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市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奥秘_经济论文

政府+市场——中国经济高增长之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之谜论文,高增长论文,政府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7年的GDP比1978年增长了65倍。

为什么中国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到底是什么一直在引领人均资源贫乏的中国在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前进?我们认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奥秘在于双轮驱动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强力政府和高效市场的有机结合。

双轮驱动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

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国家一直崇尚着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即在经济发展中,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主要作用,给予企业和个人充分竞争的空间,由价格机制决定资源的配置。然而,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新中国建立伊始,我们一直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主导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和私人消费活动都是按照计划指令进行,资源配置也都是由政府决定。换言之,在改革开放之前,政府一直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这些事实已经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即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发展中,绝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实行纯粹的市场经济,我们不能脱离政府对经济的主导和调节作用,而且东欧和苏联等地区的转轨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经过不断的探索,我国逐步摸索到了一套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模式,即强力政府和高效市场有机结合的双轮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什么是强力政府

所谓强力政府,是指政府职能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强力维护市场机制,保证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引导微观主体进行有效的竞争与合作,从而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的政府。30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政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发起者,是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是区域经济天然的经营者。它的主要职能是为区域内的微观主体提供公共产品,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打造本区域的吸引力。首先,政府通过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区域内的居民和企业提供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其次,政府通过提供医疗、教育以及城市景观等公共设施为区域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最后,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在很多地方市场自身的发育还很不充分,这就需要政府能够承担起培育市场、引导企业投资的职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打造优质的平台。总之,政府通过提供不同的公共产品既保障了区域内微观主体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条件,又为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还为区域经济发展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从而打造出了一个区域的吸引力。

在各类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管理要素和土地要素。管理要素主要是指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包括经济规划、产业政策、空间规划、财税政策及行政干预等。通过这些职能的实施,第一,可以确立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引导以及间接约束企业的投资方向和规模;第二,能扶持一系列战略产业,抑制缺乏发展前景的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以增强产业竞争能力;第三,更好地为各类经济项目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环境;第四,可以引导投资方向,以利于产业的培育和既定经济目标的实现。就土地要素而言,在现行制度下,地方政府是城镇土地要素的所有者,对农村土地也有实质上的垄断性支配权,这决定了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其所有或者所支配的土地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首先,通过土地的合理规划,政府可以为居民居住、产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土地资源,尤其是通过产业园区的规划,进行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进驻,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通过调节土地供给结构可以更好地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比如,加大对支柱型产业的土地供给,或者以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支持该类产业的发展;最后,政府还应将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资源的保护整治结合起来,在土地的使用上做长期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终,政府的角色定位、职能及其所拥有或掌控的要素共同决定了其必然追求两个层次的目标。第一,由于政府是区域经济的经营者,所以它天然追求区域总体的经济利益,实现各种要素收入总和的最大化,即追求GDP;第二,由于政府是管理要素和土地要素的拥有者或掌控者,所以它还需要追求区域财政收入和土地收入的最大化或最优化。

什么是高效市场

高效市场意味着微观经济主体可以通过市场有效地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即买卖双方能够通过市场高效地实现交易匹配,买方能够满足各种需求,卖方能够出售产品和服务获得利润。此时经济主体才有动力参与市场交易,进而才会去追求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即实现了市场的效率机制。然而,市场参与者众多,在追求各自目标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展开竞争,为了保证良性的竞争,就需要由政府建立完善的经济运行体制来保证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各经济主体“公平公正自由”地创业。其中,“公平公正”保证了收益(动力)机制的运行,“自由”保证了效率机制的运行。上述创业制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壁垒低,即对一般竞争性产业而言,各个微观经济主体能够通过比较产业利润与社会平均利润,从而自由进出;其次,反垄断,即限制某些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市场势力,从而保证竞争机制的运行;最后,非歧视,即公平公正地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其所遵循的竞争规则都是一致的,除少数特殊产业外,大部分产业都应该对各种资本开放。总之,高效市场能够保障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能够激励他们追求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公平公正自由的创业制度和稳定的竞争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在此前提下,企业才能有效地组织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生产各种私人产品,打造企业的竞争力。

强力政府和高效市场的有机结合

首先,强力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增强吸引力能够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基本的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发展平台,帮助企业更好地打造竞争力;而企业则在“自由创业”制度下,通过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开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实现整个区域市场的充分竞争。此时,区域内的每个企业就会成为城市的窗口,它们通过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能够向外界更好地展示区域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来,这反过来又会促使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提升吸引力。此时,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区域吸引力和企业竞争力的互相促进共同改善了微观主体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其次,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往往通过调控、配置土地要素和管理要素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并以此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生产决策,同时,企业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在一次次的产业升级过程中,通过实施低成本竞争战略,可以获得最大化利润。区域经济目标归根到底是要靠企业才能实现,只有当区域内每个企业都实现了自身的经营目标,区域经济利益才能最大化,并带动财政收入和土地收入的最大化。此时,政府和企业在配置要素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不仅共同培育了一个个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产业集群,而且还打造了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这种完整产业链的集群竞争模式,使得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最终,随着城市品位的提高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双轮驱动式经济增长模式的优越性

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各有利弊。市场经济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它的竞争机制,赋予市场参与主体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其结果就是“效率第一、优胜劣汰”。当然,市场经济也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比如私人产品的供给过剩,公共商品的供给不足,忽视公平以及经济活动的(正)负外部性;而计划经济的特点则在于剥夺经济参与主体的自主决策权,从长远全局考虑,为各产业和各地区的发展制定相关计划,保证整个国家的发展按照计划稳步、协调进行,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其不足在于忽视了经济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没有活力,导致效率低下,而且于实际的经济运转,计划的反应常常滞后,出现“短缺经济”,即计划失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两种机制的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应该有机结合,同时使用。

对比30年前,已经告别了计划体制下的短缺经济,用30年时间实现了建国初的强国梦想。

双轮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启示

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并不是一种互相替代的关系,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两者能够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以政府打造的吸引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的吸引力,从而共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重点放在如何进一步促使强力政府和高效市场的良性互动上,以更好地发挥“双轮”优势。不以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来划定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作用边界,不在改革中一味地强调缩减政府职能,否则就会把优势给“改掉”。

标签:;  ;  

政府+市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奥秘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