全民族的健身意识,重建科学的体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就是在思想的方法上正本清源,以全新的理念阐述体育本质、目标和方针大计、以振兴国力,造福人民而载入我国体育史册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体育最本质的特征是健身;体育以人和运动互为目的手段,凡不能达到健身目的,或有害健康的运动,就不能称之为体育运动;体育以人的身心运动为主要形式,凡破坏身心协调统一的活动都应加以避免。体育实际上就是健身教育,健身的道理要明了,健身的规律要探究,健身意识要弘扬,健身性原则更要贯彻于体育过程的始终。只要遵循健身性原则,以全民健身计划所提出的宏伟目标统一我们的思想,体育概念、本质、目的、手段的一系列纷争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体育过程中人与社会、身体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在明了健身道理的同时,探讨健身伦理与健身哲理,培养自觉、自主和自强的健身意识,将健身作为每个公民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全社会树立全面发展和完善身心的“科学体育观。”

因为体育过程中身心的相互作用,加速了人的主体对自身客体的自觉建构、自主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充分体现了体育的健身性原则,体育的本质才能得以充分显现。从这一立场上看,只有健身才是体育的主流,才体现了体育的本质属性,派生而来的其它属性,是体育的非本质属性。增强体质只能通过体育即健身的教育这一途径才能实现。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是一次体育观念的划时代变革。我们认为,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更新改造迫在眉睫,每一个有良知、有觉悟、有抱负的体育工作者,都要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以高昂的热情和坚定的意志,投身到我们自己从事的光荣而神圣的健身本业中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在全民健身的旗帜下,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贡献我们的一切力量。

标签:;  ;  ;  ;  ;  ;  

论全民健身的思想基础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