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自治区的经济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勒斯坦论文,自治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巴勒斯坦自治区成立至今,诸方面建设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有些方面还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在直接关系到巴勒斯坦人民生计的经济领域,虽然由于以色列的长期占领,经济底子薄,基础差,加之自治政府忙于和谈及自身政治建设,也无太多时间顾及,但经济建设已拉开序幕,一些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正在加紧进行。本文试图对巴自治政府的经济政策、自治区的经济重建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管窥。
一、巴自治政府的经济政策
总体上看,巴自治区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自治政府尚未来得及将主要精力用于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全面而具体的经济政策尚未制定。但从阿拉法特的讲话及巴有关部、委颁布的关于经济方面的条文、规定,我们似可将巴自治政府目前阶段的经济政策归纳为下列几条:
1.经济与政治挂钩,强调巴目前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的经济局面是由以色列的长期占领造成的。
巴自治政府官员多次强调,没有以色列对巴领土长达27年的军事占领,巴民族经济不致于像目前这样糟糕,是以色列军事当局在统治期间推行的奴役政策,严重阻碍和破坏了巴勒斯坦经济的发展,造成巴经济对以色列的严重依赖。
阿拉法特在不同的国际场合,多次表明以色列对巴自治区的封锁是对巴人民的“集体惩罚”,给巴人带来经济上的灾难,仅每天对巴人造成的损失即高达700~900万美元。[①]1996年11月在开罗举行的第三届中东北非经济会议,许多巴勒斯坦企业家予以抵制,拒绝参加。巴自治政府官员更是以此为契机,抗议以色列拒绝履行在希伯伦重新部署军队的承诺。他们指出,以色列的封锁正在扼杀自治区领土的经济,使工人不能上班,企业无法销售产品。巴计划与经济合作部长沙斯呼吁,同以色列达成的每一项协议都必须以解除以色列的封锁和履行其对和平进程作出的承诺为前提。对此,巴财政部长纳谢希比及其他高级官员也有类似的表示。
2.呼吁国际社会加大援巴力度,早日兑现捐款及对巴援助诺言;同时,吁请阿拉伯诸国及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到自治区投资。
阿拉法特出任巴自治政府主席后,外交活动频仍,出访不断。其外交活动的重点意图之一,即是做国际援巴工作,要求它们尽早履行对巴的援款许诺。自治政府官员表示,国际上许诺对巴的援助到位迟缓,落实的部分只够维持自治警察日常开支的需要,亟须国际社会尽快兑现允诺的援巴款项,助巴过关。
自治政府强调,巴自治区的经济政策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呼吁阿拉伯各国及国际社会到此投资。1996年7月20~30日,巴经济和贸易部在加沙举办旨在吸引外资的商品博览会,除大批巴商人参加外,还有突尼斯、约旦等阿拉伯国家近40家公司的代表出席。巴自治政府已将吸收外资作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正加紧制定和颁布新的吸引和保护外国投资法。
3.鼓励私人投资,在政府无暇大力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劝说和推动巴私人企业广泛参与经济重建,欲借此达到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为此,自治政府不断进行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改革,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制定和健全新的法律、法规。财政金融方面的改革政策,是通过控制和削减公共费用,尤其是政府官员的工资,确保收支平衡,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创造紧急就业等项目。为改进税收制度,自治政府分别成立专门的调查机构和特别法庭,处理纳税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纠纷。为统一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的税收立法制度,由巴自治政府起草的巴人所得税法草案,可望于近期出台。此外,自治政府正采取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海关机构的职能。
