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辽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辽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唐丽娟

〔内容提要〕 大众旅游时代,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旅游发展正从“美丽风景”走向“美好生活”。辽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若让旅游者能够更好地体验乡村的美好生活就需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进而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本文从文旅融合的背景入手,分析辽宁乡村旅游现状,并提出辽宁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文旅融合 辽宁

一、文旅融合的必然性

(一)社会矛盾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的美好生活不但包括丰衣足食的物质需求,同时还包括诗与远方的精神追求。对于旅游行业来说,美好生活既是旅游文化建设的内驱力,也是旅游发展的新动能,既是文化建设的宗旨,也是旅游发展的目标。旅游者对于目的地旅游体验的需求与有效旅游供给不充分已成为旅游行业的主要矛盾。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类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倾向于追求较高层次的旅游体验,从而实现旅游者的自我发展和提升。

这10篇论文总被引716次,占被引总数的29.82%,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意义。被引频次前三名的论文发表时间较早,包括对网络信息行为内涵、特征、类型、影响因素等理论问题的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空前。“环保督查机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垂改工作”“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环境保护责任终身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有效的旅游产品供给不足

虽然旅游业已经被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我国旅游产业存在一些问题,如经营管理不善,景区经营活力不足。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游客之间存在的问题,如产品单一、缺乏创意、同质化产品过剩、旅游满意度低。这与人们当前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以及参与文化体验的现实需求严重脱节,旅游者真正需要的和市场上能够给旅游者提供的不一致,即市场上的有效旅游供给不足,供需不匹配。

二、文旅融合下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乌镇模式

乌镇是中国乡村旅游文旅融合较好的案例之一,主要原因在于乌镇的文化元素、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元素以及由此联动发展和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三者共同打造了知名的乌镇景区文旅融合的新局面。乌镇逐渐形成以旅游要素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务服务全面覆盖。旅游因为文化而富有内涵,富有吸引力,文化因旅游而得到传承和发扬,小镇因旅游获得全面发展,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旅游提供便利,提高游客满意度。

(二)婺源篁岭模式

此后田铭就经常和范青青争论这个事。田铭说失个恋就那样发神经,不知道范青青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范青青就说田铭站着说话不腰疼,没谈过恋爱的人怎么会知道失恋的痛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婺源篁岭模式的精髓,充分发挥其具有优美生态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把婺源县作为一个文化生态整体来规划和建设,特别注重生态保护与文化建设的齐头并进。挖掘文化内涵与文化保护工程形成了三级管理体制,推进生态区的整体建设。

三、辽宁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现状

(一)旅游体验文化特色不足

wτ之前进入除氧器的凝结水温是逐渐下降的,而 τw之后是不变的热井水温, τw便是这二者的衰减规律的衔接点。τ <τw 和τ >τw时的除氧器给水焓计算公式为

(二)资源品牌优势未突出

辽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留下了众多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活动形式多样,既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也有复古的旅游演出和节庆活动,同时还有寓教于乐的农业观光及采摘,形式多样,资源丰富。但是,这些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更不用说要构建一个品牌,在旅游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同质性高、可替代性强、品牌优势未突出。

没有旅游,文化就是孤立的;没有文化,旅游就是空洞的。旅游是文化产业的最佳模式,文化则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充实了旅游本身的内在价值。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游客体验满意度较差,文化特色不足。如抚顺新宾为清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满族风情浓厚,所包含的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文化元素非常之多,如建筑文化、服装旗袍文化、饮食文化、祭祀文化等。但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这些文化元素的体验满意度较低,旅游体验的过程中文化的浸入度不够,导致旅游满意度低。

(三)旅游商品文化创意欠缺

辽宁乡村旅游的短板之一就是旺季的时候,产品供给不足,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各个方面。公共服务的建设不仅涉及到旅游者,更是很大程度的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保障。然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规划等问题,许多公共设施虽然已经落地使用,但是文化寓意不足,甚至没有任何文化因素的体现。从文旅融合的角度看,这是不成功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公共服务承载力不足

辽宁乡村旅游的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几乎不用任何转化,而是直接将其作为旅游吸引物。但并不是乡村旅游中所拥有的资源天生就能吸引游客,有很多旅游资源非常有价值,可是游客对此原生态的资源并不是很感兴趣。如果想要吸引旅游者,就必须在旅游产品和活动策划中进行创意。以原有资源为基础,加入文化元素进行创意开发,满足游客对个性化旅游产品的需求。

四、辽宁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的建议

(一)提升旅游文化体验

乡村旅游就是以原有的自然资源和工业资源为基础,赋予文化创意内涵,形成以旅游为形式的产业融合和升级。这不仅能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复活,而且还能实现产业的创新,同时促进新业态的形成。因此,目前需要乡村旅游依托历史遗存,构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提高参与性,提升游客文化旅游体验,推动区域全面发展。

(二)突出文旅资源品牌

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出现了某些交叉和重叠。通过旅游这种形式,人文资源得以进行重新挖掘和整合,进而可以利用到相关产业。这样既传承和保护了文化,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二者的融合实现了1+1>2的效果,在旅游市场中适应了当前游客对文化旅游的现实需求。辽宁是农业大省,也是文化大省。既有青山绿水、冰天雪地,也是满清文化、红山文化的发源地,依托丰富的资源,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再结合当地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旅游产品供给入手,扩大有效旅游供给,解决结构性问题。旅游资源的自然禀赋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其中蕴含的文化很复杂,包罗万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将这些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找出可以吸引旅游者眼球的点。根据品牌定位,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充分展示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塑造具有文化性、创意性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服务新农村建设

中国旅游研究院相关监测结果表明:那些接待游客数量多、收入高、游客满意度高的旅游目的地,通常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文化覆盖、市民后教育程度以及综合素质都相对较高,反之亦然。越来越多的案例和数据表明:当代游客既有美丽风景的物质需求,也要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客人的生活品质会受到主人的生活品质的影响。因此,文旅融合的过程中资源的开发、文化的挖掘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既要满足游客的需要,也要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更好地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好服务。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19年度科学研究经费项目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研究”(项目负责人:刘艳)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宋 爽

标签:;  ;  ;  ;  

辽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