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职业道德现状调查_有偿新闻论文

新闻职业道德现状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道德论文,现状调查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受国家教委委托编写《当代新闻职业道德》教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暨南大学新闻系、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组织了一次新闻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

为使调查结果更趋全面、客观,特采用两种问卷,分别以社会公众和新闻从业者为不同调查对象发卷调查。这一可以了解公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新闻职业道德现状的分别估价,随后再加以综合,当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二是从两种不同估价的分析比较中,可全面了解新闻职业道德存在的欠缺之处,深刻认识新闻从业者对职业道德的认知水平及基本心态,从而探寻加强、完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问卷设计的问题分为五个方面:对新闻职业评价、对新闻媒介评价、对“有偿新闻”的认识与评价、新闻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评价。

调查选择的地点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四城市。调查者试图将此做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北京,政治文化中心;上海,商业金融中心;广州,受海外传媒冲击较大的商业发达区域;杭州,内地中等城市。从调查结果看,这样的选择确实显示了不同环境下的某些差异性。调查于1995年6月在四城市同时举行。

现将调查数据、结果分析,择其要者简述于后(限于篇幅,只能引用部分统计数据)。

第一部分 社会公众卷

一、调查对象的职业组成如下:

国家机关干部 27.16

企事业管理人员

13.58

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科教文卫工作者) 21.95

一般职工 8.78

学生 27.85

(合计)

99.31

二、对新闻职业的评价:

统计数字表明:大部分调查对象将新闻工作视为一种理想职业。其主要吸引力为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和新闻工作的特殊性给个人生活带来的便利;主要缺点突出表现为工作辛苦。此外公众形象也是一个因素,虽然此项选择的百分比不高(16.19%),但毕竟在6项选择中排在第二位。这说明新闻职业的公众形象已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其中的消极方面尤其为公众所关注。

四城市比较:新闻职业吸引力大小排列顺序如下:杭州、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差异可能表明经济发达城市职业选择的机会更多,新闻职业的吸引力相对小一些。选择公众形象差的百分比高低顺序如下:上海、北京、杭州、广州。似乎表明:媒介发达地区,新闻职业的公众形象更差一些。

三、对新闻媒介评价:

▲您认为目前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如何——

上海%北京% 杭州% 广州% 合计%

完全可信 0.00 1.13 1.00 1.06 0.82

基本可信58.2858.19 79.10 64.36 65.57

说不清 33.7435.59 15.42 30.85 28.40

基本不可信

7.98 5.08 4.48 3.19 5.08

完全不可信

0.00 0.00 0.00 0.00 0.00

(合计) 100.0100.0 100.0 99.47 99.86

▲您认为目前的新闻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您的需要——

上海%北京% 杭州% 广州%合计%

完全能满足

0.00 0.56 1.49

1.06 0.82

基本能满足 54.6067.80 65.17 51.6059.95

说不清 32.5219.21 23.88 31.3826.61

基本不能满足11.0410.73 8.96 13.8311.11

完全不能满足 0.61 1.13 0.00

0.53 0.55

(合计) 98.7799.44 99.50 98.4099.04

从调查结果看,公众对新闻媒介的评价是基本肯定的。新闻报道的基本可信度、新闻媒介的基本满足度均达60%以上。公众对新闻事业功能的认知也是合乎常规的:宣传功能、传播信息功能、舆论监督功能被列为前三位。从这一结果看,在我国,新闻媒介的社会角色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和新闻机构的自我意识是相吻合的,但从新闻理论的角度分析,新闻媒介的基本功能或曰第一功能是传播信息,考虑到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性,多年来强调宣传功能,信息功能列在第二尚属合理,但比第一选择低了23个百分点(63.10%), 以说明我国传媒的信息功能尚有欠缺之处。公众对新闻媒介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信息的质量和传播速度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有偿新闻”现象被公众认为是新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14项选择中列第五位)。

