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导向的教学技能课程设计与实施举要*
叶 琳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 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严峻的就业压力下,结合当前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针政策,针对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开展和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技能课程有其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 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创新;实践能力;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原本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内容。然而,随着非师范专业学生通过考试取得相应资格允许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法》规定的出台和国内紧张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综合型大学、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选择从事教师职业。[1]基于学生对此类课程需求迫切且需求量大、学生自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以及校外盈利机构办学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实背景,笔者就此展开为期一年半的教学实践证明,结合当前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针目标,高校开展和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教学为导向[2]的教学技能课程有其现实必要性,一方面可以满足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生的现实学习和从业需求,另一方面,真正锻炼了学生的未来从业技能和终身发展能力。
提问的艺术性中融合了创造力与智慧的果实,教师应注重提问方式的灵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问答形式,结合文章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问答,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促进师生思维方式的协调统一。问题的设置要最大化地彰显教师个性,促进提问语言的生动,提升其语言美感,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一 课程总体设计理念及目标定位
教学技能课程应坚持体现以强化实践与创新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教师教育与教师素养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作为定位,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精讲、学生精练原则,从教师职业训练的角度,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学习和训练,旨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把握学生和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巧妙设计板书的能力、有效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胜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职业所应具备的听课、说课、评课、教学反思等能力。
二 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目前,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教学技能课程的上位课程——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但能够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只在极少数,只有修读教育类二学位课程的非师范学生和师范类的学生能够在四年内修读,对于大部分非师范类学生而言,没机会修读。因此,实际教学中,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几乎是没有任何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基础。这就为本课程的实际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坚持“厚基础+善思维+常实践”的教学原则,不指定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理论知识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的比例大体设定为1:1,在理论知识内容的安排上,在宏观渗透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重点知识点的教学基础上,着重实践教学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训练学生正确把握学生和教材的能力、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巧妙设计板书的能力、有效地设计和实施创新教学活动的能力、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胜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职业所应具备的听课、说课、讲课、评课、教学反思等技能方面得到更多的创新实践训练。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实施
大学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教学内容,更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通过选择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实践情境来达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
1 基于问题导向的自主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教学中,在不指定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必要参考书目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教学实践环节,学生参与的自主探究性的创新实践教学占了总课时的1/2。笔者会根据每次的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自主实践探究专题任务,有的让学生课下准备,有的让学生当堂完成,并且这种自主探究性教学是一贯性的,从课程教学伊始,由学生在授课教师限定的课题范围内确定具体的课题之时直至最后的微课模拟教学,贯穿始终。如备课环节起即让学生结合教师课堂讲授的相关内容对自主选择的课题(针对实验班级)或教师指定的课题(针对对照班级)开展教学设计,并具体落实在教案上,教案要求撰写两份,一份详案、一份简案,不得网上抄袭,要随着后续的教学章节内容的介绍,不断填充相应部分教案内容及教学实践设计,最后还要在专门设定的学生微课模拟教学实践环节中,每个学生上讲台进行8~20 分钟左右或说课、或讲课的微课模拟教学展示。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实践中习得掌握教学技能。
2 基于教学案例问题展示的分析、讨论与点评式学习,加强师生互动
《礼记·学记》中曾讲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教师发展是在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为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师生、生生交流、观摩成功或失败的授课视频等方式增强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的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外,还经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情境体验式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教,然后知困”的教学情境。依照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求对策-再实践的教学程序,使学生通过个体体验和内省式反思,及时将自己实践体验中最重要的感受、收获、看法讲出来,使学生在体验和总结、反思中养成教学反思意识、行为和能力。同时,笔者还会用手机或摄像机将学生的教学体验活动拍下来,组织学生本人、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观看,通过集体反思和对话的形式,促使学生各自思考、共同研讨,找出问题、原因、改进策略与解决方案,促使学生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寻找自身差距,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达到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共同提高的效果。最后,笔者还通过学生实践环节,通过前后的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的形式,再次强化学生教学反思能力,达到以行动促思考、以思考促教学的目的。
3 基于基础理论与技能的讲思、讲练学习,增强学生听课的主动性
为了全面考查学生对教学技能必要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本课程的评价及考核摒弃了“纸上谈兵”式的一考定成绩的做法,积极采取开放式问题、结构化评价、针对性指导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主导的评价方式,既重视平时表现、理论知识学习与运用,更强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评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根据学生出勤、平时上课表现、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课堂活动安排完成质量、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评价等情况,做好相关评价记录,还会根据学生课题任务完成质量、创新程度、实践效果、最终上交的教案、课件及实践视频录像回放等综合情况,让学生明白课程评定中的“三不行”:即不来上课不行、不做不行和不做好不行,最终给出本门课程成绩。
4 基于情境观摩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
为增强学生师生互动和课堂参与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在每一个课程专题讲解和分析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教学案例和教学情境,通过案例展示,由学生先讨论、点评,教师后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展开教学反思和学习、进行讨论、并给出合理的问题解释和可行性实施方案,使学生紧紧围绕课程伊始设置的某一课题不断进行教学知识、行为和技能上的修正。如当讲授到“导入技巧”这一专题时,教师会引入成功和失败的教学案例视频,或设置小的导入专题课题,由学生设计思考后上台进行教学实践,通过观摩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和评价总结,最后再由教师适时引入课堂导入环节常见的一些问题并辅以视频案例加以佐证、提出导课的基本要求、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经典的一些导课艺术方式,并要求学生结合课程伊始每个学生选定的课题进行课程导入设计和修改完善,并会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听课、说课、评课、微课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不断进行课程教学反思与修正。
四 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为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讲授式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中无法回避的教学方法手段。但为了避免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教师“一言堂”的弊端,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和教学行为就成了决定本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此,笔者做了如下工作:首先,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从一言堂式的“授业者”角色过渡到平等对话关系的“领路人”角色,改变课堂上“我讲你听”的单一模式,教师精讲、学生精练。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尽量不用板书,通过精心的PPT 多媒体教学引入更多关键性知识内容入课堂。第三,通过运用项目教学、问题研讨、案例点评等方式与课堂教师讲授相穿插,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思考和探寻,在不断地思维碰撞中锻炼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因为每堂课在讲听的基础上更注重讲思结合、讲练结合,听课也变得认真、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课程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的表述中,出现了大量“经历过程”的描述,这正是对实践操作的模型理解的体验,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知识的建构关系。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这些都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过程性目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该尽量达到扎实的程度,应该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从而真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当Y>Y*时,dX1/dt>0,dX2/dt<0,则x2=1是演化稳定策略,政府激励无效的概率为1,此时购房者购买普通房,或者政府不奖励被动房的购房者,导致原来选择被动房的购房者转变为购买普通房,博弈收敛于帕累托劣均衡。
总之,以创新实践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技能课程设计与实施,一方面使学生真正接触到现实问题和现实模拟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创新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较大的挑战,让教师和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和学生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解决因学生选择的不同学科、不同课题而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突发情况和问题,学习应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占亮.创造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2]李绪坤.《学记》解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11-0076-02
*基金项目: 内蒙古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立项项目“教师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TS17168)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