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背景下的东亚能源战略_石油论文

国际政治背景下的东亚能源战略_石油论文

国际政治背景下的东亚能源战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能源论文,战略论文,政治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东北亚和东南亚。东北亚一般是指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国5个国家;东南亚则是指东盟10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大背景下,东亚作为一个整体,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安全领域,区域合作的规模和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北美等其他地区,还停留在协商起步的阶段。这说明东亚合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也蕴含着太多的机遇和可能。本文选取能源问题作为探讨东亚合作的一个视角,来探讨东亚能源战略合作的紧迫性、现实性和可能性,以便以管窥豹、抛砖引玉。

一、当前东亚地区的能源战略格局

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当前东亚地区的能源格局可以概括为:能源自给严重不足,进口需求量大,石油进口和消费呈不均衡状态;能源安全系数低,存在诸多隐患;能源合作水平低,潜力大。

1.能源自给严重不足,进口需求量大,石油进口和消费呈不均衡状态

在本地区,除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外,均为石油进口国。本地区石油产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但从1993年起,中国就变为石油进口国。伴随着东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东亚国家的石油进口和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03年世界石油消费为36.36亿吨,东亚主要国家石油消费量却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21.9%,而本地区主要石油生产国的石油产量约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8.2%,本地区生产的石油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各国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呈不均衡状态。中国、日本和韩国占据突出地位,呈三足鼎立态势(见表1)。

表1 东亚主要国家石油消耗量

单位:百万吨

2003年

占世界

1993年

1997年

2000年

2003年

石油总

消耗量

的比例

中国140.5185.6230.1275.27.6%

日本251.9265.0255.5248.76.8%

韩国79.3 111.4103.2105.72.9%

印度尼西亚 37.6 45.9 50.2 53.9 1.5%

马来西亚15.6 20.2 20.4 23.9 0.7%

菲律宾 14.1 18.8 16.6 15.6 0.4%

新加坡 26.7 32.4 33.5 34.1 0.9%

泰国26.8 37.8 34.8 38.7 1.1%

合计592.5717.1744.3795.821.9%

数字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4

2.能源安全系数低,存在诸多隐患

石油商品本身就具有特殊性,石油既是一种普通的商品,又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质。考察石油,经济视角和政治视角缺一不可。石油供应和油价变化的背后,往往有直接间接的政治因素在起作用。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非传统安全因素和传统安全因素的相互交织,国际政治中的突发事件难以预料,层出不穷,这对全球的石油生产和消费产生了难以预料的影响。

总体来看,一国的石油安全的基本含义是保证本国稳定的能源供应。对于进口石油的国家而言,除了不断探测开发本国的石油资源以外,还包括拥有稳定的进口石油基地和维护进口石油运输途径安全两个方面。就东亚地区而言,除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外,均为石油进口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地区的主要石油消费大国的石油安全系数低,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大。虽然目前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地区的主要石油消费大国的石油供应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东亚地区的石油安全存在着较大的隐患。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自身的石油产量严重不足,东亚地区石油供需不平衡的趋势不断加剧。2003年东亚主要国家石油消耗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1.9%,而东亚主要国家自身产量仅占8.2%左右,能源缺口较大。而从长远来看,这种能源缺口会越来越大,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东亚国家石油探明储量十分有限。从当前的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来看,东亚主要国家的石油探明储量从1993年到2003年无太大的变化,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比例一直较低,2003年仅占3.2%,而产量处于徘徊状态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据国际能源合作组织估计,与亚洲国家石油产量不断下降相比,石油消费量却不断增长,从2002年到2020年,亚洲石油消费量将增加一倍(见表2)。在自身石油产量有限并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不断扩大的石油消费缺口意味着东亚地区要进口越来越多的石油以保证本地区的石油供需平衡,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东亚各国对石油安全重视程度的增加。

