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中人的自我认同问题探析_自我认同论文

现代化视野中人的自我认同问题探析_自我认同论文

现代化场景中人的自我认同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中人论文,场景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3)03-0036-06

20世纪中叶以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自动化大生产水平的 提高,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 强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人们 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主体性。这一切都表明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进入 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在现代化发源地的西方社会,物质生 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并没有使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得到实现,反而出现了诸如个 体交往的广泛性与孤独感不断增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强的主体性与日益严重的虚弱感 的矛盾、物质占有的丰裕性与精神“失所”的矛盾等等问题,表现为孤独、寂寞、焦虑 、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失所”等严重影响人的发展的消极心理,集中反映了现 代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困惑和无助:人们已经不知道自己为何物,身处何地,有 何生存意义。用哲学语言来概括,就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现代西方人出现了严重的自我 认同危机。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还并不长,但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 自我认同问题,并呈日渐严重的趋势,因而对西方现代化加以反思,无疑对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一、自我认同的含义

自我认同问题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边缘性问题。自我意识是自我认同的心理学基础。 当个人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相处和谐、关系融洽时,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评价和自尊 、自豪等优良的情绪体验,从而进一步肯定自我,产生自我认同;反之,就会否定自己 ,产生认同危机。在社会学中,自我认同则被认为是个人对外在环境和自身状况的综合 反映,其形成和定型的过程就是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逐步实现社会化的动态过程。

在哲学领域,自我认同曾作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主体(个人)身上的具体展开 而受到近代哲学家们的重视,它也是当时的人们高扬主体性,努力以人来代替神作为归 属对象、满足归属需要所做的一种尝试。但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还只是从纯思辨的、抽 象的人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而没有与社会现实及现实的人紧密相联系,主要原因在于17 、18世纪的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仍受“文化冲动力”的制约,人们仍坚持经济发展为人 服务的原则,把自我的同一看成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而没有注意到现代化的发展给人带 来的“自我”无法认同自身、达到同一的情况。

19世纪中、下叶和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剥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空 前的地步,因而个人的精神领域也日益混乱,仅靠理性反思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个稳定的 精神家园,以确定自己的归属,于是就出现了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 弊端、寻求摆脱精神苦难的现代西方哲学,出现了以人为本,以非理性主义为特征,探 索自我认同问题的思潮,它在20世纪中叶以后尤为突显。但无论是早期的唯意志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等等,还是中期的法兰克福学派,抑或至今仍 方兴未艾的社会文化批判和现代性批判,我们都未从中发现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只 是被带入到关于意志、性本能、艺术、理性、爱、良心、宗教等虚幻之物的美好幻想中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西方学者自古以来所奉行的传统的内向反思型思维范式 ,其特点是搁置人类生活实际,强调思想内部的挖掘和分析,以思想改造思想。虽然, 在现代哲学中也不乏强调“劳动”、“人类生存状况”、“现实生活世界”、“生活实 践”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但他们所理解的实践只是一个意识范畴内的非确定的、可以 随意解释的概念,任何一种意识和下意识活动都可以被纳入其中,因而他们无法从根本 上解释和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归属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想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因而,只有深入到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研究作为现实的人在社会 变迁中的实际的和根本的变化,才能真正找到解决自我认同问题的钥匙,这也就是我们 所主张的外向生活型思维范式,或称对话模式,即不是通过“自我”在思想中的自言自 语,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言行建立起“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沟通关系,并在此关系中 确定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实现自我认同。以此为宗旨,展开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色的自 我认同问题研究。

实质上,自我认同问题的提出源自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对于自身生存状况及生命意 义的深层次追问。查尔斯·泰勒把它表述为“我是谁”这一涉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大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意味着一种对我们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东西的理解。知道我是谁 就是了解我立于何处。我的认同是由承诺(commitment)和自我确认(identification)所 规定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在这种框架和视界之中我能够在 各种情景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或应当做的,或者我支持或反对的。换 言之,它是这样一种视界,在其中,我能够采取一种立场。”(查尔斯·泰勒:《自我 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第37页)在这里,泰勒为我们指明了认同对于个人在安身 立命方面的至关重要性,揭示出自我认同问题就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在处理与社会及 他人的关系时,以一种稳定的具有终极价值的世界观为指导,确立和认证自身的问题。 但这尚不足以充分揭示自我认同的全部内涵,因为人在世界中确立自身并不是最终目的 ,改造并借此发展和完善自身才是真正目的。

