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探究论文_杨泽钰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探究论文_杨泽钰

杨泽钰

河北农业大学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其保护与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针对快速城镇化影响下传统村落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发展要求,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探索了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新型城镇化,保护与活化

引言

我国拥有悠久文明发展史,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在广袤的国土上分布着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成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物质载体和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但是随着城市化热潮的推进,许多优秀的传统村落遭到“建设性”破坏,引起多方关注。未来我国城镇化仍然会保持快速发展,探索传统村落有效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村落现状与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一面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用地不断增加,城市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变;另一面是受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保护意识淡薄、盲目的城镇化等影响,传统村落正加速凋敝和损毁,处境堪忧。其根源有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轻文化,重建设轻保护等思想因素。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拆并村庄,强制农民上楼居住,建设大规模集中居住区;规划师设计手法抄袭趋同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不考虑人居环境的“村村通公路”建设;村民经济条件改善后的“拆旧立新”和“标新立异”等,这些行为都在破坏传统村落的古风古貌。

2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城镇化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

城镇化的发展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之间存在诸多矛盾,是先发展还是先保护,发展农村还是城市等都预示着在保护和发展中取得平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挤压了大量的传统村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土地流转使得以宅基地置换耕地的方法对某些地区存在着极大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吸引着农村人口和资源不断向城镇转移,传统村落的深厚底蕴也逐渐式微,这是导致传统村落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2“空村化”加速传统村落的衰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机械化的大发展,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和户籍制度的松动,给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提供了进城务工的机会。大量民工潮涌入城市中。无论农业户籍还是非农户籍,流动人口都有在城市定居的强烈意愿。”适龄劳动力的大量流失造成了村庄的空村化,大量村庄长期无人或仅有老人守候,土地荒芜,房屋得不到修缮。而许多有名的传统村落恰巧是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大多已经不再仅以土地为生,更难以使传统的村落和古建筑遗迹得到保护。

2.3传统村落的“过度商业化”

我国目前许多的传统村落在政策的扶持下被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的保护目的不同,部分地区的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了部分群体谋取钱财的工具。比如,我国南方的一些村落小镇很多都用于商业旅游开发;一些名人故居都被开放旅游,甚至改变原来面目,这种商业化的方式不利于对传统的保护。

2.4村民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弱

(1)传统村落的盲目保护性破坏

在国家公布传统村落名录后,各地区古村落保护措施也相继出台,当地居民对待有法律保护的古村落也不再是一味的拆除,但是村落的保护在许多地方仍旧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2)传统村落的建设性破坏

在经济的大发展下,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施三农扶持,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等,农民手中的收入多了起来,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生活水准,较多的农村选择了拆除旧居建设新居,农民拆掉旧房建水泥新居。旧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虽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但是其陈旧的器物和落后的居住条件难以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基于上述原因,大多的居民都开始了对旧民居的翻新处理,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这也是传统村落难以保护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传统村落自然损毁情况普遍

一方面在我国南方雨水多较为潮湿,古建筑在防霉、防虫、防腐方面的压力很大;在我国北方风大天气比较干旱,古建筑在防火、防风蚀等方面的压力大。由于雨水以及风力的侵蚀,不少的建筑民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毁,墙体的开裂,再加上无人居住,房屋的倒塌,使得越来越多的民居消失,村落也就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我国西南、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庄赖以发展的产业仅有农业,农民收入低下,难以发展旅游业等来增加收入。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策略

3.1政府主导,政策照顾,制度保障

考虑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性和迫切性,村委、乡镇政府由于在政策、制度、资金、技术、规划认识等方面的局限难以肩负起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责任。建议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由县级及以上政府直接负责,镇、村两级共同参与,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相关法规与监督机制,加大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3.2 整体保护,构建区域层面的保护格局

从区域历史文化的大视野中去把握传统村落产生演变,延续传统村落所根植的乡土文化;从区域层面,对传统村落所依附的山水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延续其场所特征,保护其标志性的景观要素和空间格局。

3.3物质环境更新与村民生活改善相结合

传统村落保护不是将建筑原封不动的保护起来,“人”依旧是最核心的,是古村落赖以延续的根基。传统村落的发展不应该将原居民迁出,而是研究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更好的改善居民物质生活环境,促进居民交往。

3.4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利用,达到二者“双赢”,将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成未来发展的机遇,并根据村落现状优势来合理发展。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包括:一是由于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应在有效保护和不可以耗尽的前提下使用;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应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三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产业发展统筹考虑,同步规划,综合治理。

3.5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活化村落经济

发展村落经济,增加村民收入,能为村落复兴提供物质保障,是传统村落摆脱困境的着力点。目前以都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古村落旅游正蓬勃发展,欠发达、起步较晚的传统村落可以通过文化旅游带动发展,利用悠久的历史建筑物、完整性的街巷空间格局、独特的地域文化,让游人在充分感知自然山水景观的同时,体验到传统村落所蕴涵的深刻的地方文化,促进村落经济发展。

3.6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调查基础上,运用文字、照片、录像、网络等方式,建立完整遗产档案;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基金,注重传承人的培养,支持成立文艺社团,设立村落文化展示馆,新增公共活动表演场所,通过新闻出版、主题宣传、广告媒体等进行展示宣传等。

4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开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活化,要同时面临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任务。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发展状态多不均衡,虽然存在一定时代背景的共性,但也有其历史和文化的个性和识别性及其发展过程的复杂性。要使人们对其价值达到高度认知, 没有可以直接效仿和照搬的方式,需要顶层设计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及不断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主动、全方位的保护与活化行为。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势在必行[J].今日浙江,2012,16:12-13.

[2].周乾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N].中国建设报,2013-01-29003.

[3].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8:11-16.

[4].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J].民间文化论坛,2013,01:7-12.

论文作者:杨泽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  ;  ;  ;  ;  ;  ;  ;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探究论文_杨泽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