上述改革的一大目的,是为巴私人企业有效承担经济建设任务提供诸多便利,以促进经济增长。一些外电认为,阿拉法特在政治上多独断专行,采取大权在握、垄断一切的政策,但在经济方面,却大为开放,实行民主,积极支持和鼓励各方人士参与自治区的经济重建。这也难怪,因为经济发展与否,人民生活是否改善,是关系到新成立的巴自治实体前途的关键因素。阿拉法特对此十分清楚,自然不拘一格,千方百计确保经济的发展。
1996年7月22~23日,巴自治政府经济和贸易部主持在约旦河西岸的比尔·齐特大学举行旨在吸引巴私人投资的经济会议。会上就如何有效吸收和保护私人投资、贸易协议、合资,巴商品出口潜力,工业区、住房建设以及拟于8月在纳布勒斯开业的交易所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诚然,在以色列封锁巴自治区及巴经济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奢谈建立资本交易市场及高科技工业园区,似乎为时过早。但无论如何,自治政府正在为私人投资积极创造气氛和条件。同时,巴有许多富有经验的大企业家,其中不少人还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是巴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无疑,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将对自治区的经济注入活力。
二,巴经济取得的主要成就
1.自治政府呼吁国际社会加强援巴工作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收效,有关援巴国家和组织已对自治区的经济重建引起重视,正在陆续兑现承诺,加大对巴援助的力度。
世界银行继1996年5月份向巴提供2000万美元用于修筑公路、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紧急援助后,又于6月12日与巴地方事务部长签署协定,将提供40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5座城市(其中西岸3座、加沙2座)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筑、电力、供水及污水处理以及一个在巴乡村地区提供就业的小型计划。贷款将在国际发展协会(IDA)的安排下进行,为期40年,另加10年的宽限期。7月,世界银行又向巴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第二笔紧急贷款,用于更新加沙地区的水利设施和卫生系统,自治政府也将为此出资300万美元。
欧盟对巴的援助主要体现在为巴提供投资项目及帮助自治政府弥补财政赤字上。1996年5月31日,欧盟批准援巴1770万欧洲货币单位(合2270美元),直接用于在未来3年内,为加沙和西岸地区,尤其是西岸的农村地区中、小学兴建和修缮工程,从而将使该地区13800名学生从中受益。在高等教育方面,欧盟将出资改善大学的图书馆服务,提供电脑、科技和教学设施。1996年7月,欧洲投资银行(EIB)向巴提供3000万欧洲货币单位的贷款,用于发展加沙地区的饮用水供应和卫生设施。贷款期为20年,将由巴水力方面的政策制定者和常设机构——巴水力局负责处理有关实施的具体事宜。欧盟与巴自治政府还将签署贸易合作协议。自1995年10月以来,欧盟一直在试探与巴签署这一协议的可能性。但由于巴自治区选举、以色列封锁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等原因,使这一进程放慢。1996年6月,欧盟又与巴自治政府就此加紧会谈。据悉,如果顺利的话,双方可能于1997年初签署协议。此外,德国自1993年9月奥斯陆协议签署至1995年底,巴向巴自治政府提供了6亿马克的各类援助和贷款;日本从1993~1995年向巴提供了2亿美元的援助。
2.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自治区内尤其是加沙的经济重建工作开始起步。
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巴自治政府目前正在执行包括15个庞大项目的经济计划,主要有:为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居民兴建价值4亿美元的住房;兴建造价2亿美元的发电厂;出资数百万美元修建新的饮用水供配系统以及价值6000万美元的加沙港口等。
(1)位于加沙南部拉法边界附近达哈尼亚的加沙国际机场首期工程已圆满竣工,耗资1600万美元。1996年6月2日,阿拉法特出席了加沙国际机场启用仪式,首架飞机——他自己的能乘坐13人的直升飞机在机场内顺利降落。
(2)加沙港的建设工程已开始。数月前,从国外运来的材料已到达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和拉法海关,但以色列禁止其进入巴自治区。目前,这批物资已解禁,并已运抵加沙,海港建设已开工。由荷兰公司负责对海港设计和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已在1996年下半年完成,可望于1997年早些时候正式开工建造。首期工程,包括建造可供中型货轮停泊的码头等,将由法国出资2000万美元,荷兰出资2500万美元,欧洲投资银行出资1500万美元,总造价为6000万美元。
