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哲学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推进当代问题的深入反思——“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理论论文,当代论文,哲学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与哲学社会学院、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26日—27日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奥地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的10多位国外学者与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20多位国内学者,对当代哲学如何推进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回应当代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首先,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及其当代阐释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重点论题,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开创的哲学革命成为讨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了现实的人类世界,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创立了一种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其总体性质是历史生存论,从本体论转向生存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从物的逻辑向人的逻辑、从科学逻辑向历史逻辑的转变,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生存论的历史性解释原则。有学者提出,应当从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联系中来认识其理论本质,利用黑格尔历史主义思维来把握马克思哲学,推进对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问题、劳动和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黑格尔打破了近代哲学主客分裂的内在性论域,提出在历史过程中重建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为马克思探索新哲学道路奠定了思想前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将黑格尔的现代性自我理解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即通过革命实践活动去改变世界和历史。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历史概念在根本原则上超越了黑格尔的历史概念,因而在学理上不能将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按照把现实性与理想性借助历史过程性混为一体的黑格尔主义原则来理解,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要超越黑格尔式的眼界来恢复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还有学者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基础需要重建,指出在商谈的话语过程中形成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应当侧重规律性还是规范性,这是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性质及其当代意义,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课题是形而上学的社会批判,其根本旨趣在于驱除一切使人的生命陷入抽象化的形而上学幽灵,彰显和守护被形而上学抽象原则所遮蔽和抹煞的人的生命的“具体性”,这对于探讨马克思哲学与现当代哲学之间的对话空间、拓展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视野具有特殊意义。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对“变得敌视人的”旧唯物主义和对把人的异化只当作精神的唯心主义的变革,但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没有削弱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和自由解放的传统,相反以“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为人类的自由解放指明了更高目标和现实途径。还有学者提出“元实践学”是对实践问题的形上学探讨,是奠基于“异质性”概念的“异质性哲学”;其新意在于把实践从单一理论的宰制中拯救出来,让多元的理论和多元的实践更加合理地相互为用。亦有学者揭示了实践哲学的内在矛盾,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现代哲学转向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必须坚持哲学与现实世界长期的相互作用,保持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
其次,从哲学基础理论的视角反思当代价值问题、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是当前哲学研究的重大议题,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论题。从价值哲学论题来看,会议探讨了不同价值体系在当代世界如何对话、协调与共存的问题,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价值哲学层面的反思。有学者探讨了各种价值观的关系问题,反对全球化进程中非西方文化必然衰落和边缘化的观点,认为各种价值观应平等交流,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建构一种体现人类价值的精神文化。为此,有学者提出“多样性的同一”观点,探寻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的和谐共生理念。有学者提出环境哲学思维的理念,倡导通过推行环境保护教育来建立共同的环境价值观。从道德哲学论题来看,有学者批判了道德相对主义,呼吁重建人类的道德秩序。有学者认为,价值观上的相对论总是采用双重标准而陷入自相矛盾,也丧失了对价值观的自我批判意识。从政治哲学论题来看,有学者认为,民主意识应当成为解决道德危机与价值混乱的日常生活哲学信念:在理性支配下赞同个体性和差异性的观念,提高人们平等享受生活质量以及思考和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有学者指出,自由集体行动的逻辑不同于自由个体行动的逻辑和强制集体行动的逻辑,这应当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学者认为,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待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社会的正义,而社会正义必须由体现平等与自由价值的制度来保证。正义的制度分配应该帮助社会底层人民,这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正义课题。
第三,中西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对未来哲学发展的意义也是会议探讨的一大论题。有学者探讨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及其对世界的适用性,指出过程哲学创建了一种把科学与精神、社会与环境、传统与现代性及后现代性沟通起来的世界观,指明了一种创造性的和谐的生活方式,它适用于当代世界并有益于人类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认为,维特根斯坦清算了传统哲学研究范式所制造的伪问题,提出了分析哲学的思想方法,从而推动人们独立自主地进行理性的哲学思考。有学者提出,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哲学研究应具有“跨文化哲学”的视野,在推进每一个哲学传统发掘自己文化资源的同时,平等地对待其他的哲学传统,增进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使跨文化哲学成为推动未来哲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要把二者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突出问题意识,将“形而下”的现实问题转化为“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并将“问题中的哲学”提升为“哲学中的问题”。
反思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与展望中国哲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经历了从两极对立思维到实践思维方式的变革,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的转移,从“层级”到“顺序”的研究范式的转换。新世纪中国哲学研究出现了如下趋向:一是哲学研究与哲学创作的双重自觉;二是哲学研究的专门化与个性化的双重自觉;三是对统一性哲学、异质性思想与批判的世界观的深入讨论。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在推进社会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