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长江三角洲以及沿江地区的现实经济地位和未来作用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长江论文,沿江论文,浙江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实地位和作用
正确认识和确定浙江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沿江地区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浙江经济的迅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区,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与我省存在着互补关系,长期以来,与我省之间形成了广泛的经济联系。浙东北地区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苏南既竞争又合理分工,今后应进一步组合成新的优势,聚合成具有世界级意义的产业密集区和城市连绵带,携手走向二十一世纪。
1、浙江省是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之一
(1)浙江省土地面积为10.18万平方公里,1993年末总人口4266万人,分别占长江沿江地区总量的6.9%和9.4%,位居倒数第二、三位。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698.04亿元, 占到沿江地区的14.0%,居第三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80元,居第二位,仅次于上海,是沿江地区平均的1.5倍左右。 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主要体现在工商业方面,而农、林、牧、渔业相对落后。
(2)浙江省工业化水平在长江沿江地区位居前列。 首先从三次产业的比例来看,浙江省1993年为16.6:51.3:32.0,第二产业的比例仅略低于上海和江苏,而高于其它五省,比沿江地区的平均水平高3.1 个百分点。其次,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浙江省1993年是88.82:11.18,而沿江地区平均为84.36:15.64。
(3)耕地农业优势不明显,多种经营颇具特色。 浙江省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只有166.1万公顷,人均0.39公顷,在沿江各省市中, 仅高于上海市,而大大低于其它省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沿江各省市平均数的68.4%。1993年浙江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00亿元, 仅高于上海和江西,居倒数第三位,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产量仅高于上海,居倒数第二位,蚕茧、茶叶、水果产量具有比较优势。
(4)建筑业居中游水平。浙江省建筑业总产值达125.23亿元(1993年), 建筑设计和施工水平比较高,创出了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两项,建设部优质样板工程5项, 但建筑业总产值却大大低于四川(204.41亿元)和江苏(194.67亿元),建筑业增加值(28.99 亿元)亦大大低于四川(60.98亿元)、江苏(48.56亿元)和湖北(33.73亿元), 仅居第四位。从浙江的区位条件和劳动力供给来看,浙江未来建筑业主要是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建筑业规模将无法与四川、江苏、湖北、湖南等省相比。
(5)科技、教育居下游水平。从高等、中等专业的数量、 教职工人员数和在校学生数三个指标来看,浙江省在沿江地区基本处于第六、七位,仅高于江西省和安徽省,有的指标甚至低于安徽省。
(6)金融、保险、信息等仅具有省内意义。 由于上海是全国性的金融、保险、信息等第三产业的中心,它的强大辐射力,使浙江省金融、保险等业务难以对长江中上游地区渗透,而只能在省内运行。
2、浙东北地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1)浙东北的杭、嘉、湖、宁、绍、舟六市土地面积为4.49 万平方公里,1993年末人口2196.52万,分别占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45.13%和30.06%,而主要经济指标都低于这两个比例数, 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浙东北地区为5735.39元,只有平均水平的83.89%,经济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平方公里)只有280.57万元, 只有长江三角洲的55.87%。
(2)杭州、宁波两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 不管是从人口规模,或是从经济总量水平来看,在长江三角洲14个城市中,杭州市区仅低于上海和南京市区居第三位,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集聚中心。宁波市区除在非农业人口规模上居第七位外,经济总量指标一般居第五位,其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居14个城市中的第四位。
二、浙江省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江地区未来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浙江省与长江沿江地区其它省(市)的经济发展基础、资源条件等方面的优劣势比较,浙江省在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未来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加工制造业基地之一;国际性深水中转枢纽港,特别是争取建设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海洋产业基地;商品市场大省;非金属矿产品基地,旅游经济大省,简称“四个基地,两个大省”。