四城市比较,媒介发达地区的新闻报道被认为可信度较低,受众需要满足度较低,这与公众形象评价的结果相符。此外传媒信息功能的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媒介发达地区正是商业、经济发达地区,对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另外,北京公众视“有偿新闻”为当前新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45.76%的高比例列各项选择之首)。

从调查对象的相关因素分析:学生、30周岁以下及50周岁以上公众、新闻学专业的公众及中共党员认为新闻报道更加可信,需要满足度也较高。学生或年纪较轻的公民对现实的判断多从理论出发,带有理想化色彩;而年长者及中共党员多有较强的“肯定”定势,故而以上人群对媒介的肯定判断倾向较强些。

三、对“有偿新闻”的认识与评价:

“有偿新闻”在新闻界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影响,已成为现阶段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故此次调查将其列为重点调查内容,从对“有偿新闻”的认知和原因、性质的分析两方面了解公众的评价。

1、对“有偿新闻”现象的认知,部分统计数据如下:

▲据您所知,新闻工作者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在公众眼中,“有偿新闻”现象究竟在多大范围内存在着?有多少新闻从业者参与过“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这些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在调查中得到了公众确切的回答。

大部分公众认为新闻工作者的收入在社会上处于上等或中上等水平,那么这样良好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呢?公众认为,除工资和奖金与津贴外,采访对象的馈赠(包括现金、实物等)是最主要来源。与此认知相关,只有1.51%的人认为没有参与“有偿新闻”。大部分调查对象经常或偶尔“听说或经历过采用付费方式达到发表新闻的目的”或“听说或经历过采用付费方式让新闻媒介将广告处理成新闻的事情”。以上结果显示:大多数公众认为半数以上新闻工作者参与了“有偿新闻”,对“有偿新闻”的进行方式大多数人都有些耳闻甚至亲身经历过。

从调查对象的相关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a、 年轻公众认定“有偿新闻”现象严重,尤其是30周岁以下的青年;b、学历高的公众认定“有偿新闻”现象严重。拥有大学本科及硕士、博士学历的调查对象的此种倾向甚为明显。c、新闻学专业的公众认定“有偿新闻”现象严重。另外,上海地区新闻学专业的公众选择“新闻工作者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采访对象馈赠”的比例高达100%, 超出了“工资”(此项选择比例为95.24%)与“奖金与津贴”并列第一位。

2、对“有偿新闻”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有偿新闻”的性质及原因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在有关“有偿新闻”的后果问题中,列前三项的答案是“败坏新闻媒介的信誉”、“败坏新闻工作者的作风”、“危害党风和社会风气”。这种对“有偿新闻”性质的认识是深刻而有现代感的。对“有偿新闻”的归因分析也是合理而全面的。列前两位的原因是“新闻法制不健全”、“社会风气的影响”,“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差”亦被认为是主要原因之一(列第三位)。这与前几项的调查结果是相吻合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涉及“有偿新闻”对新闻报道产生的影响,公众认为广告客户已是目前影响新闻报道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列第三位,居“上级领导的意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之后。超出“新闻媒介自身利益”、“国家的有关法规”、“采编人员的个人利益”)。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呈现的新特点。经济因素渗入新闻领域已是一种客观存在,既有合理、合法的一面,也有非正常的一面,“有偿新闻”就是一种表现。这也显示了“有偿新闻”现象产生的深刻社会背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有偿新闻”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的“采访对象”却以较低的百分比排在各项选择之末位,这说明公众对“有偿新闻”的实质尚缺乏深入的了解。

从调查对象的相关因素分析:30周岁以下的年轻人与3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对“有偿新闻”导致的后果问题上,态度有差异。两类人相比较,30周岁以下年轻人较多选择“败坏新闻媒介的信誉”,而其它年龄段的人较多选择“危害党和社会风气”。在影响新闻报道工作的主要因素问题中,30周岁以下的人较多选择“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而其它年龄段的人则较多选择“上级领导意图”,这反映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在新闻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别。年轻人接触实际较少,判断问题多从概念出发,带有一定的个人想象成份,而年长者则有着较为丰富的现实体验,对某一问题的结论多是从实际经验得出的。

