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规则选择和培植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增长点论文,规则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培植地方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地区竞争、产品竞争,是各级地方政府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判断一个地方所确定的新增长点是否合理科学,主要看两条:①它是否符合本地实际,能否发挥地方优势和潜力;②它能否适应市场。因此,培植区域经济新增长点,也必须紧紧抓住这两条,从研究分析区域特色和优势入手,立足区域实际,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寻找和选择区域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
一、培植区域经济增长点必须依托区域优势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因素几乎涵盖了区域经济环境的各个方面,如区位条件,包括劳动力、技术基础、原料、能源和水源、资金、信息等在内的资源状况,区域交通条件,区域经济政策,等等。研究一个地方的经济如何布局,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必须从研究区域发展现状和区域经济条件着眼,选择本地最有潜力和优势的因素,通过对资源的优化匹配加以发展、提高,进而把区位和资源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形成新的增长点。这种优势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培植经济增长点,必须首先立足区域现实优势和潜力,这是因为:
第一,只有依托区域优势,新增长点才具备区域特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是否有市场竞争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具有区域特色的增长点,就具有了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势,这种优势依托了本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是其它地区难以趋同发展的优势。而且,区域新增长点如果具备了区域特色,也有利于扩大本地区的知名度,提高新生长点聚集区域内外要素的能力和壮大速度,这无疑对新增长点的成长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全国范围来说,只有各个地方培育的新增长点都具备区域特色,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各展所长、互相促进的局面,资源的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合理化。新生长点要具备区域特色,不能靠少数几个人凭空想象然后“制造”出来,而必须依靠区域具体情况创造出来。古语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经济资源方面的某些优势,这是我们选择区域发展道路、塑造区域经济特色的主要依据。战后新加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他们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自由贸易和转口贸易。香港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其在全球的战略地位,重点发展了金融、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加工业并非主导产业,而且即使是解放前民族资本家转移过去的工业企业,现在也已向中国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转移。
第二,只有依托区域优势,新增长点才能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经济发展起点的高与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今后发展的快与慢。依托区域优势和现有条件培植新增长点,可以赢得比其他地区发展同类产业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能够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同时,由于原先具有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使本地区新的增长点有条件在技术上、规模上胜人一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区域之间自然条件各有差异,经济发展历程、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即使是经济发展暂时滞后的地区,也不是毫无竞争优势可言。这些地区在历年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某些方面具有发达地区不可比拟的自然环境优势。同样,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竞争优势比较多,但也有所短、有所不足。如果我们尊重客观实际,用市场的眼光和观点,选出自己最具竞争潜力和优势的经济要素,通过优化匹配后加以放大、弘扬,培育出自己的增长点,这样的增长点无疑会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和较快的发展速度。
第三,只有依托区域优势,才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是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靠科技,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靠管理,用先进的管理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依托区域优势,引导企业发展相关产业,能够带来资源的优化匹配和生产经营上的节约,从而推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与水上运输有关的运输、修理、造船、集装箱业;利用区域内市场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发展消费区指向强的日用品生产;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原料指向强的采掘业、加工业,等等。这样选择的新增长点能减少企业运输费用,减少各家企业原材料的运输量,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从而形成生产经营上的节约。不仅如此,依托区域优势集中发展相关产业,由于企业集中、行业相近,还能推动市场需求信息的迅速传播和交流,也有利于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二、培植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必须把发挥区域优势与市场导向相结合
依托优势和潜力,是选择和培植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前提条件和必备条件。但是,仅仅依靠区域某些优势是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把区域内部有利条件与区域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考虑,从国际国内市场的大背景下,用市场经济的规律选择和培植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1.把发挥区域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一个地区的自然优势、经济优势可能有很多,这些优势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作为地方政府,必须研究选择哪些优势作为优先培育的对象,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放在哪个方面。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必须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区域优势的优越程度。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审视本地区的每一项经济优势,分析这些优势在宏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可能发挥的作用,从中选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方面作为新增长点的发展方向。这些优势不一定在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但必须是独特的或相对的优势,如技术、资金、劳动力、交通条件,等等。二是区域分工的现实。客观上,每一个地区都依据自身条件参与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在选择区域优势培育新增长点时,必须研究新增长点成长所必备的综合条件和区域分工的现实,如果其中的关键因素不具备或不充足,过分强调自我配套、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其结果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上的损失,使资源的优势成为经济上的劣势。如在许多地方,尽管技术、资金遇到许多困难,但片面强调发挥资源优势,一哄而上低科技含量的小棉纺、小毛纺、小皮革、小缧丝等项目,由于在市场上不具竞争力,导致许多这样的项目直接从摇篮走向了坟墓。三是市场需求结构。市场需求是动态变化的、有层次的。依托棉花资源兴办棉花加工业、依托蚕茧资源兴办茧丝绸加工业,就必须考虑现实中这些行业的产品供应状况、现有生产能力、技术结构、市场需求结构。只有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新增长点才能顺利地进入市场并迅速发展壮大。