表2 亚洲未来石油进口需求

单位:mmbd

2002年2010年2020年2030年

亚洲石油消费量6.8

6.1

5.0

3.1

亚洲石油产量 21.2 26.9 33.6 39.8

亚洲石油进口量14.4 20.8 28.6 36.7

资料来源: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4

二是从进口石油供应地来看,严重依赖中东地区。亚洲消耗的石油占中东出口总量的近60%,中日韩3国石油进口的3/4依赖中东,大大高于美国和欧洲的比例。而中东地区是民族、宗教矛盾激烈冲突的地区,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继占领世界上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后,美国又对另一大产油国伊朗虎视眈眈,更使中东对东亚国家的能源供应增添了新的变数。

三是在进口石油运输途径上,以海上运输为主。由于进口石油严重依赖中东地区,导致海上运输线路严重依赖必经的马六甲海峡。近年来,恐怖活动接连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海盗活动猖獗,严重影响了东亚各国能源海上通道的安全。

3.能源战略合作水平低,潜力大

东亚能源合作水平低,突出表现在:一是区域内未形成能源合作的共识,中日韩等国加强能源战略合作的思路还不明显,本地区的能源进口大国不但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地,彼此之间特别是中日之间,围绕能源还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二是对外并未形成合力,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地区性能源战略合作严重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若从这个角度思考,东亚地区由于缺乏能源合作机制和组织,没有协同一致的能源战略,在国际能源领域未能取得与其石油进口量相称的地位,这最明显地表现在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能力大大弱于欧美国家。因此,自1992年起,亚洲的石油价格(每桶)就一直高出欧美市场1~1.5美元。亚洲原油“溢价”的现实,使亚洲石油消费国每年向石油生产国多支付50亿~100亿美元(注:转引自赵宏图:《东北亚能源合作前景广阔》,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1/14/content-2459442.htm。)。这也表明东亚能源合作具有相当的战略紧迫性,但同时也预示着其中包孕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二、从国际政治角度对东亚能源战略合作滞后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探讨东亚能源合作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石油这种商品的特殊性、战略性,不能只是从经济合作的角度加以探讨,更应放在东亚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加以分析,这有助于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

1.东亚国际关系体系的复杂多变、隐患重重是东亚能源战略合作滞后的根本原因

东亚国际关系的不稳定主要表现为:第一,东亚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热点问题多,如朝核问题、台海问题等;第二,东亚地区就某些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海域划界问题产生了一些争端,这也是东亚各国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原因。第三,东亚的大国之间,特别是近年来日本与中国、韩国的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二战后,日本始终没有像德国那样对战争问题有彻底的反省和真诚的悔过,并经常因为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隐瞒甚至是篡改日本的战争罪行,以及政府要员、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引起东亚其他国家的愤怒和抗议,这使东亚主要国家之间有着较深的历史仇恨和民族积怨。近几年来,中日处于经济热、政治冷的僵持状态中,历史原因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近来,日本在与中国、俄罗斯、韩国之间的领土和海域划界问题上频频出手,导致了其与邻国关系全面降温。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各国的彼此信任度明显不够,很难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商谈能源合作的问题。

2.东亚国家之间未形成能源合作的核心领导机制

这里所说的核心领导机制,是指东亚主要能源消费国家,通过政府间的有力合作,建立起一个对东亚地区的能源战略能够起到领导作用的体制与机制。从总体上看,东亚能源合作主要涉及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三国四方,只有将四方力量整合在一起,才可能推动最终建立东亚能源合作机制。就目前情况而言,东盟的活动比较积极。在东盟的推动下,2004年6月9日,第二十二届东盟能源部长会议及第一届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正式会议在马尼拉相继举行,商讨本地区能源供应安全和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等问题,以减少国际油价波动给本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注:杨忠毅:《东盟和中日韩商讨能源合作》,《中国改革报》2004年6月14日。)。但问题是中日、韩日之间特别是中日关系的僵持状态致使东亚能源合作仍缺乏强有力的政府推动。

3.美国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对全球能源的战略控制体系是制约东亚能源合作的重要外因