调查显示,在判断“有偿新闻”性质及原因、后果时,新闻学专业的调查对象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新闻媒介的角色意识。在“有偿新闻”导致的后果问题中,新闻学专业的调查对象较多选择“败坏新闻媒介的信誉”。其比例高出其它专业的调查对象10—20百分点。而选择“危害党和社会风气”的比例则较低。在影响新闻报道工作主要因素的问题中,新闻学专业的调查对象较多选择“新闻媒介自身利益”,其比例高于其它专业的调查对象10—20百分点。这一差异显示,接受过新闻专业培训和教育的人能从新闻事业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认识“有偿新闻”给新闻事业带来的巨大危害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无疑是深刻而有益的。

四、新闻职业道德评价,统计数据如下

▲您认为目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是——

上海% 北京% 杭州% 广州% 合计%

很好

0.00

0.56

0.00

0.00

0.14

较好 15.95 18.64 26.37 24.47 21.67

一般 70.55 57.63 64.18 64.36 64.06

较差

7.98 21.47

7.96

7.98 11.25

很差

0.61

1.69

0.00

0.00

0.55

(合计)95.05 100.0 98.51 96.81 97.67

这一问题是前面一系列问题的延续和总结,要求调查对象对目前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水平做一整体的评估。统计数字显示:公众的基本评价是总体偏上水平。

四城市比较,北京公众的评价最低,上海次之。这一结果与前几项结果基本吻合。

从调查对象的相关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如下趋势:a、学历越高的人评价越低;b、民主党派成员评价较低。

五、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评价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公众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但对我国目前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情况不大了解。有近半数的调查对象不大清楚我国是否有成文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对1995年的一系列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的效果大多数调查对象评价一般,公众认为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主要方法之一。

综上,公众对目前的新闻职业道德的实际效果评价较低。鉴于新闻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认为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应辅之以法律约束、社会监督等其它控制手段。

从调查对象的相关因素分析:a、职业,学生在回答“有否成文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问题中准确率最高;b、年龄:上述问题,30 周岁以下的调查对象回答准确率最高;c、学历,上述问题,学历越高者准确率越高;d、专业,上述问题,新闻学专业的调查对象准确率最高;e、政治面貌,“在今年以来一系列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效果怎样”的问题中,民主党派成员的评价最低。

第二部分 新闻从业者卷

一、对新闻职业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新闻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调查对象将新闻职业的主要优点归结为从业者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和新闻媒介的良好发展前景,这种对新闻职业的理解是准确、全面的。除工作辛苦之外,收入少被一部分新闻从业者认作新闻工作主要缺点之一(23.29%列第二位)。这表明在相当一部分的新闻从业者当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心态:从事新闻工作所付出的大量艰辛劳动(体力和脑力两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这也被某些人当作“有偿新闻”产生和存在的一个原因。

四城市比较,北京市新闻从业者的新闻职业评价低于其它三城市,有较少的人选择“热爱新闻工作”,有更多的人认为新闻工作收入少。另外,上海市的新闻从业者认为新闻工作公众形象差的比例稍高于其它三城市。

从调查对象的相关因素分析,有如下结论:a、评价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者评价越高;b、与工作时间成正比,工作时间越长者评价越高。c、与职称成正比,职称越高者评价越高。实际上,以上三个结论是相互关联的,即从业较长、资格较老的新闻工作者比年纪较轻、资格较浅的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职业的评价更高些。d、新闻学专业的从业者评价高于其它专业的从业者。e、中共党员的评价高于其他人群。

二、对新闻媒介的评价,部分统计数据如下:

▲您认为目前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如何:

上海% 北京% 杭州% 广州% 合计%

完全可信

5.13

3.88

1.94

1.23

3.01

基本可信 75.64 71.84 68.93 76.54 72.88

说不清15.38 21.36 24.27 20.99 20.82

基本不可信 1.28

1.94

3.38

0.00

1.92

完全不可信 0.00

0.97

0.97

1.23

0.82

(合计)97.44 100.0 100.0 100.0 99.45

▲您认为目前新闻媒介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所选答案不得超过三项)