2.把发挥区域优势与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国家依据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和国内市场供求状况制订出来的,以调节国家产业结构发展顺序和比例。地方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增长点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贯彻国家产业结构政策,同时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中,我们应当明确,对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或限制发展的产业,即使具有某些区域优势,也应当自觉服从大局。比如利用烟草资源发展烟草加工业、利用皮革资源发展高污染的小皮革加工厂,等等。对国家政策鼓励发展或者至少是不限制发展的产业,如果地方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应当从经济效益出发,综合开发和利用这些潜力和优势,逐步发展为区域经济主导部门或专业化部门。现在尤其值得认真研究和高度重视的是,对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作为地方政府,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和执行这些政策。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一旦国家宣布某个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范畴,许多地方往往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盲目地竞相发展。据报道,目前全国有20多个省市把电子、汽车作为支柱产业,而我国120 多家汽车整车装配厂的整体实力却不如韩国一家汽车公司,造成了大范围的结构趋同过度的盲目竞争。一般而言,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往往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项目,对资金、技术、劳动力素质的依存度较大。作为地方政府,要根据自身生产要素的情况综合考虑,具体决策。如果自身条件充足,或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开办新项目所需要的条件,应当积极发展。否则,就应当自觉放弃,不能片面追求项目的“高、大、新”,盲目追逐国家产业政策。
3.把发挥区域优势与发展规模经济相结合。规模是现代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有的地方有不少优势产品,但是不能成为地方主导产业,其原因正在于没有形成合理的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新增长点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增长点。新增长点规模大,不仅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价格,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从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能形成广告效应。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必须把发挥区域优势与发展规模经济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首先要在投入上倾斜。要认真制订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的诱导和利益的驱动,引导区域内资金、技术重点向优势产业流动,使新增长点成为区域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区。其次,要在存量上盘活。要加大改革力度,最大限度地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引导区域内劣势企业,闲置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合理有序地流动,壮大新增长点的规模。
4.把发挥区域优势与技术进步相结合。从长远来看,培植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作为推动力。但是,要推动技术进步,往往会受到资金、劳动力、技术力量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必须从经济效益考虑,从技术代价与技术受益的对比分析上,寻求适应区域经济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适用技术,这种技术并非越先进越好。在实践中,必须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区域条件。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资金充裕、技术力量强、新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强、劳动力紧张,欠发达地区则正好相反。如果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而产品性能不受影响,则欠发达地区就不一定要过于追求先进技术,这样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同样可以提高效益,同时节约了投入、增加了就业。二是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多层次的,从市场对产品性能质量要求的走向上来看,总是呈渐升趋势。因此,要认真研究现实市场需求结构和发展趋势,结合区域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先进技术、中间技术或适用技术,并根据市场动态变化,适时更新改造,保持生产技术对市场需求的适度领先性。
三、培植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必须依靠市场手段来实现
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熟悉和掌握了一套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办法。现在,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渡期。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也应当转变管理经济的方式,学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用市场的手段培植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在培植区域经济新增长点问题上可以无所作为。作为地方政府,应当按照市场规则和增长点成长的客观要求,合理界定自身的职责和管理权限。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地方政府在培植经济新增长点问题上的主要职责应当是创造区域经济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企业应当是完整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地方政府部门顺从经济规律的要求,逐步淡化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把企业投资决策、生产经营权还给企业,把自己的工作重点从具体的企业管理向创造区域经济环境方面转移。首先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新增长点的发展方向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大力宣传,使政府的意图化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加强经济新增长点成长所必须的硬环境建设,如公用设施建设、道路建设、邮电通讯、电力建设等,把单个企业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承担起来。再次,要加强软环境建设,提高机关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积极为企业提高智力、技术等支持,方便企业办事。
2.地方政府培植经济新增长点应当主要运用经济的手段。新增长点的成长过程,是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具有增长潜力领域不断聚集和优化重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地方政府培育新生长点的手段主要应当是经济的手段,如信贷、税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倾斜,等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倾斜和新增长点的利益诱导作用,吸引区域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向新增长点集中。如果违反经济运行规律,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办法,过分强调政府意志和政府行为,通过行政手段搞“首长工程”,或通过调拨、“归大类”、“合并同类项”的办法强迫地区资源向这些领域集中,必然造成对地方经济的伤害。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地方经济结构趋同、一窝蜂抢上“热门”产业的现象,主要就是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驱动下行政作用带来的后果。
3.地方政府培植经济新增长点应当坚持开放性。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是开放性的。全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将越来越与国际大市场融为一体。关起门来培植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是不可取的。地方政府在培植新增长点过程中,必须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让区域内、区域外、国外生产要素顺畅地参与地方经济的重组和优化匹配。这意味着:第一,要打破区域内条块分割、行业分割和所有制分割的限制,让区域内包括国有、集体、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类生产组织参与新增长点的培育,充分挖掘和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潜力和能量,促进它们加速向新增长点聚集。第二,要打破区域界限,放手支持外地生产要素向本地区新增长点流动,形成地区之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第三,要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的进程,大力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参与地方新增长点的培育。
收稿日期 1997—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