在探讨东亚能源的战略合作问题时,自然无法回避美国因素。如何协调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外交以及战略关系,以求最大可能性地确保我国的能源在经济层面和国际政治层面的战略安全,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大的、具有相当紧迫性的课题。

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亚太大国,中国石油进口的快速增长是无可讳言的事实。正如本文前述,中国油气进口对于诸如中东及亚洲以外地区的依赖性也在同步增加。因此,中国对世界能源产地、市场、资金的走向、价格的动向,尤其是石油战略通道的安全极为关注,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与中国石油通道安全利害攸关的马六甲海峡地区以及南中国海,是中国特殊的战略利益的交集点,我们更是要特别关注。国外学者也曾指出,由于美国海军控制着从波斯湾到南中国海的海洋通道,而这些通道是中国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必经之地,中国必然有一种担心,如果将来中美关系恶化,在发生冲突时,美国会使用军事力量来阻截中国的石油供应(注:T.S.Gopi Rethinaraj," China' s Energy and Regional Security Perspectives" ,Defense & Security Analysis Vol.19,No.4,p.385,December 2003。)。

三、东亚能源合作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尽管存在种种不利因素,但建立东亚多边能源战略合作机制却是大势所趋。同时,其自身的条件也已逐渐具备,可能性与现实性逐渐凸显。

1.东亚能源战略合作的天然区位优势

从现实与未来的石油进口来源看,除中东外,俄罗斯可以成为东亚的重要石油供应地之一。据统计,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6%。目前俄罗斯石油年产量在3亿吨以上,是继沙特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丰富的油气资源及便利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成为保障东亚国家能源安全的最佳选择之一,从俄罗斯进口油气可以使东亚国家减少对中东能源的依赖度,促进油气进口多元化,更可以避免长途运输带来的困难和风险,保证运输安全,降低油气使用的成本。能源工业是俄罗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俄急需扩大能源出口以保证本国经济发展。因此,东亚国家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将会取得互惠互利的双赢结果,前景看好。除俄罗斯外,在相关各方平等协商、共同开发的前提下,东海和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也可以成为东亚能源战略合作的稳定的石油供应地。

从进口石油的运输路线来看,东亚国家的石油进口严重依赖中东,马六甲海峡是必经之地,马六甲通道安全与否对东亚能源安全事关重大,而目前马六甲海峡在东盟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共同管理之下,如果东亚能源多边合作机制得以建立,东亚其他国家可与上述3国加强合作,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和海盗活动,降低海上运输风险,共同维护东亚各国能源海上通道的共同利益和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2.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东亚能源合作奠定了日益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尽管外交关系方面尚存在着种种矛盾,但随着东亚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东亚各国彼此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依赖程度明显增加,东亚国家的共同利益基础在不断扩大。目前,中日韩及东盟的GDP占世界份额的23%,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已经与美欧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东亚各经济体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经济互补性强,经济相互依存度大幅提高。2003年,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额已占到东亚总出口额的54.5%,而1980年只占23%(注:魏民:《东亚自贸区建设进程启动在即》,http://www.ciis.org.cn/item/2005-02-16/50786.html。)。东亚国家之间已形成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经济关系。东亚国家这种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和共同利益的存在,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动力,并为建立东亚能源战略合作机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东亚各国政府层面的能源合作已迈出了步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等国已经就建立东亚能源合作机制提出过构想,东盟国家则已召开过能源部长会议,协调内部政策和行动。从2003年开始,中日韩与东盟就能源合作问题开始进行官方合作。在2003年9月签署的《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中,中日韩3国明确宣布要扩大3国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共同致力于加强地区和世界的能源安全。2004年6月,首届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10+3)能源部长会议闭幕时发表的联合声明,再次强调加强东盟各国与3国在能源安全领域的合作。2004年6月22日,在青岛召开的亚洲合作对话第三次外长会议上,亚洲各国外长发表了旨在加强能源合作的《青岛倡议》,认为可持续、稳定的能源生产和供应符合每个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各国能源政策的共同目标和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强调能源安全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坦诚对话、互利合作才能解决,能源合作应成为区域和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东亚能源合作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笔者认为东亚的能源战略合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尽力改善东亚国际关系,解决好东亚能源战略合作的领导权问题

