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生物教材的使用体会_新课标论文

使用高中新课标生物教材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教材论文,高中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新学期,我们开始使用新课标教材,生物学科使用的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套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在编排体系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实验的数量,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实验从过去的验证性实验上升到探究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较好地体现了课改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下面以《分子与细胞》为例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教材常常被认为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随着课程理论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逐渐认识到教材虽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应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顺利达成课程目标的必要条件。《分子与细胞》教材每一章前面都有“课题研究”,针对各章重点内容提出中心课题,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人力资源和媒体资源收集信息,在全班交流讨论,实现信息的共享。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蛋白质”一章之前,我布置学生记录自己一周的食谱,并且注意收集有关蛋白质营养与健康的信息。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查阅营养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有的咨询从事医疗保健方面的亲友,有的上网查资料。课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将自己收集的信息与大家分享。通过交流,学生发现了自己饮食结构中不合理的地方,了解了科学膳食的重要性。

二、探究活动——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分子与细胞》教材中设计了24个“探究活动”,这就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进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时,首先从学生平时接触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入,如凉拌西红柿,盘子里有很多“汤”,原因是什么?给你一片萎蔫菜叶,你有没有办法使它恢复新鲜?学生自由发言,得到结论:植物细胞既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接着提出问题: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否就是渗透作用?这就自然过渡到新课探究上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做出假设:植物细胞如果能够进行渗透作用,要具备什么条件?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应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植物细胞可以进行渗透作用?根据大家的设计方案,让学生进入方案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还碰到了一些具体问题,例如有的装片模糊,无法看清—个个的细胞,有的未观察到紫色液泡等。讨论后学生找到了问题的原因。通过实验,除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外,还学会了分析实验结果、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例如:通过“细胞的发现”探究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了生物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密切关系;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探究活动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生理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以及综合利用各学科的成果和研究手段的重要性。例如,没有核科学的进展,就不会有同位素标记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活动中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动,学生积极思考后往往会提出更多问题。在“ATP的生理作用”探究活动中有这样一个分析讨论题:在实验过程中,若先滴加了ATP溶液,再滴加葡萄糖溶液,会影响实验结果吗?学生思考后认为会。这时有同学提出若万一先滴加了ATP溶液,也可以用铜锌叉间歇刺激肌肉,直到肌肉疲劳不能收缩再滴加葡萄糖。在“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活动中,又有学生提出如果把温度计插入溶液中是不是更好呢?由此可见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环中。

三、插图——形象直观

《分子与细胞》新教材中的百幅插图使整个教材显得生动鲜明,使抽象的课文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如图2-1-1部分氨基酸的分子结构模型和结构简式;图2-2-3核苷酸结构模式图以及图2-2-4DNA结构,这些分子结构图专、繁、难,在教学中并不要求学生记住,但通过这些图容易让学生理解一类物质分子结构的特征。又如图2-2-5和2-2-6是关于细胞核生理作用的两个实验,用图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表示了实验的操作步骤,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可读性。

但是,也有几处插图有些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商榷:

1.教材16页图1-2-6细胞中的化合物及其含量(图1)

课文中指出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两大类:无机物和有机物。其中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都是有机物。因此图1中无机物应改为无机盐。此外,如果将脂改为脂质,碳水化合物改为糖类则使学生更容易将图与课文中的内容对应起来。

2.教材54页图3-1-1流动镶嵌模型(图2)

首先,“糖被”一词在课文中并未出现。其次,图中指示线所指处也不是糖被,而是糖链。因此,可以直接将糖被改为糖链。还有一种改法可能更接近教材编写者的本意:因为该节课文中提到了糖蛋白和糖脂的概念,如果把它们在图中标示出来,则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建议改后图见图2(改)。

3.教材79页表3-2-5光合作用速率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及解释

其中光照强度的关系图表(图3)显示:光照强度为零或很弱时,光合效率为负。笔者认为没有光照,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光合效率可能为零,但不可能为负。此图应与2001年高考全国理综试题25题(图3高考理综)区分开。该试题纵坐标表示的是松树整体表现出的吸收CO[,2]和释放CO[,2]量的状况,此题既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又涉及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与图3是有差别的。建议改后图见图3(改)。

标签:;  

高中新课标生物教材的使用体会_新课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