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中的新“景观”_书评论文

书评中的新“景观”_书评论文

书评新“景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景观论文,书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去一向寂寞严肃、质朴无华的书评界,近年来也沸沸扬扬,热闹起来,而且在这条风景线上也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新景观……

景观之一:

“不读作品的评论家”

不读作品搞评论,提出这个命题好像是无稽之谈,在过去,一般人都不会相信,可今日不知怎的,不读作品搞评论的人运应而生,而且还有不少是名家,花样翻新,可谓书坛一绝。

在一次研讨会上,我一直很尊重的“那位”驰骋文坛、才思敏捷的先生,被作为重要人物特邀而来。会议还未开始“他”就郑重并煞有介事地说,还有一个会等着我,我必须得去,对不起,我先讲一讲就走了。会议不得不打乱程序,叫他先发言。听着他耀眼并带光环的表白,更加吸引着我去寻找他的新见解,我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笔和本,认真地听着记着。可后来,怎么也记不下去了,离了谱的问题滔滔不绝,一涉及作品的具体问题,总是张冠李戴,东拉西扯,闹出了不少使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我从不怀疑,更不敢在这些事情上怀疑他,知道他底细的内情人告诉我,这是事实,因为是名人大家,请的人太多,他无暇顾及,看看内容简介就来了,来了又不得不讲。讲什么?他虽是名家却心中无数,因为他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还何谈什么新的见解、新的观点呢?

后来,我参加过不少这样的研讨会,总能听到这些同样的如同嚼腊一样的空话、大话、套话,还有一些鼓励恭维的话,连我都能耳熟能评;什么作者能深入生活;所选题材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时代意义;人物的塑造也富有个性;文笔流畅,创作认真,是一个很富有前途的文坛新秀,向作者表示祝贺。最后还总免不了提一些不着边际的略带希望性的批评与要求,语言再提炼一下就更好了,等等,等等。

对这些现象,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好端端的作家、评论家,为什么要这样自我受累并作贱自己呢?看过作品或只看过一部分作品,这都是很正常的事,谁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那么多长篇宏论。你能亲临会议,对作者来说都是增色生辉的事,何必又非要装腔作势,不看作品就品评一番呢?对作者来说,你开研讨会,是想让大家真正提出对作品有用的见解,不了解他读没读作品就请,花钱没效果,这是何苦呢?

也许各有目的,各有所需、所求……这就是生活。对这种世俗的书评文化生活现象,人们也不再见怪不怪了,也习以为常了。有人还说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转型期的必然反映,有人说这是文人价值观念的变化,我现也不明白在它的背后深深影响和决定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每当我看到这些,就想起了像孙犁、荒煤、冯牧等一些一向严肃认真的老作家、老评论家。他们对作品读了多少就说多少,没读就没读。从不欺世盗名,空对空。而且在相当多的时候,他们对作品从头到尾像啃骨头一样,一点一点地去嚼、去品,拿着讲稿千叮咛万嘱咐……这种严谨治学的精神,这种人品、文风,本身就为我树立一杆旗帜!我们怎么不去学,不去发扬继承呢?偏偏去追求别的什么?

景观之二:

替名家写的“名人书评”

影视、戏剧等领域里的评论情况我不知道,对书评界的情况我是熟悉的,因为我是圈内人。现在书评界有一种时尚,追求名人效应。每当一种新书出版,著译者和编辑总想找个名人写篇书评。一曰可以扩大影响;二是报纸刊物好发;三是可以作为评奖或别的什么证明等等。总之,名人写书评好处很多,我们应该提倡,不应有任何非议。但近年来,也许是商品经济的浸润,名人书评出现了异化,名人的文章也有点变味了,从书评文章里难以看出名家的那种语言风格和个性,那种读其文,就知其人的感觉总也找不出来(因为文章大多不是出至名家之手,而是作者或编辑所写,名家只是署名签字而已)。

替名人写文章,名人不写文章发文章,这事说起来十分好笑,可中国的事就这样怪,“好笑”的事它却存在着,悄悄地生长着,红红火火地发展着,顺理成章的事却难以生存和发展。“名人书评”现象的出现,不完全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书评市场”的本身孕育了这种需要(我国每年图书以9万种速度出版,而中国大师,准大师,名来名去的人是极有限的),而实质上是人们评判事物的价值观念、认识观念及传统封建文化的劣根性的反映。这种世俗的观念和文化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图书评奖中,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实质上也是作为首要的条件,看是否是名家名著,都是名家要看谁的名气大,谁的书名家评论赞扬多。报刊发的评论文章,大多也喜欢名家之文,一般读者所写的书评文章是很难在大报上发表的。所以人们为追求一个认可和效果,只好不情愿地顺从“世俗的趋势”,干起了替名人写书评的营生,找朋友、熟人,托关系,有的甚至还先付给一些润笔费,只要名家肯赏脸就十分满意。

名人名篇自然很好,但事实上名人并不都是名篇,而不是名人的也并非无杰作。《郑州晚报》社长、总编辑毕殿岭就以《无名的杰作》作为书名,集结了自己的文章出版。他现虽还不是名人,可他确实写了不少颇具影响、给人以深刻启迪、极富哲理的好文章。眼下一部分名人也确实写了“我的猫”、“我的狗”、我的……我的……一些无病呻吟的文章。

古人曰,文以载道。作品、文章的好坏应主要看它是否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时代,给人以深刻的哲理。所以图书的评奖和报刊的选登要以质量论取舍。绝不能因人而宜,因名人而决。作为名家也要自尊自爱,面对世俗,不要为面子所动,更不要为金钱所诱惑,不问不看观点、内容妥否,就去当“名家书评”签字先生。我国著名的长篇小说评论家,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最年轻的评委蔡葵,他不仅以严谨、公允、富有个性的书评而受到文学界的敬重,而且还以高洁的人文精神深受人们称赞。凡是他没看过的作品或对作品没有感情时,别人怎样请求或动员他写文章他也不应命,从不去凑热闹,更不去占有别人代劳的成果。

标签:;  ;  ;  ;  

书评中的新“景观”_书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