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观: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_文化论文

文化价值观: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_文化论文

文化价值理念: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理念论文,价值论文,新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是语文之根。就学校的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是奠定年青一代精神根底的基石,是形成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起点,是提高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更离不开阅读教学。可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系统中最具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的环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在育人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与意义,文学作品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阅读教学的精神贯注、文化熏陶是影响终生的。

阅读活动的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作为阅读客体的作品和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阅读活动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其价值结构是作品——读者的合成结构:一方面是作为满足读者阅读要求,对主体产生效应的客体——作品;另一方面是向作品提出阅读需求的主体——读者。在这一结构中,作家作为创作主体赋予文本以价值。文本承载着作家的价值理念,同时向读者展开,而接受主体的读者又参与着新的价值创造。读者与作家是作品价值的共同创造者。读者作为价值主体,是阅读活动的“灵魂”。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进行积极的追问和探寻,是破旧立新,重新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实现阅读教学对人的文化建构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作品与读者之间存在潜在的价值关系,即读者的阅读需求与作品的客观特性、读者的期待视界与作品的召唤结构之间存在潜在的价值关系。作品的召唤结构决定着自身的潜在价值,而这种结构的价值在于召唤阅读主体的参与创造,促成作品的潜在价值得以实现。

一般说来,作品并非纯然的客体性事物,它是作家主体性、创造性的外化,是精神产品,具有意识形态性和主体性。但是,作品在同读者构成价值关系时,它是作为读者需求的对象而出现的。在价值关系的这两端中,作品是充当客体的角色。作品的内容、特性、功能是作品价值的承担者,为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价值关系提供了客观前提和依据,是作品价值的客体性内容。它从一方面规定了读者(主体)阅读需求的方向、范围和限度,它也直接决定了作品价值的种类和量的程度。没有这些客体性的内容,读者需求即使方面、种类再多,也不可能形成价值关系。

读者是价值关系的主体方面。离开了读者的主体需求性,作品只能是还没有价值化的纯客体,或者说,只能存在潜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读者及其特定需求决定着作品的价值、性质和取向,是作品价值的“灵魂与生命”。作品具有什么样的效用,对读者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虽与作品本身的特性有关,但总是相对于读者的某种特定需求而言的,是以读者的特定需求为准绳的,只有作品的某种特性适应于、符合于、满足于读者的某种特定需求时,作品才具有这方面的特定价值。可见,读者的特定需求,决定了作品价值与价值关系的特定性质。

第二,读者的阅读活动催生并决定现实的价值关系。作品的价值是由其本身的客观特性与读者的阅读需求这两方面的关系构成。作品如果未被读者阅读,未与读者需求发生关系,就不能实现价值化,没有转化为价值客体;另一方面,如果读者没有进入阅读,对作品的需求也只是一种纯然的主体欲望,那么,他的需求也没有价值化,他也没有转化为价值主体。在这两种情况下,作品与读者只存在潜在的价值关系,而要建立起两者之间真正的价值关系,唯一的途径是阅读活动。一旦读者进入了阅读欣赏,他的阅读需求就以阅读经验的期待视界方式向作品搜求、选择满足自身这种需求的特性,而作品如果确实包含着这种需求的可能的特性,那么两者就契合与交融,现实的价值关系就得以建立,作品的有关特性转化为现实的作品价值。可见,是读者的阅读活动催生了现实的作品的价值关系。

在作品的价值关系的建立中,读者一方是主动的,起决定作用的。因为作品一旦被作家完成,就脱离作家而存在了,它内含的有可能转化为作品价值的种种特性是潜在的、可能的价值因素,本身是不会活动、不会选择的。在阅读活动中,一部具有多种潜在的价值层次的作品,如何同读者发生价值关系,发生何种价值关系,主要取决于读者的选择和发现。读者总是从自己的阅读需求和期待视界出发。能动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只有那些同读者特定需求接近与相符的作品特性才会被读者发现并选中,进入读者的审美视界,从而转化为现实的作品价值。因此,在阅读欣赏中,读者的发现和选择活动是一种能动的主体性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意义的精神劳动。这种劳动成为读者与作品价值关系的建立和主客体双方同时价值化的动力源泉。

从量的角度看,作品的潜在价值要远远大于任何一种作品的现实价值。作品的符号虽然不会发生变化,但面对一个具有新的价值需求的接受者,它们常常能够展示出新的价值维度。那些内容恢宏的辉煌巨制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就在于其潜在的价值量大的缘故。现实性的作品价值只能存在于作品与读者的具体联系中,接受者的接受能力、接受兴趣使他对作品的需求维度必然是有限的。与此相适应,作品向他展开的价值维度也必然是有限的。在这种具体接受关系中,凡是与接受者的需求无关的潜在价值都不可能获得现实性,它们依然作为潜在价值存在于作品结构中。马克思说,音乐对于非音乐的耳朵不是对象,这并非说非音乐的耳朵听不到作为物质形式——声音的音乐,而是说音乐的潜在价值在这个耳朵面前不能获得实现。作品的潜在价值的实现途径同样也是如此。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总目标第二条规定:“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以往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文化有了更宽广的外延,除了包括以前大纲中的“固有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外,还包括“当代文化”“多样文化”“人类优秀文化”。