调查结果显示,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媒介持肯定评价。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媒介的功能的认知合乎我国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定位,即宣传第一、传播信息第二。这体现了我国新闻从业者恰如其份的职业自我意识,但从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来看,新闻从业者需加强信息意识,对此,相当一部分人已有所认识。在分析目前新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新闻的质量及传播速度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此外,新闻工作者缺乏敬业精神被新闻从业者认为是主要问题之一(列第三位,共有14项选择)。这表明新闻从业者对自身的职业态度有比较清醒的批判意识。“有偿新闻”列第五位,表明新闻从业者对此现象亦有相当程度的关注。

从调查对象的相关因素分析:新闻学专业的调查对象评价高;中共党员评价高;民主党派成员评价低;50周岁以上、30周岁以下评价低;高退休人员评价低。

三、对“有偿新闻”的认识与评价

旨在了解新闻从业者参与“有偿新闻”的情况,以及对“有偿新闻”现象的认识和产生原因的分析:

1、“有偿新闻”的参与情况,部分发统计数据如下:

▲您上个月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您上个月采写或编发的稿子中有偿新闻占多大比例?

上海% 北京% 杭州% 广州%合计%

四分之三以上 0.00 3.88 0.00 1.23 1.37

四分之二以上 0.00 1.94 0.00 1.23 0.82

四分之一以上 3.85 8.74 0.97 1.23 3.84

四分之一以下16.67 20.39 10.68 17.2816.16

无 74.36 61.17 71.84 72.8469.59

(合计) 94.87 96.12 83.50 93.8391.78

▲您是否经历过将广告处理成新闻的事情?

上海% 北京% 杭州% 广州%合计%

经常2.56 9.71 0.00 1.23 3.56

偶尔

46.15 48.54 35.92 41.9843.01

从未

46.15 40.78 48.54 54.3247.12

(合计) 94.87 99.03 84.47 97.5393.70

▲您是否从事广告或其他经营活动?

上海% 北京% 杭州% 广州%合计%

经常0.00 9.71 0.00 1.23 3.01

偶尔

50.00 43.69 16.50 38.2736.16

从未

47.44 46.60 69.90 58.0255.89

(合计) 97.44 100.0 86.41 97.5395.07

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新闻从业者认为他们的收入在社会上处于中等水平,工资、奖金与津贴是收入的主要来源,采访对象的馈赠是收入的来源之一。大部分新闻从业者表示未采写或编发过“有偿新闻”。近半数的人未经历过将广告处理成新闻的事情;超过半数以上的人未从事广告或其他经营活动。据以上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半数以上的新闻从业者未曾从事、参与“有偿新闻”活动;近半数的新闻从业者只是偶尔参与;经常从事、参与“有偿新闻”的新闻从业者只是极少数。

从调查对象的相关因素分析:参与“有偿新闻”与下列因素有关:a、学历高的参与少;b、职称高的参与少;c、记者、编辑参与多;d、新闻学专业的调查对象参与多。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直接从事新闻业务工作的骨干分子参与“有偿新闻”的活动较多。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有较多接触采访对象的机会。