而要发展自我,使自己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借此满足精神上的归属需要是最基本的前 提条件。所谓归属,就是个体对于群体的价值认同。最初,人们为了克服单个人对异在 的自然界的恐惧和忧虑,不得不采取群体协作的方式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个人则在与 群体的融合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并获得归属、认同“自我”(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模糊的 意识)。随着原始社会进化至文明社会,“自我”观念形成了,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在 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等方面与他人的不同,意识到社会作为一个强大的整体对自身发展 的限制和约束。为了满足自身的多种需要、赢得最大的发展空间,个人不得不将自己依 附于某一群体,利用群体的力量参与社会竞争。由此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及安全、温暖 、幸福的心理体验,导致肯定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结果,这就是自我认同。因此,从 这个意义上说,自我认同的本质也就是个人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过程中通过对于某一群 体的价值认同而形成与他人及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满足归属需要,进而发展自我的问 题。

二、现代社会自我认同问题探源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确定和思考自我在世界、宇宙中的位置这一自我认同问题就一直 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只不过在前现代社会,由于宗法血缘关系的长期存在和强大的思想 控制,人的归属是事先确定的和不可动摇的,其发展程度和方式也是被预先限定的,因 而自我认同问题也是极其偶然、或者说隐而不彰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现代化的 深入进行,自我认同问题开始浮现出来。但在近代,这个问题仍然不突出。直到20世纪 中叶以后,自我认同问题才真正突显出来。对此,本文认为根源在于西方式现代化造成 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人与人关系的疏离化

在现代西方社会,人对物(金钱、货币、交换价值等)的依赖性被极端化。个人主义和 工具理性主义这两个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因素,在金钱利润这一最终目标的引领下 ,全面渗透进人与人的关系中。个人在为自身利益打拼时,把自我当作“目的”,他人 则是实现自我目的的“工具”。以交往广泛为最大特点的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非但没有 缓解这种局面,反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带有游戏性和欺骗性,加剧了人与人的对立 。另一方面,以“运动和变迁为唯一现实”的社会在维持其“高效运转”的同时,“科 学管理”把个人变成了数字化的存在,失去了人的生动性和具体性。即使那些“民主、 自由、平等”等令人向往的字眼,在贫富悬殊日益加剧、经济地位不平等的背景下也都 变成了美丽的、空洞的口号。因而人与人之间不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而是关系冷漠 、相互疏远。个人对社会和他人充满了仇视,他人成了“地狱”,社会则成了“铁笼” 。

2.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

本来,人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能量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这 样做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能用对自然的永久性破坏来换取一时欲望的 满足。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激烈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然作为人的对立面 ,成为体现人之主体性的工具。极端异常性气候的频繁出现、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的日 益严重、动植物资源的逐渐减少等等令人痛心疾首的问题都是人类掠夺自然资源的恶果 。特别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享受高度的物质繁荣的同时却把环境污染问题不公 平地转嫁给不发达国家,不仅给这些国家造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也给全球生态环 境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这种日趋恶化的“人为自然”非但不能帮助人们确证主体身份 ,反而造成了严重的反主体性效应,斩断了人类的生存根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 不对“我从哪里来”、“我要向哪里去”这些关系到自己的生存状况的问题进行深刻的 反思。

3.人与文化的脱节

文化之于个人,既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也是一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因而人 类发展不能离开文化。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恰恰使人脱离了文化。原因之一是 现代文化的商品化趋势。自从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市场法则全面渗透进文化领域以后文化 变得世俗了,成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享受的行为的理论注释,其本身发展的方向 、内容等也要由市场来加以限定。于是,“消费文化”代替了严肃文化、非理性代替了 理性、纵欲主义代替了禁欲主义,结果,现代文化变成了涣散的、肤浅的、易变的和空 泛的。原因之二,由商品化所决定,现代文化是一种“无权威”的、极端个人主义急剧 膨胀的文化,个人成为衡量一切的准绳。在这一原则的支配下,每个人都不得不在没有 任何“客观”标准可供参照的情况下为自己的道路做出选择。一切都是相对的、未知的 ,个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困惑和无助,而文化不再具有指导意义。原因之三在于对待 现代文化的实用态度。个人主义世界观总是与实用主义原则密不可分的,人们对待任何 事物都以是否对自身有利、是否有用为标准,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必然造成文化发展的 偏向,导致文化体系的内在缺陷,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对待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 问题上。由于以上三个原因的存在,现代文化失去了本应有的内涵和作用,不能再成 为人们精神的“家园”,因而不再是与人密不可分,而是造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实质上的 文化空缺,成为无家可归的“文化漂泊者”。

