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与趋势_研究生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与趋势_研究生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教育学论文,轨迹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尚未成熟,研究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探讨它在21世纪初的基本走向,对于加快学科建设进程,促进它走向成熟,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一、建立学科前的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可以从清末算起,至今已逾百年。当时,梁启超、张之洞、盛宣怀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关于高等教育的看法和主张。进入民国后,随着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更多学者关注高等教育问题,例如,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等提出了许多办大学的主张;一些学者翻译、撰写出版了若干研究大学教育的专著,如郑若谷翻译的《大学教育新论》(威尔金斯著),孟宪承的《大学教育》等。这个时期,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某些零星的探索和评论上,带有自发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如何办?许多有识之士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管理体制、教学改革等提出了具有影响意义的见解和建议。(注:林金辉.王亚南的教育思想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教学论文2辑.)。1953年起,高教部还定期出版《高等教育通讯》,提供了一块交流经验、发表调研报告的园地。遗憾的是,这份杂志到1957年就停办了。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几年的艰苦探索,有学者开始感到,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不是普通教育学的理论所能解释和解决的。1957年,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室编写了一本《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这本内部发行的教材还“仅能做到普通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原则与高等教育若干论点与材料的糅合”(注: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室.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前言)(内部印行),1957.),但它却是对构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第一次重要尝试。

从历史上看,我国开展高等教育研究为时不晚,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和生命力的东西。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学者就自觉地注意到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注:潘懋元.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J].论坛,1957.),提出了创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设想和倡议,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所有这些,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设想和倡议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尝试难以继续。当时,人们还不可能提出高等教育研究范式性的基本理论,更不具备培养研究人才的条件,创建一门学科的社会条件还不具备。从总体上看,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进展十分缓慢;而国外比较系统和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研究正是从50年代开始的。我们在这方面至少落后了20年。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学科建设可分为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注:潘懋元.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3,(2).)目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处在发展阶段。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也是高等教育学学科成熟的主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也开始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不失时机地大力倡导研究高等教育,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并付诸实践。1978年,潘懋元教授呼吁“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注:潘懋元.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1978,(4).),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前华中工学院等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高教研究机构。经过多年的努力,1983年,高等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列入其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也把高等教育学列为词条;1984年,由潘懋元教授主编、九位专家合作编写的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些标志着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的正式确立。

1978~1984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阶段,不论是研究机构、团体的建立,还是著作的出版,都为此后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十几年来,高等教育学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营造学科建设环境方面,都取得了不少进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建设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不仅在理论建设方面有不少突破,在对大量现实问题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成果为决策部门所重视和采纳,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现在,我国不仅是一个在校大学生数量庞大的高等教育大国,而且是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研究大国”(注: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94,108.)。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和一门学科,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目前它已成为我国教育科学中最活跃、研究机构最多、研究队伍最庞大的领域。

为了进一步探索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下面从三方面对它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1.高等教育研究范式性的基本理论以及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学科群建设。

在学科创建之初,理论工作者就明确地阐述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义、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和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探讨了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阐明了传统教育、现代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涵义及其关系;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及其教学原则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论思想;尤其是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命题的提出,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由此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也先后建立起来,在高等教育学学科群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分支学科主要有:(1)从高等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主要有大学课程论、大学教学论、大学德育论、大学学习论、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物理教学法等各科类的学科教学法等;(2)交叉学科,如大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结构学等;(3)应用高等教育学来研究各类型各层次高等教育而形成不同的学科,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专科教育、高等师范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等。有的分支学科还进一步分化出次一级的分支学科,例如,高等教育管理学分化出高等教育行政学、高等教育评估学、高等教育管理心理学等。

2.高等教育学学科的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的完整含义包括它的建立和发展。学科建立之后,它的发展必须依靠一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学学科的专门人才成为学科建设的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工作。

近20年来,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较大规模,发展较快。1984年、1986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相继在厦门大学成立。至1996年,又建立了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博士点和近20个硕士点。目前,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和以高等教育为方向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点近80个,在校硕士生数超过600人,同时,又有两所大学获得招收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的资格,在校博士生数有较大增长。

学科创建之初,没有现成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培养人才不能走老专业的路子。20年来,一些学位点闯出了自己的新路子,如院校合作培养模式,“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教学模式,等等。大多数的学位点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严整的高等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和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的有效机制。在学科方向建设上,主要有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教课程与教学论、大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考试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史、西方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心理学、比较高等教育、中外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经济学、西方高等教育思想、中国高等教育问题、大学生思维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大学生就业指导、高等教育评估、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系列课程。

根据一些学位点的追踪调查(注:林金辉,陈炳三.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毕业研究生追踪调查报告[R].福建高教研究,1993,(2).),在毕业研究生中,80%以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骨干,有的成为学术带头人,成为高教研究、教学或管理等应用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

