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5
【摘 要】目的:探讨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根据其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的45例患者应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研究组的45例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明显低、QRS波时限低,PR间期长;研究组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和病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急性症状,临床预后效果较差,临床病死率极高,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头晕、胸闷、心悸,病出现循环障碍[1]。临床常用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利多卡因,短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较高,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耐受性,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病死率没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胺碘酮是一类广谱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能有效降低存活率[2]。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具体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根据其入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占57.78%;女性患者19例,占42.22%;患者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5.6±3.4)岁;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有15例,Ⅲ级有20例,Ⅳ级有10例;病程最长为5年,最短为1年,平均病程(2.98±0.54)年;急性发作时间最长为4d,最短为15min,平均病程为(8.54±1.52)小时。研究组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占55.56%;女性患者20例,占44.44%;患者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55.9±3.1)岁;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有16例,Ⅲ级有17例,Ⅳ级有12例;病程最长为4.5年,最短为0.8年,平均病程(3.05±0.55)年;急性发作时间最长为5d,最短为15min,平均病程为(8.95±1.55)小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相仿,具有比较意义。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①患者入院后经病情诊断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②均无胺碘酮、利多卡因禁忌症;③患者对这次研究的目的知情,且同意配合整项研究。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②治疗前半年使用过利多卡因或是胺碘酮患者;③伴有严重的全身心疾病患者;④伴有急性感染和室扑室颤患者;⑤伴有持续多形室性心动过速患者;⑥伴有肺部疾病患者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应用利多卡因治疗,第一次按照1mg/kg的剂量进行静脉推注,维持剂量控制在5mg·min/kg,利多卡因的使用剂量控制在3~4mg/kg,维持剂量在20μg·min/kg。
观察组: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首次推注的使用剂量是3mg/kg,时间控制在10min,如果推注后半小时效果不明显,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使用剂量是150mg,而后根据体重按照0.5~1mg/kg的剂量进行静脉滴注,同时应用胺碘酮片进行口服,按照0.2g/次的剂量,3次/d。
两组患者在服药,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若出现心率低于50bpm,则给予停药或是降低使用剂量,在患者QTc≥正常值得30%时,给予停药处理。
1.4 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患者心率失常的发生次数,PR间期时间和QRS波时限。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心脏不良事件、病死和恶心、口干、食欲不正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疗效判断[4]:经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症状消失,早搏的减少幅度>90%判断为显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症状好转,早搏的减少幅度在60%~89%判断为有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早搏的减少幅度<60%判断为无效。
1.5 统计分析
对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用χ2检验,检测P值,如果经检测P值小于0.05,则提示经比较两组数据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QRS波时限和PR间期对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明显低、QRS波时限低;PR间期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QRS波时限和PR间期对比()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该类疾病具有发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可能性较大。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是最为常见的一类临床症状,在临床治疗中需对药物的适应症、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药物有效维持窦性心律,控制病情的继续恶化,给临床复律提供保证,改善预后[5]。
利多卡因是常见的一类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效抑制心室肌细胞的钠离子内流,有利于钾离子内流,对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有效不应期明显延长。经临床研究表示[6],利多卡因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应用,对心脏传导性的影响较小,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降低心肌收缩功能,降低房室传导。胺碘酮在纠正室性心律失常时的靶向作用较强,能有效发挥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干预作用,对心肌动作点位有延长作用,抑制心肌电生理,且胺碘酮具有多效性,对心肌α和β受体具有拮抗作用,有效缓解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临床应用中胺碘酮的用药途径多于利多卡因,能通过口服有效延长心房和心室的复极化时间,降低窦性心率。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红梅.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7,,2(08):65-66.
[2] 蔡清亮.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率市场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12-113.
[3] 孙畅,曾霞.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5):108-109.
[4] 徐洪庆,贾晓霞.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6):62-63.
[5] 罗耀明,邓玉花.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6):74-75.
[6] 高阿妮,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5,15(28):133-134.
论文作者:聂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利多论文; 剂量论文; 病程论文; 间期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