原本,人之生存和发展必须在与世界的和谐相处中获得意义和价值,但由于上述紧张 、疏离和脱节的存在,导致了“意义的丧失”、“视界的模糊”,陷入“对无意义的恐 惧的困境”(查尔斯·泰勒语)。反映到个人身上,就形成了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造成理想与现实的严重冲突、内在精神生活与外在环境生活的脱节以及人的身份的多重 性与整体性要求的分歧,产生困惑、迷惘、沮丧、孤独、空虚、无助等等心理体验,最 终造成人与自身的分离,形成“异化人格”。之所以如此,丹尼尔·贝尔的解释非常深 刻:“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文化复合系统。经济上它建立在财产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基 础上,文化上它也遵循交换法则进行买卖,致使文化商品化渗透到整个社会。”(丹尼 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60页)正是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社 会深化了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的,忘记了经济发展是为人服务的基 本原则和宗旨,不是去尽力克服现代化建设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而是借助文 化要素使其行为合法化、合理化、极端化,结果使经济行为原本具有的利他性方面消失 殆尽,只剩下对自我物质利益的关注,致使人文和价值理性衰微,个人越来越难以达成 自己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因而个人根本无法满足归属需 要,更无法实现自我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自我认同的危机。

三、自我认同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个人精神健全与否,取决于他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结构,而并不是他个人的私事。弗 洛姆在探索精神健康与社会的关系时已经表达出一个正确的研究自我认同问题的路向, 即自我认同问题决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与社会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联。 在这一点上,弗洛姆与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及其变迁出发 来研究一切社会问题,为解释和解决自我认同问题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

1.人的归属需要及其满足方式

任何时代的人都具有一个由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三部分组成的由低到高的 有机体系。而自我认同问题在本质上首先就是归属需要问题,因而我们要解决自我认 同问题就必须对现代人的归属需要状况做一详细分析。

(1)归属需要与相关需要的关系

归属需要与物质需要的关系。为了满足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提出的新的物质需要, 人们就必须结成一定的集团,归属于某一群体,才能产生安定平和的心理情绪,依靠集 体的力量促进物质需要的满足,而一旦人们提出的新的物质需要被满足了以后,人们就 会自然而然地满意和认同使需要得以满足的群体,视自己为群体中的一员,形成强烈的 归属感。但是,归属需要与物质需要之间并不总是和谐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 景下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家们就多次针对现代西方社会中为赚 取更大利润而过度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却造成严重精神问题的现象做了深刻的批判。可 见,对现代社会物质需要的追求应辩证地对待,不能一味肯定,而应区分合理需要和非 合理需要,只有合理需要的满足才有利于归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认同的实现。

归属需要与秩序需要的关系。在任何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由特定时期的统治 阶级依靠政治(硬手段)和思想(软手段)两种途径建立起来“先定的”秩序来调整的,生 活于其中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别无选择,只能以此确定自己的归属。因而,从这个意义上 讲,秩序需要决定着归属需要,秩序制定出来了,归属也就定下来了。但这种情况并不 是永恒的,表现在归属需要的满足与否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直接影响到秩序需要的变更。 在阶级社会,当人们开始觉悟到自己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并开始对这种状况强烈 不满时,就会不甘心先前的归属,不认同既有的社会秩序,从而提出新的秩序要求,并 通过新秩序的建立,重新获得自己满意的归属,这是一条通过改造和认同社会来改造和 认同自身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秩序与归属两种需要始终呈现肯定——否定——肯定的 运动状态。

归属需要与意义需要的关系。意义追求的需要在内容上除包含基本的归属需要以外, 还包括自我尊重、自我实现、审美等方面,它们虽然在层次上高于归属需要,但从本质 上讲都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都与自我认同密切相关。当个人的价值观与某群体相同时 ,他就会感到安心、舒适、自得,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获得一种归属感或自我认同感 。同时,由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和审美情趣等对归属感的获得也起着至关重 要的指导和辅助作用,因而归属需要的满足也要借助意义需要的其他方面。

综上可见归属需要在人的需要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物质、秩序等需要的满 足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归属感及自我认同的获得与否,而归属需要的满足则保证着 精神世界的稳定,促进物质、秩序等需要的实现。这一原理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自我认同 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现代社会归属需要的变化特点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需要之重要和基本组成部分的 归属需要也有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单调性向复调性的转化。在现 代社会,传统的宗法血缘关系日趋解体,交往范围扩大了,人们可以根据职业、兴趣爱 好、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来寻找同类、确定归属。因而,归 属标准分化和多样化了,人们可以在多种群体中依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寻找归属,获得 自我认同。其次,稳定性向流动性的转化。前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阶级、阶层随着其出 生而固定下来,一般不会有较大变化。而在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极大,不仅居住地点 、工作单位及职业在经常变化,更主要的是个人所处的阶级、阶层也在不断上下流动, 因而个人的归属也要相应随之不断地变化。由于归属问题首先是一个心理感受问题,而 心理调适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社会及个人的频繁变化却没有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因 而现代人的归属需要难以满足。最后,单纯性向复杂性的转化。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最 急需满足的“瓶颈需要”一直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要,其他需要则相对次要。而在 现代社会,在物质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越来越 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有碍于归属感的获得,阻碍人的发展,影响到对自我的 认同。