1、加工制造业基地之一
1993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达3972.37亿元, 占到沿江地区总量的17.17%,比1985年提高了3.86个百分点,并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
浙江省加工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名列前茅。1993年,浙江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为13.48%,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23.35元,仅次于上海,而大大高于沿江地区的其它省份,浙江省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2.26,比上海还高,居第一位。
浙江省大型、重加工企业偏少。1993年,浙江省大型企业156个, 创造总产值391.31亿元,企业数在七省一市中,仅居第五位,产值仅居第六位,每个大型企业创造的产值基本与江西并列第7位。1994 年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前50位, 浙江省仅镇海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以销售额51.2亿元名列第50位,而长江沿江地区共有18家挤身于前50强。
轻型加工制造业具有明显优势。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1993年浙江的化纤布、丝、机制纸及纸板、日用精铝制品、罐头、饮料酒、金属切削机床等在沿江地区各省市中居首位,布、毛线、呢绒、缝纫机、电风扇、家用洗衣机等居第二位。
浙东北加工制造业层次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显偏“轻”。比较上海、苏南、浙东北三地加工制造业结构,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结构存在着相似的特点,都是以轻纺、化工、机电为支柱行业,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浙东北地区结构偏轻,纺织缝纫业占到加工制造业产值的31.98%,分别比上海、苏南地区高近20和9个百分点,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以及造纸等六个轻工行业的比重也明显高于上海和苏南地区,而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机械电子工业的比重明显低于上海和苏南地区。
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上海市,未来的发展重点将是金融、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和涉及高新技术的第二产业,而大量的一般加工制造业将向长江沿江地区扩散、转移。因此,上海将不会与浙江省的加工制造业趋同发展,相反,浙江省的加工制造业将从上海产业结构转轨中得益,有利于浙江加工制造业基地功能的加强和完善。
鉴于资源和劳动成本情况,浙江的加工制造业要逐步提高档次,积极与沿江各省市的大型企业开展横向经济联系,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的轻纺产业,有些行业必须加大向农村和沿江中上游地区扩散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三大主导产业,即以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工业,以新型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逐步形成新的加工制造业优势,为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创造条件。
2、国际性中转深水港
长江沿江港口和长江三角洲港口群体迫切需要建设国际性中转深水港口。长江水系通航一百吨以上船舶的航道总计14212公里, 其中干流河道2812公里,一、二级航道长2000公里;长江沿岸港口林立,仅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乍浦、舟山、宁波等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口,其中,上海港的吞吐量已达1.8亿吨左右, 成为世界第三大港。
然而,在世界海运船舶日趋大型化趋势下,长江内沿岸港口由于受长江口拦门沙的影响,乘潮只能通行2.5万吨级船舶, 无法与世界大港作对等运输,迫切需要建设中转深水大港,特别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
宁波—舟山海域是建设深水中转港口的适宜港址。宁波—舟山海域,最近点距长江口仅36海里,深水岸线长达285公里,其中, 宁波北仑水深10米以上的岸线长15公里,舟山为163.1公里,水深超过15 米岸线长103.5公里,开发潜力巨大,还具有避风、坡陡、岸线长而顺直、 基本不淤等优点,港池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与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港相当,其中锚泊作业面积达119平方公里, 可同时容纳三四百艘万吨以上轮船;通航条件优越,15万吨级油轮和13万吨级散货轮可自由进出,20万吨级货轮可候潮进港,若作必要整治,可以满足30万吨级以下货轮通航。建港条件在本地区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国家拟于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对长江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使其分期增深至负12.5米,全天候能通航第三代4万吨级和第四代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乘潮通航10万吨级散货船,但由于投资巨大、技术复杂,非数十年时间难以达到,无法满足长江沿江地区和长江三角洲跨世纪经济大发展的需要,更无法适应上海加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紧迫需要。