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长期失业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_企业经济论文

日本中长期失业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变动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日本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

从战后以来到90年代初为止,日本经济基本处于高速增长或平稳发展状态。加之以大企业为中心实行“终身雇用制”和“年资工资制”等原因,日本的就业状况非常稳定,失业率很低。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进入了长期的经济萧条,失业率从1992年开始上升,到1995年突破3%大关,当年物价下跌,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大量的银行不良债券显现出来,公众对经济的恢复失去信心。1998年上升至4%,并接近5%,2003年上升至5.3%。

观察日本的贝弗里奇曲线,从70年代中期开始,UV曲线基本上在左上部分(除了个别年度以外),而1992年之后,就无一例外地都在左上部分,而且越来越离45度线远。日本在90年代以后,经济持续低迷,日本的产业结构政策对就业也未见明显效果,以至于吸收劳动力十分有限,岗位空缺不断缩小,结构性失业率与非自然失业率并存,而且表现出非自然失业率不断上升的趋势。(见图1)

图1 就业—失业率和空岗率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Ministry Of Labor,Report On Employment Service,Statistics Bureau,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Agency,Labor Force Survey。

日本三次产业基本的演进趋势遵循“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向更加高级的水平发展。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中,第一产业由1980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1.3%;第二产业由37.8%下降到27.9%;第三产业则由58.7%上升到70.7%。

而观察日本70年代以来就业人数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情况,在这30年来也呈明显的变化。正如库兹涅茨产业演变规律揭示的那样,农业中就业人数逐渐减少,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有上下波动。变化最大的是服务业,从70年代开始大幅度上升,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部门。(见图2)

图2 近30年来日本各产业中就业人员分布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总务省《劳动力调查》中的数据编制

注:这里的服务业指狭义的服务业。

在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制造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但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运输、通信、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及建筑业开始大量吸收就业,其数量逐年增加。在泡沫经济发生时期,制造业略有增加迹象,不过随着泡沫经济破灭,制造业向社会排出大量的失业人员。在经历30年后,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从1970年的1377万减少到2003年的1176万,约减少14.6%。

表1 1970年与2002年在产业中就业的分布对比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总务省各年《劳动力调查》中的数据编制

图3 海外生产比率和就业者数的变动(1990年至2000年)

资料来源:总务省《国势调查》,经济产业省《海外事业活动调查》

建筑业的就业指数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依然增加,大量财政支出使用在建筑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7年,但是大量的财政赤字的出现,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调整财政政策,所以在1997年后,建筑业的就业指数呈现减少趋势。

总体上,制造业和建筑业、农业等产业中的就业人员在呈下降的趋势,服务业开始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见表1)。

尽管日本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向更高级化发展,但失业人口的增加表明各行业的结构存在着一种缺陷性,导致无法吸纳日益增加的就业人口。

二、中长期失业的根源在于滞后的产业结构

正如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日本也出现产业结构服务化的趋势,并且第三产业也在就业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不过在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革命中,日本与其它国家相比,显得力不从心。在与新一代主导产业的更替与升级上,日本比美国落后了许多,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滞后。日本传统的强势主导产业如汽车和电子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渐衰弱,而新兴强势主导产业还未形成。许多日本传统的优势产业由于面临来自多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国际比较优势已经或正在消失。

(一)日本传统制造业的衰退,导致更多的失业人口

从80年代开始推动日本经济的主导产业日趋发展和成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制造企业出现大量的海外直接投资;二是随着国内市场饱和,主导产业失去往日的强劲发展势头,逐渐走向衰退。

1.制造业的海外扩张与就业变化。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占领国外市场等方面的考虑,日本企业在80年代后半期开始大规模增加对外投资,国内的就业能力也随之减少。根据有关资料表明,1990年至2000年间,日本企业海外生产比率和就业人数的变动情况,除了食品行业之外,其它的海外投资行业都出现了就业人数减少的情况。特别是纤维制造企业的就业人数减少幅度最大,超过了40%。

为了观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对日本整个产业就业的影响,本文搜集了日本1992年至2002年之间制造业各期半年度就业人数,并将其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与相应期失业率的关系,拟合得到:

式中,Unemp和manufac表示失业率和制造业就业人数,考虑到时间序列中易存在的自相关性,引进AR(1)项来消除一阶自相关。括号里的数据为t统计量。模型显示,制造业对失业率有较显著的负影响,失业率对于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弹性为-1.074881。

1996年5月《东洋经济统计月报》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日本整个制造业海外投资企业由1991年的398家增加到1995年的533家,其中亚洲同期由219家增加到441家,比重由55%上升为83%。日本大企业海外扩张直接的后果是日本产业的“空心化”和就业压力的增加。

2.传统主导产业的衰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出现新的主导产业替代传统的主导产业,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充分实现就业。而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加速了日本本土主导产业的衰退。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家电和汽车产量的下降。在日本国内,家电行业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1996年,彩电的产量已降到648.6万台,仅相当于1990年的49%;磁带录像机的产量降到了998.4万台,仅相当于1990年的35.8%;收录机的产量降到139.4万台,相当于1990年的41.5%。

进入80年代,日本的电气机械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电气机械中,通信设备增长最快,1987年超过计算机成为电气机械中比重最大的产业。因此,80年代日本的主导产业可以被归纳为电气机械(通信设备)、一般机械、运输机械(轿车)、化学。但是进入90年代,这些主导产业的产值份额仅有微小的变化,电气机械由1986年的14.9%上升到1994年的15.3%,仅增加了0.4个百分点;一般机械的份额略有下降,由11.8%下降到11.4%,减少了0.4个百分点;运输机械略有上升,由9.8%上升到10.1%,仅上升了0.3个百分点;而化学工业也仅有0.2%的涨幅,由8.0%上升到8.2%。