3.高等教育学学科持续发展所需社会条件的建设。

学科建设,要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它是时代造就的,是在社会发展需要中形成的;同时,它也是理论工作者努力营造出来的。营造这样一种社会条件,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

学科创建之始,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就比较自觉地为学科建设与持续发展营造一系列的社会条件,如政府支持、社会响应、研究队伍等。1979年,由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高教局8个单位在上海联合筹备组建“全国高教研究会”。次年,召开了有34个单位参加的中国高教学会筹备会议。3年后,中国高教学会正式成立。此前已经成立的十几个地方性高教研究学会在中国高教学会的协调下基本联成一个系统,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开始向有组织的方向发展。1993年,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也得以成立,更加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高等教育的改革或发展,最终决定于能否得到广大教师与干部的支持与参与。理论的源泉来自实践,只有广大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干部支持了、参与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才能富有生气。”(注: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比较、困惑与前景[J].上海高教研究,1991,(3).)重视实际工作者主动参与高等教育研究,重视向实际工作者传播高教理论,致力于促进全国高校管理干部和教师的专业化,推动管理干部和教师尤其是高校领导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和自觉运用,建设广泛的、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这也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过程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21世纪初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走向

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不少成就,走在了西方国家的前面。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研究历来被看成是“问题研究”,至今没有形成独立的高等教育学学科,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则重视“以学科研究的形式”(注: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21.)进行系统研究,具有明显的学科指向。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势。但也应该看到,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总体水平还不高,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学科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学科建设的国内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国际条件尚未形成。21世纪初,加快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在加快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程中,应从全局上把握如下基本走向。

1.在加强理论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学科建立以来,出版了不少以知识体系或教材体系为形式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专著,对高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知识体系或教材体系为形式的高等教育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实践要求高等教育学确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由此才能提出更多站在高等教育发展前列的理论,更加有效地指导高等教育实践。1992年起,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在筹备至成立期间,连续三次召开以构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研讨虽有进展,但终无结果。原因在于构建理论体系的理论准备不足,尤其是方法论的准备不足。(注:林金辉.应重视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N].光明日报.2002-9-26.)

高等教育学学科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多数观点认为,它的所有研究方法都是从别的学科移植或借鉴的。当我们还在争论的时候,西方学者却比我们更早重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问题。例如,克拉克(B.R.Clack)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高等教育,他认为,“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展开的广泛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这个学科是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高等教育部门。”(注:伯顿·克拉克,等.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2.)

2.继续为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优质服务,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建设和发展学科。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立以来,高等教育研究大体上沿着两条脉络发展:以建立学科、构建学科体系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以对改革实际中的问题研究为重点的应用研究。学科建设的不同时期,两种研究的投入有所侧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高等教育理论界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如果不去接触高等教育实践,就会理论脱离实际,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最终也难以走向成熟。近几年来,对大学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民办高等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的探讨取得了公认的成果。

21世纪初,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客观上更多地表现出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体现出学科建设的规律性。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应该注意:理论研究方面,必须在高等教育的若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上不断深入,并进一步探讨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同时,注重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应用研究方面,必须时刻关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运用新创建的高等教育理论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在应用研究中充实和发展高等教育理论,使应用研究更有力地促进建设。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研究要为现实服务,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得到社会的响应与支持,才能为学科建设营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3.在扩大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21世纪初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培养足够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还适应不了21世纪初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需要。扩大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为高等教育研究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有长远的观点,根据学科建设以及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度超前,统筹发展。在扩大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使研究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使他们对我国和世界的高等教育实际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研究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在教育创新上应该走在前列。在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对传统的教育观念、体制、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学科初创时期,召开过几次全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切磋问题,对提高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起了很好的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交流合作,为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4.在继续立足国内的同时,面向世界,使高等教育研究走向世界,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营造更好的国内和国际条件。

我国的教育学是在清末通过介绍外国教育学著作而引进的,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仿效欧美到学习苏联的演变。近20年来,教育理论界则提出了教育学本土化的问题。与教育学不同,高等教育学是在我国本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始终带着浓厚的本土气息”(注: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94,108.)。要继续保持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本土特色,把我们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国内,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水平和为实践服务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逐渐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学派。立足国内,才能为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所必需的国内环境,同时为高等教育学学科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20多年来,我国大多数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甚至是一些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还没有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界所了解,学科建设所必需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渠道还基本上没有形成,整个高等教育研究仍然游离于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边缘。

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要有新的发展,就必须冲出国门,走向世界,除了保持高等教育学学科的中国特色外,还必须有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合作与竞争的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较大范围和较高层次上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学术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才可能被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界所了解和认可,才能使高等教育研究在世界高等教育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才能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使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产生新的飞跃。

标签:;  ;  ;  ;  ;  ;  ;  ;  ;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与趋势_研究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