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新科技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影响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科学技术、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直接。本文对此略作分析,以就教于同仁。
一、科技革命导致国际关系的形成和变革
从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绵延100多年,才在欧美主要国家陆续完成。这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以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大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大革命,是这次科技革命的产物。它使人类从手工工具时期跃进到机器工业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使英国成为横行一时的日不落帝国,并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萌芽。15世纪、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大洲开始发生交往,但这种联系是不经常的、片面的。工业革命后,随着天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航海事业达到空前规模,各大洲内部和各大洲之间开始了经常性的密切的联系,全球性的国际关系才逐步形成。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电动机代替蒸汽机,新的炼钢法的迅速推广和化学方法的采用。在这次科学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德国和美国,英法紧随其后。他们成为典型的工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常常起着主导作用。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国家要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因此在20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因美国的支持而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凡尔赛体系。但是德国不甘心失败,与东亚的后起之秀日本共同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最后造就了影响深远的美苏两极格局。两次大战的发生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科技革命造成各国综合国力的升降。
二、新科技革命进程中的国际关系
20世纪中期开始,特别是70年代开始大发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又称新科技革命。它以原子能、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新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新科技革命直接影响到各国综合国力的升降,导致两极格局解体而向多极化发展
长期以来,军事实力是国际较量的制高点,大国都倾力于军事领域,追求着由军事强国而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然而70年代中后期新科技革命兴起以后,科技力取代军事力成为国际较量的制高点。美国虽然到处侵略扩张,背上沉重包袱,但它采用“军民并举”发展战略,较快地适应了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高科技。人工智能、激光技术、宇航技术、复合材料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处于领先地位。这使它维持了世界强国的国际地位。二战后,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奉行国际优先的战略和以核武器为龙头的军事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这种体制使它对新技术革命麻木不仁,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根据美国统计,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1955年相当于美国的38%,1970年提高到50%,到1990年降到只有美国的25%,这最终导致旧格局的倾斜和解体。
近年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与新科技革命也有密切关系。新科技革命使一批国家脱颖而出,实力急剧上升,改变了作为两极世界基础的国家实力高度不平衡的状态,从而推动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新技术使许多国家摆脱了资源和传统发展战略的束缚,按照新的战略迅速提高自己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日本,在西方世界,可以说是美国、日本、西欧三强并立。日本既没有美、俄那样的强大军事力量,在联合国中也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社会为什么这么看重日本呢?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是当今世界上的科技大国,甚至它有朝一日会赶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了日本经济的起飞,并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
与多极化趋势相对应的是世界格局从板块结构转向支点结构。所谓板块结构,系指旧的世界格局基本上是按块状来划分的。例如,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东欧和西欧,这种板块结构的特点是稳定、阵线分明,不容易改变。所谓支点结构,系指新的世界格局中不存在明显的块状划分,而是由一些支点构架起来。这种结构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90年代,哪些国家可能成为其中的支点呢?军事方面,首推美国,其次是俄罗斯。经济和科技上则有美、日、欧三极相互交错。在政治方面,可能出现美、俄、中、英、法五强并立的局面。这与冷战时期稳定的两极对峙板块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归根到底是新科技革命影响的结果。
2、新科技革命对南北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
战后的新科技革命,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耗资巨大。新实验设备的购置,新研究项目的进行,新产品的研制,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大量资金。二是需要很高的综合科研能力,其中包括全面、系统、发达的基础科学,齐备的科技人才,尖端的实验条件,先进的制造工艺,强大的信息网络,完善的产品推广销售系统,这样才能保证领先地位的新产品能够迅速研制、开发利用和推广销售。而这一点,只有发达工业国家可以做得到。第三世界国家几乎无法问津。因此,它们在科学技术方面同发达工业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先进的越来越先进,落后的越来越落后。由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也更加不发达,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南北矛盾不断激化,世界格局的演变随之受到影响。
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差距日益扩大。据联合国1992年报告,1960年占世界人口的20%的富人的收入是占世界人口20%的最贫穷的人的收入的30倍。1990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增至60倍。造成差距迅速扩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国对新科技革命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差距太大。
3、新科技革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18世纪中叶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不仅商品输出加速,而且资本输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生活进一步国际化。以后,这个过程不断加强。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不仅流通领域,如商品出口、劳务出口、金融活动、借贷资本输出等空前扩大,而且直接生产过程也跨出国界,成为国际化的了。后者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战后,首先是美国的大公司,从50年代末开始大量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当时主要投资对象是西欧,在那里设立子公司、分公司和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这些大公司就成了跨国公司。到了60年代末,欧洲的大公司也开始在中东和非洲等地区进行直接投资。进入80年代,日本的大商社,也步美欧后尘,在亚太和其它地区进行跨国经营。随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象印度、巴西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公司,也跨越国界,成了跨国公司。近半个世纪是跨国公司大发展的时期,目前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仍在继续。每一个大跨国公司的业务都遍及全球各地。数以万计的跨国公司以及纵横交错的内外联系和经营渠道,纺织成一张全球性的巨网,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被网罗在内。世界经济真正成了一个不可分的全球性整体,各国经济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的组成部分。这些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国际化提供了各种条件。现代化交通工具迅速地将生产所需要的零部件从一国运送到另一国,将制成品运往世界各地销售。通讯卫星、计算机网络使信息传递非常迅速,有利于产品零件、配件、技术开发的国际化,国际协作生产使许多产品成为世界产品。进入90年代,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