语文课程阅读目标中的文化价值理念以及新课标规定的学生文化方面的发展目标——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为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文化选择明确了方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科书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科书要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教材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课文应“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以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这就要求语文教材文本既要植根于汉民族文化传统,又要富有时代文化气息,同时还要注重与异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收汉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平台。这样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合理地摄取文化价值,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唤醒和人格的建构,实现以“立人”为本的阅读鉴赏目标。

这种文化价值目标的确立与选择是有其价值理论依据的。如前所述,文学作为一种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它本身是一个价值系统。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认为,价值并不是永恒的,在历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在今天未必有价值。造成一部作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艺术魅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作品的潜价值量大,而潜价值量的大小则取决于作品所负载的信息量的多少。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他的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曾指出:“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主要不是依据启示的感觉对我们的控制力量,而是依据这种感觉的丰富性。”不同的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感觉越是多种多样,就越证明作品的信息量丰富,从而说明它包含更多的潜价值,这样的作品往往能够流传久远。《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样的辉煌巨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为人们所铭记,正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侧面、不同性质的价值内涵。

此外,文化本身是复杂的系统,既有真善美的东西,又有假恶丑的东西,有时二者混杂而生,同时并存。所以文化的价值既有正价值和积极效应,又有负价值和消极效应。文化的精华体现了真善美的人类物质与精神活动成果,是真善美的统一,本质是催人上进的。同时,并不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就是正价值,只有能够满足人类健康向上的情感需求的精神产品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中华民族优秀后代,正是基于此,十六大政治报告在论述当代文化教育问题时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文化又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最为精粹,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其根本意义在此。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这一认识并没有过时。有人说古诗文是已经死去的东西,应该逐出中小学课堂,这是无知的表现。更有人认为学习古诗文仅仅是为了掌握古汉语这种工具,便于阅读古代典籍,如有的同志批评的文言文教学有“言”无“文”,这也是浅层次的理解。我们这里所说的古代优秀作品,当然是学习古汉语的语言材料,但它们首先是文学作品,应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提出目标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古代作品,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这才是学习古代作品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的功能。杜甫的《蜀相》《闻官兵收河南河北》,陆游的《关山月》《示儿》,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历来是选文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刚健自强的精神,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的精神,被后人传颂至今。时至今日,凝聚着对人类命运关注的富有人文精神的《论语》《孟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老子》《庄子》,早已成为阅读的经典篇目。当然,这种传承,不是全盘照搬,是批判性地继承,即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价值再造。从各种版本对《论语》的多维阐释中,可以看出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对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于个体道德价值的形成,其影响是深远的。

传统是历史的积淀、现实的根基和未来的参照。传统文化价值不等同于民族文化价值。我们要弘扬的民族文化价值,是现代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在与大师的对话中,在对经典的解读中,加深对我们民族先人精神生活的感悟,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接受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批判的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汲取外来文化精华:补充与丰富。在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中,对优秀的外来文化的引进主要表现为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相对于汉文化来说,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异质文化,每一篇作品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彩多姿的别样世界:渲染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热情的《最后一课》(都德);可憎可笑、丑态毕露的奥楚蔑洛夫《变色龙》(契诃夫);清新、质朴的《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泰戈尔);结构精美的《项链》(莫泊桑)和《最后一片树叶》(欧·亨利),等等。这些优秀的外来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等伟大作家的作品,他们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鞭挞,对旧社会、旧事物的强烈批判,对美好理想的热情追求,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主精神,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如拜伦、雪莱、普希金和泰戈尔的诗歌,蒙田、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的散文等,这些异质纷呈的文学作品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外国优秀作品中那种在自然面前永不服输的精神,那种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无比执著的叛逆性格,那种追求自由平等的独立精神,富有个性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冲击着人们对幸福、对人生、对价值的理解,它起到了补充和催进新文化再生的作用。

理解当代多元文化:博采与甄别。多元文化具有时代意义和未来价值。当代多元文化强调文化的当代性,表现为多姿多彩、富有时代气息的多民族多国家的文化。一般来说,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多元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也是有差别的。中国作为文化多元化的国家,更应重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博采与甄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文化主要体现为涵括古今中外、网络文化、乡土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作品的阅读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了解及尊重,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关怀,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以期实现多元文化的整合与融合。感受不同文化、理解不同文化、进而创造新的文化,这是多元教育的目的。不仅如此,多元文化作为当代文化繁荣的体现,对未来文化的创新具有启迪意义。

标签:;  ;  ;  ;  ;  

文化价值观: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