可见在80年代构成日本主导产业的各行业部门到了90年代其增长势头多呈萎缩态势,制造业中再也看不到90年代以前能大幅度带动制造业增长的产业了,因此可以认为日本陷入了丰导产业真空。

(二)有限的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与信息产业的滞后

进入90年代后,第三产业中运输、通信业吸纳劳动力的人数停滞不前。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减少。金融业虽然受到保护,但还是最终崩溃。1997年11月3日在日本证券业排行第七的三洋证券公司倒闭;11月17日,银行业排行第十,拥有96年历史的“北海道拓殖银行”倒闭;11月26日德阳银行宣告破产;11月22日,日本四大证券之一的山一证券公司因资金运转失灵,成为日本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金融公司破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总爆发给日本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和震撼。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大企业的“重组改革”不断升级。随着景气的继续后退,劳动需求锐减,完全失业率大增。1998年,全国一些实力较强的城市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造成金融的不稳定。由于股价下跌造成的大量不良债券使银行的自有资金比率更加减少。

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总体的吸收就业的速度变得缓慢。事实上,批发业的就业人数减少,而零售业和餐饮业的就业人数有所增加。

狭义服务业在泡沫危机中,吸收的就业人员依然增加。主要是服务业中的事务所咨询业和其它信息服务相关行业的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上述行业中的就业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先在企业内部处理的各种业务正在向专门机构分化,专门提供各种专业化信息和处理服务的行业正在发展和壮大。虽然就业的绝对数量小,如2002年就业规模只有57万多人,但它是1973年的11倍。这也正说明了信息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潜力。

但总体上,信息产业发展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通过比较两国信息产业名义附加值的增长率可以清楚地得出这一点。(见图4)

图4 日美信息产业名义附加值的增长率比较

资料来源:周刊东洋经济2000年6月10日

日本信息产业与美国相比发展缓慢。尤其是1992和1998年甚至出现了名义附加值的负增长,与美国的高增长速度形成鲜明对比。

日本的失业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近年来已经成为严重的经济问题,与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产业大量排放劳动力的情况下,传统主导产业已不能引导整个经济发展,也无法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日本正需要新的主导产业来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而吸纳日益增加的劳动力。

三、产业结构升级是解决日本失业问题的关键

根据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逐渐增大这一规律性的发展趋势和日本目前的就业的现实(前面论述到狭义服务业中的信息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扩大,参见图1与图3),要在第三产业中培育出强势主导产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传播与应用加速的宏观环境下,知识生产能力一跃而起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核心。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知识生产能力,便直接取决于信息服务业的水平。在信息爆炸的全球信息化时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就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将信息技术产业视为新一代主导产业来发展是一个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选择,尤其是信息产业中的服务部门,即信息服务产业。

日本规定的信息服务产业的业务销售总额构成中,只包括了信息处理服务、外包软件开发、软件/产品、系统等管理运营代理、数据库/服务及其它部分。本文所指的信息服务产业范围比前者更宽泛,比如既包括各产业的技术信息加工与处理、外包软件开发,也包含其他信息服务如电信服务(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公共信息资源服务等等。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信息服务产业的从业人员并非完全是高新技术人员,虽然信息服务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但由于它是一种在各产业中派生的领域,而且与其它产业一样存在开发、管理、服务等部门,在一般技术和低技术领域中,也有它广阔的从业人群。

如前所述,一方面,信息服务产业可渗透到整个经济的绝大部分领域,从农业到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金融业、保险业、批发零售业等领域,从政府到企业和教育部门,使传统部门逐渐细分化,派生出无数新兴服务部门,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Mobile新金融服务、交通导航服务、行业信息搜索、企业网络安全维护服务、远程医疗、网络教育等等。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推动作用。由于信息服务产业具有高度渗透的特点,信息化一旦和传统行业结合,就将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它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可以在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一系列企业生产活动中产生深远影响,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从而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增加就业,改善当前日本经济状况。它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潮流。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中信息产业的贡献度达1/4以上。当然信息化建设还必须首先奠定基础,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从1996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加大对IT的投资力度,从当年的1.3万亿日元增加到2000年的1.7万亿日元。在政府的推动下,民间企业的投资额度更大,每年是政府的7倍左右。日本政府于2000年7月召开内阁会议,推出了《数字化日本之发端——行动纲领》,决定设立IT战略本部,全面推进日本的IT产业,其总的战略目标是5年之内将日本建成超过美国的超高速信息产业大国。其中主要内容为四大战略,包括集中投资建设超高速Internet;修改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条款和法规,制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规章;推进电子政府的建设;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技术化,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并且就网络建设、宽带服务、移动通讯、图像网络、电子商务等方面提出具体发展计划。

根据2002年世界经济论坛的资料,日本当年在IT方面的投资有40多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全球信息产业投资总额构成中,日本占17%。近年来,日本IT产业包括电脑软件开发、电脑系统的建立、管理与运用、信息处理等有关信息服务产业连年增加投资,2002年日本狭义信息服务业招职工人数比2001年增长20%以上,从业人数达57万多人。这说明了在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IT产业仍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拉动整个经济增长以及就业率的提高。据日本通产省预测,在今后5年内,80%的信息服务企业的营业额以及这一领域70%企业的利润都将有所增加。

日本的信息服务业正在迅速发展,只要日本继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特别是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业,使它能够带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必将拉动日本经济的增长,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稳步地解决日本中长期失业问题。

标签:;  ;  ;  ;  ;  ;  

日本中长期失业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