2、对“有偿新闻”的认识与评价

调查结果说明了六个基本结论,a、 半数以上的新闻从业者能正确判别是否“有偿新闻”的界限,故而参与“有偿新闻”的原因可排除因认识模糊不清而导致行为失当。这也反映了当前大多数参与“有偿新闻”的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心态:明知故犯。这也表明“有偿新闻”的产生不能仅仅归咎于从业者个人的职业素质,而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b、大部分新闻从业者认为“有偿新闻”现象并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闻报道工作。上级领导意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新闻媒介的自身利益仍是影响新闻报道工作的主要因素。c、据此,半数以上的新闻从业者认为所在新闻机构能较好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d、新闻从业者在判定“有偿新闻”导致的后果时,大多从新闻媒介、新闻从业者的利益出发,表现了较强的职业意识。e、半数以上的新闻从业者认为同采访对象的关系最好应是“比较友好”,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应与采访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反映了新闻从业者某些新闻观念的差异,新闻从业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有可能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相关。f、在分析“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时,调查对象在主要归因为外部客观条件的同时(列前三位的原因:“社会风气的影响”、“新闻法制不健全”、“新闻工作者收入低”),也将新闻工作者素质差认做主要的主观因素(并列第三位),这表明大多数新闻从业者对此问题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从调查对象的相关因素分析:a、与采访对象的关系(距离远近)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的距离越近;与职称成反比,职称越高的距离越近。b、“有偿新闻”的认知准确度,记者、编辑认知准确度最高;学历越高的认知准确度越高。这显示了新闻教育对于新闻从业者形成良好新闻观念的积极作用。同时,以上调查结果亦显示,记者、编辑及新闻学专业的人更多地参与了“有偿新闻”活动,这表明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新闻教育的作用显然是有限的。“有偿新闻”须通过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四、新闻职业道德评价,统计数据如下:

▲您认为目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是:

上海% 北京% 杭州% 广州%合计%

很好0.00 0.00 0.00 0.00 0.00

较好

29.49 13.59 19.42 18.5219.73

一般

62.82 59.22 64.08 71.6064.11

较差6.41 25.24 11.65 7.4113.42

很差1.28 1.94 0.00 0.00 0.82

(合计) 100.0 100.0 95.15 97.5398.08

新闻从业者的总体评价是一般偏上水平。

从调查对象的相关因素分析,50周岁以上的调查对象评价低于其它年龄段的人群。这可能显示目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较以往有所下降。

五、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评价

调查显示,大部分新闻从业者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情况有一定了解,半数以上的从业者读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对近期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效果评价一般。据此,绝大部分的从业者认为目前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

从调查对象的相关因素分析:1、对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了解程度,记者、编辑:低;30周岁以下:低;学历高:低;中共党员:高。2、对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记者、编辑:低;民主党派成员:低;学历高:低;中共党员:高。3、对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记者、编辑:低;50周岁以上的调查对象:高;民主党派成员:高。以上结果表明,较多参与“有偿新闻”的人群——记者、编辑正是对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情况了解较小、对其必要性认识模湖的人群,这也恰好证明了对新闻从业者尤其是直接从事新闻业务活动的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 两类问卷的比较

一、关于新闻职业评价

公众和新闻从业者都认为新闻工作是一项具有吸引力的理想职业。公众的理由偏重从业者个人方面,而新闻从业者则从个人及新闻事业两方面考虑。两类人群对新闻职业认知的差异表现在:

1、公众认为新闻从业者有良好的经济收入,与其社会地位相符, 而新闻从业者则认为自身的经济收入只是一般水平,与付出的劳动不相符。

2、部分公众认为新闻从业者的公众形象差,而绝大部分从业者则无比意识,相当一部分从业者认为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尊敬。这一结果表明,新闻职业的公众形象与新闻从业者的自我意识有一定差别。

二、关于新闻媒介评价:

公众与新闻从业者皆作基本肯定的评价,但新闻从业者评价略高于公众评价。

三、关于“有偿新闻”的认识与评价

1、对“有偿新闻”现象的认知,在这一问题上公众与新闻从业者存在着明显差异。

公众认为“有偿新闻”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新闻从业者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有偿新闻”活动,采访对象的馈赠已成为新闻从业者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新闻从业者则认为半数左右的从业者未参与“有偿新闻”活动,其他也只是偶尔为之。虽然采访对象馈赠也是收入来源之一,但所占比例较小,与工资、奖金与津贴等主要收入相比微不足道,不构成收入主要来源。

2、对“有偿新闻”评价,两类人群的认识与归因基本相同。

四、关于新闻职业道德评价。

两类人群的评价基本一致。

五、关于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评价:

新闻从业者对目前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了解程度高于公众,而对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认识程度则低于公众,其它方面基本相同。

标签:;  ;  ;  ;  ;  ;  ;  ;  ;  

新闻职业道德现状调查_有偿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