综上所述,中日关系以及日本与其他邻国关系的改善是建立东亚能源战略合作机制的关键,同时,这有助于整个东亚国际关系的稳定。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提高东亚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水平可以作为东亚共同发展的基础,这有助于减少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但日本必须注重建立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注:Tsutomu Toichi," Energy Security In Asia And Japanese Policy" ,Asia Pacific Review Volume:10,No.1,2003。)。特别是要改善目前处于僵持状态的中日关系。近几年来,中日关系处于经济合作热、政治关系冷的状态,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以考虑从能源合作入手,来改善和推动双边关系。2005年1月12日,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在东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作为区内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中日两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也可考虑牵头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框架,并推动东亚范围的能源合作,还可协助东盟国家共同维护马六甲海峡的航道安全等。

2.开展共同合作是解决区域能源安全问题,建立东亚多边能源战略合作机制的有效途径

这种合作既包括东亚区域内石油生产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区域外采取一致行动,形成合力,维护区域整体和各国的利益。对于区域内合作,一位印尼学者认为,东亚区域内的石油合作对石油净生产国和净进口国拥有共同利益都是有利的:对于石油净进口国而言,可以减少对区域外石油的依赖;对于石油净出口国而言,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区域内的石油合作可以成为包括天然气、太阳能、地热等整个能源合作的切入点。它也有助于扩大在非能源领域的合作。这位学者还提醒到,欧洲联盟正是通过煤钢联营而成为能源合作的始作俑者的(注:Makmur Keliat," The Need to Cooperate on Oil Policy in East Asia" ,The Jakarta Post,26 May 2005。)。东亚国家在构建东亚能源战略合作机制时,应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实现下列几个多样化:参与合作主体的多样化,形成各国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落实,专家学者献计献策的良好格局;寻求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通过互利合作,积极开拓国际石油市场;争取实现运输途径的多样化,发挥各国的优势,共享能源信息,共同维护进口战略通道的安全。当前,可以优先考虑利用东亚庞大的消费实力,“团购”中东原油,解决亚洲油价的“溢价”问题,同时进一步考虑建立共同的石油战略储备体制以及谋求建立东亚共同石油市场等问题,努力增强东亚区域整体应对国际石油市场变化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3.针对东亚区域内的某些岛屿和海洋划界和油气田之争,应采取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和平加以解决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针对东亚区域内某些岛屿和海洋划界及油气田之争,一直主张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路,以和平的方式,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途径,达致互利合作的结果。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按照公平原则,2000年12月25日,在充分考虑北部湾所有情况基础上,经过长期、复杂和耐心的谈判,中国与越南签署了《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和《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中越双方最终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工作。这是中国与周边邻国通过谈判划定的第一条海上边界,也是中越双方适应新的海洋法秩序,公平解决海洋划界的成功实践。北部湾划界协定的签署,充分显示了中国愿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领土边界纠纷的立场,展现了中方秉持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处理国际事务的诚意,树立了其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中国今后与其他邻国划分海上边界线积累了经验。2005年3月14日,分别代表中越菲三方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越南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和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协议规定将在未来3年内,在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联合进行海上地质研究和考察,其主要目标是使用地震和地球物理方法来查明该海域的地质结构和油气储量,并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开采价值。3国的合作不仅表达了联合考察南海协议区内石油资源储量的意愿,并且是第一次将邓小平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构想付诸实践,从而切实开始在实践层面上,为最终解决东亚区域内的领土领海争端,暂且搁置争议,谋求共同开发,提供了新鲜的经验与模式,不仅有助于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更有助于推动东亚地区能源战略合作机制的早日建立。

(注:本文所论述的能源主要指石油)

标签:;  ;  ;  ;  ;  ;  ;  ;  ;  ;  ;  

国际政治背景下的东亚能源战略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