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农村养老机构智能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文/李 源
(江南大学法学院 江苏·无锡)
[提要] 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资源却比较匮乏,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而单纯的机构养老又不足以满足养老的各项需求。本文调查无锡养老机构智能管理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对我国构建养老机构智能管理服务体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养老服务;养老问题;智能管理;养老机构
一、无锡养老机构智能管理发展现状
我国的智能化养老模式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2010年以后,我国的智能化应用才逐步开始与养老业相结合。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放开、网络技术发展,科研机构开始尝试着将养老服务与网络智能化相衔接。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智能化养老模式不断完善,为实现养老服务智能化管理奠定基础。
养老服务智能化管理是在智慧养老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衍生出的一种新兴形式。智慧养老也被称为“全智能老年系统”,也就是不再受传统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享受的养老服务。王永梅从技术层面出发,指出智慧养老的核心是最大限度运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实现养老服务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朱海龙着眼于服务层面,提出通过整合信息网络、智能技术等各方面,联结老年人和各类照护资源,实现老年照护服务的智慧化,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类养老需求;左美云聚焦于老年人需求层面,提出智慧养老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围绕老年人的身心活动等方方面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与管理。
庭前会议制度虽然有其先天的优越性,但是它毕竟是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法律制度内,所以在法条的规定上还存在一些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根据我国民政部门对于智能化服务的阐释,将养老服务智能化管理定义为: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平台,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智能技术与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实现各类传感器与计算机网络无缝衔接,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安老、养老、享老服务的现代养老管理模式。
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理想人格的塑造而达成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导向性的理想人格修养主要有四种。
无锡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和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军城市,2013年率先启动智慧养老,走在全国前列。为此,无锡确立了“11311”建设工程项目,即建立数据仓库、建设云服务平台、建成居家、社区、机构三大养老服务应用系统、制订一系列相关政策性规范。并利用无锡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优势,推动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智慧化发展。
(二)适应生活方式变迁和家庭结构转变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主要原因有:一是子女数量减少,家庭结构趋于空巢化、核心化,导致养老主客体失衡;二是居住方式改变,由以前的共居转为分居,特别是子女和老人分居城乡两地,家庭照顾面临挑战;三是社会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因素增加,使得很多子女陷入了“事业人士”和“孝顺子女”角色的冲突。因此,传统的家庭在不同层面上发生着深刻变化,尤其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单身老人的家庭越来越多,仅靠子女远远满足不了养老方面的需求,而借助科学技术建立的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以满足不同方面的养老需求。
二、农村养老机构智能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必然性
从心理角度出发,传统观念认为只要老年人能够吃饱穿暖就行了,但往往忽略了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求。随着老年人生理上的衰老、社会身份的转变以及生活环境的变迁,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如感到无用、自卑、孤独,甚至自闭,因此有更强的社交归属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养老智能化管理可以弥补传统养老的不足,帮助老年人处理很多日常问题,从而无需事事麻烦他人,这对于老年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心理减负。
周博士:因为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反思教学,这种思考对教学大有裨益。难道您在日常工作中从来都不思考吗?
(三)满足老年群体身心健康状况的需要。从生理角度出发,老年人一旦上了年纪,身体机能就会下降,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逐渐下降,所以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就会更高,而养老智能化管理服务中,智能化设计对于老年人的全面照护、身体恢复、身体保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应对老龄化现状的需要。根据《江苏省2017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以及国际上对“老龄化”的标准定义,江苏省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无锡作为江苏省地级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2.24岁。据相关调查,特别是在无锡农村地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更多,老龄化程度更深。面对无锡农村地区严峻的养老问题,其养老服务模式亟须更新换代,养老智能化管理是一个创新,虽处于初级阶段,但能够缓解养老困窘。
(四)克服养老资源匮乏问题的现实需要。养老管理服务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由于其特殊性,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很高,而资本回笼慢、利润空间有限,前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亏损,因此养老机构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更别说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如果建立智能化养老管理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从而节省人力成本,实现资源优化,弥补养老资源匮乏的缺陷。
三、农村养老机构智能管理服务体系运行困境及其制约因素
(一)运行困境。养老智能管理服务体系作为智慧养老的一种细化衍生体,顺应了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然而我国的智慧养老发展尚未成熟,面临许多困境。首先,受限于我国当前的养老产业发展现状。我国的养老产业现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规模效应不显著,养老服务碎片化问题突出,养老产业链不完整,养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将其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还有一段距离。其次,许多与养老相关的智能化产品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以及为其服务的护理人员的使用能力与生活习惯等,人性化方面体现不够。最后,目前我国养老智能化产品过于单一,养老智能管理服务系统对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太片面,重其健康照护和生活照料,而轻其精神需求,老年人人际交往圈狭窄、缺乏情感交流和文化娱乐,精神方面无法得到慰藉。
3、机构服务内容单一,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难以满足。农村养老机构存在“医养脱离”现象。对于老年人来说,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是基础也是重点,但对于特殊的高龄老人或是不能自理的老人来说,在基本的生活照料外,医疗护理亦很关键。但是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农村多数养老机构的医疗配备缺失。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的割裂导致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其次,忽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有对安全、情感、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但是大部分农村养老机构服务只关注“养”,对老人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且由于农村机构多是封闭化管理,老人活动范围小,活动内容单一。
