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教师的适度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思考之间的关系论文_于慧桐

浅谈教学中教师的适度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思考之间的关系论文_于慧桐

(沈阳师范大学,114000)

摘要: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教学活动的方向,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其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之间虽不矛盾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思考仍有碰撞,在一堂课中怎样合理的调配教师的适度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思考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完成,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其主体作用主动学习科学知识、提升道德素养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初明确提出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基本关系至21世纪新课程改革提出在教学关系上,教师要注重帮助、引导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成长的引导者,在教学观中提出教学要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都体现出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王崧舟老师的《与象共舞》的研究后我对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思考有了一个重新的思考。教学活动中,首先经过教师研读教材、研究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点、教材特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导作用,适度的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课堂所教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其主体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因课时安排、考试测验、公开课等一系列问题忽视或难以做到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主要会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的引导使课堂教学的方向向着教学活动的预设方向发展而忽略学生的主动思考以及创造性的思维发展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是适度的,何为适度,适度就是适合要求的程度;适当。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适度的引导就是既能保证学生的思考、活动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又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主动的机会。在素质教育案例精选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老师是一只青蛙案例描述的是在学习课文《坐井观天》后。教师按惯例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班级新来的学生张雨在回答时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他说完后同学们哄堂大笑。教师打断他的话,问同学们:“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同时示意张雨坐下,随口说到“我看你就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虽然在课后续写批改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从课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看出,虽然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良好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思考还是发生了碰撞,并且在生成与预设不同的情况下这为教师没能正确处理生成和预设之间的关系而是不加思考、不加探索的直接否定了学生的主动思考。由此也能看出教师在教学中虽能按照常规模式很好的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但在真正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是否的适度的,直接影响到是否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否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等问题。在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中教师应放开双手,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为什么青蛙就一定要喜欢井外不喜欢井里这是教师的主观想法不应强加给学生,在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适度引导就是保证学生都参与到这次说话训练中而不是强加干涉、予以否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学习时教师可施加适度的引导使学生乐于学习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感受文学作品带给自己的美好体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在系统科学知识学习之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思考,主动创新,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训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主导中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根据所教学科、所教内容的特点选择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式。学生在小学阶段,在感知、注意、记忆方面存在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在想象、思维方面的特点是: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情感方面的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小学生性格的特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活动中给予适度的引导。低年级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想象能力不够稳定,想象和思维都要借助一定实际的物体进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经验的积累,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个人的创造性的思维,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应在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对待低年级学生教师的主导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为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待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而不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同时这种引导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对待基础较弱的学生或是害羞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用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勇敢思考,而对待喜欢天马行空不 顾逻辑思维乱说一通的学生教师应循循善诱引导其勤加思考,多动脑思考。

一次,陶行知先生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吃,公鸡拼命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地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悠地啄起食来。从这个案例联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难想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引导学生知道“米”的方向,启发学生发挥其主体性主动寻找“米”的位置,有选择性的“吃下”自己寻找到的“米”。如果教师过度引导将会导致“强按鸡头不吃米”的情况。因此教学中要合理调配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思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于慧桐(1994.04-),女,辽宁省丹东市人,专业:小学教育,学校:沈阳师范大学。

论文作者:于慧桐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  ;  ;  ;  ;  ;  ;  ;  

浅谈教学中教师的适度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思考之间的关系论文_于慧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