(3)巴自治政府已与美国达尔马电力公司和法国电力公司签署投资1.7亿美元,在加沙海岸修建发电厂的协议。工程分两期,到1997年底预计发电量80兆瓦,到1998年初发电厂全部峻工时,发电量将达214兆瓦,而电价将比目前由以色列国家电力公司提供的便宜28%,预计发电厂将向巴提供未来10年的用电量。
此外,巴税收、银行、金融等领域也取得了可喜成绩。1996年,巴自治政府税收情况比预料的要好,将达5.7亿美元。目前注册并已开业的较有实力的巴银行达10多家,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设有41家分行。经过多方筹备,阿拉伯巴勒斯坦银行城1996年底开业。这是第一家由巴私人企业与世界银行联合建立的金融机构,注册资金1500万美元,巴方占55%的股份。该银行的成立,对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巴自治区经济重建中存在的问题
1.巴经济形势仍十分严峻,卓有成效的经济重建尚需时日。
1996年11月,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92年到1996年间下降了20%(巴自治政府官员称下降39%),1995年巴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20%,消费水平下降10%。
1996年11月13日,在开罗举行的第三届中东北非经济会议期间,巴自治政府财政部纳谢希比称,巴贫困人口的比例正在增加,加沙的失业率高达60%,约旦河西岸达45%,65%的巴勒斯坦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半以上的巴居民缺乏饮水供应。
虽然自治区的经济重建已拉开序幕,加沙等地出现一派紧张建设的繁荣景象,沿海大街上一幢幢豪华住宅和高层饭店拔地而起,但直接用于生产性的建设尚未开始。正如巴自治政府计划中心主任萨拉玛·哈加韦所说:“巴自治区迄今所吸收到的所有资金,全部用在了服务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用于生产领域的还没有。”
2.巴自治政府财政仍面临资金短缺、入不敷出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援巴国尚未充分兑现承诺所致。
应该说,迄今为止,有关援巴国家和组织已向巴提供了相当数额的各类援助,但与其原先承诺的相比,仍相距甚远。例如欧盟1996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部长级援巴会议上许诺援巴8.56亿美元。根据计划,其中的5.5亿美元规定用于1996年在巴自治区投资重要的中期建设项目。结果只有1.5亿美元得到了落实。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些国家不愿意将资金投在一个政治环境还不安定的地方;二是它们尚未在自治区建立起有效的援巴款项运作机制。而且,它们对巴自治区的中长期投资兴趣不大,宁可提供一些小规模的援助,以缓解由于以色列封锁巴自治区而对巴人造成的困难。这样做效果好,可及时扩大自身影响。
3.阿拉法特的经济政策遭到某些经济界人士的批评。
主要表现在,一些巴经济专家对阿拉法特在非生产性部门,如警察、安全系统等花费过多提出批评,指责他不优先考虑经济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务副主任乔治·阿贝德对此也颇为不满,认为阿拉法特此举的结果是“使原来可以有效地用在发展项目的资金发生枯竭。”
另一方面,以色列不少经济界人士对自治政府与以达成的经济协议也表示不满和反对。1994年4月签订的经济议定书中规定,双方将海关联盟和一体化劳务市场作为互利、互惠经济关系的基础。以色列将得到廉价的巴方劳工,占据销售额约20亿美元的西岸和加沙市场。巴勒斯坦工人则可以到以境内工作,巴自治政府可从巴以海关联盟获取税收。事实上,以方动辄封锁自治区,严格控制巴工人和货物进入以境内,巴方从巴以经济议定书未得到任何好处。此外,巴自治区80%的进口依赖以色列。因此海关联盟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996年6月中旬,巴自治区及外地的巴企业界代表在西岸的比尔·齐特大学,讨论了巴以经济议定书对巴经济的不利影响,严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批评自治政府与以签订此项不公正协议的做法。他们认为,若执行此项议定书,只能进一步加剧巴经济对以色列的依赖,呼吁巴自治政府修改该议定书有关条款的内容,重新签署公平合理的新协议。
① 见1996年10月,阿拉法特对记者的谈话;此前,阿称以封锁巴自治区每天给巴人的损失为6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