4、护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养老护理人员是指专门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和身体护理的服务人员,这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护理知识与技能,然而在实际的农村养老机构中却有所不同。在走访过程中,知晓护理人员短缺是农村养老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且整体素质较低,专业的护理知识与技能更是匮乏。在访谈某机构时,了解到护理人员多为当地的农村居民,且年龄都较大,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同时了解到这些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繁杂,地位低下,部分老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差,工资水平也整体偏低;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在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下,对老人的服务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
1) 四季竹和少穗竹2种竹笋的含水量均超过90%,表明2种竹笋的口感均较好;四季竹笋的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少穗竹,但蛋白质含量低于少穗竹。
2、智能化设备有所引入,但利用程度不高。当前,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其与养老服务的联系也愈发紧密。无锡的“智慧养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在“智慧养老”方面成果斐然。农村相对城市较为封闭落后,但在无锡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农村养老也开始迈入智慧化,主要表现在引入智能化系统与设备。在走访中得知,多家农村养老机构已引入无锡中科西北星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系统与部分设备,但运用程度与效果并不理想:在访谈参观过程中,发现一些机构的智能化系统的实时显示器竟处于灭屏状态;老人们对于佩戴智能定位卡存在抵触心理;护理人员不能真正接受在护理前后扫描二维码报备的要求;能够监测老人生命体征的智能床垫也有部分机构引入,但是大都处在闲置状态。
根据子系统各自的功能设计的系统硬件整体框图如图2所示,CPU子系统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看门狗电路及CPU等;FPGA仲裁子系统主要包括人机交互,报警提示电路及FPGA等。
1、制度缺失制约机构智能化管理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涉及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的规范性文件与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养老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缺乏科学完善、协调统一的社会服务标准。养老标准涉及建筑、医疗、饮食、设施等多个层面,而这些层面的管理规范比较分散,致使一些养老服务工作者不能准确把握社会服务的总体方向,因此在养老服务实践中,众多服务提供者自成一派,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对服务的判断标准难以划分,不能对整个养老服务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随之社会资本大量涌入,缺乏监管将直接影响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养老智能管理服务体系的推进将可能难以适从。
(二)导致运行困境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5、信息化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当前,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极大,而社会上信息技术人才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突出。智能化养老服务作为特殊的行业对人员的要求更苛刻,需要其既具有医疗护理、心理健康学、营养学等专业知识,又具有信息数据处理能力,这种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此外,由于社会对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认识不够,普遍单方面地将其视为家政服务人员,导致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很低,使其不愿投入该行业。一方面,智能养老服务人才极度缺乏,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不愿从业,两者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发展的人力资源瓶颈。
四、构建养老智能管理服务体系的策略
(一)积极推进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高度重视智能化养老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顶层设计,制定智能化养老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实现养老服务标准的制度化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信息技术和养老服务。信息技术是智能化养老的物质基础,起着支柱性作用,养老服务质量是智能化养老的重要体现,智能化养老的最终目标在于老年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的智能化来获得高品质、高享受的养老服务。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制订高度统一的指导性规范,防止自成一派各自为战导致资源浪费;在制度建设方面,关键在于养老服务标准的统一,并且要使其更加规范可量化,避免出现钻漏洞等不当行为;只为让老年人获得更优质服务。此外,政府还应出台相关财税等方面的政策予以扶持,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智能化养老产业。
(二)以开放包容心态迎接养老智能管理新时代。未来的老年服务必然是与互联网、信息化相伴而生,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市场日益繁荣,老年人将更加注重养老服务品质。但这就要求必须实现养老服务体系的实质性转变,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养老智能化管理,可能在刚开始有所不适应,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越来越专业,智能化技术越来越先进与人性化,随之运用日益更新的现代科技来完善养老服务,研发更加专业化的适老设备等,定能推动我国养老智能管理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真正倡导以老为本、尊重老人的理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满足生理需求只是最基本的。而我们提出养老智能管理服务体系,就是要全方位为老年人服务,针对不同需求的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面对农村地区养老机构医疗配备缺失,只注重“养”而忽略“乐”的现状,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弥补缺失,满足不同服务需求,真正做到以老为本。养老智能化管理服务无论何时都要以尊重老人为前提,让老年人从内心接受与认可这种服务。目前我国养老事业处于初步阶段,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但是随着国家对养老的重视,智能化适老设施的不断推出,多元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养老智能化管理服务将真正倡导以老为本、尊重老人的理念,从而推动我国养老服务朝着更高水平迈进。
(四)加强养老专业人员培养,低龄老人老有所用。面对智能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巨大缺口,必须构筑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渠道。政府层面,要加大政策扶持,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养老服务人才;高校层面,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依托相关院校资源开设养老相关专业,规范专业教育,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专业化人才;企业层面,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搭建专业化养老服务实践基地,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实操水平;社会层面,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主体的职业培训,加快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其职业形象,提高其社会认同感,逐步提高智能化养老专业从业者的待遇,推动多元培训主体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因地制宜,在农村地区,低龄老人众多,而低龄老人作为整个老龄人群中特殊的活跃群体,他们生活可以自理,有独立的社交能力。因此,可以让低龄老人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做到老有所用。
通过对西部矿业企业竞争环境及财务指标的分析,发现西部矿业企业在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增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竞争砝码,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RA Cummins.Happiness is the Right Metric to Measure Good Societal Functioning[J].Society,2016(3).
[2]王晓慧,向运华.智慧养老发展实践与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2019(7).
[3]陈莉,卢芹,乔菁菁.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人口学刊,2016.38(3).
[4]辜胜阻,吴华君,曹冬梅.构建科学合理养老服务体系的战略思考与建议[J].人口研究,2017.41(1).
[5]刘玮,王红梅,肖青,等.物联网概念解析[J].电信技术,2010(1).
[6]王永梅.网络社会与老龄问题:机遇与挑战[J].学术交流,2014(8).
[7]朱海龙.智慧养老:中国老年照护模式的革新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5(3).
[8]左美云.将智慧养老模式引入社区居家养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6.
基金项目: 江南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无锡农村养老机构智能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NSJ19_018)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收录日期:2019年9月29日