况且,既使整治成功,亦仍然不能满足10万吨级以上船舶进出长江口的要求。因此,把宁波—舟山海域建设成为长江沿江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体的国际中转深水港是迫在眉睫的。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舟山两港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宁波港被交通部列为我国四大深水中转港之一,目前已建成2.5 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4座,1~2.5万吨级7座,其中包括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10 万吨级铁矿砂中转泊位、15万吨级原油泊位、5万吨级国际集装箱泊位及5万吨级通用泊位等,具备了可供第三、第四代大型集装箱船舶停靠的专用泊位3座,年设计吞吐能力30~50万标箱, 特别是大型国际集装箱船专用装卸码头第一个5万吨级泊位(具有年装卸10万个标箱能力)的投产, 使宁波港成为我国大陆唯一能接卸第四代国际集装箱船的港口。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在1980年只有326万吨,在全国大陆沿海港口中仅居第十位,1993年一跃达到5321万吨,居第五位,平均递增速度达到24.0%, 大大超过了上海港和连云港。
舟山港现也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其中岙山20 万吨级石油中转泊位为我国大陆目前最大的商用原油码头,嵊泗马迹山25~30万吨级矿砂中转泊位也已立项。
从宁波、舟山建港条件来看,宁波港深水岸线为大陆岸线,宜于建成洲际集装干线枢纽港和为滨海工业服务的工业港,舟山作为岛屿岸线,宜大力发展成为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大宗散货、液体货物的水水中转港,两港在未来建设中,要有所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建设成为长江沿江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中转枢纽港。据预测,到2000年,宁—舟海域港口总吞吐量达到1.5亿吨以上。其中, 进口铁矿砂吞吐量达4500万吨,原油4000万吨,煤4200万吨, 集装箱125 万标箱左右。 到2010年,总吞吐量达到2.4—2.6亿吨,其中,集装箱达360—370万标箱;2020年,总吞吐量达4亿吨左右。
3、海洋产业基地
长江沿江地区只有江苏、上海、浙江临海,其中浙江省海岸线长达6322公里,比江苏、上海海岸线长度总和的三倍还多。除优良建港条件外,浙江省沿海还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不仅可建成为深水中转港,还可建成为海洋水产基地、滨海重化工业基地和海洋旅游基地,统称为海洋产业基地。
(1)海洋水产基地。浙江海洋水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全省有渔场面积22.7平方公里,其中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渔场温度适宜、水质肥沃、饲料丰富,为各种鱼、虾、蟹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索饵越冬条件,资源恢复速度快,近海最佳资源可捕量为每年96.9万吨,占到全国总量的27.3%,资源总量居沿海11省(市)之冠。
其次,全省有负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为1700 多万亩, 滩涂360万亩,而且目前的利用率很低, 具有很大的内涵挖潜和外延扩大生产的潜力。
另外,浙江省还拥有海洋渔业劳动力42万人,海洋捕捞渔业船3.6万艘、110万吨,有四家大型海洋渔业公司,大中型渔港160多处,水产冷库800多家,冷藏能力20多万吨,水产品加工能力60多万吨, 以及各类渔船渔机修造企业,科研力量在全国位居前列。1993年,浙江海水产品产量156.06万吨,是上海和江苏总和的2.6倍左右。
浙江要继续在沿江地区保持海洋水产大省的地位,必须主攻养殖,调整近海生产,扩大外海生产,不断开拓远洋捕捞。力争到2000年海洋捕捞量达到175万吨,海水养殖产量50万吨,到2010年分别达到200万吨和60万吨。
——海水养殖。大力开发浅海养殖,努力扩大滩涂养殖,积极发展围塘养殖。浅海养殖重点抓好石斑鱼、黑鲷、真鲷、鲈鱼等品种的网箱养殖和海带、扇贝、鲍鱼、羊栖菜以及日本对虾的养殖,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海珍品养殖基地;滩涂养殖要积极开发和引进优良品种,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效益。围塘养殖要努力扩大名优产品,挖掘增产潜力。
——海洋捕捞:近海作业要调整结构,适度控制,使近海鱼类有休养生息的时机;不断扩大外海和远洋捕捞生产,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渔船的技术改造。
(2)滨海重化工业基地。 随着超级油轮和大型散货件杂货船舶的出现,远洋运输的费用已大大降低,一些依靠海外原料及海上运输的大型化工业企业、钢铁厂、电厂等重化工业企业主要布局在可停靠大型船舶的沿海深水港口附近。如日本的三湾一海、韩国的东南沿海工业区等。长江沿江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石化、钢铁工业主要是基于国内原材料的供给来布点建设的,布局不甚合理。随着重化工业规模的扩大,国内原材料供给日显不足,例如,沿江地区钢铁厂国内供矿石比例不断下降,炼油厂因受原油限制开工率只有75%左右,迫切需要进口铁矿石、原油等原材料来维持沿江地区重化工业的发展。由于我国进口的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运输距离都比较长,采用大吨位船舶运输,比用小吨位船舶运输,可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如20万吨级油轮与10万吨级油轮相比,每吨可节省运费4美元。 受制于长江口拦门沙的通航限制,大吨位船舶的进口原料不能直达厂区,必经二次、三次甚至四次中转,从而加大企业的成本费用,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长江沿江地区的重化工业,特别是采用进口大宗原材料的重化工业,一般宜布局在沿海具有深水良港的地区。火电厂用煤虽无需进口,但从北方各港运至长江沿江地区,采用3.5 万吨级船舶也比万吨级船舶经济效益高,所以,火电的布局也以沿海为宜。