三、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1、科技政治成为国际关系运行的中心。以往国际关系是以军事政治为中心的,长期以来,战争一直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最重要的手段。国际关系旧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就其根本动因来说是科学技术的突破,但它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通过军事战争这个中介来实现的。没有海外扩张与殖民掠夺,就显示不出国家科技实力的强弱,没有大国间的军事科技交锋,后起的科技强国就难以取代老牌殖民帝国。每一次战争,都是国际关系格局发展的分水岭。国际关系旧机制的运行系统是:军事战争——军事立国——军事殖民体系。
新科技革命引起的军事革命,使得美国、俄罗斯等国都有多次毁灭地球的军事能力,这宣告了传统的军事政治的破产。从根本上改变了科技与政治联系的间接性。新的国际关系机制转向以科技政治为中心,新科技革命成为它的起点,争夺高科技优势已成为国际关系新机制的核心。其运行系统是:科技竞争——科技立国——全球科技政治体系。这种机制以政治对话和经济科技外交为基本调节手段。
2、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世界分裂为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美、苏两国先后研制出大量的毁灭性原子武器,巩固了他们的盟主地位,同时也稳定了战后的两极格局。但七八十年代以来的科技革命,在内容上和空间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造就了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在80年代初期,形成了以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新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是各种高科技齐头并进,与过去科技革命内容的单一性与低级性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在许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短期内其它各国在总体上还难以与之分庭抗礼。但是,日本、西欧的科学技术发展也很快,在许多重要领域对美国提出严重挑战,甚至超过美国。这样,美国与西欧、日本之国,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竞争就越来越激烈。
内容上的多元性和空间上的多区性,客观上排除了少数国家主宰科技革命的可能,终止了世界政治经济的两极格局,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3、国际关系的变革呈快速性特点。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间隔大约110年,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间隔大约70年,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本世纪四五十年代,而在七八十年代又有了全新的发展。从时间间隔上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规律,即每次科技革命时间相对前一次科技革命的时间间隔大约递减40年时间,科技革命发展到一定程度,递减规律就会消失,而被不间断的科技革命所取代。
科技革命是国际关系发展变革的根本原因,它时间上短暂性的特点导致了国际关系变革的快速性。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再加上战争失败的影响,在战争结束初期,其综合国力异常弱小。但由于它重视教育,并确立了“科技立国”的发展战略,迅速地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综合国力迅速上升为世界前列。前苏联在大战结束初期是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但由于它把赌注压在军事上,政治经济体制又不利于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它的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七八十年代反而长期处于僵化、停滞的局面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解体的道路。亚洲、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新科技革命的影响,经济迅猛增长,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兴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四、两点启示
1、当前,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尚未形成,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竞争的胜负成败,将决定每一个国家在新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地位。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一些专家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从这一关系可看出,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从而成为第一生产力。所以,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发展自身的科技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最重要的手段。
科技优势的决定因素是科技人才。国际科技竞争的实质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一场国际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各国为争夺人才使出浑身解数。
科技的基础是教育。为争夺科技优势,各国十分重视改革和振兴教育,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在加大教育投资的同时,各国还相继建立许多高技术开发区。
新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国际关系基本力量在新科技基础上重新组合。科技秩序和科技中心的变化,成为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奏。一个国家要想跻身于国际舞台,必须优先发展高技术。新科技革命对我们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我们在制订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一定要走重视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发展高技术经济的道路。
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同时,南北贫富差距却愈演愈烈。南方国家的落后,首先是因为西方国家在殖民过程中,对它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使得南方国家形成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今日这种局面愈演愈烈,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在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北方国家凭借其经济与技术优势,以不合理的低价格从南方国家进口大量原料、能源等初级产品,又以高价向这些国家销售其工业品,形成一个巨大的剪刀差。所以,北方国家应对南方国家的经济落后负很大责任。当然南方国家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资金不足,难以跟上新科技革命的潮流,也是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
现在世界经济逐渐连为一体,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状况都不可避免地要对其它地区产生影响。南方国家的贫穷、落后及至社会动乱,必然影响北方国家的商品、技术出口,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不符合北方国家的长远利益的。
所以,开展南北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南北矛盾,是解决南北差距越来越大问题的根本手段。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
随着世界两极格局的解体,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美苏严重对抗为标志的两极结构不复存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它们迫切希望世界进入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新时期,以便改变自身的贫困落后面貌,增强综合国力,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少数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需要,积极推行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在全球的领导权。它们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它国家,甚至公然违背国际法准则,干涉别国内政。这些行为作为冷战格局中大国霸权主义的延续,与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格格不入,也是我们所坚决反对的。我们主张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经济,坚决抵制住外来强权政治的压力,并争取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尽早建立有利于国际社会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标签:科技革命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科技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美国革命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第二次工业革命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