2.中国的自我认同问题现状及其解决思路

日益严重的自我认同危机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顽疾,对此,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设 性方案,如马尔库塞的“新文明形态”、“新劳动组织”,弗洛姆的“新宗教”,丹尼 尔·贝尔的“公众家庭”,安东尼·吉登斯的“社区建设”等等,但由于他们遵循的是 内在反思的思维范式,把希望归根结底落实在思想改造之上而流于空想和片面。吉登斯 的“自我认同就是这种作为行动者的反思解释的连续性”,“自传,……事实上在现代 社会生活中都处在自我认同的核心”(安东尼·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87页) 等表述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范式的共同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认同问题说到底是人的 思想意识问题,而“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 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来消灭的 ,而只有实际的推翻这一切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马克思在这里为我们揭示了认同自我与认同社会的直接 统一性,指明了解决自我认同问题首先就是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的经济制度、 建立适合人的发展的更高层次的社会制度的问题。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下来,从根本上保障了自我认同危 机的解决。但随着现代化建设中各领域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当前也出现了许多导致自 我认同问题产生的诱因,如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民主制度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化 缺失,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贫富差距拉大,工作和生活压力日益增 大等等,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私有成分的增多,私营经济中存在的小范围的剥削 现象,无疑都会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造成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形成理想自我与现 实自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化。据调查,目前中国人的精神疾病发病率为15‰左右 。到2001年10月,全国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大约每60个家庭就有一人患精神 分裂症。这说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心理不适应性 增强了,自我认同问题在我国日益严重起来。但应看到,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的全 面发展为本质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代化场景中的自 我认同问题。即使是迅速发展的私有经济,在本质上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起到活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丰富人民生活的作用,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中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克服它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在先进制度保障的基础上,继承 和发扬我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建设, 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自我认同问题在一定程度解决的惟一途径。因为,文化具有为 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人类对付生存困境的功能。而民族文化传统更是人的 自我认同的精神之根,是人的精神的家园,它使人具有归属感、亲切感,人们总要通过 特定的民族文化认同自己。

具体而言,首先就是要营造一个能够促进自我认同实现的既充满竞争而又内部和谐的 良好的外部环境。竞争意味着差距、对立、斗争,和谐则意味着团结、宽容、互助,竞 争促使人们在相互赶超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和谐则使人们获得精神的归属,因 而二者的结合就是要使人们在和谐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共同建构一个个人与社会 辩证统一的发展空间。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积极、公正、完善的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的机制。这一机制应能够提供促进个人长期发展的有效的内在的文化驱动力,并为 个人的发展提供符合人类和时代发展方向的具体的思想指导;能够创造优厚的经济物质 条件,使个人在保障物质生活丰裕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以尽可能的全 面发展;能够提供一个完善、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环境,使人们能够充分发表意见、 行使权利和发挥创造力,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学习、受教育以及发展和表现自身的机会 ;还应能够创造出良好、舒适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美的熏陶和启迪。归结起来,就是要通 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和谐关系的形 成,尽可能地减轻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负面效应,使个人得以在与社会的融合中寻找到 自身的位置和人生的意义,从而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和进步,达成人与自身的同一 ,实现自我认同。

同时,由于自我认同的核心,是自我的生成或重新生成,因而,作为主体而言,自我 认同问题的解决还与个人不断建立新的“自我”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一方面个人应全面 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铺垫认同的内在基础,通过超越自己、创造自己 而肯定自己、认同自己;更重要的是个人还要树立和增强主体意识,主动根据自身的兴 趣爱好、生活方式、职业和消费方式等多种途径寻找可能的归属群体和心理归宿;同时 ,增强作为社会主体的主人翁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改造他人和社会,力争为 自己创造一个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的、和谐的小环境。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个人在认 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改造自身,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自身。

以上所做的双重努力,归纳起来,就是通过自我治疗和社会治疗相结合,营造一种团 结协作、互敬互爱、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促进人与自身的同一和整合,满足人的归属 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从而解决现代社会的自我认同问题。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样 的努力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因为只有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要 ,从而彻底解决自我认同问题。而在此之前的任何阶段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 只要我们能够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自我认同问题,就可以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现代文化底蕴,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进步。

收稿日期:2003-03-25

标签:;  ;  ;  ;  ;  ;  ;  ;  ;  

现代化视野中人的自我认同问题探析_自我认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