浙江沿海深水港口众多,除可建成为深水中转枢纽港外,还可把宁波滨海地区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化工基地,将浙中南沿海建成为电力工业基地。除此以外,还可争取在沿海深水港湾地区建立新的石化工业基地。
——宁波滨海重化工基地。宁波滨海地区依傍深水良港,陆域宽广,现已建成或在建的有镇海电厂、北仑电厂、镇海石化总厂等重化工业企业。要进一步集聚海内外资金,大力发展以乙烯为主的综合化工原材料,积极争取建设160万吨北仑钢厂,并向1000 万吨大型钢铁工业的目标发展,除宁波重化工业基地外,在杭州湾北岸乍浦港和浙南温台沿海港口也要争取利用东海油田石油资源,建设石化基地。
——浙中南滨海电力工业基地。浙中南沿海地区,特别是三门湾、乐清湾一带有多处可停靠3.5万吨级船舶的港湾,后方具有发展240万千瓦电厂的滩涂,无需占用土地,还有多处可建核电的厂址,是沿江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不可多得的资源,要加快开发和建设,以弥补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电力之不足。
此外,浙江省的水产品加工、洗船、拆船、海洋机械、海洋化工、海洋药物等海洋工业在长江沿江地区也颇具特色,要积极加以扶持。
(3)海洋旅游业基地。 浙江省拥有普陀山和嵊泗列岛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洞头和岱山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如此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在长江沿江地区及长江三角洲是独一无二的(江苏、上海基本上属淤泥质海岸)。当生活水平由小康向现代化转变时,人们的旅游将由风景旅游转向度假旅游,浙江海滨四季如春的气候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以“玩海水、观海景、吃海鲜、买海货、住海滨”为特色的海洋旅游业将得到加速发展,并将带动旅游产品生产和有关第三产业的发展。
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大力发展各种水上、沙滩旅游项目。进一步开放,吸引国内外资金,建设各具特色的度假区,使之成为长江沿江地区别具一格的海洋旅游度假胜地。
4、商品市场大省
浙江人经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宁波帮”久负盛名,义乌的货郎担,永嘉的弹棉郎,温州的理发女,上虞的修伞匠,足迹遍布全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使小摊小蓬小贩发展到以各类专业市场、批发市场为骨干、大中小结合、省内外市场相衔接的庞大市场网络,“集全国货、卖全国货”的大进大吐的商品市场,格局正在浙江大地上逐渐形成。
据1994年底统计,浙江省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300个,全年成交金额1480亿元,其中商品零售额556.3亿元,占到社会商品零售额的38 %;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206个,其中超10亿元的市场30个。1994 年初排定的全国百强集贸市场,浙江独占24%,几近四分之一。全国最大的50个工业品市场中,浙江占了16个,近三分之一,在沿江各省市中独占鳌头。义乌、绍兴、路桥等大型专业市场,每天有班车往返长江沿江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吞吐着各地的商品。除此之外,尚有不少浙江人成为沿江各地专业市场的主要经营者,活跃着各地的商品市场,经营来自浙江的产品。
在跨世纪沿江开发开放过程中,上海将重点建设国际金融、贸易市场,浙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文优势和既有基础,更加坚定地发展各类辐射全国的商品市场。要加强对市场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减少不必要的重要建设,避免盲目性,更多地扶持现有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和规范化运作,塑造市场大省的整体优势。
要不断巩固并扩大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路桥小商品城等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沿江地区专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改善经营环境,扩大经营规模,探索新的交易方式,促进市场向高级形态发展,增强市场的综合功能,带动小商品、轻纺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争取若干个专业市场成为长江沿江地区商品市场体系的“龙头”。要加快培育一批“重量级”专业市场,重点是基础较好、已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市场,尽快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扩大辐射面,增强对客商的吸引力,完善经营设施,不断提高在同类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在区域性商品市场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健全市场体系。积极开拓筹资渠道,举各方之力,招四面之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筹措体系,满足市场体系建设和改善市场硬件设备的资金需求。
