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3+Xquot;高考改革方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探讨(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方案论文,现实意义论文,价值论文,quot论文,Xqu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项教育政策的"3+X"高考改革方案,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研究。其一是科学方面的问题,它从事实的层面研究这一政策的颁布对教育及整个社会已经、正在和将要产生的诸方面影响,它也要研究这一政策本身对教育及社会所带来的各种效应,以说明这一政策的正确与否。其二是哲学方面的问题,它不涉及对事实的分析和预测,而从价值的层面向我们提供判断一种教育政策是否可以接受的根据是什么。本文拟从事实的层面论证其正确性,并从价值的层面论述其有益性。
从事实层面看"3+X"高考改革方案
一项政策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背景,而一项政策颁布实施以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3+X"高考改革方案是如何产生的?它对教育及整个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对"3+X"高考改革方案进行分析首先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
1."3+X"高考改革方案是如何产生的?
"3+X"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有其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1977年,高校招生恢复入学考试和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得以重新确立。恢复高考之初,仍沿用“文革”前的科目设置办法,即文史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
1983年,原教育部提出试行高中毕业会考的设想,经过多年试验,总结经验,于1991年开始,用了三年时间在全国全面实行。会考与高考功能分离,会考按照高中课程最基本的要求,以省为单位统一命题,作为一种水平考试,以区别于高考的选拔性质。
1987年,上海在实行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自行命题试行"3+1"方案。所谓"3+1"方案,就是高中开考高中阶段的全部九门文化课,即: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生物。"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1"指的是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各专业的要求,从其余的六个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报考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目前,这一方案仍在试行中。
1991年,原国家教委又在湖南、海南与云南三省科目组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3+2"高考科目设置方案。"3+2"方案就是三门基础课(语文、数学、外语)必考,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于1995年在上海以外的全国其他地方实行。
1998年,教育部在部分省份进行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试点,取得了成功,为综合科目的命题积累了经验。1998年6月24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广东省自1999年起试行"3+X"科目设置方案。
2000年,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四省也将实行"3+X"方案。
2."3+X"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对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1999年广东首次实行"3+X"高考改革方案及2000年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四省将要实行的政策颁布以后,对教育界及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巨影响。本文从学生、教师、中学、高校以及农村教育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3+X"方案对学生的影响:其一,适应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较强的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3+X"方案规定,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实行基础和专业两条分数线,对"3"和"X"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通过"3"的考试,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又通过对"X"专业能力的选拔,重视学生特长、优势和兴趣等个性特点。同时,"3+X"是建立在高中会考制度上的一种方案,学生只有通过了会考,才有资格参加高考。而且学生的会考成绩单将被列入学生档案,作为高校同等条件下录取的参考意见。这些举措必然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更加重视对中学课程的全面学习,从而有效地纠正以往的偏科现象。其二,扩大了学生自主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X"是自主选择,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与相应的辅导意见,从而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据介绍,广东省实验中学自然地实现了分班上课,学生“跑堂”上自己选择的课程,感到趣味无穷。同时,学生的学习观念逐步改变,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其三,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统高考模式的一大弊病就是学生负担过于沉重,学校及考生的备考压力过大,因而有许多人把减轻学生负担的希望托于"3+X"高考。由于新的高考模式高考科目的相对减少,在"X"的选科方面所具有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在参加高考时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从1999年广东的高考情况来看,以广州市为例,“'X'选1的有22680人,'X'选2的仅有1084人,只占考生的5%。95%的考生选择3+1,其他地方也大致如此。”很明显,这对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是非常有好处的。
"3+X"方案对教师产生的影响如下:一是"3+X"方案兼顾了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使得一些昔日被称为“副科”的科目开始受到重视,如多年停考的生物、地理又开考了。教授这些“副科”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教学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二是"3+X"方案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十分重视授课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从而较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三是"3+X"方案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科目和课堂,谁的课教得最好,学生就会跟谁走,客观上造成教师之间的教学竞争,迫使每位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3+X"方案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3+X"高考改革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自主权,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能使学生抛弃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认清当前的改革形势,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树立竞争意识,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必须精通本学科的业务,及时关注学科发展前沿,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同时,教师还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善于挖掘学科知识的能力价值,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第三,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打破过去的那种包办、硬灌、奉送现成答案的作法。第四,"3+X"高考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它迫使教师必须打破过去学科间互不往来的旧传统,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促进,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广东省在实行"3+X"方案以后,中学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一是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加快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使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对高三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科目报考专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四是对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班级结构管理等提出了新要求,打破了学校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班级结构、教师任课等统一的局面。
与此同时,也促使中学从三个方面实现转变:
首先,亟待转变的是教育观念。对于新的高考方案,许多学校和教师还不了解,仍然以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在刚刚开始的新高考中吃了败仗。中学应该立即转变过去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放到教育教学的首位上来。其次,要大力提高师资质量。目前中学的师资质量难以适应新的高考改革的需要。"3+X"高考,需要教师一专多能,但是,现在的教师都是旧的培养模式下的产物,对于综合性的考试还不能适应,必须进行彻底的培训、提高。再次,要修订现有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如果现有的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不改变,"3+X"也会逐渐演变成新的“应试教育”,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依然会受到压制,创新人才仍难以培养。
对于高校来说,"3+X"方案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一方面,"3+X"改革在扩大高校自主权方面迈出了重大的步伐。主要体现在:第一,“'3'和'X'的科目确定是经过充分征求高校的意见,经过三上三下,通过计算机收集回'3+X'来的信息,按照大多数招生院校的意见来确定每个专业的必、选考科目。而高校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专业的特点、招生生源情况确定加考、兼招科目”。第二,“'3+X'的录取分数线将按照招生计划和三科基础文化课程(语文、数学、外语)的综合分确定,同时选考科目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录取时由高校自己定出各学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要求。实际上这种分开'3'和'X'的划线方式,比起以往的五科综合分划线来说,更便于高校对考生基础文化知识和特性技能的水平审核。”
另一方面,"3+X"方案的实施已将学生推进了“市场”,学生可在“市场”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产品”——高校及其所属专业。各高校要想从中学得到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对各学科和专业不断改革和调整,同时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使之具有广泛、良好的社会影响,这样才能吸收更多的学生,提高生源质量。因此,实施"3+X"方案对各高校具有很好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对于农村教育而言,"3+X"高考改革方案带来的更多的是冲击:
首先,农村教育教学条件的普遍低下,使原本就偏科厉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为了保险起见,大批的学生将会选择"3+1"模式,而且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其次,城乡生活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原本就存在的客观上的不公平更进一步增添了人为的因素,并使这种不公平进一步加大。第三,"3+X"考试的双重标准,使农村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进一步缩小,导致农村中学辍学率的上升,直接影响到“普九”任务的完成。第四,高考录取范围的缩小,直接影响到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引起教师流动增加,使原本就奇缺的师资队伍更加雪上加霜。第五,"3+X"考试中英语科目加试听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大大增加了应考的难度,会埋没一些有潜质的优秀人才。
"3+X"方案对农村中学的冲击,实在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希望教育决策部门想些办法遏制这种不利的冲击,使"3+X"方案能为广大农村中学的师生所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