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引探式”四步教学的课堂论文_杨景春

走进“引探式”四步教学的课堂论文_杨景春

杨景春(陕西省城固县第四中学 陕西 城固 723205)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1-098-01

“引探式”四步教学的思路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愿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技能、获取知识、锤炼思维、张扬个性,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有一定的实力,体验到探究的愉快。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七年级《生物》“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课堂教学。

1、启发生疑

要求每个学生慢慢地吸一口气,想一想:这口气经过了哪些器官,最后到达呼吸系统的哪个器官?再问:进入肺内的这些气体到哪里去了?学生反复做呼吸动作,仔细体验,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巩固已有知识。继续问: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一样吗?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猜想。

2、引导探索

探索活动(1):学生4人一组,阅读课本中某学生关于呼吸使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发生变化的实验步骤,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实施探究计划。先用塑料管向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吹气,后用洗耳球把空气吹入另一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作对比,学生会看见两支试管中出现的现象不同,得出结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不一样。

探索活动(2):出示“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表”。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吸入到肺里的“这一口气”没有全部呼出体外,也没有被体内的其它器官完全利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继续追问:一部分氧气到哪里去了,增加的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的?

探索活动(3):目的: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扫清障碍,疏通道路。

A.展示“气体扩散示意图”,增加【小实验:香水的挥发】,理解气体的扩散运动。

B.观察肺泡的模型,联想肺泡和毛细血管和结构特点,进行“求同”思维,推想氧气的去向。

探索活动(4):阅读教材、观察课本中“人体内气体交换示意图”,然后讨论:

A.氧气与二氧化碳在体内是怎样交换的?

B.氧气进入血管后最终到达人体的什么部位?

C.二氧化碳来自人体的哪一部位?

3、整理归纳

要求学生整理出人体内气体交换情况表,体现出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扩散方向以及血液的变化等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巩固运用

(1)角色表演:一部分学生扮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织细胞,教室的行人道喻作血管,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空气中的氧气、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然后依次通过有关“器官”每过一处,由扮演者说出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门窗紧闭的教室内教室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样吗?你能设计实验验证吗?

“引探式”四步课堂教学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已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它能较好的贯彻生物新课程理念,体现科学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发展探索能力。

论文作者:杨景春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  ;  ;  ;  ;  ;  ;  ;  

走进“引探式”四步教学的课堂论文_杨景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