5、旅游经济大省
浙江省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名胜古迹遍布各地。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且类型多样,各具特色,除前述的海洋旅游资源外,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两江一湖、雁荡山、楠溪江、天台山等9个, 省级风景名胜区鉴湖、南北湖、东钱湖等20余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个,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37处,在长江沿江地区名列前茅。1993年,杭州市接待游客45.96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9.98万人次,仅次于上海市,居长江沿江地区各重点城市的第二位;1994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61.27 万人次,创汇1.8亿美元,国内旅游者接待2900万人次,回笼人民币63.43亿元。
浙江旅游业跨世纪的发展思路应是“立足杭州、发展两翼,带动南北,旅工贸结合”,将浙江由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产业大省。
(1)“立足杭州”:以杭州为全省旅游的中枢, 充分发挥杭州在全省旅游业中的主导地位,加速杭州旅游设施建设,不断开拓新的旅游项目,进一步提高杭州在国际旅游界的地位和声誉,使杭州成为长江沿江地区重要的网络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
(2)“发展两翼”:东翼要以宁波为中心, 进一步完善萧山——绍兴——新昌——天台——奉化——宁波——普陀——嵊泗——上海的旅游网络,重点突出佛教旅游、水乡旅游、书法、名人故里、海洋等特色旅游,西线要借重杭州和黄山两头优势,大力发展富阳——桐庐——建德、淳安千岛湖——歙县——黄山的水上、民俗、垂钓、狩猎等多种旅游,提高浙西旅游区的吸引力和接待力,使杭州和黄山的客源通过浙西线互为交流和集聚。通过发展东西两线,使它们成为带动浙江旅游起飞的两个翅膀。
(3)“带动南北”: 一是要把以温州为中心的南线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旅游设施建设,以旅游带动浙西南经济发展;二是要把以嘉兴和湖州为中心的北线建设抓起来,深层开发古运河之旅、滨海旅游及茶乡之旅,与浦东及苏南旅游网络连接,使之成为上海、苏州、无锡的国际旅游度假地和旅游中转地。
(4)“旅工贸结合”:充分发挥浙江地处沿海、 物产丰富的优势,实行旅工贸一体化,加强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建设重点旅游商场和商品生产基地,使旅游商品的生产和贸易逐步成为旅游创汇的重要支柱。
6、非金属矿产品基地
浙江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条件较好,具有品种多、储量大等显著特点,目前,已发现各类非金属矿产60余处,已探明储量的有35处左右,其中有不少品种在长江沿江地区甚至全国位居前列:
——伊利石:浙江省较有特色的粘土类矿产之一,全国只有浙江有探明的储量,探明保有储量约400万吨,质量上乘。
——明矾石:温州矾山有“世界矾都”之称,矿石品种优良,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探明储量近2亿吨, 占到全国总储量的一半以上。
——叶腊石:浙江全省已探明保有储量2亿多吨,居全国第一, 并且资源远景相当可观。叶腊石是建筑材料陶瓷、釉面砖、玻璃纤维和电瓷工业不可缺少的矿物原料。
——硅藻土:可广泛用于建材、化工、食品、造纸等行业及废水处理,它是浙江非金属矿中的优势矿种之一,远景储量大,探明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沿江地区居首位,全国第三位。
——氟石:浙江是最早发现氟石矿床的省份,埋藏浅、品位高、质量好,保有储量1亿多吨,居沿江地区的首位,全国第4位。
——萤石:浙江省特色矿产之一,品位高达70~80%,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及化工等行业,保有储量低于湖南,居全国第2位。
此外,浙江的硅灰石、珍珠岩、膨润土、大理石、水泥灰岩、花岗石在全国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要把浙江尽快建成为沿江地区非金属矿生产基地,必须多渠道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向非金属矿投资,积极利用外资,并在财政、信贷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促进非金属矿资源的开采、利用;积极发展出口替代,以精细产品逐步代替初级产品出口,增加附加值,对于后续加工余地大或国际上属战略资源的矿种,要限量出口,利用与保护并重;适当集中人力、财力,进行科技攻关,加强非金属矿开发应用的科研工作,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三、不断提高和加强浙江省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中地位和作用的政策建议
1、强化中心城市建设,提高集聚势能。
增强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市区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适当而稳定地扩大城市规模,对于提高浙江省在长江沿江地带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①杭州市作为省会城市,是浙江加工制造业、商贸、旅游的主要载体,要重塑城市经济中心优势。首先, 要规划和搞好中央商务区(CBD)的建设,特别是中央商务区主中心的建设,使重塑城市功能落到实处;其次,要大力吸引国内外大财团、大公司到杭州投资办厂和设立分支机构,促进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和旅游、商贸、金融、房地产、通信、信息咨询等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发展;三要兴办和吸引科研机构,大力集聚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适应当今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要逐步调整杭州市区范围,把余杭划入杭州市区范围,使杭州市的经济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有充足的余地。
②宁波市是重化工业和深水港口的主要依托,要从工业起步,工贸并举,分段推进,尽快建成为长江三角洲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宁波市近中期要以发展滨海重化工业和老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出口加工业为主,工贸并举,增强经贸实力,带动港口建设,在这一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转向以贸兴市,通过发展大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促进港口建设和城市发展。
③温州市要充分发挥浙南经济中心和港口的优势,紧紧抓住东海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契机,努力实现“第二次创业”的总目标,把温州市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港口城市;绍兴市要加快发展纺织化纤、机械电子、建材建筑等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一定优势产业的发展,尽早调整中心城市的空间范围和管理体制,消除城市经济发展的制肘。
2、大力建设与沿江各省市的运输通道。
首先,要集中力量建成沪杭甬高速公路,尽快动工兴建杭宁高速公路,使之与宁沪高速公路一起构筑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大通道运输网络;大力改造浙北航道,重点是京杭运河、杭申线、长湖申线、用平申线、乍嘉苏线等,不断提高通航能力;建设新长铁路浙江段、乍湖铁路和乍浦至金山铁路,与航空运输线一起,形成高效、安全、便捷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提高和加强浙江省在长江三角洲中的地位、作用奠定运输基础;其次,积极发展江海联运,使浙东北沿海港口与长江运输共同发展;三是建设金甬铁路和衢州至江西景德镇铁路,使宁波港口腹地及省际经济联系,向江西、湖南等地伸展,形成深水大港的“中路突破”态势,江西、湖南的进出口物资可就近从宁波港吞吐,如南昌通过京九铁路到广州港口的路程为1千多公里, 而通过“中路”至宁波港只有700公里左右;四是随着芜湖长江公铁两用大桥的建设, 与安徽省联合,充分发挥杭宣铁路的作用,强化华东第二通道的功能,大大加强浙江与安徽、湖北至华北的经济联系。
3、主动参与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经济联系。
沿江地区加速度的开发开放,一方面有利于浙江获得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将有力地缓解浙江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将为浙江加工工业、非金属矿产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为浙江深水港口的开发提供更多的吞吐物资,也为浙江旅游市场提供更多的客源。浙江可考虑向中上游地区输出技术、闲置设备,采用专利参股,人员、资金合作等多种方法,与各省市联手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共同发展。浙江省企业绝大部分为小型企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不明显,要积极寻求与沿江地区的大中型企业联合,在联合中不断充实壮大,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要充分利用浦东开发开放和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契机,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扩散,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为浙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强化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
在当前改革新阶段,靠政策上的“接轨”,重点放在制订优惠政策方面,余地已经不大,要迅速提高浙江省的地位和作用,关键在于改善整体发展环境,加快发育要素市场,要争取先行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使浙江省成为人才、资本、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区。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协调功能,政府要有目的地组织企业到其他省区考察和学习,主动与长江流域的其它省区加强协作、互通信息、增进了解,并着力解决企业在跨省(市)横向经济联合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适时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浙江企业去其他省区组织资源、占领市场,吸引其它省区的资金和人才来浙江投资办厂。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管齐下,来不断提高浙江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沿江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长江论文; 杭州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煤炭储量论文; 经济学论文; 港口论文; 宁波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